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中尺度数值天气预报的初步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洁琳 《广西气象》2005,26(2):1-3,13
通过用中尺度MM4模式对2004年11月14日到15日天气过程进行数值模拟预报试验,了解MM4模式和用数值预报模式进行天气预报的全过程。对MM4模式的初次应用表明,中尺度数值模拟及预报的研究在一般台站是可行的,中小尺度数值预报模式为今后发展地县精细化预报及中尺度过程诊断分析提供了良好的工具。  相似文献   

2.
通过用中尺度MM4模式对2004年11月14日到15日天气过程进行数值模拟预报试验,了解MM4模式和用数值预报模式进行天气预报的全过程。对MM4模式的初次应用表明,中尺度数值模拟及预报的研究在一般台站是可行的,中小尺度数值预报模式为今后发展地县精细化预报及中尺度过程诊断分析提供了良好的工具。  相似文献   

3.
“2002.3”华北地区强沙尘暴天气的螺旋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MM5非静力中尺度模式和螺旋度计算结果,对2002年3月18-22日华北地区发生的一次强沙尘暴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重点分析了北京及周边地区水平与垂直方向螺旋度和完全螺旋度的结构变化及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螺旋度的演变与强沙尘暴天气的发生、发展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将中尺度模式和螺旋度计算结合起来可以有效提高沙尘暴天气的预报准确度。  相似文献   

4.
利用天气学方法和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MM5)对1999年8月9~10日辽宁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预报结果分析。并将中尺度数值模式从SGI工作站上移植到安装Linux操作系统的微机上,对此个例进行数值预报。  相似文献   

5.
1998年“4.18”强沙尘暴分析及数值模拟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许东蓓  康凤琴  郑新江 《气象》2002,28(8):9-14
对1998年4月18-19日发生在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地的一次强沙尘暴天气过程从天气事实、天气学成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诊断,然后利用非静力MM5模式对这次沙尘暴天气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西西伯利亚强冷空气迅速东移,在新疆西部上空形成强锋区,对应的地面冷锋东移至前期增暖显著的新疆、内蒙古、甘肃、宁夏等地形成了本次大风、强沙尘暴天气。用非静力MM5模式较好地模拟出了此次强沙尘暴天气过程的地面强风系统、高空锋区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天气分析的基础上,利用非静力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MM5和双向二重嵌套网格技术,对2004年5月29~30日重庆市暴雨天气过程进行数值模拟。诊断分析表明,高空低槽产生的冷锋云系发展东移是产生此次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大尺度天气系统,由高空槽诱发产生的中尺度涡旋是产生此次暴雨天气的主要中尺度系统。模拟结果与观测结果的对比显示表明,MM5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能够成功模拟四川盆地东部的暴雨天气过程,同时揭示了高空槽东移过程中在重庆地区范围内产生的较强中尺度气旋性辐合和强烈上升运动促使了暴雨的产生。  相似文献   

7.
2003年7月31日固原暴雨天气数值模拟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对2003年7月31日宁夏固原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出这次天气过程的影响系统及其演变,揭示了常规观测中无法分析到的中小尺度天气系统。模式输出产品导出的螺旋度、对称不稳定、湿焓、非地转湿Q矢量等物理量。对本次强降水天气具有较好的描述能力和预报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利用天气学方法和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 (MM5)对1999年8月9~10日辽宁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预报结果分析 ,并将中尺度数值模式从SGI工作站上移植到安装Linux操作系统的微机上 ,对此个例进行数值预报。  相似文献   

9.
(1)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自主开发的沙尘暴预报系统CUACE/Dusl与天气预报模式GRAPES实现了在线双向耦合运行。目前中国气象局业务运行的沙尘暴数值预报系统CUACE/Dust中的气象模式是MM5,大气成分中心利用我院自主开发的中尺度气象模式GRAPEs—Meso替换了MM5,建立了GRAPES_CUACE/Dust沙尘暴数值预报系统。同时把模式分辨率提高到0.5~0.5°,  相似文献   

