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晓峰 《贵州气象》2003,27(4):40-42
将两种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工具的主要性能、技术参数加以对比。结合实践经验,实行科学化作业,使现有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工具发挥最佳效能,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效益。  相似文献   

2.
基于多雷达产品的市县级人工防雹作业指挥系统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天气雷达是当前国内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特别是地面人工防雹作业指挥最有效和最直接的探测、指挥工具,但不同类型、不同探测方式的天气雷达的探测产品难以有效地应用于人工防雹作业指挥。介绍了以市县级人工防雹业务为需求,采用VC+VB为程序开发语言,应用图形图像处理技术、GIS技术、客户服务器技术、数据库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设计研制的基于多雷达产品应用的市县级人工防雹作业指挥系统的系统组成、运行流程和相关技术,并给出了相应的作业指挥判据指标。业务应用个例分析表明,市县级人工防雹作业指挥系统的应用使不同类型的天气雷达的多种探测产品在人工防雹作业指挥中得到了相互补充,有利于人工防雹作业指挥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安全的经验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次数的增多,作业过程中出现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根据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保障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安全的四条措施,供基层台站借鉴。  相似文献   

4.
根据可视化软件开发工具Delphi和桌面地理信息系统Mapinfo原理,开发出适用于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集成二次开发系统,并应用于实际的工作中,方便作业预警指挥.  相似文献   

5.
安徽省人工影响天气信息管理与作业指挥系统设计与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信息管理和作业指挥能力,设计开发了针对省级人工影响天气信息管理与作业指挥的业务系统。系统应用数据库和网络技术,设计开发了人工影响大气信息数据库,并采用角色和极限双重管理模式,对人工影响天气信息数据库进行管理。系统针对安徽实际设计了合理的地面作业指挥流程,开发了地面作业指挥平台,提供了省级人工影响天气指导产品,并对作业流程中关键环节进行技术控制,为安徽全省人工影响天气地面作业安全提供了保障平台,在实际业务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前,火箭已成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主要作业工具,只有确保其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才能保障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顺利实施,因此熟悉火箭发射系统检测维护方法,正确判断故障原因,及时排除故障,关系到作业的安全和效果.本文介绍了XR-05型火箭发射系统的检测方法,并对一例发控器电源故障的排除进行了分析,供火箭维护和操作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7.
威海市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管理系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威海市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管理系统将威海市人工影响天气的研究成果与作业经验结合在一起,使作业指挥规范化、作业流程标准化。系统的实时记忆功能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管理、业务技术总结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和便利,系统提高了威海市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管理水平和作业指挥水平。  相似文献   

8.
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中,作业点(炮点)是为农业服务的前沿阵地.炮点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整体效益,加强炮点建设,有利于提高人工影响天气防灾减灾的能力.阿克苏地区通过开展炮点达标活动后,促进了炮点的全面建设和发展,对地区人影作业的技术水平和总体效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保障作用.本文通过对达标活动开展的分析,得到了大量有关炮点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对炮点建设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通过计算机通讯网络将天气分析、实验研究、业务现代化和外场作业集于一体的省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中心综合业务系统。主要包括数据采集、数据通讯、天气资料处理、图形图象处理、专家决策、数据库管理、作业分析、产品输出等8个子系统和一个资料产品库。具有资料自动化客观化收集、处理、分析和面向全省的综合服务功能,是人工增雨防雹作业指挥的主要工具之一。  相似文献   

10.
省市县三级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体制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优化配置省、市、县三级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作业资源,依据各级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的职责范围和任务特点,进行省、市、县三级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体制探讨。提出省级主要负责全省飞机人工增雨作业和全省地面人工影响天气预警、作业信息收集、监测等工作,市级主要负责属地作业点的直接指挥作业工作,县级主要进行作业监测工作。该体系体现市级指挥中心直接指挥作业点作业的模式特长,发挥省级飞机作业和地面作业预警的技术优势,减少县级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因人员少、技术力量薄弱等带来的作业水平不高的问题。解决三级资源共享和作业指令接收中的时间延迟等问题,提高作业时效和水平。  相似文献   

11.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数值预报产品、物理量场以及雷达回波资料,对2007年8月26日-27日发生在长治地区的一次大暴雨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大暴雨过程由3次不同的中小尺度降水系统导致产生;大暴雨发生在中层5880gpm和5920gpm之间,低层切变线偏南气流一侧,高空急流右侧;东南气流为这次暴雨提供了充分的水汽,大暴雨发生在强烈上升运动及层结不稳定中心。  相似文献   

