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论山地气候带和气候型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毛政旦 《地理研究》1989,8(3):21-29
本文论述了山地高度气候带与纬度气候带在形式上的联系和物理成因上的区别;在达种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划分山地高度气候带的基本原则,并提出山地最基本的气候型有四个,即高山气候,谷地气候,坡地气侯和高原气候。  相似文献   

2.
祁连山北坡中部气候特征及垂直气候带的划分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通过对祁连山北坡中部气候特征,森林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的定位预测研究,对祁连山北坡中部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气象要素垂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应用气候指标和生物学原理,将祁连山林区按不同海拔高度划分为:1.山地荒漠草原气候带;2.山地草原气候带;3.山地森林草原气候带;4.亚高山灌丛草甸气候带;5.高山亚冰雪稀疏植被气候带;进而提出了合理开发祁连山山地气候资源,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3.
依据哈巴雪山自然保护区及附近气候观测资料,应用气候学方法和原理,综合分析该自然保护区垂直气候要素,分析中发现,光照、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随海拔升高,垂直分异明显。依据气候特征的垂直变化,结合植被及土壤的分布,参照划分垂直气候带的标准,将保护区划分为7种气候带:河谷中亚热带、河谷北亚热带、山地暖温带、山地中温带、山地寒温带、高山寒带、高山永久冰雪带。分析结果表明:保护区垂直气候带特征分异明显,气候类型丰富多样;山地寒温带、高山寒带等地区,生态高度敏感脆弱。  相似文献   

4.
淮河流域水稻的气候适宜度及其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俞芬  千怀遂  段海来 《地理科学》2008,28(4):537-542
淮河流域40个县(市)区水稻日照适宜度、降水适宜度与气候适宜度均呈下降趋势。分析淮河流域水稻温度、降水、日照和气候适宜度的区域差异,将淮河流域分为最适宜区、适宜性区、次适宜区。综合降水、日照、温度三因素,将淮河流域水稻气候适宜度分为分成淮北最适宜区、淮南最适宜区、淮河沿岸适宜区和西部山地次适宜区,分析各区水稻适宜度年际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各区的水稻气候适宜度均呈逐渐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5.
GIS支持下的鲁东南丘陵区茶树土地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首先研究了暖温带茶树品种生长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分析确定了典型区日照市茶树种植的评价因子;然后在1:5万比例尺地图上,运用ARCGIS对一月平均风速和不同高度下温度因子进行了模拟,并在模拟了天文辐射的基础上对气温因子进行精细订正;同时结合土壤、坡度、相对湿度等因子建立了评价因子量化分级表;最后,运用了模糊数学(Fuzzy)综合评价模型,实现了土地适宜性评价.按照评价结果将研究区分为茶树最适宜、适宜、次适宜和不适宜种植区,并对各类区进一步作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6.
云龙天池自然保护区垂直气候带划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位于纵向岭谷区核心区域的云龙天池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保护区气温及降水两大要素的垂直变化,依据气候要素变化特征,结合云南省热量资源区划指标系统及山地热量带划分原则,将保护区划分为6个垂直气候带:澜沧江河谷南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带、澜沧江河谷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带、低中山山麓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带、中山南温带湿润气候带、高中山中温带湿润气候带、高山寒温带潮湿气候带。对各垂直气候带内气候、生物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气候带界限明确,发育符合本气候带热量水分条件的植被及土壤;山麓底部发育有符合水平地带性规律的基带,基带垂直向下的河谷地带发育负向气候带;保护区南温带及以上的气候带,气温偏低,生态系统脆弱。  相似文献   

7.
中国茶树生态区划的新方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在分析和研究我国各地茶叶生产情况、不同茶树种类对生态环境适宜的差异以及中国茶区自然环境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茶树生态区划。此区划分为两级系统,第一级分出四个区即暖温带茶区(小叶种茶可种植区),北亚热带茶区(高品质小叶种茶适宜区),中亚热带茶区(中小叶种茶最适宜区),南亚热带、热带茶区(大叶种茶适宜区)。在一级区的基础上,又分出九个二级小区。指出了中国各个茶区的发展方向,对我国今后的茶叶生产乃至茶叶的出口创汇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横断山区气候区划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在研究横断山区气候区划时发现,以往采用的划分区内气候带指标不连续,带谱不衔接.经采用统一的划分指标后,在横断山区内部划分出了一个山地暖温带。该带带域虽较窄,但填平了一条“鸿沟”,使青藏高寒和东部季风两个气候大区得以自然衔接。  相似文献   

