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全球地震、火山分布及其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震和火山都反映了地球表层的构造活动,因而地震活动区往往也是火山活动区。根据全球大震、火山活动目录,分析研究了全球地震、火山分布的特征。描述了各区的地震、火山活动分布,总结了地震、火山活动强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全球地震、火山活动可以分为碰撞带、大陆区和大洋区。大陆地震以其片状的分散分布而不同于板块边缘的带状分布,大陆火山活动比大洋火山更受应力场的影响。大洋区地震活动相对较弱,岩浆活动主要是平静的岩浆溢出与洋中脊的扩张,往往没有形成火山喷发。有记录的火山喷发主要来自深部地幔的热柱。俯冲-碰撞活动区地震活动与火山喷发最强烈,大角度俯冲的弧后火山活动最强,当板块运动方向与板块边缘走向成小角度相交时,缺少正面俯冲的动力,火山活动相对平静。>500km深震的地段,火山活动较弱。火山与地震强烈活动的大多在大地水准面(Geoid)异常高的区域。地震与火山平均纬度随时间表现出同步的变化外,火山和大震活动也显示了大致同步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火山喷发物及其显微结构特征记录了喷发之前岩浆体中物理、化学过程的信息,喷发时的爆炸程度、岩浆与地下水的相互关系、在地表的侵位方式(如熔岩流、火山灰空降或火山碎屑流),以及在喷发后期风化特征等有关信息。因此,通过对火山喷发产物的显微构造研究,可以获得许多由宏观研究所无法获得的有关岩浆喷发前、喷发期间和喷发后的作用过程的重  相似文献   

3.
重震反演中国东北地壳上地幔三维密度结构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重力和地震P波到时数据反演得到了中国东北地区地壳上地幔三维密度结构.与单一的重力或地震反演相比,重震反演一方面有效地克服了重力反演结果垂向分辨率低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地震反演结果的可靠性.结果显示:中国东北地区的地壳及上地幔剩余密度异常分布与构造单元具有明显的相关性,造山带对应低密度异常,盆地对应高密度异常;区域内火山下方有明显的低密度体存在,可能是由于太平洋板块俯冲进入上地幔并部分滞留,在滞留板块深部脱水和软流圈热物质共同作用下产生了上涌岩浆,喷发后形成了火山.  相似文献   

4.
探讨了1597年10月6日(明万历二十五年八月二十六日)地震的烈度特征,地震伴随的湖震和火山喷发,以及地震类型与规模.结果表明, 1597年10月6日地震为可能发生在ldquo;珲春——汪清深震区rdquo;的一次Mge;8深源地震;地震在中国东部地区产生了广泛的湖震,其多种形态可与1775年葡萄牙里斯本地震产生的湖震比拟;地震触发了望天鹅火山的一次中小规模爆发式喷发,其地点在中国吉林省长白县境内.   相似文献   

5.
大多数研究都假设地震有双力偶震源机制,它对应于平面断民层上的剪切运动。但是,许多具有很好观测的地震辐射图形从根本上偏离了这个模型,指出了基本不同的源过程。如滑坡和火山喷发这类平移过程激发的地震波与纯力一致,而不是与双力偶一致。某些火山地震也具有单力机制,可能起因于岩 液的平流。其他火山地震有接近补偿线性向量偶极的机制,可能是岩浆侵入引起的。火山或地热区以及矿山的渚震常常含有各向同性分量,显示出爆任  相似文献   

6.
S.  R.  McNutt  刘巍 《世界地震译丛》2006,(3):1-29
火山能够产生大量地震信号,这些信号与地震断层产生的地震信号不同。几乎在每一次有记录的火山喷发之前,火山下面或附近的地震活动性会增强,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地震活动。因此,地震学已成为火山喷发预报和监测的最有力的手段之一。目前,尽管在不同火山建立的监测站的数量和质量有很大差异,但世界上近200座火山均已采用地震方法监测,这表明在历史上曾发生过喷发的538座火山中有约1/3的火山采用了地震监测。近几十年来,每年会发生55~70次火山喷发(Simkin,1993)。火山的喷发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其中一半以上都有地震监测设施。  相似文献   