10.
章应用T213数值预报产品对2004年7月25日内蒙古河套地区出现的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分析表明:本次大—暴雨过程是一个典型的高空切变与副高配合,结合地面河套气旋强烈发展而产生的,具有发展快、降水强度大、对流性明显等特点。进一步应用MM5V3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进行模拟分析表明:河套气旋在降水中起到关键性作用,是主要影响系统。说明在充分研究分析天气形势的基础上.综合运用T213数值预报产品是做好内蒙古河套流域大—暴雨预报和服务的关键;应用MM5V3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可以进一步细化预报结论,提高预报服务效果。  相似文献   

11.
2002年3月18~21日强沙尘暴天气过程的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新江  徐喆  罗敬宁  邹树峰 《气象》2005,31(4):39-43
简要讨论了利用NOAA卫星、FY-1C卫星和GMS5及FY-2B卫星监测沙尘暴的原理和方法、沙尘强度指数的建立、沙尘暴强度的计算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以2002年3月18~21日发生在我国北方地区的一次强沙尘暴过程为例,说明上述方法不仅能监测到沙尘暴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还能对沙尘暴参数进行定量计算,是监测和预警沙尘暴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2000年4月12日特强沙尘暴天气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徐建芬  陶健红  杨民  杨建才 《气象》2001,27(6):22-26
对2000年4月12日归生在甘肃,青海,宁夏的一次强沙尘暴天气进行了天气成因分析,分析指出:“4.12”沙尘暴是西北路径强冷空气引发的锋后西大风沙尘暴天气过程,前期持续增温为沙尘暴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热力条件,河西气旋性涡旋的生成,发展是激发沙尘暴的中尺度天气系统,西北地区干暖舌的形成和维持对沙尘暴的发生以及落区有很好的指示性,高空急流发生异变时的非平衡状态变化导致对流层中下部锋区加强和大气层结不稳定,为中小尺度系统和沙尘暴的产生提供了有昨的大尺度环流背景,河西狭管地表和特殊的流沙,尾矿矿地表为沙尘暴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地理环境。  相似文献   

13.
吐鲁番地区一次强沙尘暴天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001年4月7-8月发生在吐鲁番地区的强沙尘暴天气进行了天气成因分析。分析表明,此次天气是由乌拉尔山南下的强冷空气沿偏北路径引发的。前期持续增温和槽前暖平流为沙尘暴天气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热力条件;高平槽前强烈的正涡度平流为沙尘暴天气提供了动力条件;干暖舌的形成和维持对沙尘暴天气的发生、强弱及持续有较好的指示性;高空急流的振荡合并导致对流层中、下层锋区加强和大气层结不稳定,为沙尘暴天气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吐鲁番盆地特殊的地形,为沙尘暴天气的形成和加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盆地土质疏松、含沙量大、植被稀少的地表则为沙尘暴天气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地理环境。  相似文献   

14.
宁夏多、少沙尘暴年4月平均环流特征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0,他引:14  
彭维耿  陈楠 《高原气象》2002,21(6):599-603
对宁夏春季多、少沙尘暴年4月平均大气环流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宁夏春季多沙尘暴年,500hPa东半球极涡偏强,大气环流的经向度加大,我国北方高空纬向西风偏强;少沙尘暴年,则极涡弱,大气环流经向度减小,我国北方高空纬向西风偏弱。不仅如此,西太平洋副高北侧的位势高度距平在偏多年和偏少年也发生了截然相反的分布,说明宁夏乃至我国北方的沙尘暴天气的发生可能还与低纬大气环流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塔克拉玛干沙漠近几年来沙尘暴发生频率增加,强度增大,为了研究不同尺度沙尘暴的规律,利用2005-2014年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塔中及周边14个气象台站沙尘暴资料,给出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塔中区域性与局地性沙尘暴天气过程的定义,从区域性与局地性沙尘暴持续时间,能见度,类型,时间变化等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10塔中发生沙尘暴170d比沙漠南缘和北缘高,比肖塘少,其中区域性沙尘暴80d,局地性沙尘暴90d,天气过程区域性64次,局地性80次;(2)塔中区域性沙尘暴不论是持续时间还是能见度总体上比局地性沙尘暴持续时间长,能见度低;(3)区域与局地沙尘暴可以按主导风向分为5类,但各类沙尘暴在区域性与局地性沙尘暴中表现出季节分布;(4)区域性与局地性沙尘暴10a波动增长,区域性沙尘暴多发生在春季,局地性沙尘暴多发生在夏季,区域性沙尘暴年际和年内变差系数都小于局地沙尘暴,一日中区域性与沙尘暴白天多于夜晚。  相似文献   

