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SD-1型数字大地电磁记录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SD-1型数字大地电磁测深仪是一种用途较广的地球物理勘探仪器,可用于研究地壳上地幔结构,普查石油、天然气田构造,寻找热田及监视地震前地壳电阻率随时间的变化。该仪器已于1982年8月通过国家鉴定。鉴定以后又在华南地区作了大地电磁测深工作。本文只是简述一下仪器的基本结构、几个主要的技术问题及鉴定前后用该仪器所  相似文献   

2.
依据天文地震学所揭示的太阳活动,宇宙线增强与地震活动密切关联,地电学中所揭示的自然电场的存在以及地震前后岩石电阻率显著变化的观测事实和“摩擦带电”原理,提出一种新的地震成因假说,即:地震是一种“地壳雷电效应”,认为地震实质上是发生在地壳中的雷电现象-由于太阳活动如耀斑爆发,太阳黑子,太阳风等向地球辐射大量带静电荷的高能粒子,以及自然电场,板块断层间的挤压,摩擦导致大量静电荷积累,极化从而引起发生在地壳中的雷电现象,强烈的地壳雷电能够导致地内岩石破裂,加剧地震的破坏性,并尝试性地运用这一观点统一地解释了板间地震,板内地震,水库,注水,采矿诱发地震等现象,认为由此可以对地震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另外,仅仅从地应力的角度来认识地震现象是远远不够的,静电力的存在至少是一个不能被忽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用观测地壳中应力的变化来探寻地震前兆异常已得到国内外地震科学工作者的重视,目前国内主要进行的是电感法地应力相对测量,RYC2—70压磁应力仪就是专为这种测量研制的一种自动记录仪器。从1971年开始该仪器已进行了八年多的观测试验,现就观测试验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在地震科学研究中,为了探讨地壳上地幔的电性构造背景、监测震前地壳岩层电阻率的变化及地磁短周期变化异常,我国自行研制和引进了国外的感应原理磁力仪。为确定整机系统对外界信号的频率响应,以便得出仪器的格值曲线和相移曲线,标定仪器是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目前,我们对感应磁力仪的标定多采用亥姆霍茨线圈建立一个随时间变化的人工磁场作用于传感器。这个人工磁场经计算可得,并认为它在空间分布上是均匀的,该均匀场的尺度  相似文献   

5.
日本利用地球电磁学方法进行地震预报研究进展情况行武毅关于活断层和地壳电磁构造有了新发现,在断层附近观测到了可以该构造上的发现为基础预测的电阻、自然电位、地磁等变化。除此之外,在地震前后还观测到了电磁辐射异常和岩石的电阻变化等电磁现象。本文将简述这些研...  相似文献   

6.
SD-1型数字大地电磁测深仪及其软件系统于1982年8月在京通过鉴定。该仪器可用于研究地壳上地幔结构,普查石油、天然气田构造,寻找地热田以及监视地震前后地壳深部电阻率随时间的变化。 仪器由七个部分组成,包括电、磁信号传感器,数据采集、逻辑控制、九轨磁带机、模拟监视及回放、标定系统和电源。仪器设有六个信号道(三个磁信号道,二  相似文献   

7.
一、概述数字地电仪主要是用于测量地下岩层的视电阻率,同时也适用测量大地自然电位。而其主要目的是测量视电阻率,通过对地下岩层的连续测量,观测视电阻率的相对变化量,以寻求与地震信息有内在联系的前兆现象,为地震预报与地震研究工作提供资料。该仪器主要由双积分式模数转换器,程序控制器和数字记录器等三个部分所组成。由于测量岩层视电阻率(特别是深部)方法本身的特点,通常测量仪表输入端将引入上千米  相似文献   

8.
“中美地壳形变与地震学术讨论会”於十月廿九日至卅一日在武汉举行,参加会议的有从事地壳形变与地震研究的50多名中美地震学者(其中美方14人),还有30多名列席代表。 会议议题是:地壳形变研究进展;与强地震有关的地壳形变现象;地壳形变观测技术和仪器;与地震有关的地壳形变基础研究以及地壳形变资料分析处理等五方面内容。会上宣读论文共51篇,其中中方35篇,美方16篇。美方代表提交论文的共同思路着重于对地壳形变  相似文献   

