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革命中最惊心动魄的搏击。莫过于蒋介石的“围剿”与毛泽东的反“围剿”。 1927年4月12日得手以后,蒋介石没有想到对付共产党人还需要“围剿”。而且是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四而五的“围剿”。后三次不得不亲任总司令。连“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都无暇顾及,一心一意,专心致志地“先安内而后攘外”,“攘外必先安内”。最后一次不得不动用其所能动用的全部力量。直到被张学良“兵谏”于西安。闹到如此之大不可收拾的局面,还感叹最后就差两个星期。“剿共”不成。对蒋来说确实是痛惜之情溢于言表。这些“围剿”都是围绕中央苏区——瑞金展开的。  相似文献   

2.
蒋介石以非嫡系军队对中央苏区的第二次“围剿”,心中暗自盘算的一箭双雕,反而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第二次“围剿”又是惨败。  相似文献   

3.
今非昔比 当年“阳明书屋”曾有 2000名士兵驻守,三步一岗,五步一哨。而今天,小猫小狗也可随意到此一游。 蒋介石最后的、也是最大的行宫“阳明书屋”,将正式对外开放。该座碉堡式行宫,当年戒备森严,曾部署了 2000兵力驻守。 “阳明书屋”原名“中兴宾馆”,坐落在阳明山公园内的中枢位置,因军事地理位置重要,全以碉堡为建筑蓝图。书屋也似一座深绿色碉堡。整座“阳明书屋”外围处处可见防御性碉堡岗哨。 据管理人员表示,当时整个“阳明书屋”共有 7层兵力,约 2000人驻守。为了确保蒋介石夫妇的安全,行宫内三步一岗,五步一哨…  相似文献   

4.
1927年4月12日,正当国共两党携手进行的北伐革命取得节节胜利之际,国民党蒋介石集团背信弃义,悍然发动了针对共产党人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7月15日,貌似国民党“左派”的汪精卫撕下伪装,在“宁可错杀一千,不可一人漏网”的鼓噪下,大批共产党人倒在了血泊中。曾因大量共产党人云集于此,国民政府中枢所在地而被誉为“赤都”的武汉顿时变成了“白都”。中国共产党被迫完全转入秘密地下活动。  相似文献   

5.
威虎山即不威也不虎,别说九群二十七地堡,就是一个破马架子也仅剩个遗址了。 寻找威虎厅 大年初四上午,夹皮沟林场副主任柳耀荣领我们上威虎山,出林场向东北方向车行了约五公里,路不能走了,我们下车徒步在密林中穿行,左拐右拐约五六百米,在一处较开阔的山坡处停下,稀疏的树丛间有两块石碑,一块上写着“威虎山”,另一块上写着“威虎山剿匪纪念地”,柳副主任告诉我们:这就是威虎山。  相似文献   

6.
近代赫赫有名的宋美龄,是个极不寻常的女性,她出生时,其父宋耀如这个虔诚的基督教徒的大企业家便拥有万贯家产。后来,宋美龄嫁给了蒋介石,成了国民党的“第一夫人”,过着极为豪华的生活。宋美龄在大陆有多处豪华别墅,但以她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只有两处:一是庐山“美庐”别墅,另一幢是南京的“美龄宫”。这两幢别墅,既雍容阔绰,却又各具特色,所谓“美庐”大有“天下无庐美此庐”之誉。今日登庐山参观“美庐”,亦为中外游客惊叹。  美庐位于海拔 1106米的牯岭东谷河东路 180号,枕汉口峡北麓,面长冲河,环境深邃、静谧而优美。…  相似文献   

7.
“一山飞峙大江边 ,跃上葱茏四百旋。”毛主席三上庐山 ,使这块风景胜地 ,披上一层迷人的政治色彩。毛泽东下榻住所“美庐”(河东路180号别墅)、“芦林一号”(庐山博物馆)、河东路175号别墅也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美庐别墅美庐别墅 ,始建于1922年 ,原为英籍赫莉太太的私宅。赫莉和丈夫均是医生 ,曾在庐山开设“赫莉医院” ,当年投资购买地皮 ,兴建这栋别墅。因赫莉同蒋夫人宋美龄交往情深 ,1934年在她离开庐山时 ,便将这栋别墅相赠。蒋介石笃信风水 ,看到这栋房子背后有山 ,再后是牯岭中心地带的高峰大月山 ,形似高高的靠…  相似文献   

8.
红军攻占遵义后,蒋介石调集40万兵力进逼遵义地区,对红军形成铁桶般的重重包围。毛泽东等指挥中央红军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开始了著名的四渡赤水之战。千里赤水河,如同一个被拉得弯弯的弓背。40万大军,在这张弓上蓄势待发。拉弓的是蒋介石。  相似文献   

9.
新华 《中国地名》2012,(1):6-7,81
蒋介石以非嫡系军队对中央苏区的第二次"围剿",心中暗自盘算的一箭双雕,反而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第二次"围剿"又是惨败。到这时蒋介石还以为是杂牌军队"围剿"不力,于是开始动用其核心主力。从第三次"围剿"开始,蒋军嫡系赵观涛第六师、蒋鼎文第九师、卫立煌第十师、罗卓英第十一师、陈诚第十四师压了上去。这五个师十万人都是蒋介石黄埔起家的老本,可见决心之大。  相似文献   

