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大西洋大眼金枪鱼渔业概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西洋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是高经济价值鱼种,其分布几乎覆盖整个大西洋水域。研究大西洋大眼金枪鱼的渔业对于我国远洋渔业意义重大。所以在此对其渔业及资源状况进行研究。根据三种主要渔业(延绳钓、围网和竿钓)的渔获量,可看出大眼金枪鱼渔业的发展概况。为了分析资源状况,文中使用了Waltirs and Hilborn(1976)产量模型。其结果是99.6千公吨的最大持续产量和114.7  相似文献   

2.
印度洋金枪鱼渔业现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报道了印度洋海域金枪鱼渔业近十年的生产概况,结果显示,印度洋金枪鱼渔业从业国家和地区已达40个,从业国家(地区)中以欧共体、印度尼西亚、印度、伊朗、斯里兰卡、中国台湾、马尔代夫等所占份额较高,以2000年计占当年印度洋金枪鱼渔业总产量的68.17%。产量140万吨,以金枪鱼类所占份额最高.主要金枪鱼渔获种类依次为鲣、黄鳍金枪鱼和大眼金枪鱼,主要渔业方式为金枪鱼围网、刺网及延绳钓。中国在印度洋海域金枪鱼渔业中年占份额较小,捕捞产量从1995年的444吨逐渐上升到2000年的6408吨。  相似文献   

3.
印度洋金枪鱼延绳钓渔业作为我国重要的远洋渔业之一,探究其渔场时空变动及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十分必要。本文根据2016年1—6月收集的印度洋金枪鱼渔业生产数据,并结合卫星遥感获取的环境因子数据,运用ArcGIS和GAM模型分析了印度洋大眼金枪鱼和黄鳍金枪鱼渔场时空变动及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大眼金枪鱼和黄鳍金枪鱼1—6月CPUE均呈现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4月均达最高值,分别为2.45尾/千钩和3.56尾/千钩,各月CPUE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大眼金枪鱼和黄鳍金枪鱼渔场时空变动基本趋于一致,均为先向东北移动,后向西北移动,最后再向东北移动的趋势;GAM模型分析显示,大眼金枪鱼CPUE与模型因子的解释率为32.1%,纬度和250 m水深温度影响最显著,黄鳍金枪鱼CPUE与模型因子的解释率为37.2%,200 m水深温度影响最显著;协同分析表明,1—6月,印度洋金枪鱼延绳钓中心渔场分布于1°S~9.5°N,47°~64°E,且海表温度在29.3~30.8℃的海域。  相似文献   

4.
根据收集到的太平洋延绳钓大眼金枪鱼捕捞产量、海水表层温度(SST)数据等,研究了太平洋延绳钓大眼金枪鱼捕捞产量及渔场区 SST 的统计特征.结果表明:太平洋延绳钓大眼金枪鱼渔场主要分布在较高温度的热带海域,整个太平洋渔场区平均 SST 为 26.56 ℃,中位数为27.28 ℃,高产渔区SST相对较高,其主要渔场区平均表层水温主要位于23.8 ℃~29.3 ℃.渔场区 SST 数据分布为负偏,而产量数据分布为正偏.平均CPUE分布呈双峰分布,但主要捕捞产量多数在大于25 ℃海域捕捞.时间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太平洋大眼金枪鱼CPUE呈下降趋势,SSTA自1970年代末开始增加,表明太平洋热带海域处于变暖阶段,CPUE和MEI指数与SSTA 的周期变化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5.
基于养护大西洋金枪鱼国际委员会提供的数据,文章分析了大西洋金枪鱼渔业的开发概况、主捕鱼种的利用情况和主要渔业国概况。同时,文章还简要分析了中国金枪鱼船队在大西洋的发展概况,并对中国金枪鱼船队的发展前景作了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6.
陡度是亲体与补充量模型中的关键参数,能反映补充量受亲体量的约束程度,但该参数难以通过渔业资源评估模型直接估计,而随意假设则可能会降低渔业资源评估结果的可靠性。因此,本文提出了利用生物量动态模型(Biomass dynamic model)与Euler-Lotka方程估计陡度经验分布的方法。先利用贝叶斯生物量动态模型估计内禀增长率的分布,在此基础上,利用Euler-Lotka方程估计陡度的经验分布,再以印度洋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unga)陡度估计为例,展示了该方法。研究表明:陡度的估计受资源丰度指数、自然死亡系数、性成熟率、生长参数等数据的影响;当使用中国台湾延绳钓渔业在15°S~45°S、55°E~100°E海域的标准化CPUE、4种自然死亡系数与4种性成熟率时,生物量动态模型能较好估计内禀增长率,估计的陡度均值在0.80~0.87之间,与大西洋、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陡度值基本一致,估计结果具有合理性;同时,本文陡度估计支持印度洋长鳍金枪鱼资源处于健康状态的判断。研究结果将进一步丰富陡度估计方法,为陡度的合理假设及印度洋长鳍金枪鱼的资源评估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7.
印度洋浮游生态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全球变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太平洋和大西洋相比,印度洋有独特的季风和洋流系统和由此驱动的浮游生物分布及生产规律.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印度洋的变暖趋势比太平洋和大西洋更为显著,是研究变暖对海洋浮游生态系统影响的热点海区之一.文章结合国内外文献,评述印度洋浮游生态系统的现状、特点及对全球变暖的响应,包括印度洋的浮游生物地理分布、南北印度洋浮游生态系...  相似文献   

