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前瞻性、动态性等原则,结合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发展实际,从土地利用强度、投入、效益和生态环境出发构建了区域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均方差权值法对山东半岛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对其时空分异特征进行了深入、系统地研究。结果表明:2005年以来,山东半岛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综合指数总体呈下降趋势,2010年略有回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区域差异明显,青岛、威海集约利用程度最高,潍坊、烟台、东营次之,日照、济南、淄博利用水平最低。  相似文献   

2.
浙江省城市化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时空耦合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城市化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浙江省城市化水平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进行测度,然后构建城市化水平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度的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采用ArcGIS10.2进行时空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各个城市的城市化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耦合协调度都在逐年优化,协调水平较好,城市发展呈现上升态势;两者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空间差异显著,呈现出片状分区集聚的特征。北部耦合协调度高,处于协调期,南部呈东西分化状态,其中西部衢州、丽水两市处于拮抗期,东部城市大都处于磨合期。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利用面临越来越大的空间和环境压力,开发区作为城市发展和土地利用的重点区域,在促进经济高速发展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至关重要,本文选择土地利用状况,用地效益、管理效益3项评价因素共计13项评价指标,选择特尔斐法对高新技术开发区评价指标确定权重,进而进行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并对开发区土地利用潜力进行测算。  相似文献   

4.
文章采取面向实例的方式,分别从深圳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下简称"两规")的角度,剖析"两规"用地差异的原因。研究表明:"两规"建设用地差异,一方面是由于控规缺乏严格的建设用地指标、无明显的分期实施策略、规划精细化程度不足等原因,导致空间布局与建设指标匹配出现错位;另一方面是由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过分依赖土地现状调查,对城市发展预判不足,建设用地指标未能满足合理需求,土地管理政策附加规划本身,给科学规划带来障碍。因此,建议从制度建设、空间差异处理、规划完善等方面化解"两规"用地差异。  相似文献   

5.
正日前,自然资源部发布了《全国城市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情况通报》。通报显示,近年来,全国城市区域集约用地水平逐年提高,建设用地总规模的增幅保持较低水平,城乡用地内部结构持续优化,建设用地投入产出效益持续提升,经济增长的用地消耗不断下降,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的趋势初步扭转。为贯彻落实"节约优先"战略,全面掌握城市土地利用状况,切实提高城市节约集约用地水平,原国土资源部连续3年组织开展了城  相似文献   

