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台湾海峡介于台湾岛与大陆之间,是东海与南海的通道.关于台湾海峡范围的划分,海峡之东常以台湾岛两端(北为富贵角,南为鹅銮鼻)为界;海峡之西以大陆的平潭岛等为北界,东山岛或南澳岛为南界.为了更客观和准确地划分台湾海峡范围,本文根据海洋地理学中"海峡"的概念及对世界海峡类似实例的分析,并按照台湾海峡区域地形、地质等特征进行了分界.作者认同台湾海峡北口位于福建省平潭岛至台湾富贵角,但认为其南口应位于广东南澳岛至台湾曾文溪河口南岸.在此南、北口之间为台湾海峡范围.台湾海峡地形、地质等特征明显,与台湾及大陆紧密关联,并具有东海延伸入内的特点.而北口之北的闽东北海底,海峡特征明显消失.此南口为东海与南海的交汇处,其南属于南海的台湾浅滩及其外缘,其地形、地质特征也与海峡的显著不同.本研究结果对于更准确地划分台湾海峡范围及区域海洋研究与实践等方面都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蔡明理 《海洋科学》1994,18(1):26-28
中国近海陆架地貌研究工作自50年代进行全国性海域普查以来,积累了丰富的有关黄、东海海底地质、地貌、沉积资料。在这些调查资料的基础上本文拟对黄、东海海底地貌类型、特征及其控制因素作一简单分析。1黄、东海海底主要地貌类型及其特征该区海底地貌以宽阔的大陆架为其特点。黄海呈反S状,平均深度44m。东海则呈扇形,平均水深370m,其西部为陆架,大约在水深140m左右,向东过渡为孤带状的大陆坡,主体地形为冲绳海槽,向东越过琉球群岛岛架,过渡到琉球海沟。黄、东海海底地貌类型比较齐全(图1),现分为黄海北部区、…  相似文献   

3.
关于台湾海峡分界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定成 《台湾海峡》2010,29(2):149-153
台湾海峡介于台湾岛与大陆之间,是东海与南海的通道.关于台湾海峡范围的划分,海峡之东常以台湾岛两端(北为富贵角,南为鹅銮鼻)为界;海峡之西以大陆的平潭岛等为北界,东山岛或南澳岛为南界.为了更客观和准确地划分台湾海峡范围,本文根据海洋地理学中"海峡"的概念及对世界海峡类似实例的分析,并按照台湾海峡区域地形、地质等特征进行了分界.作者认同台湾海峡北口位于福建省平潭岛至台湾富贵角,但认为其南口应位于广东南澳岛至台湾曾文溪河口南岸.在此南、北口之间为台湾海峡范围.台湾海峡地形、地质等特征明显,与台湾及大陆紧密关联,并具有东海延伸入内的特点.而北口之北的闽东北海底,海峡特征明显消失.此南口为东海与南海的交汇处,其南属于南海的台湾浅滩及其外缘,其地形、地质特征也与海峡的显著不同.本研究结果对于更准确地划分台湾海峡范围及区域海洋研究与实践等方面都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南海北部海底地貌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南海系西北太平洋边缘海之一,开展南海海底地质地貌的调查与研究,对发展海洋地质理论和开发海底矿产资源均具有重大意义.虽然前人已做过一些工作[1.3,5-7,10-12,14],但海底地貌的研究一直较为薄弱.本文根据三万多公里的回声测深记录、二千多公里的旁侧声纳图象、一千多公里的浅地层剖面资料和数千个沉积物样品的分析研究,对南海北部大陆架、大陆坡和深海盆地等地貌单元进行了划分,并对其成因与发育问题作了探讨(见图1).  相似文献   

5.
台湾海峡介于我国闽台两省之间,是连接东海和南海的重要水道。海峡海底位于大陆架上,是亚洲大陆板块和陆缘的延伸部份,东侧与台湾岛相接。台湾岛处于硫球岛弧与菲律宾岛弧聚敛、复合部位,由太平洋菲律宾海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形成。海峡的地质结构与板块构造运动紧密相关,是一个在地质理论及经济上具有很大意义的重要海区。台湾海峡的研究有着较长的经历,曾经断续地开展过不同程度和内容的调查。但就总的说来,海峡的地质研究程度不高,现有的不少认识还很敷浅。现根据已有资料和工作成果,对海峡的地质特征及矿产预测情况,作一初步综述和简介。不当之处,请予指正。  相似文献   

6.
根据在太平洋海底光缆中国段路由勘察中所获得的多波束、侧扫声呐、浅地层剖面、海洋磁力、柱状取样等资料,结合勘察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对路由区的自然环境条件、海底工程地质条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对该段路由条件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发现,此段路由在大陆架路由区海底地形平缓,平均坡度小于2°,其中发现沙波、麻坑、冲刷沟等轻微不良地貌因素,跨越了黏土/粉砂、砂砾、砾/固结砂海底,地震活动少,地壳稳定性好,适合海底光缆铺设;在大陆架与大陆坡结合带地形起伏大,最大落差达500 m,发育有海底峡谷、海槽、陡坎等海底地形,路由条件相对较差,综合所获资料,针对路由不良区域进行了适当调整,并提出应对措施。调整后的路由基本适合海底光缆的铺设。  相似文献   

