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渤海湾沿岸的盐硷地,北起北戴河,南至山东省的昌邑县,总共约有三千万亩。由於南北的土质、河流等自然情况的不同,其改良与利用的方法亦有所差异。因此,根据自然条件与改良和利用的措施,将渤海湾沿岸的盐硷地划分为二部,天津以北至山海关一段称为北部,天津以南至山东一段称为南部。 渤海湾沿岸的盐硷地,一般称之为海退地。地理学者对于海岸的升沉及其变迁的趋势虽有不同的论点,但这一带盐硷地的生成原因,主要是由於海水浸渍的结果应无异议。 渤海湾沿岸的盐硷地,野草丛生,系蝗虫栖息繁殖之地,华北一带每年蝗虫灾害的发生,均起源於此,然后逐渐蔓延各地。但在另一方面,此带的盐硷地经改良与利用之后,每亩可产稻谷一千余斤,这说明只要将盐硷地对于作物生长的限制因子消除之后,土地的生产率仍然是很高的。这一带的国营农场经过农业技术措施的不断改进后,农作物产量不断在增长。同时,此带土地广阔,又系国有,宜于建立国营机耕农场。因此,为了根本消减蝗虫灾害,增加耕地面积以及修建国营农场,以提高我国农业产品起见,对於渤海湾沿岸盐硷地的利用与改良问题,实有研究的必要。兹将渤海湾北部盐硷地的自然情况与改良利用的研究结果发表于下,以供读者参考和指正。  相似文献   

2.
天津平原第四纪微体化石群及其古地理意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近年来,我国地质、地理和考古工作者对渤海湾沿岸平原第四纪海侵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李凤林等提出中更新世以来渤海湾北岸至少有4—5次海侵,有3次海侵曾抵达玉田、宝坻等县境。天津自然博物馆等单位提出了7000年前海侵的最大范围。随  相似文献   

3.
宁夏农业干旱灾害综合风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干旱灾害风险分析是农业防灾减灾的重要内容。本文以灾害风险理论为基础,构建宁夏农业干旱灾害综合风险评估模式,该模式综合考虑了干旱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和防灾减灾能力4类风险影响因素,并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完成宁夏农业干旱灾害风险区划。结果表明:宁夏各地农业干旱灾害风险差异较大,风险较高的区域集中在宁夏中南部山区的同心、海原、固原、西吉、彭阳等地,风险较低的区域集中在北部大部分地区以及南部泾源、隆德等地,这一结果与宁夏各地环境特点、经济投入、农业发展现状和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4.
台风引发的连续暴雨是京津冀地区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开展台风危险性评估,旨在识别台风灾害高危险区,为京津冀地区台风灾害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和风险管理提供参考。根据1974-2015年间影响京津冀地区的台风资料,选取该地区148个国家气象站点的气象数据,包括最大日降水量、累积降水量及最大风速3个指标。借助Gumbel分布,求出各气象站点5 a、10 a、30 a及50 a一遇水平下的气象指标数值,利用ArcGIS空间插值表征其空间分布,据此评估京津冀地区台风危险性。结果表明,50 a一遇下台风灾害最大日降水最大值为190.62 mm,累积降水量最大值为253.04 mm,最大风速最大值为16.81 m/s。其中北京东南部、天津北部、河北省东南沿海地区和太行山一带的石家庄、邢台、邯郸等地区为高危险区。  相似文献   

5.
通过梳理17世纪以来至20世纪50年代粤港澳大湾区适应洪涝环境的地域开发典型模式,发现该地区根据洪水和潮水不同作用特点形成3种模式:1)北部肇庆、高要、清远、三水一带的低塱地区,以洪水影响为主,利用西江洪水期旺发的鱼苗资源进行涡塘养殖,发展种植耐涝的深水稻和经济水生植物;2)中部南海、顺德、高明洪潮叠加区普遍开发为连片桑基鱼塘,发展一套防洪抗涝与利用洪水期潮水排灌的技术体系;3)中山、番禺、东莞、新会一带的沿海口门区以潮水作用为主,当地通过沿岸浅滩大量投石修筑小型丁坝、种植水草等技术措施加速滩涂泥沙淤积,围、垦开发。滩涂开发过程中创造性地利用洪潮加速潮滩植物群落演替,以及排灌、改良培肥水稻土、选种适生作物。这3种开发模式是粤港澳大湾区在地域开发中变害为利的具体实践,总结其人水和谐的经验,可为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洞庭湖区围垦问题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洞庭湖地区位于湖南省北部,它是我国主要的商品粮与淡水渔业基地之一,其总面积15 200平方公里,范围涉及滨湖十五县、四市及十五个国营农场。由于长期的自然淤积及随之兴起的人工围垦,使历史上浩荡无涯的洞庭湖面日益分割缩小,湖区水患由之加  相似文献   

