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8 毫秒
1.
为了深入认识南海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各形态指标与胴长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使用254尾微型群个体和3 183尾中型群个体的胴长(ML)、右第一腕长(AL1)、右第二腕长(AL2)、右第三腕长(AL3)、右第四腕长(AL4)、右触腕长(TL)、鳍长(FL)和鳍宽(FW)等形态指标,通过线性、幂和指数等函数模型拟合筛选获得能够反映不同种群雌性和雄性个体各形态指标与胴长关系的最佳模型。建立了以胴长为自变量、各形态指标作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通过赤池信息量准则对模型拟合结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2个种群雌、雄个体各形态指标和胴长的最优拟合模型都以幂函数曲线模型为主。采用幂函数模型对2个种群各形态性状和胴长关系进行比较发现,中型群雌性与微型群雌性AL1、AL2、AL3、TL、FL与ML的关系式中幂指数差异显著(P0.05),中型群雌性与微型群雌性AL1、AL2、AL3、AL4、TL、FL、FW与ML的关系式中常数项差异显著(P0.05);中型群雄性与微型群雄性AL1、AL2、AL3、AL4、TL、FL、FW与ML的关系式中常数项差异显著(P0.05)。各性状指标随性腺成熟度的增加而增加明显,且雌性增加值大于雄性,中型群增加值大于微型群。鳍长与鳍宽的分析结果表明,2个种群鳍长鳍宽比随鳍长的变化具有差异,且在雄性个体中差异更加明显。综上研究结果表明,南海鸢乌贼个体的形态指标在种群间和性别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各性状指标随性腺成熟度的增加而产生的变化在种群间和性别间也存在差异,对于鸢乌贼的种群鉴别和生物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为了掌握茎柔鱼体型生长变化及其与栖息环境因子的效应关系, 2017年2—4月和6—8月,在东太平洋赤道海域逐月随机采集了3 628尾茎柔鱼样本,进行体质量、胴长的月间变化分析和胴长与海表温、叶绿素a浓度的效应关系研究。结果显示,雌性个体胴长分布范围为163—468mm,体质量分布范围为123—3034g;雄性个体胴长分布范围为171—475mm,体质量分布范围为145—2 681 g。不同月份之间,雌性、雄性个体的胴长和体质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雌雄性个体胴长、体质量均以2月份的最大, 6—8月份的较小。然而,每个月份雌性、雄性个体的胴长分布均为单峰值区间分布。体质量-胴长幂函数关系显示,2—4月份雌雄性个体多倾向于匀速生长、体征较差,6—8月份个体则以负异速生长为主、体征较为良好。雌性、雄性个体胴长与采样海域海表温、采样纬度呈显著的正效应关系,采样海域叶绿素a浓度对雌性胴长产生正效应影响。研究表明,东太平洋赤道海域茎柔鱼体型的月间差异性显著,体型变化与采样海域海表温、采样纬度关系密切,并且雌性体型与海域叶绿素a浓度呈正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3.
东太平洋赤道海域茎柔鱼(Dosidicus gigas)是近年来新开发的鱿鱼渔场,研究其耳石生态学有助于了解其渔业基础生物学。本研究根据2017年2月~4月调查期间在东太平洋赤道海域采集到的茎柔鱼样本,观测分析其耳石形态,探讨耳石的形态差异、生长规律及个体大小对耳石的影响。研究发现,赤道茎柔鱼耳石整体狭长,具有长窄的吻区和宽大的翼区。除翼区宽外,耳石形态学参数的均值雌性比雄性大且差异显著(P0.05)。主成分分析认为,总长、吻区长和侧区长可代表耳石长度特征,吻区宽可代表耳石宽度特征。雌性个体耳石总长与胴长之间呈线性函数关系,雄性个体耳石总长与胴长之间、雌雄个体耳石总长与体重之间均呈对数函数关系。茎柔鱼胴长与其耳石的生长存在密切相关性,随个体增加其耳石总长、吻区长、侧区长和吻区宽这4个主要形态参数呈异速生长,胴长组350-400mm可能是赤道茎柔鱼耳石生长的拐点区。  相似文献   

4.
北太平洋柔鱼生殖群体结构特征及繁殖生物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10年6~9月北太平洋柔鱼(Ommastrephe bartramii)渔业的现场调查资料,分析了北太平洋柔鱼胴长和体质量组成结构、性比、初次性成熟胴长、群体成熟度指数等等基础性的渔业生物学参数,阐述了该海域柔鱼的种群结构动态及繁殖生物学的特征.结果表明:各月北太平洋柔鱼生殖群体中雌性个体数量大于雄性,且雌性个体的平均胴长及体质量均显著大于雄性;生殖群体中雌、雄个体胴长与体质量关系的差异极为显著;相同胴长组下雄性个体的性成熟率要高于雌性;北太平洋柔鱼初次性成熟胴长ML0%♀为261.83 mm;Ml50%♂为255.60mm,雄性初次性成熟胴长显著小于雌性;东部海区(170°W~178°W)生殖群体比例及个体大小明显高于两部海区传统作业渔场(150°E~160°E).判断东西部海区柔鱼是否是同一群体,还需要连续性的调查,进一步分析其成熟度随时间的变化及利用耳石信息分析技术来确定,还可以用微卫星技术测定分析以及标志放流法来判定,结论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5.
