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勘探地球物理北京(89)国际讨论会(BISEG’89)于1989年8月22日—26日在北京图书馆新馆召开。设有47个展台的地球物理勘探仪器设备展览会(其中国外的展台36个)与会议同期展出。这次会议内容广泛,包括学术报告会、专题讨论会、展览会等。这样的技术交流会对于地球物理学家及其组织来说是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2.
由中国地震学会构造专业委员会发起和组织的构造物理国际讨论会,于1988年3月10—13日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美国、意大利、日本、荷兰和澳大利亚等国的四十多位构造物理学研究者参加了讨论会.会议由中国地震学会构造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马瑾教授主持.  相似文献   

3.
1988年5月10—13日在北京召开了由中国地震学会构造物理专业委员会发起的构造物理国际讨论会。向这次讨论会提交的学术论文共有39篇,其中35篇在讨论会上作了报告。来自亚洲、欧洲、美洲和大洋洲的40多位构造物理研究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分5个专题进行学术报告与讨论。1.断层的演化该专题讨论由何永年和日本的(?)本利彦主持,它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通过断层物质的微观组构分析断层的演化过程。美国的穆尔(D.E.  相似文献   

4.
《地震地质》2000,22(12):62-62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新年代学实验室成立于1984年。多年来,为我国地震地质、灾害地质、地貌和构造研究领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中国地震局和地质所历届领导的大力支持及老一辈科学家们的努力下,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包括^14C、U系、K—Ar、TL、ESR、FT等测年实验室及孢粉分析室,  相似文献   

5.
1979年7月16—22日在美国夏威夷召开了一次有关板内火山和海底火山活动的国际科学讨论会。这个讨论会是由国际火山学与地球内部化学协会、美国夏威夷大学地球物理系等5个单位联合主办的。讨论会的目的是从板块构造的观点出发,共同使用夏威夷野外观测结果,检验并解释板块内部及海底火山活动的资料。会议共分为七个专题,即(1)板内火山活动。(2)沿中洋脊的海底火山。(3)板内火山的地球化学和岩石学过程。(4)海洋磁异常的起源及应用。(5)夏威夷岛的起源。(6)岩浆能量的研究。(7)夏威夷活火山的研究。世界一些著名的火山学家和地震学家,如下鹤大辅、安芸敬一、伊顿等人均参加了这次讨论会,并宣读了有关论文。现根据这次讨论会出版的论文摘要,选译如下:  相似文献   

6.
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IASP-EI),在第19届 IUGG 大会召开期间,于1987年8月10—22日,在加拿大温哥华市举行了第24届学术讨论会,同时,还举行了两次 IASPEI全体成员会议。在本届第二次 IASPEI 全体成员会议上,一致通过了如下十二条决议:1.鉴于地震、海啸、火山和滑坡等自然灾害所导致的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及对社会经济的破坏在日益增加,IASPEI 将全力支持在联合国和国际科联理事会的组织下制定一个多  相似文献   

7.
次生层状地貌是同一期地貌面(原生层状地貌),经过后期地壳构造运动的变形、解体而形成不同高度的地貌面。它较好地反映了第四纪以来新构造运动的方向、幅度与速度。据此,本文将第四纪以来河北山地的新构造划分出两个区、七个亚区和二十四个小区。  相似文献   

8.
本文概述了1985年9月23—27日在西班牙马德里召开的第10届固体潮国际学术讨论会的情况,参加会议的包括东道国西班牙,以及联邦德国、比利时、英国、中国、美国等22个国家的代表共140余人,其中中国代表13人,有11人在会上分别作了报告。本文的内容包括:会议的一般概况;参加会议的中国代表情况;学术讨论会内容简述以及本届讨论会的决议全文。前届会议主席、国际固体潮中心(ICET)常务委员会主席郭宗汾教授的开幕词及 IUGG 秘书长、ICET 常务委员会秘书长梅尔基奥尔(P.Melchior)教授的 ICET 工作报告在本期另文作了摘译。  相似文献   

9.
讨论会的第三个专题为板内和板间区域构造与地震.该专题共收到46篇论文摘要,其中来自俄罗斯、越南、印度、日本、中国、美国、伊朗、尼泊尔、泰国的学者在大会上宣读了28篇论文,中国、吉尔吉斯斯坦、印度、日本、俄罗斯、孟加拉国的学者展示了12篇张贴报告.  相似文献   

10.
会议 名 称会议地点联 系 人 及通讯地址1985.21985.51985.61985.6.26—281985.7.29—8.9阿拉伯和东北非泛菲地壳演变讨论会(第二届国际地质对比计划第164项目会议)海洋地质学会议国际中、南美洲近代地壳运动讨论会国际非洲大地测量学讨论会月球与行星科学会议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会议(两年一次会议)欧洲岩石圈演变会议大陆扩张构造学会议国际地球化学勘探会议(地球化学勘探协会第八届国际会议)国际数学大地测量学讨论会海洋断裂带会议欧洲科学编辑协会第二次会议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春季会议第二届国际土壤力学和地震工程会议欧洲勘探地球物…  相似文献   

