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三维地震勘探在湖泊沼泽地区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介绍了在湖泊沼泽复杂地表条件下开展三维地震勘探的主要难点,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技术措施,保证了野外数据采集和室内资料处理的质量。通过对三维地震勘探的野外数据采集、资料处理的总结以及勘探前后构造的对比,说明了三维地震在湖泊、沼泽地和柳条林这样的地表复杂地区取得了成功,并为今后复杂地区的三维煤田地震勘探工作提供了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在湖泊浅滩及养殖区密集的浅水系地表条件下开展三维地震勘探的主要特点和难点,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技术措施,从而保证了野外数据采集和资料处理的质量。通过对三维地震勘探的野外数据采集、资料处理的总结和地质成果的验证,说明了三维地震在湖泊和鱼塘密集区等地表为浅水系地区取得较好勘探效果,并为今后地表复杂地区的三维地震勘探工作提供了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3.
三维地震在西部戈壁地区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程云  程建远 《中国煤田地质》1999,11(3):55-56,59
文章介绍了在新疆戈壁滩复杂地表条件下开展三维地震勘探的主要难点,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技术措施,保证了野外地震采集和室内资料处理的质量。矿井生产实际验证表明:三维地震资料的解释精度较好,资料吻合程度高。三维地震勘探技术首次在西部戈壁滩地区获得成功,为今后西部矿井的高产高效提供了可靠的地质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4.
复杂地表条件的煤层气地震勘探资料处理对静校正有较高要求。折射静校正具有较好的静校正效果,但对于地表起伏大、纵横向速度变化剧烈的复杂地区则难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建立横向速度变化大且基岩裸露的地震模型进行理论试算,分析了层析静校正的特点及适用条件,指出了层析静校正中应该注意的关键问题。实例验证结果表明:层析静校正更适合复杂地表煤层气地震资料的处理。   相似文献   

5.
西藏地区羌塘盆地地表、地质条件复杂,资料信噪比极低,地层褶皱严重,地震成像差。目前勘探程度低,资料有限,地震勘探施工参数选择困难,对于地震资料处理参数选取难度大。为了更加有效地认识该地区资料干扰波特点,选择合适的地震勘探采集参数,提出了合适的盒子波调查方法。通过盒子波分析,发现该区产生规律性很强的规则干扰波,其速度、振幅存在较大差异。通过室内组合分析,认为该地区接收组合方式对资料影响较大,接收组合个数、基距和组合图形等参数均影响着资料品质。  相似文献   

6.
大巴山地区是我国南方少数地表勘探条件复杂和地下地质构造复杂的高陡双复杂地区。在该区开展了新一轮的页岩气勘探工作,部署多个测井点位,以及1条地震勘探试验线和一条广域电磁法勘探试验线。探测结果表明:测井具有分辨率高、精细测量的特点,但由于同时具有"一孔之见"的特点受到限制;地震资料信噪比低,不能提供准确的地层岩性、断裂等信息,在高陡双复杂地区进行地震勘探难度很高;广域电磁法在该地区复杂地质条件下具有适用性和准确性,可以查明测线的地层分布、构造形态、断裂特征,提供电性分布特征,并预测油气前景,为下一步的三维勘探工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复杂地表地区地震勘探静校正方法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杨红霞  高林 《世界地质》2002,21(3):293-299
在复杂地表地区,静校正处理严重影响着地震剖面的成像质量,从我国西部沙漠地区和山地地震勘探的数据处理实例出发,对复杂地表地区的静校正如层析成像静校正,折射静校正等多种方法进行了研究和对比,讨论了各种静校正方法的应用前提和条件,并说明如何针对不同的地表地震地质条件,恰当地选择静校正方法的一般准则。  相似文献   