8.
吴溪 《海洋世界》2008,(4):26-30
参与国际海洋生物普查(Census of Marine Life)的海洋历史学家详细描述了1900—1950年北欧迅猛发展的渔业及其最终导致的结果——北欧周边海域蓝鳍金枪鱼种群数骤减。 遭到打击的不仅是北欧周边海域的蓝鳍金枪鱼,大西洋蓝鳍金枪鱼、太平洋蓝鳍金枪鱼、澳大利亚蓝鳍金枪鱼皆难逃厄运。 蓝鳍金枪鱼已经成为世界上最濒危的物种之一。  相似文献   

9.
太平洋延绳钓长鳍金枪鱼及渔场水温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收集到的渔获量数据、海水表层温度数据及有关文献资料,应用GIS技术对太平洋长鳍金枪鱼延绳钓渔业进行定量和定性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太平洋延绳钓长鳍金枪鱼渔场分布范围广泛,具纬向分布特征,集中分布在30°N线附近的西北太平洋海域和~40°S之间的西南太平洋海域。对渔获产量同海表温度的分月统计显示:太平洋长鳍金枪鱼渔场最适月平均表层水温约28~29℃,渔场出现频次为偏态分布型。文中结合有关文献综合讨论了海表温度、溶解氧含量、海流等环境因子与金枪鱼渔场分布和形成机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太平洋黄鳍金枪鱼延绳钓渔获分布及渔场水温浅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崔雪森  樊伟  张晶 《海洋通报》2005,24(5):54-59
根据收集到的渔获量数据、海水表层温度数据和有关文献资料,应用GIS技术对太平洋黄鳍金枪鱼延绳钓渔业进行了定量及定性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太平洋延绳钓黄鳍金枪鱼渔场主要分布在20°N—20°S之间的热带太平洋海域,具纬向分布特征。对渔获产量同海表温度的分月统计显示:太平洋黄鳍金枪鱼渔场最适月平均表层水温约28℃~29℃,渔场出现频次为偏态分布型。最后,结合有关文献综合讨论了海表温度、溶解氧含量、海流等环境因子与金枪鱼渔场分布和形成机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郑建  刘秦玉 《海洋与湖沼》2010,41(6):799-806
根据英国Hadley气候中心的海表温度资料和美国NCEP/NCAR中心的大气资料,研究了热带太平洋与热带大西洋海表温度主模态的相互作用。热带太平洋的ENSO可以导致大西洋Nino模态或经向偶极子模态,这主要是通过热带海洋-大气相互作用,或大气的太平洋-北美遥相关过程实现的。大西洋Nino模态的暖(冷)位相会导致赤道中东太平洋的海表温度降低(升高)。这可能是通过两种途径完成的:一种可能是大西洋Nino使印度洋增暖(变冷),进而引起赤道中太平洋的东(西)风异常,通过海洋-大气相互作用正反馈机制能发展成为La Nina(El Nino),使赤道东太平洋海温降低(升高);另一种可能是大西洋Nino直接可以导致太平洋Walker环流增强(减弱),从而使赤道东太平洋海温降低(升高)。  相似文献   

12.
印度洋鲣鱼围网资源渔场时空变化及其与ENSO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鲣鱼是印度洋重要的金枪鱼种类之一,其资源丰度与海洋环境关系密切。本研究根据1980-2010年印度洋鲣鱼围网生产统计数据以及海洋环境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指数等,对印度洋鲣鱼围网资源渔场时空分布,以及厄尔尼诺年和拉尼娜年等不同尺度气候条件下鲣鱼资源渔场时空变动及其与海洋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80-2010年印度洋鲣鱼围网渔获量基本保持不断增加的趋势,但CUPE值变化幅度较大,最低仅为0.68 t/d(1997年),最高达到1.58 t/d(2002年)。同时鲣鱼资源丰度(CPUE)与Ni?o3.4区指数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厄尔尼诺年,鲣鱼CPUE 随之下降,拉尼娜年,CPUE 随之上升。ENSO现象对鲣鱼渔场时空分布也有显著影响,厄尔尼诺发生时,鲣鱼围网作业渔场重心会向东、向北移动,而拉尼娜年则向西、向南移动。  相似文献   