16.
利用2009年3月-2010年3月大同国家基准气候站20m气象梯度塔的风向、风速、气温、相对湿度的观测资料及PM10质量浓度数据、气溶胶散射系数数据,分析大同地区典型沙尘天气过程近地层气象要素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风速在沙尘暴、扬沙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均较大,浮尘较小。气温在沙尘暴期间受冷空气的影响迅速减小,而在扬沙和浮尘天气条件下温度的变化主要取决于长短波辐射的强弱和沙尘气溶胶的辐射强迫。相对湿度在沙尘暴期间基本上呈递增态势,结束后比发生前相对湿度增大,在扬沙和浮尘天气条件下,相对湿度与温度完全呈现出反相关关系,且相对湿度均较小。PM10质量浓度在沙尘暴、扬沙、浮尘天气条件下依次递减。沙尘暴期间气溶胶散射系数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17.
青海省春季沙尘暴特征及其异常气候背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分析了青海春季沙尘暴空间、时间演变特征及异常大气环流、海温对沙尘暴天气的影响。结果表明,青海沙尘暴高发区位于柴达木盆地、青海湖西北部、海南南部3地;20世纪60年代至本世纪初青海沙尘暴天气总体上是减少的。过程次数20世纪60年代青海北部较多、南部较少,70年代北部开始减少、南部回增,80年代开始整体减少,进入90年代后呈波动式减少趋势,且在80年代初大部分地区发生了一次由高向低的显著波动;青海沙尘暴天气与前期12~2月、同期3~5月500hPa高度场相关密切,尤其是同期3~5月,当乌拉尔山高压脊加强(减弱),蒙古低槽加深(减弱),冷空气活动频繁(减少),青海春季沙尘暴天气偏多(少),这种沙尘暴的时间变化趋势和异常天气形势与我国北方一致。青海春季沙尘暴与前期印度洋海温关系密切,当前期3~5月、6~8月印度洋中北部海温持续偏高(低),青海春季沙尘暴偏少(多)。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地区沙尘暴个例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1995—2008年14年内蒙古地区118个地面测站沙尘暴、能见度、风速风向观测资料,确定了不同范围、不同强度沙尘暴标准,给出了特强、强、次强和弱沙尘暴个例谱。为从事沙尘暴研究工作者提供参考。刘景涛等[1]曾应用内蒙古中西部74个地面测站1957—1996年沙尘暴资料给出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强和特强沙尘暴过程个例谱。  相似文献   

19.
赵光平  王连喜  杨淑萍 《干旱气象》2001,19(2):25-26,30
通过对产生强沙尘暴天气三大因子的实时诊断 ,从强冷空气、热力不稳定和近地层环境分析入手 ,依据宁夏强沙尘暴天气预报的着眼点 ,在产生强沙尘暴天气的三维空间物理结构和动力过程所进行的动力过程相似检验前提下 ,建立对宁夏强沙尘暴有实际预报能力的综合指标和组合模型 ,在天气系统自动识别技术的支持下 ,应用螺旋度修正方案确定强沙尘暴落区 ,建立自动、客观化的强沙尘暴天气监测和预报系统。  相似文献   

20.
河西走廊沙尘暴的时空变化特征与其环流背景   总被引:17,自引:9,他引:8  
利用近50年来的气象台站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气候资料,分析了河西走廊沙尘暴频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变化规律以及有利于中国北方沙尘暴多发/少发的环流气候背景。结果表明:河西走廊沙尘暴的分布主要是沙漠边缘干旱化不稳定过渡带的产物,即在同样的大气条件下,下垫面条件决定沙尘暴的空间分布;河西走廊沙尘暴的时间分布主要与大风有关,在日变化、年变化、年际变化和年代际变化中都是如此,即在确定的下垫面条件下,大气(风)状况决定沙尘暴的时间变化;蒙古低(槽)、乌拉尔高(脊)的环流形势配置是沙尘暴过程中的典型背景条件,不仅在天气尺度是如此,在年际、年代际尺度也是如此;河西走廊沙尘暴的EOF分析表明,沙尘暴频数在20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有一个明显的回升趋势,上升幅度已接近总下降幅度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