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云南普洱地区6级以上地震前的Y值异常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学忠  宋治平 《地震研究》1996,19(4):352-356
本利用加卸载响应比方法研究了云南省普洱地区ML6.0级以上地震前的加卸载响应比随时间的变化,计算了这个地区近期的加卸载响应比,结果显示,普洱地区6级以上地震前Y值出现明显异常,近期的Y值显异常,表明该地区或在以其为中心方圆100-200公里的区域内在1995年或稍长时间内发生6.0级以上的地震的可能性很大。  相似文献   

2.
加卸载响应比理论是近年来提出的地震预测方法。本文进行了加卸载响应比异常时间尺度的统计研究,其中包括中国大陆地区5.0~8.1级的部分中强地震共30个震例,并得出加卸载响应比异常的时间尺度与未来地震震级之间的拟合函数。结果表明,地震前加卸载响应比异常的时间尺度与未来地震的震级具有正变关系,即震级越高,地震前加卸载响应比异常的时间尺度越长。根据加卸载响应比异常的时间尺度与震级之间的关系可以估计未来地震的发震时间,同时,可以确定加卸载响应比时空扫描过程中时问长度的大小。  相似文献   

3.
加卸载响应比在伊朗地区地震活动性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加卸载响应比理论,分别对2005年2月22日伊朗东南部克尔曼省扎兰德Ms6.4地震和2006年3月31日伊朗西部洛雷斯坦省Ms6.1地震2个震例进行了时程曲线分析;并用加卸载响应比方法对伊朗地区进行了时空扫描。通过考察加卸载响应比异常区域的演化过程,对该地区未来的地震活动性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门源6.4级地震前后加卸载响应比的异常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佐唐 《地震工程学报》1997,19(4):47-50,97
研究了门源6.4级地震前后加卸载响应比的异常变化.门源地震前响应比呈明显高值异常.门源地区响应比的动态变化反映了该区域的地震孕育过程.  相似文献   

5.
张浪平  尹祥础  梁乃刚 《地震》2008,28(4):29-38
美国西部地区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 该地震带是地球上地震活动最为强烈的地带, 为了研究该地区的地震活动性, 对该地区进行了加卸载响应比的时空扫描, 考察了该地区加卸载响应比异常区域的时空演化; 并用2001—2006年的扫描结果与次年实际发生的5级以上地震进行对比, 发现绝大部分的强震都发生在前一年的预测区域内。 根据加卸载响应比的时空演化和该地区的最新扫描结果, 对未来地震活动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张北6.2级地震前京西北地区地震波速比的异常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张北62级地震前京西北地区地震波速比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62级地震前,该地区波速比时空分布都出现了较明显的低值异常:下降—低值—恢复—下降—发震的过程。空间分布则为近似椭圆形的低值异常区,异常区外围地区地震平静。对计算结果进行了t检验,波速比的时空变化及t检验结果表明,62级地震前京西北地区地震波速比存在着比较明显的低值异常。  相似文献   

7.
基于加卸载响应比理论,对2017年8月9日新疆精河6.6级地震前加卸载响应比时空演化特征和异常区的孕震积分时程曲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精河6.6级地震前,研究区出现了明显的加卸载响应比高值异常区域,异常区呈现环状特征;而且,异常区域随时间逐渐向震源附近迁移,异常演化过程中异常区域内部和周围发生了6次5级以上地震,其中,2次6级地震发生在异常高值减弱过程中,异常峰值到发震的时间分别为11、22个月,大于以往研究的理论发震时间,这可能是受构造应力区域性特征影响的缘故。  相似文献   

8.
多年的实测数据表明,大桥水库的坝前水位年变化约40m,库水对库盆的静压变化大约为4×105Pa,比固体潮的作用大2个量级,水库的蓄水和放水是对库区影响最大的加卸载力源。根据加卸载响应比理论(LURR),用库区的地震频次和能量分别研究在大桥水库诱发M_S4.6地震前后加卸载响应比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大桥水库及附近相对较大的范围和水体附近相对较小的范围内,当库水加载过程中发生小震群时,地震频次加卸载响应比Y_n和C_r值显示高值异常,表明研究区岩石处于临近破裂状态,其后发生4.6级水库诱发地震;蓄水前后地震频次库水加卸载响应比Y_n和C_r值的平均值有明显差异;在大桥水库诱发的4.6级地震前,库水加卸载作用导致的地震频次及能量的加卸载响应比在震前存在明显的高值异常,震后异常消失。大桥4.6级震例表明库水加卸载响应比可有效应用于水库诱发地震的监测预报  相似文献   