9.
朱涛  张斌  周建国 《地震学报》2015,37(3):527-529
<正>自2014年3月以来,我们在云南省嵩明县小新街小江断裂附近(图1a),利用电阻率层析成像技术进行与地震有关的电阻率图像动态变化的监测试验.布设了两条测线:一条横跨小江断裂,长约700m;另一条几乎与小江断裂走向平行,长约1 150m(图1b).大约每两个月观测一次,观测中采用温纳-α装置.所使用的观测仪器为德国DMT公司的RESECS II直流电法仪.观测场地的测试结果表明,该仪器对视  相似文献   

10.
文章是根据日本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行武毅教授于1983年10月访华期间在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的讲学录音整理而成。行武毅教授主要介绍了日本近几年在地球电磁学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包括:1.活动断层的电磁学研究;2.地壳内电阻率的研究;3.与地震有关的电磁现象(包括日本关于地震与电磁现象关系的研究工作规划);4.地磁的长期变化。  相似文献   

11.
宁波地震台ZK03井水温平行观测资料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邱永平 《中国地震》2011,27(4):431-437
2000年12月21日,宁波地震台ZK03井增加水温测项(“九五”水温),2010年4月2日,在同一井孔内同一深度又增加水温仪器(“十五”水温)进行平行观测.结果发现,2套仪器初装时的水温绝对精度测值基本相同,说明该井水温10年来的趋势性上升不是井孔内水温度的变化,可能是仪器的系统性变化引起的,即仪器的漂移现象所致,但对地震前兆观测是没有明显影响的.通过近9个月的平行观测,发现2套仪器测值的趋势性变化基本一致.在受到雷电和交流电脉冲干扰时,2套仪器水温测值出现了不同的变化形态,可能与每套观测仪器的系统特性有关.由于安装“十五”水温仪而对“九五”水温测值的干扰表明,“九五”水温仪虽然经过10余年的连续运行,但传感器的灵敏度还是很高的,可以继续使用.  相似文献   

12.
引言 众所周知,在强震发生之前可观测到地光现象和电磁波异常发射(国家地震局《一九七六年唐山地震》编辑组,1982),以及低空静电场的突变(郝建国,1988)。这些异常现象都与地壳岩体在孕震及构造应力场作用下而产生的一种放电现象有关。地壳中放射性物质辐射的放射线可引起地壳内物质的电离,因此,地球自身存在一定量的微电流流动。 1 仪器工作原理 地壳中射性物质辐射的放射线引起地壳内物质的电离形成一种微弱的微电流,这种微电流就是日常检测值的背景值。由于孕震应力场作用,岩体承受挤压,导致压电效应,可在地震前发射出10-…  相似文献   

13.
张魁林 《内陆地震》1989,3(1):71-80
为了研究地电阻率和电场的变化与地震活动性之间的关系,近年来苏联在中亚地震预报试验场进行了实地测量和多方面的探讨,现将其观测结果介绍如下。 一、地电阻率的变化与地震活动性关系的观测结果 1.1偶极电测深 1983年,苏联科学院高温研究所电磁方法试验考察队在伏龙芝地震预报试验场用偶极测深法,采用AB=620m的供电极距,对地壳上部岩层电阻率的变化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日本东北部官城县境内1962年官城北部M6.5地震的孕震区大地电阻率结构,我们进行了大地电磁测量。二维反演表明,在该地区的地壳上部存在一个深的导电层,其上覆盖有高电阻带。该高电阻带之上还被认出有一个正航磁异常存在,人们把它解释为一个北上山地地下深成花岗岩岩体。通过与地震活动性进行比较我们发现,微震只发生在深导电层上方和高阻带里,并且几个S波反射体正好位于深导电区上方。由于S波反射体表明其下有流体存在,深导电层可以被解释为是一个充满流体的区带。而且我们认为,流体从导电性的充满流体的区带向高阻的深成花岗岩岩体的渗流可成为一种触发地震。  相似文献   