9.
秦岭陕西段南北坡植被对干湿变化响应敏感性及空间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岭位于暖温带与亚热带交界处,也是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秦岭南北坡植被对干湿变化响应敏感性,可以折射出暖温带、亚热带地区主要植被类型对于湿变化的响应规律和机制特征,对深入理解不同气候带植被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秦岭山地32个气象站点的气象数据和MODIS NDVI时间序列数据集,探讨了2000-2018年秦岭南北...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福建山地生态系统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发和地力水平较低等脆弱性特征,并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对山地生态系统脆弱的成因进行全面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设高效益的森林生态系统、建立合理的农业生产结构与耕作制度、实施山水田综合治理等生态重建策略.  相似文献   

11.
清江流域气候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清江流域气候资源的独特性及其形成原因,为充分开发当地的气候资源,根据气象条件适宜、经济价值高和市场需求量大等指标,提出了重点开发项目;并针对清江河谷气候资源利用中的主要限制因素是冬季的低温冻害的特点,对利用气候资源的风险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Tea is an important cash crop for the economy in northeast India. It also supports the livelihoods of a large proportion of the population. At the same time, tea growth is sensitive to climatic conditions making it vulnerable to climate change and variability. Identifying the tea yield response to climatic variability in operational plantations, and identifying the most important climatic variables that impact tea yield is critical to assessing the vulnerability of the industry and informing adaptation. Here, we developed a garden level panel dataset and estimated statistical models to identify the causal effect of monthly temperature, monthly precipitation, drought intensity, and precipitation variability on tea yield. We found decreasing tea yield returns to warmer monthly average temperatures, and when monthly temperatures were above 26.6 °C warming had a negative effect. We found that drought intensity did not affect tea yield and that precipitation variability, and in particular precipitation intensity, negatively affect tea yield. An increase in average temperatures as expected with global warming will reduce the productivity of tea plantations, all else held equal. Further, interventions to reduce the sensitivity of tea plantations to warming and precipitation variability will have immediate pay-offs as well as providing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benefits.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分析哀牢山北段光资源随海拔和坡向变化特征时发现,与迎风西南坡比较,背风东北坡海拔1000—1900米处有一较强的年日照和太阳总幅射增加的焚风效应带,尤以海拔1500—1600米最明显,这有利于农业生产,但在>1900米处则相对较低。最后,给出日照与雨量的指数关系。  相似文献   

14.
In several publications Evers (see especially 1941) described ‘Piedmont’ or ‘Rumpftreppen’ in Norway. He claimed to have found the Treppen in many parts of the country at surprisingly regular height intervals: at 200 m, 400 m, 600 m, 800 m, 1000 m, and 1200 m above sea level, at sea level and 200 m below sea level. Evers recognized ‘Rumpftreppen’ north of Kristiansand in the southernmost part of Norway at 200 m, 600 m, 800 m, 1000 m, and 1200 m elevation (Evers 1941, p. 38). This part of Norway is underlain by crystalline Precambrian rocks. Rolling hills with a low relief between more deeply incised north-south-trending main valleys characterize the landscape. The hills are flat-topped or slightly rounded. A smooth surface, which passes through the highest hill-tops, rises gradually from the coast to the high mountain plateau of central southern Norway (Fig. 1). The surface is also shown by profiles at right angles to the coast line (Fig. 2). Towards the northwest this ‘summit surface’ passes into the mountain plateau which follows the sub-Cambrian ‘peneplain’ in Ryfylke (Andersen 1954). Andersen (1960) therefore suggested that the ‘summit surface’ in southernmost Norway was probably the tilted sub-Cambrian ‘peneplain’ slightly lowered by erosion. The only extensive distinct younger erosion surface (shelf) that could be clearly recognized lies on the coast approximately at sea level (Fig. 3).  相似文献   