9.
应用加卸载响应比的理论原理,对广东地下水位网的观测数据进行加卸载响应比计算,以广东及周边地区数次MS4.0级以上地震作为震例,提取可能的中期至短期的响应比异常变化,研究其异常特征以及与地震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在中强地震前响应比存在增大变化,大多数井的水位固体潮响应比在发震前1~4个月出现升高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10.
用加卸载响应比理论对华南地区12例中强以上地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有8例在震前响应比值有明显的高值(Y≥2.0)异常显示,通过对响应比值随时间变化特征的分析发现,响应比对5级左右地震有较好的中短期预测效果,因此响应比理论可作为本区地震预测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
将加卸载响应比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地下水位潮汐资料计算中,根据岩石的应变与应力的非线性响应分析了井水位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的物理机理,从理论上论证了用地下水位观测资料计算加卸载响应比的可行性并研究出利用地下水位对固体潮的响应来计算加卸载响应比的方法.以此方法计算了我国大华北地区近20 a 来地下水位的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分析了1989 年大同6 .1 级地震前后地下水位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的变化.多数井的水位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在地震前6 ~12 个月出现升高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12.
计算了2008—2016年华南地区的地磁加卸载响应比,分析研究了华南地区加卸载响应比异常特征和震例,提出了适用于华南地区的异常指标。研究结果表明:华南地区4级以上震例均发生在加卸载响应比异常出现后半年内,震中位于异常日加卸载响应比阈值等值线附近。分析推测加卸载响应比异常的形成机理与低点位移异常类似,都是由地下感应电流在电流两侧的反相位感应磁场引起的。  相似文献   

13.
徐桂明  冯志生等 《地震学刊》2002,22(4):26-31,35
根据加卸载响应比理论,通过对1991-1996年江苏省部分井孔观测资料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的计算发现,在中强地震前一年左右的时间震中区附近的井孔出现了响应比高值异常。通过空间图像扫描可能看出;在苍山地震前一年左右。徐州,宿迁地区出现了加卸载响应比的高值集中区;在南黄海地震前一年左右。在镇江,苏州地区出现了高值集中区,之后高值集中区有自西向东迁移即有向震中区迁移的迹象。  相似文献   

14.
倪晓寅  黄颂  姜楚峰 《地震》2021,41(3):202-218
运用地磁低点位移、地磁加卸载响应比和地磁逐日比三种地磁日变化异常分析方法,分析了2019年6月17日长宁6.0级和10月28日夏河5.7级地震前的地磁前兆异常现象.研究发现,两次地震前三种方法分析的结果均出现了异常,两次地震均发生在异常集中交汇区域.综合分析表明,应用地磁低点位移、加卸载响应比和逐日比预测区叠加法可以提高震中位置预测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15.
对新疆地区进行了加卸载响应比的时空扫描计算,考察了研究区2000 ~ 2012年期间加卸载响应比异常区域的时空演化特征,利用孕震积分定量统计了新疆地区5级以上地震与LURR的时空关系;并用2011 ~2012年的扫描结果与次年实际发生的5级以上地震进行对比,发现绝大部分的中强地震都发生在前1年的预测区域内.基于加卸载响应比的时空扫描结果,分别对2011 ~2012年发生的4个6级地震进行了孕震积分时程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实际地震发生之前几个月孕震积分均会达到峰值,并在高值波动过程中或高值回落后发震.  相似文献   

16.
用加卸载响应比的方法,处理了天津地区2002年以来静海地震台井、宝坻地震台井、高村井和张道口地震台深井地下水位固体潮观测数据,并以加卸载响应比计算值的2倍方差作为异常判定指标,将天津及周边地区发生的M_L≥4.0地震参数与井水位固体潮响应比异常变化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区4口地下水位固体潮井的加卸载响应比异常变化与附近的地震活动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从而证明,利用井水位固体潮观测的加卸载响应比是一种能有效识别和提取地震前兆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缪鹏  王行舟  李玲利  翟洪涛  洪德全  王俊 《地震》2014,34(1):118-124
本文对郯庐断裂带南段开展了分段加卸载响应比变化研究,总结了区域内显著地震前加卸载响应比时序曲线的变化特征。研究表明,加卸载响应比表征了地下介质的损伤程度,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中小地震较为丰富的研究区域,加卸载响应比在显著地震前会出现短临高值异常; 而在中小地震活动水平不高的区域,加卸载响应比在震前更多地表现为长期的背景高值异常。  相似文献   

18.
运用加卸载响应比方法,计算和分析了山西省2008年以来数字化地下水位固体潮观测数据,并选取大于2倍加卸载响应比值作为异常判定指标,将山西及周边地区发生的ML≥4.0地震的参数与井水位固体潮响应比异常变化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山西地区9口数字水位观测井的地下水位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异常变化与附近的地震活动存在不同程度的对应关系。从而说明,利用井水位固体潮观测的加卸载响应比是一种能有效识别和提取地震前兆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关于加卸载响应比理论运用于地震预测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加卸载响应比理论已在地震预测中得到广泛应用,但也面临挑战。本对加卸载响应比理论及方法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该理论几个可能的研究方面:(1)根据固体潮应力变化值给定每个小地震Benio盯应变在加卸载响应比计算中的权重;(2)考虑地震之前应力空间分布,确定加卸载响应比可能升高的区域形状,进而确定加卸载响应比计算中小震资料的选取范围;(3)将实测的小震震源机制与假定小震震源机制都相同时的加卸载响应比计算结果进行比较,研究测定的小震震源机制对加卸载响应比方法的改善情况;(4)研究加卸载响应比方法对不同震源机制类型地震的适用情况。  相似文献   

20.
对台湾地区加卸载响应比沿时间进程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台湾MS≥7.0级地震前加卸载响应比可能出现高值异常或小幅度的突升现象;超过50%的7级强震前,加卸载响应比出现趋势上升异常,未来地震震级与趋势异常上升幅度、异常持续时间之间呈线性正相关,即异常持续时间越长,其上升的异常幅度也越大,未来地震的震级也越大。出现趋势上升异常的地震震中均处在北纬24°以南的台湾东带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