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分析2003年12月19日陵水地区大风天气的成因发现,极强的南北向气压梯度,加上中小尺度系统和地形的共同影响,引发了本次少有的大风天气.此外还讨论了造成海南几个测站风速相差较大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从天气学角度,分析了1998年4月17-18日鲺鲁木齐东南大风天气过程,从地形、高、中、低层的影响系统特征以及本站要素的变化等,探讨地面气压场的演变,地面锋前减压幅度等与乌鲁木齐东南大风的起始时间、强度、维持时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朱平  俞小鼎 《高原气象》2019,38(1):1-13
2016年8月17-18日青藏高原东北部出现了罕见的大冰雹、短时暴雨、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运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葵花静止气象卫星、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观测资料分析了此次强对流过程的大气环境场和中小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和对流传播机制。结果表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抬明显,属于低层暖平流强迫型。水汽输送主要来自南海。维持较长时间的弱冷锋是强对流的地面触发机制;对流云团逐渐演变为MCC,对流传播整体具有沿着河谷往层结不稳定区的正向和往低层入流风的反向传播的特征。河谷地形是影响对流移动和传播路径的关键;强对流风暴单体生命史均较长,强降雹单体为类超级单体和普通多单体,强降水回波属于多单体线状对流。降雹单体整体比降水单体发展得更强,变化幅度更大,尤其是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的变化更剧烈。强对流开始前单体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均是先增后降;几处局地雷暴大风是由雷暴云团内弱降水在较厚的环境干层蒸发而显著降温所产生的较大负浮力或由线状对流中强降水拖曳导致的强下沉辐散气流造成,雷达回波具有质心急剧下降或中层径向速度辐合特征。  相似文献   

4.
黄、渤海大风的次天气尺度环流特征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军  张胜军  朱晶  赵雅轩 《高原气象》2012,31(4):1032-1041
选取2008年12月出现在黄、渤海的一次大风过程,采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全球再分析资料,对大风期间的次天气尺度特征及其与天气尺度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黄、渤海大风区的次天气尺度环流具有明显的波动特征,这种波动结构的维持与否和大风期间的天气尺度背景密切相关。黄、渤海位于高空槽前,波动结构维持,该区域从次天气尺度系统获得正涡度和动能,气旋发展,大风形成。中纬度斜压带东南移至黄、渤海上空,波动结构遭到破坏,消耗次天气尺度系统涡度,气旋减弱,但低层大气仍获得次天气尺度系统动能,大风维持。在与高空槽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虽然次天气尺度环流有不同的分布特征,但低层大气若获得次天气尺度动能,则有利于动能输入地区的风速增幅和大风持续,若消耗次天气尺度系统动能,大风停止。次天气尺度动能大值区主要在850hPa以下的低层。  相似文献   

5.
吐鲁番盆地地形与天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吐鲁番盆地地形对吐鲁番天气产生影响的物理条件进行初步的分析和研究,试图揭示高温、降水、大风等天气形成的物理成因。  相似文献   

6.
通过观测研究证实了天气尺度波激发的阻塞流的生命循环是频散和非频散之间的转换过程。除此之外,进行了一个数值试验,发现天气尺度波似乎对阻塞的形成和支配作用,而地形似乎起位相锁相的作用。同时可以发现天气尺度波在阻塞的产生过程中分裂成两支。这些结果支持了我们所得到的观测结果。  相似文献   

7.
王善华  黄莳 《气象科学》1994,14(4):336-343
本文应用平滑滤波方法,对特大洪水的1991年梅雨期一次暴雨过程中的两个时次分离天气尺度和次天会尺度系统。利用位势平衡方程,计算及分析这两个时次梅雨期暴雨区域的各层次及整层积分的天气尺度与次天气尺度系统间的位势转换量I及水平位势转换量IH、垂直位势转换星IV,得到了一些有益的非同于文献[1]、[]其它年份暴雨区域两种尺度、两个时次各种位势转换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杨本湘 《气象》2003,29(6):22-25
根据天气学原理,对西昌发射场区旱季高空最大风环流背景和天气系统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西昌发射场区旱季高空最大风的预测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利用常规天气图制作场区旱季高空风预报的思路和方法,找到了预报场区旱季高空最大风的部分指标。  相似文献   

9.
通辽地区中小尺度系统分析及短时天气预报方法夏国华,夏量(哲盟气象处)前言雷暴、暴雨、冰雹、飑线强风等灾害性天气一直是气象工作者密切注视的目标之一。而对这些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又以短时预报(指0—12小时以内预报)最为迫切。随着哲盟地区国民经济的发展,专...  相似文献   

10.
2000年4月6日辽宁大风扬沙天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00年4月6日辽宁大风扬沙天气的地面、高空天气形势和物理量场的分析,试图找出此类天气的预报依据。  相似文献   

11.
北京地区对流云天气闪电特征及短时预报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蔡晓云  宛霞  郭虎 《气象》2003,29(8):16-20
使用北京地区1999~2001年5~9月XDD03A雷电资料,用雷暴日逐时闪电频数与相应雷达反射率因子叠加的方法,寻找对流天气闪电分布特征。根据闪电轨迹推断对流天气中小尺度系统活动。  相似文献   