7.
依兰—伊通裂谷火山活动与地震活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沿着衣兰-伊通裂谷发育有新生代的火山喷发带和现代的地震活动带。本文论述了该裂谷及其火山与地震活动特征,并讨论了地震与火山贩关系,认为该裂谷的某些地震发生可能与深部岩浆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8.
匡自革 《地球》2012,(5):33-35
地震是地球板块运动的理论基础,是地球地心永久不熄燃烧的岩浆,才会有地球板块横向运动。如果地球地心有永久不熄燃烧的岩浆,地球直径仅约12756公里,其热能为什么传不到地表来呢?而太阳相距地球约15000万公里,其热能都可以传到地球地表来。充分证明地球地心不可能存在有永久不熄燃烧的岩浆,也充分证明地震不是地球板块横向运动。地震是在地球形成的过程中,地底下埋藏有不同地点、不同深度、不同储量的太空气体团运动。地震没有预兆,只有诱因。  相似文献   

9.
长白山天池火山喷发序列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白山天池火山周边的11个钻孔资料揭示了长白山天池火山的喷发序列和岩浆演化过程.天池火山的喷发序列分为3个旋回:早期旋回喷发于上新世至早更新世,对应着周边地区的造高原喷发,天池火山熔岩盾主体开始形成,岩浆演化顺序是粗面玄武岩到粗面岩;中期旋回是早更新世的玄武岩浆演化到粗面岩和粗安岩(相当于小白山组);晚期旋回是从更新世到全新世,老房子小山组的玄武岩演化到白头山组粗面岩及碱流岩.在粗面质岩浆喷发过程中,有寄生火山的玄武质岩浆伴随喷发.全新世内天池火山千年大喷发主体由碱流质火山碎屑堆积物构成,松散堆积物的钻孔堆积层序表明,天池火山在全新世至少发生过两期巨型造伊格尼姆岩喷发.  相似文献   

10.
云南鲁甸3次MS5.0地震破裂参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阮祥  程万正 《地震学报》2008,30(1):97-102
地震破裂方向的确定是震源机制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中强地震,目前一般是根据震源机制解结合余震总体分布走向、野外地震地表破裂带展布或震线长轴方向推测震时的主破裂面的破裂方向.  相似文献   

11.
约有0.4%的爆发性火山喷发是发生在大的远震后几天之内。偶尔这些"触发的"喷发会比预期的要大很多。人们已经从岩浆超压发生变化当中提出几个机制来解释这种触发,包括气泡增多、气泡上升引起的压力转移,以及岩浆房的翻转。另外,触发喷发也可能是由于岩浆周围的岩石发生破裂而引起的。所有这些机制都需要能够增强由地震引起的小静态应力变化,或者能够将(较大的)瞬变、动态应变转化为永久性压力变化的过程。除了应力的粘弹性松弛外,所有这些过程都可以导致触发喷发的延迟,不过要把地震和延迟触发喷发之间的关系进行量化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泥火山和间歇泉同样会对远震产生反应。能够从超过几百米深处释放出泥浆的泥火山可以被震动所导致的液化作用而触发,因此近似于从地表几米范围内产生的小泥火山。主间歇泉通道周围的岩石骨架由于出现新的破裂而导致其渗透性发生变化。因此这一点可以解释为什么会观测到它们喷发的频度会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2.
与最近地震及火山事件可能有关的磁、电和电磁场变化的新观测,已经在日本云仙火山、印度洋留尼汪岛、加州朗瓦利火山、中国与俄罗斯的断层、加州圣安德烈斯断层和其他几个地区中获得。对于火山事件,可以确定在各个喷发阶段中,由不同物理过程所引起的贡献。缓慢过程(几周到九月)包括近地表的热退磁效应,压磁效应以及由磁化物质旋转/移动引起的效应。快速过程(数秒至数天)包括由伴随爆炸型喷发的瞬间应力重新分布导致的压磁效  相似文献   

13.
洪汉净  刘辉 《地震地质》2007,29(3):502-512
根据火山喷发实例总结了火山喷发在不同阶段的活动状态,并探讨了可能的物理机理。火山活动从岩浆补给到岩浆喷发的物理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1)岩浆补给阶段,岩浆囊压力差或过剩压力的大小决定了火山活动是否休眠或扰动,岩浆补给速率对压力差起了决定性的作用;2)通道形成阶段,当过剩压力超过围岩破裂强度时,围岩开始破裂,之后水热活动起了重要的作用;3)岩浆运移与失稳喷发阶段,主要是岩浆运移与地壳盖层的相互作用与失稳的过程。文中还讨论了火山活动状态与火山喷发危险性等级之间的关系,7个危险性等级分别对应于火山活动的7种状态,即休眠、平静、扰动、动荡、临界、活动、灾变  相似文献   

