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是通过什么方式搬运与沉淀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数十年来,金在不同的地质作用过程中的迁移与沉积机理一直是许多矿床地质学家和地球化学家们争论的焦点。根据最近的地质与地球化学研究,对如下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1)什么样的含水络合物最有利于金的迁移与搬运;(2)为什么金富集在脉型矿床中;(3)在什么样的物理-化学条件下,金的含水络合物可以得到充分溶解;(4)为什么绝大多数金矿床的形成范围集中在340℃ ̄400℃,在热液成矿流体中,金可能是以AuHS(  相似文献   

2.
青山金矿床是一个赋存于石炭系沉积岩中的中-小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床.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气相色谱仪等分析技术,利用地球化学热力学理论,对青山金矿床开展了成矿流体成分分析和热力学计算,解析了该矿床成矿物理化学条件及金的迁移形式和沉淀机制.结果显示,成矿流体呈弱酸性、弱还原性,为重碳酸钙亚型,可大致视为CO2-H2O-NaCl体系,来源于古大气降水,并且后期受到了大气降水的混合.成矿早期流体中的金主要以氯络合物形式[Au(Cl)4]-迁移,主成矿期与晚期流体中金以硫络合物形式[Au(HS)2]-迁移.成矿流体温度、盐度、pH值、Eh值、氧逸度等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后期大气降水的混合、水-岩反应及硫酸盐还原菌是造成本矿床金沉淀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系统的地球化学研究结果确定了齐Ⅰ号矿区的成矿元素来自岩浆岩,金主要以S、Cl络合物形式迁移,确定了金沉淀的最佳温度、PH值、fO_2,氧化还原条件,认为该金矿为中深成矿床.  相似文献   

4.
成矿流体中金的沉淀机理研究述评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张德会 《矿物岩石》1997,17(4):122-130
成矿流体中金的沉淀机理是金地球化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建立在现代实验地球化学和络合物化学等理论基础上,热液成矿流体中金的迁移形式研究已经取得很大进展。结合矿床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等的研究,对金的沉淀机理已提出了许多假说,如沸腾作用、不同流体的混合作用、流体不混溶作用、热液蚀变等等。一方面,受成矿地质环境的制约,不同矿床类型和不同成矿环境,金的沉淀机理可能不同;另一方面,不同沉淀机理还有各自不完善之处,需要更深入地研究。而成矿实验地球化学、计算机模拟等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地质地球化学角度对峪耳崖金矿床进行了详细研究,认为该金矿是典型的岩浆热浪型脉状金矿床,金矿与峪耳崖花岗岩(即矿床的主要围岩)为同源岩浆作用的产物,而其源岩物质可能来自深部地壳。黄铁矿中Co/Ni比为1.58,石英中La/Yb比为2.95,δ~(34)S_∑为+2.6‰,δ~(13)O水为+7.03‰,δD为-88.4‰,δ~(13)C为-4.18‰,成矿温度为305~343℃,pH为6.2~6.8,石英包裹体成分中Cl~->F~-、Na~+>K~+,金可能是以Na[AuCl_2],Na[Aucl_4]或Na[AuS]等络合物形式迁移。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流体包裹体研究,获得了天头山金矿成矿流体的温度、盐度、氧逸度、硫逸度、成矿压力、化学成分等地球化学参数。由此得出天头山金矿为低温浅成热液脉状矿床。氢、氧、碳、硫同位索研究表明,成矿热液具有火山热液与天水混合特征。封闭体系水岩反应实验表明,成矿热液与地层相互作用可使金产生活化,并以络合物的形式迁移,在介质条件发生变化时,络合物分解、沉淀而成矿。  相似文献   

7.
钨的迁移形式成矿机理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钨羰基络合物及钨合金氢化物的物理化学性质、钨矿床矿物流体包裹体的化学组成、钨矿物的化学成分、主要共生伴生矿物组合的研讨,结合钨成矿的地质背景和环境,认为钨羰基络合物及钨合金氢化物是钨的主要迁移形式。它们形成于地球深部高压、富氢、富CO的强还原环境,随着岩浆、热液、热气迁移至地壳浅部,由于压力、温度下降,氧逸度大增,H2、CO逃逸、氧化,钨羰基络合物、钨合金氢化物分解,氧化形成钨矿物,沉淀富集形成钨矿床。  相似文献   