根据2010年6~9月北太平洋柔鱼(Ommastrephe bartramii)渔业的现场调查资料,分析了北太平洋柔鱼胴长和体质量组成结构、性比、初次性成熟胴长、群体成熟度指数等等基础性的渔业生物学参数,阐述了该海域柔鱼的种群结构动态及繁殖生物学的特征。结果表明:各月北太平洋柔鱼生殖群体中雌性个体数量大于雄性,且雌性个体的平均胴长及体质量均显著大于雄性;生殖群体中雌、雄个体胴长与体质量关系的差异极为显著;相同胴长组下雄性个体的性成熟率要高于雌性;北太平洋柔鱼初次性成熟胴长ML50%♀为261.83 mm;ML50%♂为255.60 mm,雄性初次性成熟胴长显著小于雌性;东部海区(170°W~178°W)生殖群体比例及个体大小明显高于西部海区传统作业渔场(150°E~160°E)。判断东西部海区柔鱼是否是同一群体,还需要连续性的调查,进一步分析其成熟度随时间的变化及利用耳石信息分析技术来确定,还可以用微卫星技术测定分析以及标志放流法来判定,结论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6.
基于形态法的西北太平洋柔鱼种群结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北太平洋柔鱼是我国鱿钓渔业重要捕捞对象,种群结构是渔业生物学研究的基础内容.文中根据2007年7~10月40°N~45°N,151°E~158°E海域连续采集的1 342尾柔鱼样本,测定其胴长(ML)、腕长等12项形态指标,利用正态线性转化、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等方法研究雌雄个体的种群结构.结果表明,该海域雌、雄柔鱼均存在大小2个种群.均数差异显著性表明,雌性个体2个种群在MW/ML和FW/ML存在显著差异,雄性个体在MW/ML和AL_3/ML存在显著差异,但其形态差异仍属于种内差异.主成分分析和逐步判别分析的判别准确率(雌性60.3%,雄性60.1%),说明所划分的种群在部分形态比指标上差异明显.研究认为,形态学指标可初步区分西北太平洋柔鱼种群,但需结合其他生态学指标和耳石等硬组织进一步划分.  相似文献   

7.
两性个体的有效鉴别是曼氏无针乌贼高效繁育及养殖模式(如单性养殖)建立的基础。为研究曼氏无针乌贼主要形态指标及雌雄形态差异,测量了160只F1代曼氏无针乌贼的19项可测量性状及13项标准化性状。采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方法研究了曼氏无针乌贼同生群两性间的形态差异。结果表明:两性间可测量性状和标准化性状各有10项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标准化性状经过主成分分析和R-聚类分析均显示曼氏无针乌贼的两性的差异主要集中在辅助交配器官特征,头部特征,捕食器官和肥瘦特征以及体型特征等4个方面。在此基础上,通过逐步判别法从标准化性状中筛选出3项,即左3腕长/胴长、左4腕长/胴长及左触腕长/胴长,建立了雌雄的判别方程:雄性:F1=223.42X3+165.85X4+7.951X5–108.06;雌性:F2=151.48X3+92.71X4+19.19X5–60.38。所建立的判别方程,对样本群体的综合判别率达到95.00%。利用F2代亲体测量数据对判别函数进行识别验证,综合判别率达到85.34%。在判别方程中的3个标准化性状中,左3腕长/胴长和左4腕长/胴长在两性亲体间均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表明曼氏无针乌贼的雄性在性选择的作用下,交配器官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体征表征动物个体的健康状况,影响个体的体型及其生殖价值。乌贼(Sepia officinalis)营终生一次繁殖产卵,但性腺发育成熟个体的体征变化过程尚未可知。为此,本研究利用残差指标分析方法,对毛里塔尼亚外海分布的乌贼成熟个体的体征及其与体型、摄食强度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乌贼雌性成熟个体胴长范围为138~323 mm,雄性成熟个体胴长范围为135~343 mm;两者胴长呈单峰值区间分布,体质量与胴长呈显著的幂函数关系,幂函数拟合b值小于3。雌性、雄性成熟个体的体征存在一定的波动变化但不显著,在功能性成熟产卵期仍保持较好状态。同时,体征与胴长没有显著的函数关系,但是与胃饱满度密切相关,胃饱满度越高、体征越好;并且雌性、雄性成熟个体的空胃率比较低,在14%~34%之间。结果表明,毛里塔尼亚外海乌贼成熟个体保持个体生长,通过正常的摄食活动保持较好的体征。  相似文献   

9.