12.
13.
14.
利用高空探测、地面加密区域自动气象站、NCEP1°×1°再分析、FY-4A红外云图、多普勒天气雷达和风廓线雷达等资料,分析了2020年8月11~13日四川盆地一次区域性暴雨过程的降水时空分布、环流背景和风暴系统演变等特征,并重点探讨了低空急流在此次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1)此次过程发生在“东高西低”的环流背景下,主要影响因子为500 hPa低槽、副高和西南涡。(2)低空急流的出现有利于正涡度柱的形成和上升气流支的建立,盆地西北部地形作用可以使上升辐合增强。(3)低空急流为暴雨区带来水汽和不稳定能量。(4)急流对降水风暴系统的影响主要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东南急流为主导,一方面引导对流系统向西北方向移动和增强,一方面在四川盆地西北部山前激发强对流回波带。第二阶段以西南涡西北象限的东北急流为主导,一方面在急流出口左侧形成强动力辐合,一方面将低涡南部的暖湿空气向MCS输送。整个影响过程中,急流主体下边界由3000 m下降到600 m,主导风向由东南风转为西北风。(5)低空急流增强时,MCS维持在代表站上游地区,呈准静止后向传播特征;低空急流减弱时,MCS的准静止状态被打破,对流系统迅速移向代表站,带来短时强降水。(6)龙泉山脉使近地层东北急流气旋性弯曲增大,水平辐合增强。当MCS经过时,龙泉山为地形辐合带,激发新生单体在山麓西侧形成并沿山脉向东北方向移动。   相似文献   

15.
"4.29"中国西北强沙尘暴数值模拟及螺旋度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实况观测资料对2009年4月28~30日中国西北出现的区域性强沙尘暴过程进行了天气分析,并用GRAPES-SDM沙尘模式对此次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然后利用螺旋度理论研究了沙尘暴的动力场结构.结果表明,500 hPa高空槽及高空锋区、地面冷锋及热低压等是形成此次强沙尘暴的主要天气系统.此次沙尘暴过程中在新疆北部和高原...  相似文献   

16.
2010年中国气候概况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王遵娅  曾红玲  高歌  陈峪  司东  刘波 《气象》2011,37(4):439-445
2010年,中国年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0.7℃,是1961年以来第10个最暖年,夏季气温达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年降水量681 mm,比常年偏多11.1%,为1961年以来第2多.年内,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西南地区发生历史罕见秋冬春特大干旱.东北、华北发生近40年罕见冬春持续低温,新疆北部出现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为严...  相似文献   

17.
18.
2006年4月11日~12日岚县境内出现了历年同期少见的强寒潮天气过程,并伴有暴雪,12日早晨最低气温达-10.6℃,是历年同期的最低值。本次过程降水量充足,彻底解除了前期连续35d无降水的旱情,改善了土壤墒情,对春耕、春播很有利,降低了森林火险等级。同时奇冷的天气致使正处于盛花期的仁用杏花全部冻落,给岚县造成了较重的经济损失。本文通过对天气形势、物理量,单站气象要素等方面的综合分析,探讨春季强寒潮天气影响山西时,环流演变和高低空的配置情况及单站要素的反映。  相似文献   

19.
20.
对2006年1月18日-19日山西中南部区域暴雪天气过程从垂直环流结构、形成机制、螺旋度数值诊断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得出:暴雪发生在高空极涡加强南压期间,北路强冷空气直灌山西,受700hPa西北涡东移影响所致。暴雪区上空,垂直螺旋度柱为上正下负,正螺旋度柱的两个中心分别位于300hPa和500hPa,在500hPa出现了强度高达14×10^-6m·s^-2的强中心,负螺旋度柱中心相对较弱。垂直螺旋度强度的变化对暴雪的出现有明显指示意义。涡散场的分布存在“高空辐散、低层辐合”的垂直配置,暴雪出现在500hPa涡度梯度最大的地方,暴雪出现12h后,正涡度中心强度迅速增强,对应暴雪出现一个增幅期。暴雪区上空,锋面坡度较大,湿层厚度达到600hPa左右,整个系统深厚稳定。低空、超低空急流的存在,不仅为暴雪提供了水汽来源和热量输送,而且使得重力惯性波不稳定发展,是强降雪的重要触发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