8.
利用扫描电镜结合能谱分析技术以及电子探针分析技术,针对四川甘孜江浪矿田里伍铜矿床和黑牛洞铜矿床中伴生金元素的赋存状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金分布在两个矿床的致密块状矿石、角砾状矿石、条带状-网脉状矿石及黑色电气石黄铜矿矿石中,围岩中不含Au。且Au在矿石中质量分数变化大,其范围为0.1×10~(-6)~5.5×10~(-6)。Au以独立矿物银金矿和金银矿的形式赋存。银金矿颗粒较大,仅在里伍铜矿床的尾矿中发现,约90μm,银金矿中金含量为68.12%~70.79%。金银矿的粒径变化范围大,为:0.01μm~25μm,金银矿中金的含量范围大,为:5.14%~40.81%。金银矿在矿石中的赋存状态主要为以下3种:(1)与铋矿物(自然铋和铋银矿)共生;(2)包裹在金属硫化物中或嵌布在金属硫化物的粒间;(3)沿金属硫化物粒间充填。第一种金银矿的形成主要经历了温度高于400℃的体系,成矿流体中的Au,Bi均以氯络合物的形式运移,在温度降低的过程中,Au和Bi同时沉淀,从而形成金银矿与铋矿物的共生结构;第二种金银矿为温度降低过程中,随着硫化物的沉淀,Au-S络合物分解,使得Au沉淀;第三种金银矿应为主成矿期后的含Au,Ag的热液充填裂隙沉淀成矿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本文简要叙述了金成矿的地质条件和地球化学特征 ,主要阐述了金的来源、迁移和沉淀机制及矿床成因。研究表明 ,金大部分来源于周围变质岩层 ,小部分由燕山期花岗岩和基性岩脉提供 ;成矿介质热液以岩浆期后热液为主 ,还有少量的大气降水的加入 (或变质岩的粒间溶液 ) ;矿化剂如 Cl-,CO2 ,S2 -多数来源于基性岩脉或上地幔汁 ,少数由地层本身提供。金在成矿早阶段几乎都呈 [Au Cl2 ]-形式迁移 ;在成矿中阶段主要呈 [Au(HS) 2 ]-形式迁移 ;在成矿晚阶段大部分呈 [Au2 (HS) 2 S]2 -形式迁移。金主要是由于含金热液在从封闭系统转化为开放系统时降压沸腾而沉淀富集的  相似文献   

10.
贵州水银洞金矿床成矿物理化学条件及金的迁移和沉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水银洞金矿床流体包裹体开展了研究和热力学计算,解析了该矿床成矿物理化学条件及金的迁移形式和沉淀机制。研究表明:金的主成矿温度为215℃~267℃,压力28.5MPa~37.2MPa;成矿流体具弱酸性(pH=4.312)、还原性(fO2﹤10-35.315×105 Pa)。金在成矿溶液中主要以AuHS0等络合物形式进行迁移,HS-活度和氧逸度降低以及pH值升高是促使金沉淀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1.
丫他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床地球化学及成矿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矿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及成矿物理化学条件研究,对矿床成矿物质来源,金的活化与迁移及金的沉淀与聚集等地球化学问题进行详细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矿床成矿机理。  相似文献   

12.
周涛发  刘晓东 《岩石学报》2000,16(4):551-558
文章基于矿床地质特征和地球化学热力学理论,计算和讨论了安微月山矽卡岩-热液型铜,金矿田成矿流体中成矿物质的迁移形式和沉淀的物理化学条件,两类矿床的主要成矿阶段,成矿流体中铜主要以氯络合物CuCl、CuCl2^-、CuCl^2-3,CuClOH,金主要以硫的络合物Au2(HS)2S^2-,Au(HS)2^-,AuHS、AuH3SiO4等形式进行迁移,成矿流体中铜沉淀的主要物化条件是降温及氯离子浓度的  相似文献   

13.
<正>金属元素在地质过程中以什么形式迁移、为什么沉淀以及如何结晶成矿等科学问题,一直以来是矿床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在地质过程的高温高压条件下,由于组分复杂、挥发性组分浓度高、密度大等特点,非常有利于络合物的形成(e.g.,王玉荣,1978)。因此,通常认为,流体主导的地质过程中,  相似文献   

14.
小西南岔铜(金)矿床位于吉林省延边地区东部,通过对小西南岔铜(金)矿床早白垩世中—酸性岩浆岩进行野外地质、岩相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进一步探讨延边乃至东北地区中生代大地构造演化。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其同位素年龄分别为(101.69±0.61) Ma(石英闪长岩)、(101.14±0.58) Ma(英云闪长岩)、(100.82±0.62) Ma(花岗闪长岩)和(100.20±1.10) Ma(闪长玢岩),岩浆作用发生在早白垩世末期(102~100 Ma),是同一构造演化过程的产物。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闪长玢岩具有典型埃达克质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其w(SiO2)=61.419%~62.153%,w(Al2O3)=16.872%~17.329%,w(MgO)=2.339%~2.643%,w(Na2O)=5.749%~6.623%,w(K2O)=1.483%~1.786%,w(Sr)=(691~888)×10-6,w(Yb)=(0.71~0.83)×10-6,Sr/Y值为87.4~120.0,LREE富集,说明闪长玢岩是由俯冲的大洋板片部分熔融产生的埃达克质岩浆上侵就位形成。埃达克质岩浆上侵过程中与下地壳重熔产生的酸性岩浆混合,形成的富集地幔源岩浆上侵就位形成石英闪长岩、英云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等钙碱性花岗质杂岩;岩浆热液沿区域断裂上升过程中与大气降水混合,萃取围岩中的成矿物质,形成富铜(金)组分的成矿热液,在合适的部位卸载沉淀形成脉状铜(金)矿化。晚中生代延边地区位于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俯冲的大陆边缘环境,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是形成早白垩世石英闪长岩、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和闪长玢岩(脉)以及小西南岔矿床热液脉型铜(金)矿化的直接动力来源。  相似文献   