根据2012年9~12月所罗门群岛海域采集的353尾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样本,分析渔获物个体组成、性别比例、性成熟率和性腺指数等繁殖生物学参数。结果表明,捕获个体中包含大小两个群体;雌性群体个体规格明显小于雄性(p0.001)。春夏季9~12月雌、雄总体性别比为0.67︰1,显著偏离1︰1(p0.01);但性别比例与调查月份和个体大小密切相关,从9月到12月逐渐接近,至12月达到1︰1(p0.05)。性别比例随叉长增长逐步降低,叉长大于110cm个体中以雄性为主(p0.05),雌性比例与叉长呈现线性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90,(p0.01)。雌、雄个体性成熟率和性腺指数在春末夏初间逐步增长,至11~12月达到最高;Ⅴ~Ⅵ期产卵个体比例增加,这表明所罗门群岛海域黄鳍金枪鱼春夏季存在产卵群体,从10月开始出现产卵个体,调查期间12月产卵个体比例达到相对最高,并且性腺指数与叉长呈现正相关关系;更一步的分析表明,雌、雄个体初次性成熟叉长分别为97.4cm和103.7cm。对该海域黄鳍金枪鱼繁殖生物学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该种群资源状况,对渔业资源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嘉庚蛸个体生殖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尤仲杰  焦海峰 《海洋学报》2006,28(6):134-138
研究了嘉庚蛸个体生殖力的分布特征、变化规律及其与各个体征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嘉庚蛸个体绝对生殖力r,r/L(绝对生殖力与体长之比),r/W(绝对生殖力与湿的质量之比),r/V(绝对生殖力/体积)均服从正态分布;个体生殖力r和r/W与多数体征指标呈幂函数关系,r与胴长、性腺重和第一对腕长分别以“S”曲线、线性和二次曲线拟合最优,r/W与肝重和性腺重均以三次曲线拟合最优,r/L与各指标均不相关,而r/V与各体征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比较复杂.还进一步构造出了个体生殖力与各指标的多元逐步回归方程,r随着胴宽的增加而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1.
随机选取养殖于四明山脉溪流区的棘胸蛙3年龄同生群人工养成群体中的雌、雄亲体各84只作为研究材料,采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方法研究了棘胸蛙同生群两性亲体间的形质差异。结果表明:(1)在所涉20项生物学测定指标和25项形质评价指标中,两性亲体间具显著差异的分别为17项和16项,两者基于形质评价指标均值计算所得的欧氏距离为0.305(P0.01);(2)经主成分分析,提取到的5个特征值均大于1的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0.841%,其中第一主成分可归为与脏器质量配置相关的能量代谢因子,第二主成分可归为以头宽和吻长为代表的与口腔空间大小有关的食物吞咽因子,后三个主成分可归为以足肢比和眼间距为代表的与寻食、跳跃和抱食能力相关的捕食功能因子;(3)采用逐步判别法,以判别贡献率较大的L1(前足长/前肢长)、L5(吻长/肩宽)、L7(眼间距/头宽)、W2(胃质量/心质量)、W4(肺质量/心质量)、W6(性腺质量/心质量)为自变量,所建Fisher分类函数方程组可较清晰地区分棘胸蛙两性亲体,雌、雄亲体判别准确率P1、P2分别为84.52%、83.53%和83.33%、84.34%,综合判别率为83.93%。  相似文献   

12.
壳色是影响商品贝类经济价值的重要性状。本研究以不同壳色的硬壳蛤(Mercenaria mercenaria)群体为繁殖亲贝,采用个体间随机交配的方法,成功选育了白、红和杂3种壳色的子代群体,并在池塘培育至360日时测量了其壳长(X1)、壳高(X2)、壳宽(X3)及活体质量(Y),并使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通径分析等方法,探究了不同壳色硬壳蛤在幼虫期和稚贝期的生长性状差异及壳形态性状(壳长、壳高、壳宽)对活体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幼虫期,与白色和红色群体相比,杂色群体生长速度更快、变态率更高,但存活率低(P<0.05);在稚贝期,白色群体表现出显著的生长优势(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3种壳色硬壳蛤的壳形态性状(X1X2X3)与活体质量(Y)的相关系数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主成分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硬壳蛤的壳长(X1)是影响其活体质量(Y)的主要因素。本研究结果能够为不同壳色硬壳蛤良种选育提供重要理论依据和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3.