7.
琼州海峡发现海底火山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琼州海峡位于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之间,其规模仅次于渤海海峡和台湾海峡,为我国第三大海峡。平均宽度约30km,最窄处仅19.5km,东西长约80km。海底普遍发育陡坎、深穴,地形非常复杂。特别是在海底地形图上,常见有一些略呈卵形的孤丘,引人注目。这种孤丘地貌,有的学者曾经怀疑是海底火山锥,甚至在  相似文献   

8.
东海大陆架沉积物中的放射虫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海洋沉积物中放射虫的研究资料来判別海底地层和解决与海洋学有关的问題, 系探索海洋资源的手段之一。近年来,一些国家对世界大洋的调查研究工作进展很快,目前,除北冰洋外;几乎对各大洋的大部分海域都进行了钻探取样。其中,用放射虫沉积岩样结合地层学进行分析划带的工作已有很大进展。东海大陆架范围辽阔,资源丰富,亟待开发利用,但对其海底情况过去了解较少。为配合当前渔场调查和海底矿产资源的探测,对海底沉积物及有关方面进行调查研究是急需的。本文就东海大陆架部分地区(东经121°30′-127°,北纬26°30′-32°30′;图1)海底沉积物中的放射虫进行研究整理、以供作海洋开发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9.
前言     
海洋测绘主要包括海道测量、海洋大地测量、海底地形测量、海洋专题测量以及航海图、海底地形图、各种海洋专题图和海洋图集等的编制。我国以往开展的海洋测绘主要是海道测量,施测范围有限,所编制的航海图主要是为海上作战、训练及交通运输等活动提供安全航行保证。近年米,随着我国海岸带及浅海调查工作的深入进行,随着海  相似文献   

10.
一、海底地貌调查方法 (一)传统调查方法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海底地貌学是从海底地质学和地形学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边缘科学。因此,依据“1∶10万海洋测绘”以大陆架海底地形和重磁测量为主(本次试点后项暂缺)、以底质和地貌调查为辅的要求,利用上述相关学科同步调查的成果,基本上可以满足传统海  相似文献   

11.
简讯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5年4月27日—5月1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科学一号”海洋考察船进行了贯穿南黄海、东海至琉球海沟的连续海底地形调查。调查所设的两条测线历时近四天四夜,总长约1600海里,是目前从南黄海通过东海,经久米岛以西直至琉球海沟最长的测线。测线所取得的资料完善地反映出南黄海、苏北浅滩、长江水下三角洲、东海大陆架、冲绳海槽、琉球岛架和琉球海沟的各类地形特点。  相似文献   

12.
东海海底地形分区特征和成因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东海一直以其特殊的大地构造地位受到国内外地学界的关注,但作为主要受构造控制的东海海底地形的研究,以往简单趋势性描述居多,专门深入系统的研究尚不多见。不久前完成的高精度、全覆盖多波束海底地形勘测覆盖了东海部分外陆架、大陆坡全部、冲绳海槽和东部岛坡的一部分,取得了海量的测深数据。据此编绘的勘测多波束水深图和结合测区外的传统资料编绘的海底地形图使我们有机会可以重新审视和系统研究东海的海底地形特征。在定量确定了陆架坡折线、陆坡坡脚线和东部槽坡坡脚线的基础上划分出了大陆架、大陆坡、冲绳海槽平原和东部岛坡4大地形区,继之对各区的海底地形特征进行了研究和描述,并在区内选取了有代表性的5条剖面进行了剖析。另外,从地球内营力和外营力两方面分析了影响东海海底地形发育的因素。调查分析表明:整个东海地形分带明显,地形类型多样:大陆架十分宽阔,总体北宽南窄,从大陆向海平缓倾斜,发育了广泛的NW-SE向沙脊群,自大陆向东南呈扇形发散;大陆坡呈NE-SW向条带展布,海底地形陡峻,呈阶梯状下掉,总体北缓南陡,其上峡谷密布,上穿切外陆架,下直达海槽,同时坡麓上海台沟谷伴生发育;冲绳海槽北浅南深,其内在平坦的背景上发育了众多的海山和海丘,其中心又有槽中槽地形;东槽坡地形复杂,发育了  相似文献   

13.
海底沙体是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灾害防治和军事行动等必须密切关注的底质类型。台湾海峡沙体面积分布广泛,主要有台湾浅滩、台中浅滩及海峡内受中小型山溪性河流影响的沙体。近年来,台湾浅滩沙体空间分布、大型沙波与小型沙波形态特征及剖面结构研究等领域取得了许多新进展;台中浅滩不同区域的沙体演化对应了地貌发育的不同阶段;而海峡西侧陆架上残留的中小河流沙体地貌也获得了一些新发现。本文归纳了台湾海峡窄陆架上不同沙体的平面分布特征、剖面结构及成因。今后工作的重点应聚焦于进一步获取不同区域高分辨率的地层、地貌证据,并进行对比研究。这些工作能深化对末次盛冰期以来台湾海峡不同地区沙体成因、关联及演化的认识,并有助于了解人类海洋活动与海底沙体演化的响应关系,丰富海底沙体发育和演化理论。  相似文献   

