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地震记录的广义分维及其应用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分形理论,对不同信噪比地震记录的分维特征进行了分析,指出地震记录中噪声背景与信号部分具有不同的分维尺度,地震道时间序列的分维数值与计算时所用的测量尺度有关,因此,可利用广义分维的概念计算地震记录的分数维.地震记录广义分维大大提高了分形算法在计算机自动识别地震波震相时的抗噪声能力.最后用本文方法对实际地震记录进行了有效的初至波自动拾取.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云南数字地震台网1998~2006年的地震记录资料,给出了该台网的深远地震震相记录特征,避免了常规分析方法中将深远地震误作浅源地震而带来的定位误差;利用1978年1月~2005年8月的深远地震记录资料,绘制了全球深远地震震中分布图,以作为地震速报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强震仪和测震仪均能记录地面运动,强震仪输出的加速度记录主要用于分析结构地震反应,测震仪输出的速度记录常用于确定地震信息.由于这2种记录均描述地面运动,且覆盖结构地震反应分析所需频带范围,速度记录能否用于计算结构地震反应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为分析开源Hi-net速度记录用于计算结构地震反应时的精度,作者选取同台记录的加速度...  相似文献   

4.
赛来义  魏斌 《内陆地震》1996,10(3):281-285
根据喀什地震台记录的环太平洋地震带地震资料,分析和总结了该台记录环太平洋地震带上不同地区、不同震源深度和不同震级地震的震相特征。对该地震带记录中带普遍性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为该地震带的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5.
通过SeisDig软件与Matlab软件的结合,实现了对模拟记录地震图的数字化。实现的过程主要分3个步骤:扫描地震模拟图纸、图纸扫描后的图形处理、SeisDig软件对图纸的数字化。数字化的对象是模拟记录时期记录了重大地震事件的波形资料。经过数字化后的地震波形还原程度高,效果明显。此数字化方法在成都地震台2002年编号660号地震图(DK-1)进行了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对于模拟记录地震资料的保存意义重大,为今后地震研究时引用历史地震资料提供了便利。  相似文献   

6.
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传播过程中,受近地表的非均质性和地层的非完全弹性影响产生散射和吸收衰减,使得地震记录具有非平稳性.因此对非平稳地震记录的研究需打破子波时不变的假设,更加真实地反映地震子波的传播特性,将有效提高地震子波估计精度.目前非平稳地震记录中提取地震子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对非平稳地震记录进行衰减补偿后采用常规方法提取地震子波;利用谱模拟或分段处理直接对非平稳地震记录进行时变子波提取.本文深入研究了衰减补偿方法与时变子波提取方法,对广泛应用于非平稳地震记录处理中的时频分析方法的优缺点进行归纳,并对谱模拟及分段处理方法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弱各向异性介质弹性波的准各向同性近似正演模拟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准各向同性(QI)近似可用于弱各向异性介质的正演模拟.本文通过运用QI方法的零阶和一阶近似,计算了VTI介质模型的地震记录.得出的地震记录与标准各向同性射线理论(IRT)和基于伪谱法的三维地震正演模拟得出的地震记录作了比较,可以认为是精确的合成地震记录.  相似文献   

8.
数字地震记录应用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数字地震记录的含义,数字地震记录仪器的分极结构和仪器响应,以及在频域和时域中数字记录去除模拟地震记录仪器响应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本地震目录由中国地震台网中心(CENC)提供。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使用全国90个测震台站的地震数据,记录了中国及邻区M≥2.5的地震,各地震事件的记录台站均在5个以上。  相似文献   

10.
本地震目录由中国地震台网中心(CENC)提供。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使用全国90个测震台站的地震数据.记录了中国及邻区M≥2.5的地震,各地震事件的记录台站均在5个以上。  相似文献   

11.
本地震目录由中国地震台网中心(CENC)提供。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使用全国90个测震台站的地震数据,记录了中国及邻区M≥2.5的地震,各地震事件的记录台站均在5个以上。  相似文献   

