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高中地理即将增设选修课《自然灾害与防治》,这对于提高全民的防灾减灾知识、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学习有用的知识,具有现实的意义。本文针对不同自然灾害的内容知识,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为解决当前专业教师不足的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1999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国际减灾战略,2002年,减灾被确认为可持续发展问题世界首脑会议《约翰内斯堡执行计划》中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组成部分。在“国际减轻自然灾害”中指出,“教育是减轻灾害的中心,知识是减轻灾害成败的关键”,可见灾害教育始于学校,学校是开展灾害教育的最佳场所。学校尤其中学开展灾害教育,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灾害意识、防灾避灾的知识能力,并不同程度地改变学生的观念和行为。目前,中学地理学科中的灾害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灾害意识和灾害教育教学研究方面,与国外相比还显得薄弱,与我国自然灾害多样并多发的实际国情不太相适应。  相似文献   

3.
葛文城 《地理教学》2005,(7):18-19,26
一、“自然灾害与防治”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选修模块“自然灾害与防治”,在高中地理中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模块,目的是要使学生在掌握自然灾害与防治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确立防灾减灾意识,增强防灾减灾能力。  相似文献   

4.
李树民  成韬  汪涛 《地理教学》2021,(5):7-10,41
灾害地理教育主要培养学生对自然灾害的感受、理解以及人类与其理性相处和和谐共生的自觉意识和能力,为了便于灾害地理教育操作和实施,本文主要从三个维度,使学生理解自然灾害、环境与人类之间的关系,通过灾害地理教育课程校本建构,实现灾害知识接受学习和实践体验的无缝衔接,努力回答新时代灾害地理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严重的国家。干旱、洪劳、地震、台风等频发的自然灾害再三警示:增强减灾意识,提高防灾抗灾能力,减轻自然灾害损失已刻不容缓。地理教学中有机渗透减灾教育,义不容辞。  相似文献   

6.
将本体概念引入自然灾害事件领域,有利于该领域知识的共享和重用。从领域概念、概念属性以及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3个方面详细分析了自然灾害事件领域知识,探讨了自然灾害事件领域本体的构建思路,设计了自然灾害事件领域本体模型,并对其逻辑结构和形式化表达方法进行了详细分析。最后对构建的事件本体进行了定性和定量评价。  相似文献   

7.
杨玉东 《地理教学》1997,(4):38-38,21
“快节奏”就是培养学生快看、快说、快做、快思的习惯,以便提高教学速度,扩大知识容量,加大难度,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能力。在教学中,组织教学和复习提问宜快,讲授课中的背景知识宜快,只需要学生了解的内容宜快,复习巩固阶段宜快……。施行快节奏的条件如下。  相似文献   

8.
四川的自然灾害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川位于中国西南部,地跨青藏高原、横思山地和四川盆地3个地形区,自然条件复杂,且自然灾害频繁,灾种多,损失大,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四川的自然灾害制约着全省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增大了区域发展的差距,加剧了生态环境的脆弱。文章讨论了四川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危害,提出了加强生态建设、水利工程、完善立法等主要减灾对策,以提高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张玉强 《地理教学》2014,(3):31-33,24
正在旧版教材中,地质灾害在"地形和地势"一节中作了简单介绍,气象灾害在"气候"一节的活动内容中出现,而新版教材把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合并在一起,用一节的内容专门研究。这是因为自然灾害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危害越来越严重,自然灾害频发已是我国基本的地理国情之一,也是我国建设美丽中国必须考虑的基本地理条件。要想引导学生学好这部分内容,我们就要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多渠道了解有关我国自然灾害的知识,才能厚积薄发、游刃有余。为此,作为工作  相似文献   

10.
旱涝、高温日灼、风、和匮乏、病虫害、草害等各种自然灾害因子,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果园生产。本文阐述了这些因子的发生特点及对果树的危害,分析了其危害规律,为提高果园管理水平,生产出高优质果品,应采取的相应的技术措施,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
陈勇  李青雪  曹杨  徐玉梅 《地理科学》2020,40(12):2085-2093
以受汶川“5.12”地震和“7.10”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严重影响的汶川县原草坡乡为例,从农户风险感知现状出发,考察风险感知对搬迁意愿和搬迁行为的不同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对自然灾害风险感知越强、对搬迁安置风险感知越弱,其搬迁意愿越强;较高的自然灾害风险感知会提高农户搬离灾害隐患点或风险区的概率,较强的搬迁安置风险感知会降低农户全家搬迁的可能性;搬迁安置风险感知对未搬迁和部分搬迁农户的影响程度超过自然灾害风险感知的影响。基于汶川县原草坡乡的实证研究,提出避灾搬迁安置决策中的“双重风险感知”假说。  相似文献   