11.
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相继发生的三个7级以上强震震中所决定的地块优势跨度为22.28°—25.74°.在全球范围内,特别是大陆地区普遍存在跨度20°—30°的多边形结构,其短轴跨度平均21.48°,长轴跨度平均25.54°.这种多边形结构称为特征构造域.每一特征构造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构造活动单元,它常常对应于一个巨型地块或巨型地貌单元,而特征构造域的边界则对应于重要的地质地貌分界线.通过求解地幔对流的守恒方程,得出了自组织对流胞具有六角形结构的结果,其短轴(对边之距)跨度为22.36°,长轴(对角之距)跨度为25.88°.所以有理由认为地壳活动块体的这一特征尺度(20°—30°)是上地幔自组织对流胞在地壳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1985年5月7日—15日在福建省泉州和厦门召开的“全国东南沿海大陆边缘构造实地考察”学术讨论会概况。来自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的75个单位的近150名代表出席了会议。除大会报告外,还分区域构造、新构造地震和矿产三个组进行讨论,其中与地震地质、地震活动有关的主要有:①长乐一诏安断裂变质带;②东南沿海升降速率;③滨海断裂带;④北西向构造;⑤华夏古陆等五个问题。大陆边缘构造是国际岩石圈计划的一部分,对此深入研究,对寻找矿产、保护环境和减轻地震灾害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3.
由欧洲地震委员会的地球动力学技术工作小组于1978年8月29日至9月5日在施特拉斯堡召开的欧洲地震委员会和欧洲地球物理学会会议期间,组织举行了观测地震带地壳动力学的国际专题讨论会。作为这次国际专题讨论会的论文集《地震预报研究中的地空技术》(Terrestrial and Space Techniques in Earthquake Prediction Re-search)由安德烈亚斯·福格尔(Andreas Vogel)编辑,西德菲韦格(Friedr.Vieweg &Sohn)出版社1979年出版,约600页,200个插图,价格约120西德马克。根据该出版社的推广材料对该书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4.
正谊关断裂横贯贺兰山北部山区,为一长期活动的区域性大断裂带。本文根据大比例尺航卫片解译,野外实际调查资料和~(14)C年代数据,讨论了该断裂带的平面展布、第四纪以来断裂的运动方式,活动强度、最新活动时代及古地震等问题。该断裂带的正谊关断层段新活动强烈,第四纪以来呈明显的左旋走滑活动。断错地貌显示,其最大一组水平错距为1800—2000米,最小一组错距为10—20米。在毛呼都格音沟及葡萄泉子沟发现两处古地震遗迹,估计该两次古地震事件发生在距今约6000年左右。  相似文献   

15.
《地震地质》1986,8(3):32
中国地质学会构造专业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福建省地质学会和福建省地震学会,于1986年5月7—15日,在福建省联合召开了“全国东南沿海大陆边缘构造实地考察学术讨论会”。有来自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的150多名代表参加这次会议  相似文献   

16.
大陆多震层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90年4月27—30日在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举行。来自意大利、希腊、日本、苏联和中国的50多名专家学者对大陆地区地震震源集中分布在10—20公里深度的中部及中-上部地壳进行多学科综合性讨论,会议分4个专题进行:①大陆地震活动性和地壳应力场;②大陆地壳的结构和孕震的环境和过程;③浅部构造的活动性与中深构造的关系;④岩石地球化学的理论研究和地壳岩石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一、会议概况第五届国际地震各向异性专题讨论会(5IWSA)于1992年5月17—22日在加拿大爱伯塔省班夫市举行。这是自1990年6月在爱丁堡举行的4IWSA 后的一次重要的国际会议。5IWSA 到会代表100多名,其中包括许多著名的地震学家和一些石油公司的代表。会上提交论文报告74篇,张贴论文10篇。代表主要来自西方工业国家及独联体。报告共分作:①波动和本征张量;②浅部地壳的观测研究;③裂隙和物理参数;④天然地震学;⑤测井研  相似文献   

18.
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中国岩石圈委员会、中国石油学会、中国地震学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际联合会间岩石圈委员会、国际地科联构造委员会、环太平洋能源与矿产资源理事会和国际第四纪地质研究联合会新构造委员会共同组织的国际大陆岩石圈构造演化与动力学学术讨论会——第三届全国构造会议,于1987年8月24—28日在北京召开。参加这次会议的有美国、英国、法  相似文献   

19.
第四届全国构造物理学、第二届全国高温高压岩石力学学术讨论会于1989年12月10—12日在北京举行。这次讨论会是由中国地震学会构造物理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高温高压岩石力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发起并组织召开的。来自全国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等26个单位的54名科研人员出席了讨论会。  相似文献   

20.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1989年综合学术讨论会于10月10—14日在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召开,历时四天,与会者325人。这次讨论会是地球物理学会近年来组织的一次较大型的综合学术讨论会,许多地球科学家云集一起,对地球物理学的发展进行了回顾及展望,会议始终在隆重、热烈的气氛中进行。大会最突出的特点是各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强调了基础,对有关国民经济的重大课题工作做了很好地反映。这次讨论会还首次设立了海洋地球物理和地球物理学进展专题,会议专题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