12.
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仿真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利用傅里叶分析法,把速度型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变成台站人员所熟悉的长周期,中长周期模拟常规地震记录,分析人员能在仿真后的记录波形图上识别震相和计算震级。为地震台站用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取代模拟记录提供了一种资料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3.
大间距深度-时间约束高精度合成地震记录制作技术是在VSP速度校正人工合成地震记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VSP速度校正人工合成地震记录的方法一般要求井下检波器的深度间距不大于20 m,如果检波器深度间距逐渐增加“校正”的误差就要逐渐增大.大间距深度-时间约束合成地震记录制作技术弥补了前者的不足,利用各深度间隔顶、底的深度-时间和深度间隔内的声波时差,采用正文中描述的二分法双向计算时间序列的方法计算时间-反射系数序列,最大限度消除了只用声波时差数据计算时间序列产生的“累积误差”,把深度-时间间隔的变化对人工合成地震记录“约束”精度产生负面影响的程度降低到最小,再用人工合成地震记录与井旁地面地震记录作相关,消除二者存在的“系统时间差”,使人工合成地震记录与井旁地面地震记录达到最佳匹配.  相似文献   

14.
分时窗提取地震子波及在合成地震记录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提出了利用地震和测井资料精确提取井旁地震子波的分时窗提取地震子波方法,将此方法用于合成地震记录的制作,提高了合成地震记录与地震剖面的吻合度和分辨率,文中详细介绍了该方法的具体实现步骤,并给出了模型处理分析和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15.
本地震目录由中国地震台网中心(CENC)提供。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使用全国90个测震台站的地震数据,记录了中国及邻区M≥2.5的地震,各地震事件的记录台站均在5个以上。地震目录使用的走时表为J—B表,发震时刻为国际时,地名为按Flinn、Engdahl和Hill划出的地震分区给出的大致的地理位置(仅作位置参考,不合任何政治意义)。其中:Ms是由数字地震记录仿真成中周期宽频带地震仪(SK和DK-1仪)测定的震级,Ms,是由数字地震记录仿真成763长周期地震仪记录测定的震级,  相似文献   

16.
中国数字地震台网 (CDSN)自建立以来 ,数据管理中心 (DMC)已收集了大量连续的地震记录资料。这些资料过去有的以磁带、磁盘为介质提供给地震专家和地球物理学家们 ,在地震预测预报、地震科学研究、地壳运动及地壳构造的研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同时台网产出的高质量的数字地震记录资料也得到了中外专家的一致好评。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 ,数字地震台网观测产生的大量数字地震记录 ,可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数据库技术达到信息资源的共享 ,快捷方便地服务于地震科研 ,使台网的数字地震记录不仅为大地震预测预报、地震研…  相似文献   

17.
本地震目录由中国地震台网中心(CENC)提供.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使用全国90个测震台站的地震数据,记录了中国及邻区≥2.5的地震,各地震事件的记录台站均在5个以上.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天水台 64地震仪记录的甘肃碌玛曲地区一系列小震群的震相分析 ,发现该区域地震记录波形特别 ,而导致错误分析。为说明该震区地震波的记录特点 ,我们对震中距基本相同的宁夏青铜峡 ,四川北川地震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碌码曲震区地震波形独有特点 ,各震区地震有各自的记录特征。  相似文献   

19.
合成地震记录制作中的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合成地震记录制作中的质量控制将最终决定地震地质层位标定的精度,为此,在分析合成地震记录原理基础上,从三个环节对合成地震记录制作进行质量控制:①通过测井数据精确计算反射系数;②提取与地震资料频谱一致、波形和相位稳定的地震子波;③在获得高精度速度场的基础上,从波组、波形、振幅、频率和相位特征等方面进行匹配调整等,通过对各个环节的研究分析,提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质量控制方法,提高合成地震记录的精度,达到层位标定对合成地震记录精度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使用青海省都兰地震台单台记录以及定位资料,对该台的地震监测能力进行了分析探讨,统计了2000年以来所记录到的地震目录,根据该目录分析了2000年以来都兰地震台周边300 km范围内的地震资料,分别分析了0~100 km;101~200 km范围地震分布、频次、震级、地震的完整性等方面内容,结果表明,随着数字地震记录仪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