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飞  潘文  尹廷龙  左勇  覃智贵  周灵  周宁  赵爽  刘健 《贵州地质》2020,37(2):138-143, 208
近期在开展1∶5万大坝场幅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中,在印江窑上奥陶系湄潭组中发现了锰矿层。目前国内已有公开报道的奥陶系锰矿仅见于湖南桃江、益阳、安化、宁乡等地。综合分析后,认为该锰矿可与"桃江式"锰矿对比。鉴于黔东北湄潭组地层分布广泛,具有一定科学和找矿意义。  相似文献   

2.
贵阳乌当下奥陶统牯牛潭组及其生物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正> 贵阳乌当下奥陶统湄潭组之上,中奥陶统黄花冲组之下的泥质斑状灰岩中,盛产Yangtzeella kueiyangenis Yoh,俗称“扬子贝层”。贵州地层古生物工作队地层组(1977)及贵州区域地质调查大队编图组(1982)把这一套地层命名为“十字铺组”,时代为中奥陶世;而穆恩之等(1979)、杨绳武等(1980)将这一套地层命为牯牛潭组,时代为早奥陶世晚  相似文献   

3.
尹赞勋  谌义睿  秦鼐 《地质论评》1945,10(Z3):205-220
民国32年秋著者来黔北测制二十万分之一分幅地质图,于湄潭境内见寒武纪地层占广大面积,曾在多处采得化石,承卢衍豪先生详细研究,另文发表(1)。翌年朱夏先生及鼐又来湄潭调查,对于寒武纪地层亦有所观察。承朱先生以未刊材料见示,良可铭感。  相似文献   

4.
程裕淇  李树勳 《地质论评》1941,6(Z2):308-312
(一)导言柳林■在沅陵县城东北约二百里,位于沅江之南岸,自此西南行约三十里至牯牛背,沿途开采之脉金矿甚多,本文所讨论  相似文献   

5.
卢树藩  贺永忠 《贵州地质》2016,33(2):96-100
黔北务川—沿河地区是贵州重要的萤石矿产基地,矿床(点)分布密集,显示该地区有较好的萤石(重晶石)找矿潜力。调查显示该区萤石(重晶石)矿的产出明显受北西向节理的控制,并主要赋存在奥陶系桐梓组、红花园组灰岩中,表现为既受北西向节理面的控制、也受湄潭组页岩的明显封盖影响,具有明显的Si/Ca界面控矿的特征。根据界面控矿对该地区萤石矿的控制特征,在隐伏区北西向节理和湄潭组页岩之下,在有利的构造虚脱空间内,是寻找大规模萤石矿床的有利位置。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宜昌黄花场(扬子地台中部)大湾组剖面和重庆城口(扬子地台北部)的湄潭组剖面笔石动物群特征的分析,结合江西崇义地区(盆地相)、江南过渡带笔石动物群的研究成果,讨论了华南下/中奥陶统界线附近笔石相分异的现象,并探讨了下/中奥陶统界线附近笔石动物和牙形石的相互关系。认为宜昌黄花场剖面完全具备建立全球下/中奥陶统界线层型剖面和点(GSSP)的条件,牙形石B.triangularis的首次出现(FAD)是良好的界线生物标志。  相似文献   

7.
曹仁关  陆瑞芳 《地层学杂志》1992,16(1):55-59,78
<正> 云南华坪地区震旦系出露较广,云南省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队和四川省地质局第一区域地质测量大队先后划分为观音崖组和灯影组。1988年,笔者在华坪腊姑河、通达发现了南沱组和核形石,取得了一些新资料。 (一)华坪腊姑河灯影组剖面 华坪腊姑河位于华坪县城之北60°西,直距27km,灯影组层序自上而下为(图1)  相似文献   

8.
在区域物探工作中,重磁位场的区域—剩余分离或分离区域场和局部场的问题,近几十年来,一直被推断解释人员作为一个关键的方法技术课题来研究和探讨的.40年代末至50年代,提出了徒手园滑的各种经验方法和形式不同的各种算术平均法,以及位场的高次导数法;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初,提出了所谓的“非线性滤波”法和所谓的“匹配滤波器”;此后,有人给出了一种二维最佳线性数字滤波器的设计原理(王继伦,1977);我们曾提出并在实际中应用了一种分离区域场和局部场的最小均方误差滤波器(1978),这种滤波器实质  相似文献   

9.
张寿常  邓玉书 《地质论评》1942,7(6):277-290
邵阳祁阳二县及其围近之地质,曾有诸多地质学者,前往一再勘查,关于该区城之地质情形,调查记载较详者,首推湖南省地质调查所田奇(王嶲)王晓青许原道三先生合著之‘湖南长沙湘潭衡山邵阳衡阳湘乡六县地质志’,唯文中仅於地层之分系  相似文献   

10.
1984年以来,我队在镇江以东的平原地区进行基岩地质调查,使用物探和钻探工程在埤城之东北约6公里的解放桥发现一个隐伏的辉长岩体,现称解放桥岩体。经南京地矿所测定,其K—Ar同位素地质年龄为142.6百万年,属燕山早期的产物。一、区域地质及地球物理场简介解放桥岩体周围广泛分布着厚达90余米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局部场与区域场分离处理的特点,提出了区域场扩边的思想,并给出了一种区域场扩边方法。与其它两种数据处理中常用的扩边方法进行了对比研究。模型和实测资料的处理结果表明,区域场扩边方法效果最好,对折扩边方法次之,余弦衰减至零的方法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12.
<正> 1972—1975年,贵州石油指挥部一○五队、贵州省地质局一○八队三分队在贵阳乌当吊岩、福泉格老堡、湄潭九坝石冷水等地,测制寒武纪地层剖面时,在原中、上寒武统娄山关群下部发现了一些三叶虫。贵州地层队(1976,1977)据湄潭石冷水的剖面,将含三  相似文献   