15.
刘梁美子  占车生  胡实  董宇轩 《地理研究》2018,37(12):2433-2446
为科学认识喀斯特山区植被变化及其地形效应,基于MODIS NDVI数据,采用统计学方法,系统分析2000-2016年喀斯特山区植被变化的时空特征及其与海拔、地形起伏度、坡度、坡向的关系。研究表明,黔桂喀斯特山区植被绿度中部高,西北及东南较低,年均NDVI随海拔和地形起伏度的增加呈单峰曲线变化,峰值位于400~600 m,NDVI随坡度和坡向的变化不明显;2000-2016年大部分地区NDVI呈增长趋势,其中超过20%的地区呈显著增长(P<0.05),年均增长率约0.0018。西部和东南部绿化趋势最为显著,仅在东北和中东部,NDVI呈下降趋势;NDVI呈增长趋势的比例随海拔的增加而增加,说明该喀斯特山区近年来植被恢复向着良性化方向发展,高海拔植被恢复速率更快,低海拔缓坡处的植被生态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6.
长白山区热量资源推算与农作物品种布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根据地理纬度、经度和海拔建立了吉林省东部长白山区热量资源的推算方程;采用地理细网格场的分析方法,推算出山区各地的热量资源状况,绘出细网格热量资源分布图,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了该山区农作物品种布局方案。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地理学和生态学中边际效应的观点,论述山地与平原两大系统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形成一些既不同于山地又异于平原的特殊气候现象──气候边际效应。分析指出,气候边际效应在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中主要表现为坡地暖带、强降水效应和干旱效应,并对这三种气候边际效应的特征及成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气候边际效应初探*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本文基于地理学和生态学中边际效应的观点,论述山地与平原两大系统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形成一些既不同于山地又异于平原的特殊气候现象──气候边际效应。分析指出,气候边际效应在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中主要表现为坡地暖带、强降水效应和干旱效应,并对这三种气候边际效应的特征及成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三峡库区重庆段水土流失的时空格局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TM 解译的三峡库区重庆段1999 年和2004 年水土流失数据及相关辅助数据的支持下, 借助GIS 技术, 分析了研究区5 年来水土流失的时空演变及地理空间分异特征与规律。 研究结果表明: (1) 研究区水土流失总体呈现好转趋势, 极强度和剧烈水土流失面积下降变幅最大。(2) 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紫色土、黄壤、石灰(岩) 土、水稻土和黄棕壤分布区。(3) 水 土流失主要发生在受人类活动影响最为剧烈的旱坡地和疏林地。(4) 水土流失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异特征, 主要集中于高程200~1500 m 的低山、丘陵地区。(5) 水土流失与坡度具有很好的相关性, 主要分布在15o以上的陡坡地。(6) 水土流失与坡向分异无明显的相关关系。各坡向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分布基本相当。(7) 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在300~320 和320~340 j.cm/hm2. h 的降雨侵蚀力(R) 值分布区。剧烈水土流失与高降雨侵蚀力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20.
气候变化情景下油茶生长的适宜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小军  刘光旭  肖彤 《热带地理》2020,40(5):868-880
基于气候情景数据与油茶标本,运用MaxEnt模型分析全新世中期、当代与未来阶段油茶生长的气候适宜性特征,将概率分布结果由不适宜到最适宜分为4个等级,分析了各时段空间分布变化与最适宜区北界变化、几何中心变化及位移情况。结果如下:1)MaxEnt模型的AUC值为0.848,评估结果达到“好”的标准,说明该模型可用;年降水量、最湿季降水量、最暖季平均温、温度季节性变化的标准差、最干月降水量、最湿季平均温和最冷季平均温等是7个主要环境因子。2)中国油茶主要适宜生长于长江以南、云贵高原以东,经纬度范围为30°N以南、107°E以东地区;适宜及以上等级占研究区面积的34.9%~61%;适宜性变化,空间上西南地区波动明显,面积上稳定和降低类占比较高。3)油茶最适宜区北界位于亚热带中部,不同年代、不同地区北界各异,长江中下游地区变化较小,而秦岭、渝、贵和桂等地变动较大,整体趋势为全新世中期至1980s向南推移,未来情景下2050s和2070s缓慢向北推移;几何中心在全新世中期时位于湖南郴州,至1980s时向东南方位移至广东韶关,至2050s时向东北位移至江西吉安,并相对稳定。4)基于气候情景数据和MaxEnt物种分布模型分析中国南方地区油茶气候适宜性时空分布与变化特征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