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弗兰西斯科组中央带混杂堆积的深海灰岩增生块体和其同期的弗兰西斯科地体的古地磁成果的详细分析,说明了将该组灰岩就位到北美科迪勒拉之内的那些大洋板块的相互作用.该组已研究过的所有地层剖面都是在白垩纪正向极性超期期间的沉积,所以沉积作用时的地磁极性已经知晓.各增生块体的方位已由有孔虫生物地层学和沉积岩石学所决定.因为增生块体就位于弗兰西斯科组混杂堆积内的时候,相互之间多半发生旋转;所以每一块体的古地磁倾角需单独计算.由于地磁极性和地层极性二者都已知道,那么,唯一与古水平线有关的磁倾角就限定了地层沉积时的古纬度.古地磁的年龄.可由调试巨型砾岩来确定.  相似文献   

2.
古地磁学的研究已成为人类了解地球演化的一种手段。过去磁场的记录: 岩石的磁化强度记录着岩石获得磁性时的地磁场方向。我们借助于它可了解过去地磁场的性质,确定取样处过去地磁场的磁极。古地磁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测定原生磁化强度。次生磁化强度本身意义不大,但它可帮助把岩石磁化历史与地质历史结合起来进行古地磁解释。古地磁地层厚: 地磁场的翻转是形成古地磁地层学的基础。因为全球磁场同时翻转,提供了全球时间界  相似文献   

3.
近 2 0年来 ,在华北 ,扬子和华夏地块上已经获得较丰富的前寒武纪岩石古地磁和磁性地层资料 ,建立起三个地块的视极移轨迹。在此基础上 ,编制出 3个地块的初步年代磁性地层表 ,并尝试性地划分出 8个极性带 (或期 ) ,通过与全球的对比 ,似乎可以确立起 3~ 4个磁性地层的参考对比标志层。同时还利用极移轨迹的特殊现象———极环、拐点和极位分布等做为磁性地层研究的重要内容 ,进行了构造地层和年代地层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古地磁学和磁性地层学对前寒武纪地质仍是重要的研究工具之一  相似文献   

4.
高精度地层划分对比的可靠方法——磁性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杨振宇 《地质通报》2002,21(1):45-47
地球磁场的形成一直在变化中,既有千年尺度有规律的周期性的长期变化,又有几千年至百万年尺度的地磁场极性倒转变化.了解地磁场的变化规律,就可以从记录在不同时代岩石单元中的磁性特征推测其形成时代.磁性地层学就是利用岩石剩余磁性纪录地磁场变化特征解决地层问题的一门科学.它既是古地磁学与地层学交叉产生的边缘学科,也是古地磁学和地层学的分支学科.  相似文献   

5.
布容-松山(B/M)极性倒转事件是第四纪发生的最近一次地磁极性倒转,研究地磁极性倒转的特征不仅对理解地磁场演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极性倒转通常具有全球等时性,因此常被视为地层划分和全球气候对比的关键时间标记物。然而古地磁研究表明,布容-松山事件在海洋与中国黄土沉积物中的记录存在着“错位”现象,使得基于磁性地层年代框架...  相似文献   

6.
地磁场源于地核流体的运动,至少已有约35亿年历史.地磁场的起源及演化一直是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之一,这是因为它既是地球宜居环境的重要保障,也是探究地球系统各圈层联系的重要途径.本文重点围绕保留在岩石中的"深时"古地磁场记录,分析在地球内部磁场的形成与维持、地磁场极性倒转、以及地磁场强度变化等古地磁场研究三个方面的主要...  相似文献   

7.
梁其中  方武 《地质学报》1990,64(3):264-274
梅树村剖面,已被推荐为国际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层型候选剖面。本文论述了对该剖面进行的古地磁研究,在剖面的碳酸盐及磷酸盐台地相地层中,依次采集了159块古地磁样品。热退磁结果表明:剖面中的大多数岩石已被现今地磁场强烈重磁化,但仍有57块样品保存有呈互为对踱的剩磁方向(平均D/l=4.2°/7.1°,K=9,α_(95)=6.6。),并计算出古地磁极位置为68.8°N,270.7°E。这与华南年轻的显生宙岩石所得到的极位置皆不一样。该项研究的结果构成一极性带,至少有9次倒转。此极性带与苏联西伯利亚,澳大利亚及美国西部所获得的资料对比,都共同显示出以频繁的极性倒转为特征。  相似文献   