13.
黔东北沿河县位于中扬子地区,分布有众多低温热液矿床,构造上位于加里东期前陆盆地的隆后带,是研究盆地物源-构造响应的良好场所,然而在中扬子的大部分地区,奥陶纪地层序列多以碳酸盐岩为主夹泥质岩,因而从岩性上制约了碎屑锆石年代学等定量分析手段的开展。近来,笔者注意到沿河县及周边地区下—中奥陶统湄潭组(O1-2m)为泥岩、灰岩夹(钙质)砂岩,采样分析结果表明,湄潭组碎屑锆石年龄大于1.0 Ga的锆石仅8颗(占12%)且未形成峰值,最年轻一组谐和年龄的加权平均值((457.8±8.1)Ma)与该组沉积上限十分接近,反映湄潭组碎屑主要来自新隆升的物源区,且具有相对较高的沉积速率。根据年龄的分布和特征峰值,可分为5组:~461 Ma(Ⅰ)、~580Ma和~606 Ma(Ⅱ)、~722 Ma(Ⅲ)、~865 Ma(Ⅳ1)和~936 Ma(Ⅳ2),其中Eu正异常的锆石集中分布于第Ⅰ组(占62%),而在第Ⅱ组和第Ⅳ2组中缺失,结合稀土元素等的分析,认为其物源主要分为3部分,第Ⅰ组、第Ⅱ组和第Ⅳ2组、第Ⅲ和Ⅳ1组,分别主要来自3个不同的物源区,分别对应黔中隆起、扬子西缘康滇古陆(另有少量来自扬子东南缘—华夏地区)、武陵—雪峰隆起。此外,第Ⅰ组年龄450~511 Ma范围内发育了高达73%的热液锆石,与区域低温热液成矿时间对应,认为其形成是物源区流体的活跃导致的,可能与奥陶纪区域构造体制从伸展到挤压的转换有关,暗示此时加里东运动已经开始波及中扬子沿河地区,但主要表现为热液活动,并没有发生大规模岩浆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地球科学进展》2005,20(5):F003
目前定位站有站区气象观测塔一座(38m);森林小气候梯度观测塔一座(48m);森林生态系统C通量观测塔一座(37m);大气本底监删设备一套;森林野外观测实验室3间共50m^2;各种类型森林永久样地8个共6hm^2;森林水文径流观测站3个(每个控制区域约8hm^2),大型径流观测场一个(控制区域约650hm^2);地表径流观测场3个;凋落物动态、上壤水分动态、大气干湿沉降、  相似文献   

15.
高平 《地质论评》1946,11(Z3):401-402
中国东南部,侵入岩与喷出岩分布至广。前人调查研究之结果,对其时代不外三说:(一)火成岩侵入时代,在火山喷发岩堆积以后。(二)火成岩侵入时期系在火山岩喷发以前。(三)  相似文献   

16.
王恭睦 《地质论评》1942,7(Z1):45-50
绪言油页岩—称油母页岩,为含有石油质之深色富含炭质之泥页岩。著者在调查南郑褒城宁羌等县之大巴山脉时,于褒城鐄山石炭二叠纪之石灰岩层中发现含油页岩一层,经陕西省工业  相似文献   

17.
<正>1区域地质背景该铜矿位于会理县城207°方向约40 km处,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扬子地台西南缘、康滇地轴中南段东侧的攀西裂谷中。区域上出露地层由老至新为前震旦系会理群河口组(Pt_2h)通安组(Pt_2t)力马河组(Pt_1l)凤山营组(Pt_1f)天宝山组(Pt_1tn)侏罗系中统益门组(J_2y)三叠系上统白果湾群(T_3bg)等地层。矿区构造比较复杂,褶皱发育,主要走向呈南北向,主要区域褶皱为河口背斜。断层多呈SN向,主要的断裂构  相似文献   

18.
由地质矿产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司主持,于1984年12月22日至27日在成都召开了区域工程地质调查要求审定会。会议对地质矿产部组织有关省(区)地质矿产局、地质院较、科研单位编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城市工程地质调查要求”(比例尺:1:  相似文献   

19.
赵家骧  颜轸  董南庭   《地质论评》1951,16(1):113-113
区内地层均为太古界水成变质岩,根据显微镜及野外研究之结果,其原岩应以砂岩泥质砂岩为主,经区域变质所成,日人名之为芝罘统。由下而上可分为(一)下石英岩层(二)长石石英片麻岩层,(三)中石英岩层(四)云母石英片岩层及(五)上石英岩层等五层,下石英岩层中亦夹有长不石英片麻岩之间层,内有含铁层一层,长石石英片麻岩中则夹有含铁层四层,共有合铁层五层,其中由上而下之第一、二、四、五各铁层均以含铁不足百分之二十五之贫矿为主,层厚各自一至六公尺不等,第三含铁层则厚达二十公尺,其中贫矿与较佳之矿层互相间隔,计有较佳之铁矿五至六层,共厚九公尺左右,含铁自百分之二十五至百分之四十二,部分富矿凸镜层及经过  相似文献   

20.
王钰 《地质论评》1945,10(Z1):9-14
作者自服务地质界後,首次作地层研究地点,即为湖北宜昌迄西黄陵背斜层束翼一带。行前奉命注意下古生代地层,故对该带之震旦纪至奥陶纪间各地层之岩性分层,特予致意。抗战以後辗转入川,又复获机会,二赴黔北,於金顶山下,湄潭,思南间,详研地层。暇中更曾登川南金佛,华蓥二山,对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