10.
“九·一八”事变后,由于蒋介石不抵抗政策,东北军纷纷撤退,日相继占领辽宁、吉林两省。当时,在东北军内部首举抗日义旗者,是马占山及其统率的黑龙江省广大爱国官兵。他们在国难当头之际,决然冲破不抵抗主义的逆流,于1931年10月至11月间,在齐齐哈尔附近的嫩江桥畔“誓抛热血头颅”①,奋起抗战,与装备精良的日军血战半月有余,这就是震惊中外的江桥抗战。在江桥抗战之前,日军已侵占了辽吉两省,急欲进图黑龙江,以霸占全东北。当时,侵略者因兵力不足和唯恐苏联干涉,先用“以华治华”的毒计,唆使汉奸张海鹏穴原洮南镇守使雪,向龙江进犯。黑龙江省…  相似文献   

11.
我军第一支仪仗队为迎接马歇尔组建,战士们本来想“到现场消灭了美国鬼子”!1945年10月,美国五星级上将马歇尔以美国总统杜鲁门特使身份来华“调解国共军事冲突”。为在延安迎接来访的马歇尔,党中央特地指示我军驻南泥湾某团组织一支仪仗队,从全团精选500名年轻、精干、姿态好的战士,编成3个连,组成我军历史上第一支仪仗队,在延安进行紧张训练。组队伊始,战士们听说要去欢迎一个支持蒋介石打内战的美国人,抵触情绪很大。许多战士很不高兴,暗暗发誓,“到现场消灭了美国鬼子。”队领导向大家传达了周恩来副主席的指示:我们以这样的形式欢迎马…  相似文献   

12.
张祯缨 《中国地名》2010,(12):20-28
山,乃万物之尊。有山的地方。就有生灵,就有着挺拔,就有着沉稳,就有着坚定的美。山有“泰山北斗”,“寿比南山”,也有“力拔山兮气盖世”.“风雨不动安如山”……有山的地方有依靠,有坚定的沉稳之态。  相似文献   

13.
1935年11月28日,红六军团先后占领了新化、蓝田和锡矿山;红二军团相继占领了溆浦、辰溪和浦市,控制了湘中广大地区。为红二、六军团主力转移到贵州石阡、镇远、黄平地区活动,创建新的根据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使新化、蓝田、锡矿山、溆浦、辰溪和浦市成为红色地名,载入中国革命的史册。红二、六军团由湘西突围到贵州,在靠近乌蒙山的黔西北开创了“长征途中的黄金时代”,蒋介石急调各路兵马围堵而来。  相似文献   

14.
朱爱华  相炜 《地理教学》2010,(8):50-51,25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学生不是“学教材”,而是“用教材学”。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局限在教材的范围内组织教学,而是要以课标为准绳,以学生的特点为出发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即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的“增”“补”“换”“调”。下面就以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为例,谈谈实际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5.
南京于世华老师的《从“雕版”到“活字”:“用教材教”另解》一文的题意是“教教材”就像雕版印刷,教材好比雕版,教出来的学生只是一个模子印出来的,“用教材教”就像活字印刷,教材好比字库,教师引导学生使用,学生可以创造出个性化的作品。而笔者写这篇文章是自己第三次教这个教材了。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地名》2009,(6):14-21
瑶里,古代称“窑里”。顾名思义,是烧窑之地。远在唐代中叶。这里就有生产陶瓷的手工业作坊。20世纪初,随着景德镇官窑的兴盛。瑶里的制瓷业逐步衰退,大批的瓷窑被关闭,所谓的“窑里”也就名不副实了,于是将“窑”字改为“瑶”字。不过,这个改动到也妥帖,“瑶”字本意为美玉,这里曾烧造出洁白如玉的瓷器;“瑶”字也喻意风景之美,如同瑶池仙境一样。  相似文献   

17.
陈红方 《地理教学》2010,(20):55-57
作为教师我们都清楚这样一个事实:课堂是动态的是开放的,任何一节课每时每刻都可能有“意外”发生(这里的“意外”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与教师预先的教学设计相偏离的状况)。课堂“意外”处理好的话,课堂就会精彩纷呈,处理不好的话就可能使老师失去了信心,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而“教学机智”能够化干戈为玉帛。  相似文献   

18.
日本帝国主义经过长久的蓄谋和准备后,于1931年9月18日发动了对东北的大规模侵略。由于蒋介石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不到半年,东北三省全部沦陷。  相似文献   

19.
湘教版普通高中地理新教材区别于老教材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增设了“活动”和“阅读”栏目,尤以“活动”贯穿于课本的每一个章节,仅高中地理必修I的“活动”就多达66处,平均每章超过16处,每节超过4处,这种知识传授和思维训练紧密结合起来的形式融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对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发展地理思维有很大启迪作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活动”的功能是一个课堂教学的新问题。笔者就“活动的处理和注意点作了以下思考。  相似文献   

20.
因为要评职称而急着到处投稿的事,想必大家很熟悉。在日常工作中也免不了要听到诸如“要不是为了职称,我才不会去整那玩意”之类的话语。认为“教学论文的价值”在于给评职称、评奖、升职等增加砝码,“教学论文”成了个人获取某种利益的工具,相信持这种想法的人不会很少。由此,写“教学论文”的过程就成了一个揣摸编辑选稿意图的过程,“写文章”也就真的成了“做文章”。读者想从这类文章中得到什么启发想必不是一件易事,如果被误导也不是不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