8.
新疆博格达山西缘米泉地区构造解析与建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自明  王毅 《现代地质》2014,28(2):300-307
新疆博格达山西缘米泉地区油气地质条件优越,但构造变形复杂,地震资料品质较差,准确落实地下地质构造是油气勘探取得突破的关键。该区地表露头出露良好,地震、非地震(MT)和钻井等资料丰富,为落实地下地质构造提供了良好的资料基础。通过对该区地表地质、地震、非地震、钻井和测井等资料的综合研究与应用分析,结合对前人构造解析与建模理论成果和主要技术方法的总结,形成了针对山前冲断带复杂构造变形区以断层相关褶皱构造解析为核心、多因素约束的综合构造解析与建模技术,建立了米泉地区多层次逆冲推覆构造模型。这项技术应用于构造特别复杂地区低成像品质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可有效降低地震资料解释的多解性。  相似文献   

9.
巴布亚盆地油气资源丰富,巴布亚褶皱带是该盆地最重要的含油气区。受地下构造复杂、地表崎岖影响,巴布亚褶皱带地震资料品质较差。利用二维地震测线,采用以区域应力分析为指导,地表与地下相结合的思路,综合地震、露头、灰岩锶同位素、钻井等资料,对巴布亚褶皱带复杂构造开展了综合解释和分析,证实构造综合解释技术在挤压区复杂构造解释和分析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对于复杂褶皱带油气勘探中的构造解释和评价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山地地区由于地形较为恶劣、构造较为复杂, 使地震勘探的施工和资料处理难度加大, 因而影响了地震资料的品质, 使地震资料的多解性增强, 勘探风险较大。愈来愈多的油公司认识到建立合理的地质构造模型是提高山地地区勘探成功率的重要方法。笔者以库车前陆盆地为例, 对地表地质现象、地震资料和钻井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 提出了依—吐构造带主要含油气构造的地质构造模型。初步认为依奇克里克背斜、吐格尔明背斜和吐孜鲁克背斜均为断层传播褶皱,但三者又有一些区别, 前二者具明显的冲起构造特征。吐孜鲁克鼻状构造系由吐①、F4 断层联合作用形成。最后笔者对地表填图、地震勘探和钻井做了简要评述, 强调了综合研究(包括建立地质构造模型) 在山地地区油气勘探过程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陈相府 《物探与化探》2007,31(Z1):102-104
地表条件、浅层和深层地震地质条件的复杂,使煤田地震勘探难度加大。通过工作实例展示了复杂地区煤田地震勘探效果的差别,介绍了地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的差异对地震勘探成果的影响,分析了野外数据采集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塔里木盆地沙漠地区静校正技术方法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在地震勘探中,尤其在复杂地表的地区,静校正问题一直是一个难题。通过全面系统地分析塔里木沙漠地区其静校正产生的原因、原始地震资料的特点及老资料处理存在的问题,对该区严重的静校正问题提出了3种静校正方法,即野外静校正方法、折射波静校正方法以及反射波自动剩余静校正方法联合使用的观点。通过在塔里木地区地震资料的处理应用,取得了一定效果。认为解决复杂地表地区静校正问题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它取决于对所在工区静校正问题的分析、有效的折射波初至拾取和静校正量的准确计算及应用。对实际地震资料的处理证明,在处理流程中所采用的静校正联合使用的方法在本工区是切实可行的,并在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3.
黄土塬区地震勘探技术发展现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土塬区的地震勘探技术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世界级”难题,其主要原因有三:一是黄土塬区复杂的地貌条件,即沟、梁、塬、峁、坡、川并存;二是复杂的地表条件,即沟壑纵横施工困难;三是复杂的表浅层条件,即地震波难以激发且能量衰减严重等。在具体分析我国黄土塬区资源分布状况与勘探实践的基础上.对黄土塬区地震勘探数据采集与资料处理的一些技术难点进行了阐述,指出今后在黄土塬区开展地震勘探工作,应从粘弹介质、连续介质的角度.进行地震波激发与传播规律的研究,从地震正演模型和室内模拟的角度,进行黄土塬区的资料采集和处理方法研究,同时要注重引进新技术,加强储层物性横向变化的预测研究。  相似文献   

