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介绍了基于Internet/Intranet标准的数字遥测地震台网数据管理与服务系统(MASS系统)通过互联网信息发布实现的方案。该方案采用Windows2000server和ⅡS5.0平台,利用ASP技术和脚本语言JavaScript,VbScript及HTML技术,响应浏览器端的动态请求,实现诸如数据管理、数据服务和在线评比等功能,并根据用户请求完成波形数据和相应处理软件的下载。  相似文献   

2.
以山西省测震台网为例,利用CWQL软件调取JOPENS5.2系统台站实时波形数据与对应台站参数,计算台基环境地噪声水平。分析认为,CWQL软件可用于日常测震观测系统数据质量检测,得到各测震台站各分向PSD功率密度函数分布及RMS值。研究结果实现了对山西数字测震台网连续波形数据质量、JOPENS系统台站配置参数的准实时监控及台站观测环境背景噪声功率谱密度的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3.
地震监测数据存储和在线共享服务是提高地震监测服务效能的关键之一.新升级研发的地震连续波形数据存储和共享服务系统实现了海量多源异构监测数据在线存储和共享服务,能够对实时和非实时波形数据按照时间顺序进行连续存储,同步建立与波形数据文件一一对应的波形索引文件.通过波形索引实现连续波形数据的快速查询,基于系统设计的交互命令接口...  相似文献   

4.
陈通  韩雪君  马延路 《中国地震》2022,38(4):799-809
通过分析时序数据库的技术特点和海量地震数据存储和处理的需求,设计和实现了基于时序数据库的地震波形数据存储和处理系统。经过开发、测试和应用比较,新的地震时序数据库系统具有高可用、实时存储吞吐量大、历史数据压缩率高、分布式处理速度快等优势,能够较好地解决地震波形数据体量激增带来的存储和处理困难问题。  相似文献   

5.
基于Cut And Paste(CAP)全波形拟合反演震源机制解方法, 依托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准实时地震波形数据服务系统, 通过接收区域实时连续波形数据, 构建了首都圈地区准实时准自动波形反演系统, 使系统实现当地震大于3.5级时, 可自动、 迅速反演得到震源机制解。 同时考虑到一些台站的地震波形质量或信噪比等因素, 系统也可通过人为干预方式重新反演求得相关结果。 文中详细阐述了震源机制解波形反演系统的运行流程及该系统的基本构建思路, 并对实例进行对比分析, 表明该系统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6.
随着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和地震信息化工程不断建设,地震台站数量激增,观测数据量呈指数型增长。为实现海量地震台站实时观测数据汇聚到国家中心,缩减数据汇集流程,本文开展了基于分布式技术(Hadoop技术框架)地震实时波形观测数据汇聚系统的研究,实现地震观测数据的云端采集,并以网络中断重连机制和实时流数据双链路接入机制保证数据的可靠传输,实现地震观测数据汇集的统一调度和高效管理。  相似文献   

7.
Web GIS技术在辽宁地震数据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基于Internet/Intranet标准的地理信息系统(GIS)在辽宁省地震数据通过互联网发布的实现方法,该方案采用MapXtreme平台,利用ASP技术和脚本语言JavaScript,VbScript及HTML技术。响应浏览器端的动态请求,诸如信息查询,显示和图形的缩放,漫游,并根据用户请求完成属性数据的可视化表达。  相似文献   

8.
首都圈数字地震台网地震事件波形的管理与服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首都圈数字地震台网地震事件波形数据的管理和服务系统的基本功能及使用方法,该系统利用GMT,SAC作为后台处理软件,通过perl,Unix Shell程序实现首都圈地震事件波形数据的网络发布。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国际数据中心自动数据服务的方式,研究了国家数据中心数据处理过程中请求和获取国际数据中心非连续数据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向国际数据中心获取数据的邮件数据请求代理程序,该程序可通过解析邮件,存储邮件数据请求者与请求数据的逻辑关系,实现了邮件数据的请求代理,在国家数据中心每日数据请求总量有限制的条件下,实现了数据的共享,满足对国内授权用户的需求,经过实际运行考验,证明程序稳定可靠,达到了设计目标。  相似文献   