14.
对于地球内部剧烈活动的地表现象,我们经历过地震和火山喷发,而且正在观测板块运动。最近,随着地震学方法的发展,地球内部构造更加明确,并有望得到理解其动力学的钥匙。近年来,经常听到一些有关“地球仍然活着”的说法。这对于居住在火山喷发和地震很多的国家的日本人来说,更是深有体会。但是,无论是火山,还是地震,都只不过是在地球表面附近发生的现象。众所周知,在地震中有一种深源地震,发生的深度可达地下700公里。  相似文献   

15.
长白山火山的历史与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白山火山跨越中朝两国,在我国境内包括天池火山、望天鹅火山、图们江火山和龙岗火山,火山活动从上新世持续到近代,是我国最大的第四纪火山分布区。长白山火山的母岩浆是钾质粗面玄武岩,将长白山火山岩区称钾质粗面玄武岩省,岩浆结晶分异作用和混合作用主导了岩浆演化过程。天池火山之下地壳岩浆房和地幔岩浆房具双动式喷发特点,一方面来自地幔的钾质粗厨玄武岩浆直接喷出地表;另一方面钾质粗面玄武岩浆持续补给地壳岩浆房,发生岩浆分离结晶作用和混合作用,导致双峰式火山岩分布特征和触发千年大喷发。西太平洋板块俯冲-东北亚大陆弧后引张是长白山火山活动的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16.
1994年玻利亚地震的震源参数显示最大地震效率η为0.036,最小摩擦应力为550bar。因此震源过程虽耗散,这与观测到的慢破裂速度相一致。破裂速率仅是局部S波速度的20%。在玻利维亚破裂中产生的非辐射能可以与1980年圣海伦斯火山喷发的热能相比,或者还大于它,足以融化31cm厚的地层。一旦破裂开始,熔融就可能发生,使摩擦力减弱并促使断层滑动。  相似文献   

17.
近震波形尾波的早期部分通常以多次散射波占优势。地下介质的微小变化对初至的影响无法检测出,但多次散射波可放大这些变化,进而可在尾波中观察到这些变化。根据这一想法本文使用尾波干涉法来监测南极埃里伯斯火山的瞬态变化。埃里伯斯火山是地球上少数几个拥有长时间对流岩浆湖的火山之一。析出的巨大气泡的破裂造成斯通博利式的喷发,这些爆发活动提供了使得地震能量沿极为松散的火山介质传播的重复的震源。我们检查了1999年12月到2000年2月持续2个月喷发活动的信号,发现在整个喷发期间,地震图的开始部分高度地重复。第一个月里,尾波部分也是如此,但大约过了一半时间,地震尾波在几天的时间内变得不相关。这表明火山散射特性的快速变化,很可能反映了用直接或单次散射地震波理论无法识别的火山顶岩浆管道系统细微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五大连池火山群14座火山喷发口的喷发活动期、喷出的火山熔岩特征,岩浆活动期序进行了初步划分与概述,并通过火山地质地貌、新构造活动、火山口周围活化迹象进行初步调查后认为:德都地震与火山尚无直接联系.  相似文献   

19.
电阻率各向异性及在地震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电阻率各向异性广泛存在地壳中,尤其是浅部.因地震、矿山开采、火山喷发以及大型地质构造运动会明显改变地应力场,从而导致裂隙优势排列及裂隙中充填的流体重新分布,最终导致明显的电阻率各向异性.通过监测其变化,不仅可研究和了解地应力场的动态演化过程,还可以作为预测地震,矿震、火山活动和灾害性地质构造运动的依据,并研究它们形成的物理过程和物理机制.本文从室内、野外实验和数值模拟方面对电阻率各向异性的研究进行了概述,阐述了其在地震监测预报研究中的应用.探讨了室内电阻率各向异性岩石实验研究的发展特点,提出了新手段--电成像技术实验研究岩石电阻率各向异性的思路,期望建立研究电阻率各向异性的阵列式观测系统.  相似文献   

20.
火山活动区内的地震活动有其特殊性与复杂性。针对我国第四纪典型火山区的火山活动及地震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认为第四纪火山区内的地震活动的最大震级不高于6.5级,且火山区内的地震活动强度相对其周边地区来说要弱,这表明火山活动区不利于积累大的弹性应变能,其地壳内岩浆房的存在,可能限制了地壳岩石的孕震能力,从而使火山区无强震发生,火山区内活动断裂的活动主要表现在作为深部岩浆的上涌通道,故对火山区的未来地震危险性评价方面要有所区别。同时由于中强地震多发生在火山区的外部边缘,因此我们要特别注意火山外缘地区的中强地震活动,特别是加强对位于火山外缘地区的活动断裂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