6.
开展"多规合一"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落实供给侧改革的必然要求。本文以地理信息技术为基础,以土地利用规划为底盘,统一城乡规划、环保规划、农业发展规划等的空间基础;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为目标协调各规划,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城市开发边界,实施严格的空间管控。最后,以常州市新北区为试验区,分析各规划的差异并落实重点项目,引导国土空间有序开发,优化资源空间配置,形成国土空间开发规划"一张图"。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土地供应日渐紧张,不断拓展土地利用空间、加大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已成为各地的工作方向。安丘市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保证质量、注重效益"的思路,坚持机制创新,市场化运作,土地开发整理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8.
为了在微观层次上正确地描述各土地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本次研究引入基于地理特征CA的城市土地利用演化仿真模型(CFCA-Urban),以城市生态机制理论为基础,结合城市土地利用演化的具体情况,首先在城市土地利用演化仿真模型(CFCA-Urban)思想的基础上,引入蒙特卡罗随机方法,借助"元胞单元生命值"和"元胞状态突变"等概念,利用可行方法获取元胞单元的交通属性,充分考虑城市生态景观、自组织机制和人为干预等宏观因素对原有模型思想进行了扩展,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运用GIS技术将模型思想进行了软件实现,最后以深圳特区作为研究区域对2000~2010年土地利用时空演化进行了仿真和模拟。实证结果表明,城市土地利用演化仿真模型(CFCA-Urban)对于我们理解城市土地利用演化的发展规律和特征,指导城市决策者的实际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客观而言,实证预测结果并不能作为深圳特区城市发展的精确预测,而是提供了一种大致的可能性。模型思想虽做扩展,但CFCA-Urban模型也还处于尝试性研究阶段,模型的精度和真实性尚待提高,留下了巨大的后续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9.
中国城市土地整治综合潜力分区与提升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土地整治是促进城市土地利用系统正常运转、城市内部要素和谐共生的重要手段。目前对城市土地整治潜力及分区的研究均未能从城市角度建立一个综合的指标体系。立足于城市土地整治的需求,基于“潜力评价—类型划分—-问题识别—提升路径”的框架,开展了全国289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土地整治综合潜力评价、分区问题识别及提升路径的研究。结果显示:① 中国城市整治综合潜力水平总体上处于中等的水平,不同等级城市之间的整治潜力差异明显;② 中国城市整治综合潜力水平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与集聚特征:地域差异总体表现为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集聚特征表现为高整治潜力区集聚于中国的西南部地区,大规模低整治潜力区集聚于东北地区及内蒙古北部地区;③ 通过对因素层之间及因素层与潜力分级之间的决策分类判断,划定了包括S-NULL综合发展型高潜整治区、M-N自然限制型中潜整治区、L-NE良性发展型低潜整治区、L-NEC暂不适宜型低潜整治区等15个城市土地整治类型区;④ 针对各类型区的限制性因素,进行分区域的问题识别,主要分为综合发展型、集约发展型、经济投入型等八类,并因地制宜地提出目标导向的提升路径。研究方法及结果可作为全国开展城市土地整治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城市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程度判别指标体系的构建及依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利用层次分析法,将各指标因子划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3个层次,采用Saaty1~9标度法计算各指标因子权重,并针对不同空间层次和不同土地用途建立城市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程度判别指标体系,以期实现对城市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程度的量化评价。研究发现,宏观层次判别指标体系主要侧重土地经济效益。中观层次判别指标体系中,商服用地主要侧重土地的经济效益;住宅用地主要侧重土地的使用强度;工业用地主要侧重土地的投入强度。微观层次因土地用途和土地级别不同,判别结果会有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11.
韩燕  张苑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9,21(11):1735-1744
不同因子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点及热点问题,探究县域经济时间过程演变和空间格局分异的主导影响因子,科学揭示各因子的作用机制,将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重要指导依据。本文以甘肃省县域为研究单元,利用空间化表达、标准差椭圆分析县域经济空间分异现象,借助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和地理探测器对县域经济时空分异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① 甘肃省县域经济之间的总体差异明显,随时间波动较大;② 县域经济空间分布重心不稳定,变动较大;③ 财政收入、城镇化率和工业产业比重是主导的时间影响因子;④ 铁路密度、公路密度、河流密度是甘肃省县域经济空间分异的主要地理因子,且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强于单因子对经济空间分异的作用。在协调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应根据主要影响因素精准实施发展策略,合理利用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加快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是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如圈层分析、核密度估计、多距离空间聚类分析等)分析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分布格局特征,对区域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和服务区位选择有着重要作用。