14.
当前开展的1∶100万中国陆缘海地貌编图,我们负责黄渤全域。宽浅的黄渤海海湾陆架,虽然蜿蜒千里、面积达45.8万平方公里,但仅占据我国东部陆架向中朝两国陆地之间凹入的一部分。在其湾口之外,不仅有东海大陆架平缓相接,而且还有东海大陆坡、东海海盆(冲绳海槽)、琉球列岛内侧岛坡和岛架依次演替。在琉球列岛线洋侧,其岛坡直下琉球海沟。因此要进行黄渤海海底形态的聚类分析,必须建立在对东中国海海底地貌的完整区域认识基础之上,才能求得分类与制图的协调一致。  相似文献   

15.
书海拾贝     
中国近海及邻近海域地形地貌刘忠臣编著海洋出版社出版本书主要根据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展的大规模的海洋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尤其是多波束测深资料,以及国内近海和邻近海域,包括黄海、东海、南海和台湾岛以东海域的海底地形分区、地貌类型、分布特征和形成演化。本书可供海洋地质、海洋工程、海洋渔业及相关高等院校的师生参考。本书共400千字,16开,定价80元,2005年9月出版发行。黄河三角洲与渤黄海陆海相互作用研究黄海军,李凡,庞家珍著科学出版社出版本书以陆海相互作用为中心,根据末次冰期以来黄河下游地区地质发育和河道变迁,将黄河下游发…  相似文献   

16.
台湾海峡海底地貌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一、引言作者自1931年以来,观察了福建海岸地貌,参考了有关海图和前人研究成果,并结合民间访问、地方志记载等资料的分析,于1962年写成本文。最近,一位老同学解译了遥感图象,其结果与本文相似。因此,作者对原文作了修改,供有关方面参考。台湾海峡位于闽浙隆起带和台湾双岛弧之间的地质构造沉降带上。海峡的海底地貌和亚洲大陆板块的发展变化、第四纪古气候的变化紧密相联。第四纪以来的海进、海退,也影响到海峡两岸古文化的交流。因此,研究台湾海峡的海底地貌,有助于探讨台湾及其两岸的地质构造、第四纪地质、海平面变化和考古等情况。  相似文献   

17.
陆架沉积是海洋地质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共同研究的对象.我国陆架海底沉积调查已有几十年历史,编制了大量底质类型图件,但却未能编制第四纪地质图.只是在近几年才开始尝试编制海底第四纪地质图.本文主要讨论如何利用底质调查资料编制第四纪地质图,其中主要涉及海洋地质学上的“残留沉积”,“现代沉积”在第四纪地质图上如何处理,陆架表层沉积物成因类型如何划分,沉积物地层时代如何确定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东海油气资源区海底稳定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海洋灾害地质因素是影响海洋开发活动安全的重要因素。通过提取东海油气资源区的地球物理和工程地质资料中的灾害地质因素和对东海油气资源区灾害地质环境的充分研究,以灾害地质因素为评价因子,应用GIS技术,采用加权统计模型对研究区的海底稳定性进行分区定量评价。利用评价结果,确定了东海油气资源区基于地貌类型区划的海底稳定性级别。  相似文献   

19.
2006—2011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实施了1∶100万海南岛幅海洋区域地质调查与编图项目,采用深水多波束、高分辨率单道地震、多道地震、重力、磁力、热流、地质取样、浅地层钻探等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调查手段,对海南岛幅内的海底地形地貌、表层沉积物、晚第四纪地层及沉积环境、海底热流、断裂构造及岩浆活动、深部地壳结构、灾害地质以及矿产资源等分布特征开展了调查与研究。本图幅取得的主要成果为:(1)在南海北部发现了新的海底峡谷群,对地理实体进行了命名,划分了海底地貌单元;(2)分析了海底表层及柱状沉积物类型、矿物和地球化学等分布特征;(3)建立了图幅晚更新世以来沉积地层框架,并对沉积环境及古气候演变进行了综合分析;(4)开展了重力、磁力、地震资料的联合反演,分析了深部地壳结构特征;(5)图幅内存在滑坡、泥底辟、埋藏古河道等灾害地质现象,对灾害地质的成因和分布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6)开展了图幅内的石油与天然气、天然气水合物、重砂矿物、建筑用砂等矿产资源远景区的划分及预测;(7)编制了地形图、地貌图、地质图、构造图、矿产图和环境地质因素图等基础性成果图件以及系列辅助性地质地球物理图件。海南岛幅调查与编图项目的顺利完成为我国全面开展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台湾海峡是我国三大海峡之一,位于我国东海大陆架南部,与南海陆架连接,南北长约380公里,东西平均宽约190公里,属纵长型海峡。台湾海峡海岸漫长曲折,福建沿海岛屿星罗棋布,半岛、港湾鳞次栉比,大小港湾共计有125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