15.
秦馨菱  Pede.  LB 《地震学报》1991,13(3):354-363
在唐山地震区及其外围用数字大地电磁测深仪测量结果表明,在低电阻沉积表层下,地壳分为两层:高电阻的上地壳及低电阻的下地壳.高阻上地壳在地震区呈透镜状,其东、南、西三面为断层所切唐山主震及其绝大多数余震即发生在这高阻上地壳内.而低阻下地壳内余震则甚少,主震位于高阻上地壳底面 C 向下凸出的部位.居里等温面深度变化及余震深度下限的起伏与界面 C 的下凸相吻合.因此,无论从竖向分层还是从横向非均匀性上看,唐山主震及其大多数余震都与高阻上地壳密切相关.岩石力学性质从上地壳的脆性变为下地壳的延性,主要由于围压的增加、矿物的变化、温度的升高及孔隙压力的适当分布等因素联合作用的结果.考虑到岩石电性主要受岩石中的温度和自由水含量的控制,少量水的存在及温度的升高可使岩石电阻率明显降低,而岩石电性对所受静压力、矿物成分等因素的变化则不甚敏感,故推论无论从竖向分层,或从横向非均匀性上看,地壳中介质的高电阻与其脆性,低电阻与介质的延性,在成因上是有联系的,从而显示出地壳电性结构与潜在震源危险带之间可能有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6.
地震现象是地球内部积累的应力急剧释放的过程,要想实现地震预报,最基本的是要知道地壳内的应力分布。由于这是很困难的事情,所以,人们就想通过调查相关现象进行综合判断来实现预报的目标。“地震发生的潜势”就是表现这种状况的。了解地壳内的应变量,并将其和相关现象用一个物理定律来表现,从而预测其变化,是从正面攻克地震预报的方法,但这又是一条艰巨而漫长的路。因此,我想提出如下建议。(至)用5年左右的时间确立比现在高l至2个星级的精度测定地壳内应力的方法,然后再以5年为目标获得“日本列岛现今的应力分布。”(2)推进…  相似文献   

17.
河北阳原台地电阻率变化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河北阳原台地电阻率NE测向2014年以来出现年变幅变小的年变畸变现象,经核实,这时的观测系统工作正常,而降雨量与地电阻率的异常变化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通过褶积滤波法去除降雨量的影响后,这种异常变化依旧存在。同时,阳原台NE测向的地电阻率与自然电位在2014年的变化具有同步性,也进一步验证了异常变化的可靠性。阳原台地电阻率观测位于晋冀蒙交界地区,对地壳的应力-应变响应比较敏感,其地电阻率异常变化与1989年大同地震和1998年张北地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并显示出持续时间长、幅度大和恢复慢的特点。因此,阳原台地电阻率异常变化的可信度较高,可为监测晋冀蒙交界地区的地震活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地电阻率多极距观测系统及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兰炜  朱旭  朱涛  张世中  刘大鹏  胡哲  张宇 《地震》2011,31(1):20-31
目前, 我国用于地震前兆监测的地电阻率观测系统大部分都是单一极距的, 这种观测方法在实际观测中普遍存在着地电阻率季节性变化的现象, 这种季节性变化与地震异常变化一起叠加在观测值中, 给地震异常的识别和判定带来了一定困难。 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进行地电阻率的多极距观测。 本文介绍了采用ZD8MI电阻率多极距观测系统在山丹地震台的试验观测情况, 该系统是最新研制的、 专用于地震前兆监测的地电阻率多极距观测系统。 一年多的台站试验观测和反演结果表明, 浅层电阻率的变化相对较大, 而深层的相对变化较小, 因此利用多极距观测系统进行不同层位的地电阻率观测, 对排除干扰和识别地震前兆信息显得尤为重要, 是地电阻率观测技术发展的一个趋势。  相似文献   

19.
在苏联吉尔吉斯首府附近建成的地下地震实验室能够帮助吉尔吉斯的科学家掌握地球的脉动情况。这个中亚地区较大的监测地震前兆的试验场,装有苏式新型测量仪器。这些仪器能够记录磁场、地表电阻率、地下水化学成分和气体成分的微弱变化,提前显示岩层深部地震活动性的增强。对天山地层构造过程机制的研究目前已经达到一定水平,也就是说,吉尔吉斯的地震学家们已经能够很准确地预报地震的地点和强度。专家们已得出结论:地震震中是沿地壳断层迁移的,而构造位移具有百年周期性。近几年来,吉尔吉斯地震学家们业已查明,在两条中亚较大断层——吉萨尔-科克沙  相似文献   

20.
岫岩-海城5.6级地震前半年内,先后出现了义县地电阻率,台安地电阻率异常变化,这些异常信息也是该次地震成功预报和重要前兆判据之一。研究认为,震前的义县、台安地电阻异常属于“场兆”,而临震前的电磁辐射信息是“源兆”。同时,电阻率的异常变化显示出向震中迁移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