研究通过收集地理国情监测、基础测绘、地名普查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关数据和资料,对岳阳市中心城区2011-2018年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变化和2018年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从空间分布和数量变化来看,岳阳市中心城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与房屋建筑的空间分布具有较高相关性,设施数量总体上由中心向外围呈圈层式发展递减趋势,其他公共服务设施数量变化较大;从空间聚集情况来看,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密度呈中心区域集聚,高密度区沿道路组团式分布的空间特征,聚集尺度和聚集强度差异明显,学校聚集尺度最大,但强度相对较小,其他公共服务设施聚集强度最大。研究成果可为区域城市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以广东省各地级市辖区和县域中心点为公路网络节点,通过对各节点城市的中心职能强度指数分析及其相互之间在公路网络的连通关系为基础,综合应用日通达性模型、通达性度量模型和潜力模型,对广东区域通达性进行分析,并以不同指标和度量模型的广东区域通达性的空间格局和分异特征进行GIS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的城市通达性空间格局,总体上呈现出一种圈层空间分布结构,以广州市核心区域和佛山市中心区域(禅城区和顺德区)为中心向外辐射。其影响通达性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包括城市经济水平、交通条件和地理区位等,其中,在交通条件影响下的通达性区域差异,在空间上表现出高等级公路网络指向性。研究结果反映出广东省省域公路网络通达性的空间分异规律,诠释了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条件和地理区位对通达性的综合作用,从而为广东省城镇网络体系发育、区域经济协调及珠三角产业转移规划优化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14.
以东阿县作为研究区域,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Excel软件,利用数学模型定量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应用土地利用动态模型、土地利用程度时空演变模型等来研究东阿县土地利用的变化,主要有各类型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分析、结构空间变化分析、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分析。对东阿县未来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提出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5.
土地作为人类活动、生存和生产的场所与空间,具有养育功能、承载功能、仓储功能和景观价值等功能,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本资源和基地,因此,土地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经济发展关系中居于其它资源无法替代的核心地位,如何高效、集约利用土地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城市土地作为人类活动最为集聚的区域,集约利用好城市土地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柳州市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柳州市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全部建设用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定性分析柳州市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定量评价城市及下辖各行政单元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揭示柳州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总体状况和区域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柳州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以行政区视角和空间视角,从地理国情监测数据集中提取统计指标的空间载体,对该区域的经济发展从经济发展强度、经济发展结构、投资效益水平和市场化水平等四方面进行了量化和评价,结果准确地反映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在行政区视角,可以较好地实现区域间的横向比较;而在空间视角,可以准确地把握微观差异和空间的集聚效应,明确进一步提升区域内经济发展的空间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8.
宁波市城市土地利用绩效评价及障碍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波市从2005年起围绕城市发展制定并开展了一系列"城中村改造"项目,积极完善城市土地利用模式,推动城市化进程。为探究这一时段宁波市城市土地利用绩效的变化,采用TOPSIS评价方法对城市土地利用绩效进行综合评价计算,并利用障碍度模型对宁波市城市土地利用绩效进行深入分析,指出日后城市土地利用重点。结果表明:①宁波市城市土地利用绩效指数逐步从0.059增长到1.000,绩效水平从"低级"达到"优质";②准则层指标障碍度不断变化,其中变化最大的为生态可持续,在2015年时降为0;③指标层障碍因子诊断结果说明地均从业人数等指标在持续、深层次地影响城市土地利用。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加快,城市建设对生态用地的需求日益增加。然而中国城市生态空间土地整治工程建设中存在过度注重美学和视觉效应、盲目引进外来种、植物配置不合理、大面积运用草坪等现象,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也引发了很多问题。通过分析生态文明背景下中国城市生态空间规划与建设存在的问题,结合城市土地整治生态空间特点,总结提出了“人+植物”群落城市土地整治生态修复基础理论,并以陕西省渭南市渭东新城综合整治项目为例,重点阐述了城市土地整治过程中生态空间群落构建的方法要点和具体思路。结果表明:在城市土地整治修复和生态空间建设中,重点利用本土植物群落特性,构建复层植物群落;丰富区域生物多样性,打造平衡的生态链;充分考虑人与自然的耦合关系,并以“人+植物”群落为单位与城市设施、人类活动、环境承载力综合考虑设计城市生态景观,最终可以构建优美、可持续的城市生态空间。  相似文献   

20.
基于PSR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科学采用TOPSIS评价法,综合分析了海南省18个市(县)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结果表明: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海南省整体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较低,空间差异化显著。省内东南西北四翼(海口、三亚、琼海和儋州)以及东部沿海城市的集约利用程度较高,西部以及中部山区城市土地集约度较低。建议未来着重发展中西部地区,结合海岛城市发展的特点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有效挖掘城市土地潜力,促进城市土地合理利用。本研究可以为未来的海南省土地利用政策制定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