13.
Compared to the Pacific Ocean, tsunamis are rare both in the Atlantic and Indian Oceans. However, the December 26, 2004, tsunami demonstrated that, no matter how rare they may be, when a major tsunami occurs, it could be very disastrous. The most basic information in tsunami warning center requires are charts showing tsunami travel times to various locations around the rim of the ocean. With this in mind, a tsunami travel time atlas for the Atlantic Ocean is in preparation. The Caribbean Sea is also included in this Atlas, as it is more or less a part of the Atlantic Basin.  相似文献   

14.
热带太平洋、大西洋和热带印度洋是全球海洋-大气相互作用最显著的海域。为了探讨热带三大洋局地海洋-大气相互作用中的某些特征,利用新的卫星遥感资料对热带三大洋的云水和海表温度(SST)异常变化进行了统计相关分析。研究发现:在赤道太平洋和赤道大西洋云水和SST二者在超前或滞后5周内都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表明3个赤道海域云水和SST之间具有明显的相互作用正反馈机制;在热带西印度洋SST异常超前CLW异常一周时,正相关系数最大,SST的变化导致云水的变化;而在以较冷海水为下垫面的赤道外东北太平洋,东南太平洋以及赤道外的南大西洋海域,二者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云水的变化会引起SST的变化。位于菲律宾以东的热带西北太平洋区,云水量的变化引起SST的变化;而赤道东印度洋暖池区即存在云水量的增加(减少)引起SST降低(升高)的现象,也存在SST降低(升高)引起云水量的减少(增加)的现象。以上结果将为进一步理解海洋-大气相互作用,在数值模式中正确设计海洋-大气边界层参数化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Compared to the Pacific Ocean, tsunamis are rare both in the Atlantic and Indian Oceans. However, the December 26, 2004, tsunami demonstrated that, no matter how rare they may be, when a major tsunami occurs, it could be very disastrous. The most basic information in tsunami warning center requires are charts showing tsunami travel times to various locations around the rim of the ocean. With this in mind, a tsunami travel time atlas for the Atlantic Ocean is in preparation. The Caribbean Sea is also included in this Atlas, as it is more or less a part of the Atlantic Basin.  相似文献   

16.
Ku  Jeong Eun  Lee  Sung Il  Kim  Doo Nam 《Ocean Science Journal》2021,56(4):413-423
Ocean Science Journal - Age and growth of southern bluefin tuna (SBT, Thunnus maccoyii) were estimated based on otoliths collected by Korean tuna longline vessels in the Atlantic and Indian Oceans...  相似文献   

17.
利用COADS资料和相关分析、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奇异值分解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热带太平洋-南海-印度洋的海表面温度(SST)及海面风场(SSW)进行了研究,确定了热带太平洋、南海以及印度洋作为1个整体时海面风场及海面温度场相互作用的主模态。在把热带太平洋、南海和印度洋作为整体的情况下,研究了该模态的时空分布特征。各种方法研究均表明,该模态在热带太平洋上为ENSO模态;在热带印度洋上为对应于ENSO态的印度洋“单极型”模态;在南海则表现为整个海盆尺度上的一致型。  相似文献   

18.
Recent global warming caused by humans and the prediction of a reduced Atlantic Ocean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 in the future has increased interest in the role of the overturning circulation in climate change. A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overturning circulation called the “Great Ocean Conveyor Belt,” published by Wallace Broecker in 1987, has become a popular image that emphasizes the inter-connected ocean circulation and the northward flux of heat in the Atlantic. This seems a good time to review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veyor belt concept and summarize the history of overturning circulation schematics.In the 19th century it was thought that symmetric overturning circulation cells were located on either side of the equator in the Atlantic. As new hydrographic measurements were obtained, circulation schematics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began to show the inter-hemispheric overturning circulation in the Atlantic.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schematics showed the global ocean overturning circulation including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Atlantic and the Pacific and Indian Oceans. Some recent schematics of the overturning circulation show its complexities, but as more information is included these schematics have also become complex and not as easy to understand as the simple Broecker 1987 version. However, these complex schematics, especially the quantitative ones, represent valuable syntheses of our developing knowledge of the overturning circulation.  相似文献   

19.
大西洋金枪鱼渔业现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采用大西洋国际金抢鱼保护委员会ICCAT的报告和统计常设委员会(SCRS)数据库,统计分析了1978-2002年大西洋金抢鱼的渔获种类及渔具渔法。结果表明:按种类分黄鳍金枪鱼(占28%)、鲣鱼(22%)、长鳍金枪鱼(15%)、大眼金枪鱼(11%)、其他种类(8%);按渔具分围网(42%)、延绳钓(29%)、饵钓(22%)、其它渔具(7%)。同时分析了不同海域的渔获种类、渔获量波动情况和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