14.
周卓铸 《云南地质》2000,19(4):406-415
通过对楚雄盆地石油地质及重、磁、电、地震等勘探方法的综合分析研究,总结各种勘探方法在不同历史时期完成的地质任务,且有各自的特点和发现,指出各种勘探方法的优点和缺点,提出针对适用于构造运动频繁、褶皱相对强烈、地表地质条件复杂的楚雄盆地的勘探方法,强调在该盆地的勘探方法综合分析研究上的重要性,对油气勘探突破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黄土塬地质条件非常复杂,是地震勘探中的困难区域。宁夏南部六盘山盆地属于典型黄土塬地貌的沉积盆地。该区勘探程度低,勘探潜力大,但该区表层沉积了巨厚黄土层、深层不同构造单元差异大,在采集上需克服地表和地下的双重影响。笔者详细分析了该区地质条件以及勘探难点,并结合该区的攻关实际资料和应用的新技术、新方法,总结出一套针对该区的地震采集技术系列,可以指导该区后期地震勘探工作。  相似文献   

16.
黄土塬地区地表高程变化剧烈、地表结构与表层岩性变化大、低速带厚度大且速度低,导致地震勘探资料的静校正问题突出,信噪比低,振幅与波形一致性差,是整个资料处理流程中的重点与难点。给出了能较好解决不同波长静校正问题的联合静校正技术,既能有效去除噪音又能使有效信号不被破坏的多步多域迭代去噪技术,实现振幅与子波特征一致性的处理技术。应用表明,这些技术能有效地改善地震剖面的质量。   相似文献   

17.
因西部复杂地表条件,常规地震勘探很难取得好的效果。该文通过一个实例,就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数据采集方法、资料处理重点模块、高精度解释方法及地质成果验证情况进行阐述,说明了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方法在复杂的地震地质条件下能够取得较好地震地质效果,并产生较大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复杂地区地表结构复杂,表层速度和厚度呈现非均质性的特点。随着勘探工作的深入和勘探地区的复杂化,静校正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甚至严重地困扰了地震采集工作的开展。为了大幅度地提高复杂探区的地震资料处理成果精度,满足精细油气藏勘探的需求,笔者针对复杂探区表层结构的多解性、表层吸收衰减的严重性、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低、成像困难等勘探难点,开展了大量的静校正方法攻关研究,形成了基于单炮初至折射波的高低频分离和综合静校正技术。通过应用,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得到大幅度提高,成像效果好,解决短波长问题的同时,较好地解决了长波长问题,取得了良好的勘探效果。  相似文献   

19.
准噶尔盆地南缘山地地表起伏剧烈、地下构造复杂且速度场纵横向变化大,地震数据原始单炮一致性差、信噪比低,这对山前带起伏地表地震成像造成了巨大挑战。为完善复杂条件下低信噪比山地资料的起伏地表处理技术,以提高山地资料地震成像精度,本文提出了保持炮检点一致性的浮动基准面处理方法。通过配套的时间域处理和深度域速度建模技术,实现了炮检点分离的浮动地表处理思路。基于南缘四棵树工区连片深度偏移生产中的实际应用,证明了该处理思路能够有效提高复杂构造成像质量,同时大大缩短处理项目周期,现已成为双复杂地区地震成像的主力技术手段,可以广泛推广到其它地区山前带起伏地表地震成像中。  相似文献   

20.
一、问题的提出静校正一直是地震勘探资料处理的重要内容,静校正的好坏直接影响后续的资料处理效果。尤其是对于复杂地区而言,有时候静校正技术成为勘探项目是否能取得较好效果的关键。而在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中,由于近地表条件的差异,在进行了野外静校正的资料上仍然有残存的静校正量,影响叠加效果。一般残余静校正不是很严重的地区通过剩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