7.
由于青海湖地区的草地蝗虫对气温、降水等气候因子的敏感性 ,因此气候的空间分异明显地决定了蝗虫的空间分布。根据该区蝗虫优势种的生命史及关键时期相应地选取 5种气候指标 ,即蝗虫发生当年 1月的负地温的积温、5月下旬的积温、6月下旬的积温、5 - 7月的湿润指数以及上年 8月的湿润指数 ,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Info的支持下 ,建立了青海湖地区草地蝗虫发生信息的GIS样点数据库及 5种气候指标的空间分布式数据库 ,并分别进行蝗虫发生与这 5种气候指标的空间叠置分析 ,以提取草地蝗虫发生信息的各气候指标数据库。T -检验表明 ,此 5种气候指标对蝗虫空间分布的影响均极为显著。最后 ,以这些气候指标为自变量 ,建立了用于该区草地蝗虫发生预测的气候学模型。  相似文献   

8.
GIS支持下青海湖地区草地蝗虫发生的气候因子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由于青海湖地区的草地蝗虫对气温、降水等气候因子的敏感性,因此气候的空间分异明显地决定了蝗虫的空间分布。根据该区蝗虫优势种的生命史及关键时期相应地选取5种气候指标,即蝗虫发生当年1月的负地温的积温、5月下旬的积温、6月下旬的积温、5-7月的湿润指数以及上年8月的湿润指数,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Info的支持下,建立了青海湖地区草地蝗虫发生信息的GIS样点数据库及5种气候指标的空间分布式数据库,并分别进行蝗虫发生与这5种气候指标的空间叠置分析,以提取草地蝗虫发生信息的各气候指标数据库。T-检验表明,此5种气候指标对蝗虫空间分布的影响均极为显著。最后,以这些气候指标为自变量,建立了用于该区草地蝗虫发生预测的气候学模型。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影响的不断加剧,农业发展也正承受着强大的生态环境压力的胁迫,严重威胁到粮食安全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当今农业依托现代化生产技术虽在短期内可以有效降低甚至避免环境胁迫对农业生产的限制和影响,但是,从长期及系统角度考虑也给农业生态系统带来了许多生态危机。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环境胁迫应对措施必须充分考虑生态保护这一重要前提。农业文化遗产地的传统农业系统依托其独特的农业系统结构,包括土地利用方式、水利设施、传统作物等,较好实现了农业系统与当地自然条件尤其是胁迫因子之间的匹配。基于灾害系统理论,对比分析了农业文化遗产地农业系统及普通农业系统的环境胁迫应对措施。敖汉旱作农业系统(2012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种植结构以与当地水分条件匹配较好的谷黍等耐旱型作物为主,通过降低承灾体(农作物)的脆弱性,较好地在承灾体一环实现了防灾减灾的目的,实现了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与缺水环境的共存。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2010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依托于独特的水土利用方式和林—寨—田—河垂直分布的景观格局,通过重塑孕灾环境,有效避免了旱灾的发生。此外,农业文化遗产地传统农业系统凭借丰富的田间作物多样性、遗产地品牌效应及农业景观资源等,极大地提升了农业系统的经济价值,进而削弱了灾害对生产生活的影响。通过对比分析可见,传统农业系统的胁迫因子应对措施充分考虑了系统的自然调节和自发性,既可较好地避免灾害的发生,又保证了系统生态安全,是立足生态保护基础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相似文献   

10.
本文所指内蒙古中部西起乌拉特中旗一带,东至化德县—苏尼特右旗一带,南起包头—集宁一带,北至中蒙边界,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本区以川井-白云鄂博-化德槽台断裂为界,分属两个不同的地质构造演化区,南部为华北地台北缘,北部为内蒙古中部地槽褶皱系,各自经历了长期而复杂、性质各异的地质构造演化过程,形成不同的铁矿成矿区带。鞍山式铁矿仅见于华北地台北缘。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农业干旱灾害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河南省农业生产旱灾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提出了一种综合评价旱灾对全省农业生产影响程度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对全省农业干旱灾害度分级,最后提出合理防治旱灾促进农业生产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中国西南地区农业干旱灾害风险空间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1世纪,中国西南地区干旱灾害农业综合损失率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巨大的风险。本文依据灾害系统理论,利用遥感、气象和地理信息数据与技术建立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脆弱性、承灾体易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可靠性等4个因子的风险指数和模型,基于4个因子建立农业干旱灾害综合风险评估模型,在GIS平台下计算了干旱灾害综合风险指数。结果表明:西南地区干旱灾害风险格局模式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和复杂性,全区并不一致,高风险区主要位于四川盆地和云贵川三省交界处,北部高于南部,东部高于西部,从西南到东北依次增加。随着干旱灾害综合风险指数的变化,干旱灾害风险的模式具有不同的格局。西南地区干旱灾害风险主要受复杂地形和多样气候带的影响,还受植被盖度、农业经济水平、土壤状况等地理环境影响,同时,喀斯特地貌和相对薄弱的抗旱能力也使得西南地区农业干旱灾害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13.
黄淮平原区砂姜黑土地,集中分布于豫东南的沙颍河以南,淮河干流以北,西面大致止于100米地形等高线处,东到省界。在行政上包括驻马店地区大部,周口地区南部,许昌地区东部,信阳地区北部,与低洼易涝地呈复域分布。这类土地产量低而不稳,直接威胁着农林牧业发展,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拉腿田”。过去对砂姜黑土地,很少作系统性调查研究,这个地区又是我省油料作物的主要生产基地。因此研究砂姜黑土地的成因和改良利用措施,对于挖掘土地的自然生产潜力,是发展当地农业的一项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14.
高原之特色,不仅在绝对高度,又在於相对高度。海拔一千公尺之地,在邱陵地称为高峯,在高原地则为低谷,此就绝对言之也。平原地或邱陵地与高原地邻接之处,往往地势陡落,急转直下,界划截然,此就相对言之也。故由平原或邱陵仰望,嵯峨峻岭,如在天上,及攀登山岭,则眼界  相似文献   