15.
浙江绍兴-龙泉隆起带中金矿床的成矿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系统的地球化学研究认为,浙江绍兴-龙泉隆起带中的含金建造是该区金矿床的主要物质来源;封存于矿床围岩中的建造水及部分大气水和火山热液是矿床成矿流体的主要来源。金在成矿流体中以Au^ -Cl^-、Au^ -HS^-或Au^ -CO2的络合物为主要迁移形式。成矿流体中金的沉淀与矿石中金矿物的形成是两个独立的地质过程,分别与矿床的黄铁矿化和多金属硫化物矿化相联系。  相似文献   

16.
河南西峡石板沟金矿成矿流体地球化学及矿床成因讨论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张德会  刘伟 《现代地质》1999,13(2):130-136
石板沟金矿是近年在豫西南发现的一个剪切带容矿的脉状金矿。根据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研究,分析了矿床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特征,讨论了金的沉淀机制和矿床成因。构造蚀变岩型金矿的形成主要与热液蚀变作用有关,石英脉型金矿的形成,则可能主要与岩浆热液与变质热液的混合作用有关。矿质主要源自晋宁期岩浆岩,成矿流体和热能主要来自海西期花岗岩。矿床为剪切带容矿的中低温热液金矿床。  相似文献   

17.
漠滨金矿成矿物理化学条件的水—岩反应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谷俐  戴塔根 《地球学报》2003,24(1):79-84
以漠滨金矿围岩地球化学特征和矿物流体包裹体组成为基础,模拟特定体系水-岩相互作用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漠滨金矿的成矿元素Au主要源于赋矿围岩--板溪群五强溪组一套浅变质碎屑砂岩、砂质板岩和凝灰质板岩。Cl^-在中低温热液体系中能与Au形成稳定络合物的形式进行运移,因此Cl^-在该区Au成矿过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成矿热液流体中Au主要以金硫、金氯络合物形式在溶液中迁移,阴离子∑S、Cl^-对金的活化、迁移及沉淀起主导作用。溶液中硫氯离子浓度、溶液酸碱度及反应温度是金活化、迁移及沉淀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8.
绿泥石化是南岭中段黄沙铀矿区中广泛发育的热液蚀变类型。在岩相学的基础上,通过电子探针分析技术研究了铀矿区内221、223铀矿床绿泥石的矿物共生组合类型与形貌特征,划分了绿泥石的化学类型,提出该矿区绿泥石的4种产出状态,探讨了绿泥石的形成温度和环境,讨论了绿泥石的形成机制及其与铀成矿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该矿区绿泥石:(1)在形貌特征上,矿前期绿泥石主要呈黑云母假象或星点状、团块状产出,成矿期绿泥石主要呈脉状产出;(2)在成因类型上,绿泥石主要有黑云母蚀变型、长石蚀变型、裂隙充填型和与铀矿共生型4种类型;(3)绿泥石的形成温度为200~310℃,其中与铀矿物共生型绿泥石的平均形成温度为215°C,属于中低温热液矿床范围;(4)绿泥石主要形成于还原环境,形成机制主要有溶解-沉淀和溶解-迁移-沉淀两种。  相似文献   

19.
延边地区闹枝金矿为一破碎蚀变岩型金矿床,产于中生代火山盆地外缘的早海西期花岗闪长岩出露区,矿体严格受构造破碎带控制。本文从矿床产出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入手对区内岩浆岩与成矿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揭示出闹枝金矿与中生代火山杂岩有密切的成因联系.闹枝金矿为—燕山期钙碱性火山岩浆活动所形成的火山—次火山热液矿床.矿床形成于中温、pH值为弱酸—弱碱性、Eh值较低的弱还原—还原条件.成矿作用具有多阶段性。金主要以氯金络合物和硫金络合物形式迁移.  相似文献   

20.
云南墨江金矿床的同位素地球化学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墨江金矿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成矿元素组合和包裹体成分表明: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金厂蚀变超基性岩体,成矿热液是深源流体,岩浆水和大气降水混合的产物。成矿期深部富矿化剂流体沿断裂上升并与地下水混合,从侵入体及围岩中淋滤出了成矿物质。在迁移过程中,随着地球化学条件的改变,金在有利部位沉淀富集形成矿床。墨江金矿床属混合热液改造型矿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