12.
教师要扮演好导演角色,就得从学生实际出发,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均学有所得,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教师在了解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利用迁移规律,根据具体情况设计教学,并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培养,在课堂上学生自主探索时,教师应注意巡回指导,细心了解学生探索情况,及时纠正学生学习中的模糊认识。  相似文献   

13.
张宏 《地理教学》2005,(2):42-43
传统的教学是我教你学,不注重学生主体的独立思考。学生一味死记硬背、纸上谈兵,这样培养出来的只能是书呆子型的学生,所学的知识也是脱离生活实际,不能灵活运用,从理论到理论的东西。要改变学生的这种学习方式,必须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维,体悟科学方法,而不是复制知识,同一问题可以从不同方面,多个角度切入进行分析和判断,  相似文献   

14.
中国自然灾害保险风险度综合评判与区划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刘丽  代宏霞 《山地学报》2004,22(4):477-482
首先将自然灾害保险风险评判分为灾害危险性与灾害易损性评判,以省、市、自治区划分自然灾害保险风险区,选择地质、地震、洪水、台风等四种自然灾害进行了自然灾害综合危险性评判;再将自然灾害易损性评判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经济易损性与社会易损性评判,以风险区国内生产总值和固定资产投资作为评判指标进行了自然灾害经济易损性评判,以风险区人口密度作为指标进行了社会易损性评判,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第二层次——自然灾害易损性评判;然后以自然灾害综合危险度和易损度指标值作为评判因子进行了自然灾害保险风险度综合评判;最后根据评判结果得到了各风险区的自然灾害保险风险度,由此绘制了中国自然灾害保险风险区划图。  相似文献   

15.
当今时代全球自然灾害频发,高中地理学科承担着对学生进行灾害教育的使命。人教版(2019版)高中必修《地理一》在叙述性文本、图像、案例以及活动栏目中分别阐述了灾害教育内容,构建了良好的灾害教育体系,有利于培养学生掌握灾害知识、厚植积极向上的灾害情感、获取应对灾害的实践能力与素养。本文提出高中地理灾害教育的教学路径:立足区域情境,习得完善的灾害知识;挖掘灾害文化的育人价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应对灾害的实践能力与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16.
中国自然灾害的区域组合规律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8  
中国自然灾害多种多样,按直接致灾因子划分为20个基本自然灾害类型,其中旱灾、洪灾、涝灾、地震灾、滑坡和泥石流灾为主要基本自然灾害类型。宏观地貌格局及其引起的自然环境的分异对大多数自然灾害类型的区域分异有决定性影响。自然灾害的区域组合规律反映在自然灾害地域差异上。本文根据地学区划的一般原则,以及孕灾大环境与自然灾害类型宏观区域组合,将中国划分为东部委风平原山地重度灾害大区、西北干旱高中山盆地中度灾害  相似文献   

17.
我在组织“大气的运动”一节的复习时,根据教材中各部分知识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明确地理概念、分析地理原理、整理知识结构、总结地理规律,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18.
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有利于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适当地选用录相、投影片、多媒体等手段,不仅有助于抽象知识的教学,还能使学生获得大量感性知识,调动视听等多种感官,有利于意识、态度、思想等教育目标的达成。  相似文献   

19.
根据包头市自然灾害的实际情况,概括出本地区自然灾害的三大特点(自然灾害多,发生机率高,造成的损失大)。并从危害程度、时空分布、形成原因等方面对六种主要灾害进行剖析,提出了减灾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县各学校一般都是按照三个轮次安排地理复习,二轮复习是在一轮系统复习的基础上的巩固性整理和升华性提炼学科精髓的高级学习阶段。经过二轮复习使学生建立起适合自己的知识体系,达到知识的有效迁移,使学生在知识上、能力上更加适应高考。因此,如何搞好二轮复习,对于提高高考成绩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