8.
对采自东太平洋CC区西部的WPC1101重力活塞柱样进行了岩石磁学、古地磁极性地层及古生物地层年代学研究工作。等温剩余磁化强度(IRM)、磁滞回线和反向场退磁曲线测试结果表明,沉积物中的磁性矿物主要为磁铁矿,仅在柱状样底部存在少量赤铁矿/针铁矿。340~350 cm发育的埋藏结核层,标志着一处沉积间断的存在;60~336 cm发育上新世晚期的硅藻化石Cosinodiscus nodulifer,但古地磁极性地层缺失上新世-第四纪的2r反极性时;0~60 cm见第四纪标准化石Pseudoenuotia doliolus、Spongaster tetras,且顶部缺失1正极性时。综合对比古生物地层学、磁性地层学以及邻近区域地层学特征,认为该柱状样记录了从晚渐新世至第四纪的沉积历史,期间存在晚渐新世至早上新世、上新世晚期至第四纪早期及第四纪晚期3个时期的沉积间断,上述沉积间断的形成可能是南极底流的形成与增强、CCD界面抬升及海底侵蚀作用增强共同控制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岩石的磁性     
众所周知,能准确地测定地磁三要素的历史,距今尚不足150年.因而,从观测到的地磁场资料来研究周期大于100年的地磁现象是根本不可能的.然而,利用古地磁学却能对以100年或更长时间为周期的地磁现象进行解析,这是因为古地磁学可利用岩石具有天然剩磁(NRM)——磁场“化石”这一性质.显然,为确保“化石”的纯洁性,所利用的NRM资料必须不为漫长岁月中的各种外界干扰(例如:变质、风化及雷击等)所混淆,这就促进了以研究岩石剩磁的性质及稳定性为主的地学分支——岩石磁学在蓬勃发展.显然,岩石磁学就是古地磁学的基础.本文仅就其中最基本的研究成果,分岩石中的铁磁性矿物、铁磁性矿物的氧化过程、热剩磁、化学剩磁和沉积剩磁以及剩磁的稳定性和退磁方法等五部分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中国前寒武纪岩石的磁性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20年来,在华北,扬子和华夏地块上已经获得较丰富的前寒武纪岩石古地磁和磁性地磁和磁性地层资料,建立起三个地块的视极移轨迹。在此基础上,编制出3个地块的初步年代磁性地层表,并尝试怀地划分出8个极性带(或期),通过与全球的对比,似乎可以确立起3~4个磁怀地层的参考对比标志层。同时还利用极移轨迹的特殊现象-极环、拐点和极位人布等做为磁性地层研究的重要内容。进行了构造地层和年代地层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古  相似文献   

11.
最近十余年来,我国古地磁学工作者曾对南方震旦纪地层以及北方蓟县的元古代地层做过一些古地磁学测定,并且对某些地质现象进行了解释。但是,对再早一些时期岩石的古地磁学研究仍属空白。地球的基本磁场主要起源于地球内部,它的参量必然反映地球的内部特征。按照地磁场的轴向地心偶极子假定,古地磁学的典型研究成果——视古地磁极移动轨迹应与地壳的构造发育演化过程有着内在的联系。太行山区是华北地台中、下元古界一个颇为发育的地区,本文简要报道作者对分布在该区地质年龄约为-2300百万年至-1650百万年的滹沱超群和长城系的古地磁学初步测定结果,并结合太行山区元古代早期和中期的大地构造问题提出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第四纪地层格架的建立对区域地层对比及古地理环境演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区域上晚更新世以来的地层已被广泛研究,但对完整的第四纪地层格架研究不足。为此,对鲁北平原QK4钻孔(深度285.98 m)进行了古地磁、AMS 14C、OSL、测井、岩石地层等研究。在系统的古地磁采集(398件)、处理和测试的基础上,认为岩心记录了布容正极性时(Brunhes)、松山负极性时(Matuyama)、高斯正极性时(Gauss)及其中的部分极性亚时。在磁性年代框架的基础上,结合AMS 14C、OSL、测井及岩石地层特征,对钻孔揭露的第四纪地层进行了划分,确定了全新统、上更新统、中更新统、下更新统的底界分别位于4.11、23.49、118.70、147.35 m,钻孔揭露的地层从上向下依次为新生界黑土湖组、大站组、平原组和明化镇组。研究结果建立了鲁北平原南部第四纪地层格架,为该区第四纪地层划分对比、古地理环境演化等提供了可靠的岩石学、年代学、古地磁学证据。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地球磁场的成因、极性变化以及运用极性倒转划分对比地层和指示环境。在实际应用中,运用古地磁极性变化和古纬度方法对二连盆地某地区地层定年和地层界面进行识别。  相似文献   

14.
第四纪地层年代学格架的建立对区域地层对比及古地理环境演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河北大厂凹陷北部第四系标准孔S9钻孔岩心沉积物颜色、结构构造、岩性组合特征,应用测井曲线、古地磁、AMS 14C和OSL测年方法,对S9钻孔剖面进行详细地层划分、沉积相分析和地层年代学格架建立。将S9孔揭示的松散沉积物分为4套岩性组合:第1套岩性组合代表洪积扇沉积;第2套岩性组合代表辫状河沉积;第3套岩性组合代表洪积扇沉积;第4套岩性组合代表泛滥平原沉积和河床沉积。通过对古地磁实验结果的分析得出, 0~145.3 m为古地磁极性带的布容正极性时,145.3~212.6 m为古地磁极性带的松山反极性时,212.6~251.8 m为古地磁极性带的高斯正极性时。以磁性地层为主导,以岩性地层特征、14C和OSL测年数据为辅,对S9孔第四纪岩性地层进行初步划分,其第四纪地层的下更新统、中更新统和上更新统的底界对应深度分别为210.9 m、145.4 m和24.05 m。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中国境内晚新生代火山岩和第四纪地层的古地磁学研究,肯定了一些短周期极性事件的存在。在对比了世界各地的古地磁资料后,建立了2.48 Ma以来的地磁极性年代表。  相似文献   