12.
一次罕见的飑线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7,自引:9,他引:7  
谢梦莉  黄京平  俞炳 《气象》2002,28(7):51-54
从天气形势、气象要素、卫星云图及雷达回波等方面分析了2001年4月28日出现在江西境内,沿浙赣铁路线一带的大风、陆龙卷、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形成机制,指出这是一次典型的飑线天气过程,其触发机制为:弱冷锋、低空急流、露点锋及地形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一次冰雹过程的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应用常规资料、FY-2C红外云图和河南省三门峡市的多普勒雷达产品。对陕西中北部的一次强对流性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影响系统是高空下滑冷槽、中低层暖平流和地面弱冷锋。上干冷、下湿暖的对流性不稳定层结为冰雹天气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卫星云图上,锋面前部形成的两个中-β尺度系统受锋面附近前冲冷流的触发,造成这次强对流性天气。雷达反射率图上,回波强度越大、强中心高度越高,造成的天气越强;径向速度图上的“逆风区”,说明该地为风速的大值区、风向也发生了突变;当对流回波处于强盛阶段时,VIL值先猛增、后相对稳定,当达到峰值时即出现冰雹,当突然减小时,影响地面将出现大风.因此VIL对冰雹和大风的判别有很好的预报意义。  相似文献   

14.
十一运会沿海赛地大风预报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取了十一届全运会比赛地烟台、威海、日照3站1971—2008年逐日10min平均最大风速,统计分析了比赛期间(9—11月)大风气候特征。结果表明:秋季大风随着年代的变化,大风日数逐渐减少,共同点是9—11月大风日数逐渐增多;不同区域大风发生几率差异较大,位于北部沿海的威海、烟台出现大风的几率明显大于南部沿海的日照,尤其以威海几率最大。利用2001—2008年的天气图资料,对产生大风的天气系统进行了普查,结果表明,9—11月造成烟台、威海、日照大风的主要有低槽冷锋、气旋、热带气旋等天气系统以及东高西低和南高北低两种形势场。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对产生大风的各类天气系统天气形势进行了合成分析,并给出各类天气系统产生大风时平均形势场。  相似文献   

15.
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主持,北京、湖北、广东、安徽和厦门等省市气象局科研人员参与的以多普勒天气雷达实时观测资料为基础的新一代天气雷达灾害性天气警报和短时预报系统于2006年底完成,建立了一整套回波特征参数定量提取技术、风场反演技术、灾害性天气自动识别技术以及自动和人机交互的0~2h暴雨、大风、冰雹的预报和0~2h降水预报技术。  相似文献   

16.
短时临近预报必须有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加密的实况信息,因为短时灾害性天气都是中小尺度天气系统造成的,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具有生命史短、空间尺度小特点,只有在时间和空间上足够小的网格才能对中小尺度天气系统识别、跟踪,并对其进行短时临近预测。  相似文献   

17.
分析天气尺度系统、环境场,研究卫星云图,认为970810浙南海域局地12级以上大风是冷锋雷暴东移加上原减弱的云带中有小的强对流云团发展所致。  相似文献   

18.
春夏西南低压的发生发展分析及对天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10年的天气资料,统计了春夏季节在我国西南地区至中南半岛北部的西南低压,基本掌握了其活动情况,并对它的发生发展消失进行了分析,发现西南低压是一个浅薄的、局地的、独立的天气尺度系统,出现频率最高的月份是五、六月,一般只向偏南方向移动,既不是温带气旋,也不属于热带低压,但却具有二者的部分性质,它的发生发展消失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西南低压的本身结构和控制下的天气是非对称的,对西南地区可造成大至暴雨天气,而影响粤西则是晴热少雨,北部湾还有大风出现。  相似文献   

19.
飑是一种天气系统的活动,通常在冷锋前、切变线附近生成,多出现于夏季。飑是突然发作的强风,出现时风速的大小并无规定。但是飑出现时,风速达到大风标准,则要加记大风现象。  相似文献   

20.
采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V2对1998年6月下旬发生在长江流域持续的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尺度分离与数值模拟对比试验,着重分析了暴雨过程中天气尺度与次天气尺度各物理量场的结构特征,提出本次暴雨过程形成的物理机制:天气尺度流场与水汽场为降水提供持续的远距离水汽输送通道,次天气尺度流场形成稳定的经向强辐合,为水汽的抬升与凝结提供动力条件;在有利的高、低空急流的配置下,暴雨区落在高空急流轴以南、低空急流轴以北;次天气尺度温度场下暖上冷的热力不稳定层结促进了热力不稳定的发展,促使暴雨增幅;特大暴雨发生地区上空的次天气尺度湿度的高值中心,有利于湿空气在上升运动中释放潜热,形成暴雨的反馈机制。数值试验分离模式初始场不同尺度系统信息,揭示了不同尺度系统在暴雨发生过程中的动力作用,没有中尺度系统的配合,仅有天气尺度系统信息,或只有次天气尺度系统信息,没有大尺度系统的配合,暴雨的强度及范围都将有所消减。分析及数值试验结果表明大暴雨是在天气尺度和次天气尺度系统的共同作用下才得以产生和维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