15.
沿海地区极易受到极端降雨和高潮位引发的复合洪涝灾害影响。研究风暴增水和累积降雨同时发生的概率,设计雨潮联合分布函数,对提升沿海城市防洪除涝应对措施的有效性、减少城市复合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1979—2014年中国沿海逐日最大风暴增水和邻近雨量站日累积降雨数据作为统计样本,采用Copula函数构建雨潮联合概率模型,并利用Kolmogorov-Smirnov检验、赤池信息准则、贝叶斯信息准则评价雨潮联合分布拟合优度,优选中国沿海雨潮联合概率分布函数模型。基于此模型,定量化设计中国沿海雨潮复合灾害情景。结果表明:在空间分布上,中国沿海雨潮复合灾害频次呈现明显的“两头多中间少”格局,其中,广东西部沿海、福建北部、浙江南部、山东及辽宁沿海频次相对较高;在50年一遇联合重现期下,北部湾、海南岛北部、浙江沿海、渤海湾部分沿海表现为极端降雨和较高的风暴增水,雨潮遭遇的复合灾害事件十分值得关注。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中国沿海地区雨潮复合灾害的时空变化规律,并为复合灾害情景预测提供了定量化评估方案。  相似文献   

16.
高原之特色,不仅在绝对高度,又在於相对高度。海拔一千公尺之地,在邱陵地称为高峯,在高原地则为低谷,此就绝对言之也。平原地或邱陵地与高原地邻接之处,往往地势陡落,急转直下,界划截然,此就相对言之也。故由平原或邱陵仰望,嵯峨峻岭,如在天上,及攀登山岭,则眼界  相似文献   

17.
顾西辉  张强  张生 《地理科学》2016,36(3):439-447
搜集并分析了全国29个省份(不包括港、澳、台地区)1961~2010年农业洪旱灾害数据,深入探讨了中国洪旱灾害时空变异规律及其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大部分省份农业洪涝、干旱灾害具有明显的突变和趋势特征。中国中部、中西部及西北部洪涝灾害呈显著上升趋势;西北、东北地区及云南等地区干旱灾害呈显著上升趋势。除华北和东北地区外,洪涝灾害对农业的威胁日益严峻,而干旱灾害则无显著变化。这对中国粮食安全形成了重大挑战,尤其是西部以及北部地区粮食灾损率和灾损量显著上升。降水时空分布发生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共同影响了中国农业洪涝、干旱时空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8.
苏联农业依然连年歉收。其原因每次均归之于气候异常、农业政策失败、农业结构有缺陷等,但是用水极其不足拖着农业生产的后腿,这是多数人不知道的。苏联是水资源丰富的国家,但同时也是沙漠国。虽然地球的淡水资源,12%分布在苏联,但是其中有85%分布在北部和东部人口稀少的地带,几乎未被利用,白白流入北极海。拥有80%人口的南部和西部,却只有15%的水资源。特别是从里海东岸的土库曼共和国至哈萨克共和国一带,有大片的沙漠、半沙漠,其面积占国土的1/6之多。  相似文献   

19.
徐闻县西部珊瑚礁的分布与保护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雷州半岛属热带北缘季风气候,沿岸海洋属热带海洋,生长浅水造礁石珊瑚,但只有雷州半岛西南部沿岸形成珊瑚礁,是中国大陆(不含岛屿)沿岸唯一的礁区.主要为岸礁,有个别为斑礁.徐闻县西部沿岸有16段珊瑚礁,初步统计总长约37.5 km,面积30.1 km2.由于人类不当的开发导致珊瑚不断死亡,珊瑚礁生态退化.现已成立的珊瑚礁自然保护区,应予加强管理.海水养殖珍珠与珊瑚礁自然保护事业是可以协调发展的.  相似文献   

20.
基多,厄瓜多尔共和国首都,位于南美洲北部,地处赤道以南安第斯山区皮钦查火山东南麓的谷地中。由于基多临近赤道,且海拔较高,气候宜人,四季如春,年平均气温在13—14℃之间,加之基多距赤道仅有25公里,因而被称为世界上距赤道最近的首都,素有“赤道上的避暑胜地”之称。基多原为古老的印第安人城市,是印加帝国北部疆土的首都,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巧妙地融为一体,1979年被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名录。因海拔2879米,被称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首都”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