10.
“十五”期间中国地震观测系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于2007年底完成“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国家数字测震台网数据备份中心”技术系统的建设.该数据备份中心可以准实时地接收并存储全国1000多个固定地震台站的信号,具备海量数据校验、数据格式转换、以用户定制方式截取地震事件波形数据和数据网络下载的功能.到目前为止,已累计为国内10多个科研单位开展的70多项研究提供了近70TB海量波形数据的服务,特别在快速开展的汶川特大地震震后相关研究中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和保障作用.本文介绍了“国家数字测震台网数据备份中心”技术系统建设、汶川特大地震数据服务快速响应、大地震快速响应波形数据自动截取系统建设,以及对地震学及相关科学研究的数据支持情况.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全球地震专家系统所使用的地震数据传输过程的解析,介绍一种行之有效的数字地震数据压缩编码及使用的原理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地震数据交换标准(SEED)是国际地震数据交换的一种标准格式。本文简要介绍了台站磁带的SEED格式,详细分析了带有可变头段节的数据记录的结构,并给出了从带有可变头段节的数据记录中提取地震数据的实例。  相似文献   

13.
笔者作为中国地震局人事教育司2008年度普通交流访问学者,2008年5月到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前兆台网部由刘春国副研究员指导工作,研制了地震科学数据共享暨“九五”前兆数据入库与检查软件,为做好“九五”前兆资料收集、数据质量检查等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持。从软件设计、功能特点和应用效果等3个方面介绍了该软件研制过程及其使用说明。  相似文献   

14.
鹤岗地震台形变观测数据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整理鹤岗地震台多年形变观测资料,分析观测数据中较为明显的突跳、台阶等数据畸变出现的原因,结合观测环境、仪器故障、人为因素、同震阶跃等影响因素,讨论数据畸变特征,使地震台站人员在日常形变资料分析处理中,能够快速识别数据异常原因,为分析地震前兆异常数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新一代中国数字地震台网(NCDSN)台站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白家疃数字地震台为例,介绍了新一代中国数字地震台网(NCDSN)台站系统的各种硬件单元及它们的相互联系与特征。同时介绍了系统的频率响应、数据流和动态范围,并与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期设备进行了简单比较。  相似文献   

16.
科学家所能运用的科学数据每天都在增加,但这些数据都是以各种不同格式存在的。数据格式问题已成为当今数据管理和分析中的一大问题,它直接妨碍了数据的共享与通用性。其中一个解决办法是采用标准格式,但此方法经试验证明不能显著减轻格式问题。当前科学数据管理的最新进展之一是数据描述语言的发展与采用。数据描述语言方法不限制数据于几种标准格式中,而是通过一种描述机制来直接描述所面临的各种格式。在这种机制下,我们可以  相似文献   

17.
实验室声发射实验数据服务系统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岩石变形声发射研究中,为了更好地探究声发射的物理特征,需要不断发展声发射数据的采集和处理技术。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声发射观测系统的记录能力在成倍提升,实验中产生的数据量也大幅增加,这对声发射数据存储、处理和系统地开展岩石变形声发射实验提出了挑战。针对用户的不同需求,文中构建的基于网络的实验室声发射实验数据服务系统不仅实现了数据积累,还实现了数据处理方法的积累和共享。加之与设备无关的声发射数据访问接口的实现,降低了数据访问与处理的门槛,提高了数据的使用率和处理效率。该系统能够满足科研和程序开发用户的需要,能够减少现有工作模式中存在的弊端,可以将其解决方案推广,应用于其它实验数据,提高科研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8.
强震动记录数据格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强震动记录数据是构建震害防御体系的重要数据基础,又是应急救援体系的重要参数指标。当今互联网技术及数据库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数据共享及数据应用提供了必要条件,掌握多种强震动记数据格式是上述工作的良好基础。本文着重研究国内外5种主流的强震动记录数据格式(美国USGS格式、日本K-NET格式、美国PEER格式、土耳其格式、中国UA格式),针对目前地震应急需求,提出中国强震动记录数据格式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9.
ORACLE数据库系统是美国著名的ORACLE数据库公司提供的一种关系型数据库。它作为一个通用的,多用户的,集中的或分布的关系数据库系统是支撑中国数字化地震台网(CDSN)的重要软件之一。本文概括地介绍了该数据库的一些优良的特性、功能及其提供的丰富的属于第四代语言的开发工具。  相似文献   

20.
该软件主要用于地震台站的大量数据处理及行政管理,全部用关系式数据库DBASEⅢ编写,在主菜单的控制下,根据各个工作性质及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子菜单。它主要包括两大部分:(1)台站行政管理系统,(2)观测资料管理系统,以及每部分下相应的分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