16.
宝鸡古土壤层S7和黄土层L8的天然剩磁锁定深度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详细的古地磁及岩石磁学研究表明磁铁矿和赤铁矿是宝鸡古土壤层S7和黄土层L8的特征剩磁的主要载磁矿物,在稳定的正反极性期间,这两种磁性矿物携带的剩磁方向完全一致.然而,在地磁漂移事件或者松山-布容(M-B)极性转换的过程中,这两种载磁矿物有时携带的剩磁方向不同.高分辨率的磁性地层结果证实宝鸡古土壤层S7和黄土层L8能记录300~500年的短期地球磁场极性倒转事件.经与日本大阪湾高分辨率的海洋沉积物中记录的同期短期极性倒转事件相比,估算宝鸡剖面土壤层S7和黄土层L8的天然剩磁锁定深度小于5~8 cm.  相似文献   

17.
北方黄土研究中磁化率分析已越来越多运用到第四纪风尘堆积研究中。采用古地磁极性柱结合磁化率曲线比对定年的方法,初步确定江苏金坛和尚墩遗址750cm厚的地层年龄为330kaBP,对应磁化率曲线判断该区域分别经历了24kaBP左右、110kaBP左右、190—240kaBP左右、300kaBP左右的4个暖湿期,其中间隔有3个干冷时期,具有完整的3个气候旋回。对应地层发育的4个古土壤层、3个黄土层的风尘堆积—古土壤序列。研究表明,虽然古地磁极性定年的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在以磁化率信息为辅助的条件下,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这些局限,获得较为准确的地层年代,多种证据表明这种方法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乌兰乌拉湖地区第三纪风火山群上部岩性段共计156件样品的古地磁采样和室内退磁研究,揭示出一组高温特征剩磁分量,在95%置信度下通过正倒转检验和正褶皱检验,说明这组高温分量很可能代表岩石形成时的原生剩磁。采样剖面获得的磁性地层显示多个正、反极性带交替出现的图案,参考晚期侵入红层中浅成岩脉钾-氩法同位素年龄对陆相红层沉积顶界的限定,可对比国际标准地磁年代表的C23n至C20n极性带,沉积时限为52~42Ma,相当于始新世中期。根据野外调查及区域地层对比,本文提出风火山群是一个跨区分布的穿时性岩石地层单元  相似文献   

19.
元谋盆地晚新生代地层的磁性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元谋盆地晚新生代地层发育良好,地层中保存有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岩石利于古地磁测定,是我国研究晚新生代地层的理想地区之一。1965年,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钱方、普庆余等在该盆地的这一套地层中发现了两颗猿人牙齿化石,经地质博物馆胡承志先生鉴定为直立猿人。对猿人的生存年代,经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李普、马醒华等以及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程国良等作了古地磁测定,用极性对比法得出其年龄值为170±10万年及163—164万年,证实其为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人类化石,这一成果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1983年,中国科学院刘东生教授等根据对元谋组(广义)的岩石、古生物地层和磁性地层的重新认识,将该组划分为上新统沙沟组、下更新统元谋组(狭义)和中更新统上那蚌组,并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在西藏南部珠穆朗玛峰北坡土隆地区三叠纪地层剖面中采集的728件古地磁定向标本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样品采集是在实测剖面之后进行的。野外样品采集使用国产GSD-1型手提式轻便取样钻机,钻取的岩心直径为24~25mm,长度一般为30~60mm,用磁罗盘定向器定向取心。采样间距一般控制在0.5~3m。在重要地层界线上、下部位进行加密采样,样品间距为0.1~0.2m。分析结果表明,珠穆朗玛峰北坡地区三叠系岩石的天然剩余磁化强度属中偏弱。样品的天然剩磁强度为1.9×10-2A/m~9.4×10-1A/m,特征剩磁强度为3.9×10-2A/m~5.0×10-1A/m。大多数样品在退磁测试到550~600℃时,样品剩余磁化强度已衰减了90%~100%,表明岩样中的磁性载体基本上为磁铁矿。研究表明,在土隆群中获得了12个正向极性和11个反向极性带,这在中生代早期是一个中等频率的正、反向混合极性巨带,命名为土隆混合极性巨带,与ILLAVARA(依拉瓦拉)混合极性巨带相吻合。曲龙共巴组和德日荣组中仅测出2个小的反向极性带,其余样品均为正向极性,笔者将该地层单元命名为土隆正向极性巨带,与GRAHAM正极性巨带相当。德日荣组上部为反向极性带。据此厘定了该区三叠系下统、中统和上统的界线。珠穆朗玛峰地区三叠纪磁性地层的深入研究,为该区三叠系多重地层划分与对比研究,建立珠穆玛朗玛峰地区三叠系古地磁样品数据库和三叠系磁性地层极性柱,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冈瓦纳大陆的演化、古特提斯洋的形成、消亡历史和青藏高原隆升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