为掌握我国限额捕捞物种海州湾中国毛虾(Acetes chinensis)的资源动态,于2020、2021年6~7月分别采集了1 094、1 700尾中国毛虾样本,测定其体长、体质量和性别等特征,并运用FiSATⅡ软件对生长、死亡参数及资源利用水平等进行评估。结果显示:2020、2021年限额捕捞期间其平均体长分别为32.30、35.73 mm,雌雄性比分别为1.52︰1、1.62︰1,体长大于35 mm的毛虾中雌性比例分别为98.5%、90.0%,并得出了体质量-体长关系式;2020、2021年自然死亡系数(M)分别为0.55、0.61 month–1,捕捞死亡系数(F)分别为0.62、0.27 month–1;2020、2021年开捕体长(Lc)分别为26.28、29.73 mm,均小于最适开捕体长(Lopt) 33 mm;2020、2021年资源开发率(E)分别为0.53、0.31,均小于当年E0.1 (0.60、0.77),表明海州湾中国毛虾资源尚未过度捕捞。鉴于我国实施...  相似文献   

14.
选取日本沼虾5月龄同生群雌、雄虾各90尾,分别测量其体重、体长、头胸甲长、胸宽、胸高、腹节长、腹节宽、腹节高、尾节长、尾节宽、尾节高、眼窝距、额剑长等13个表型性状,并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偏回归分析等方法定量研究了雌、雄个体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11雌、雄测定群体各形态性状测量值间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  相似文献   

15.
金岳  李楠  俞骏  方舟  陈新军 《海洋与湖沼》2021,52(6):1540-1548
根据2016年5月于南海北部采集的中国枪乌贼(Uroteuthis chinensis)和剑尖枪乌贼(U.edulis)样本,分析其不同时期耳石微量元素的差异,推测两种枪乌贼类可能的洄游路线。研究结果表明,选取的枪乌贼样本均孵化于2015年10月-2016年2月,其中主要分布于11-12月。中国枪乌贼耳石Sr/Ca随着月份推移呈现出先降低后回升的趋势;剑尖枪乌贼耳石Sr/Ca在不同月份间有更多的变化,稚鱼期的Sr/Ca为最低;中国枪乌贼耳石的Ba/Ca值随着生长而下降,成鱼期迅速上升,剑尖枪乌贼耳石Ba/Ca由仔鱼期后开始逐渐下降,至成鱼期逐步回升。根据耳石Ba/Ca与水深关系确定了不同生长时期对应的水层,随后将对应水层的平均温度与Sr/Ca建立关系,发现除1月孵化的中国枪乌贼外其耳石Sr/Ca与水温均呈正相关,而剑尖枪乌贼耳石Sr/Ca与水温均呈负相关。根据上述结果,最后推测两种枪乌贼的洄游方式均在大陆架范围内进行南北定向洄游。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野生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繁殖后代的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作用,以随机采集的729尾4.5月龄小黄鱼为研究对象,对每尾个体的体质量(g)和8个形态性状(cm):全长(X1)、体长(X2)、头长(X3)、躯干长(X4)、尾部长(X5)、尾柄长(X6)、尾柄高(X7)和体高(X8)进行准确测定,运用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分别计算性状间的相关系数、构建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多元回归方程,获得了通径系数和决定系数,进行了养殖小黄鱼的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8个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通径分析中,4个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通径系数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它们是影响体质量的重要指标,其中体长(通径系数:0.589)对体质量的直接影响最大。应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以体质量为因变量(Y),体长(X2)、躯干长(X4)、尾柄高(X7)和体高(X8)为自变量的回归方程:Y=–32.377+3.064X2–1.511X4+14.285X7+4.438X8。模型等式中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指数R2=0.927,说明所选性状是影响体质量的主要形态性状。以上分析结果为小黄鱼的选育测量指标的确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杜氏枪鱿(Uroteuthis duvaucelii)为西太平洋海域广布种,形态特征易受地理阻隔和生态环境等因素影响。采用形态学观察和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包括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聚类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采自南通、宁波、南麂岛、东山、汕头、阳江和泰国湾的杜氏枪鱿7个自然群体共202个样品的形态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雌、雄群体主成分分析都得到5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分别为63.395%和67.591%,主成分1和主成分2的散点图均显示各群体存在重叠;雌雄群体的综合判别准确率分别是58.7%和57.3%;雌、雄群体的聚类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将7群体分成两支:泰国湾群体与南通、阳江群体聚为一支,宁波、南麂岛、东山和汕头群体聚为一支;所有群体形态测量指标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无显著差异。泰国湾雄性第三腕大吸盘角质环齿数只有7个,与其他群体(11~15个)差异极显著,雌性个体角质环无显著差异。此外,扫描电镜结果显示泰国湾和阳江样品的齿舌形态和大小具显著差异。研究结果为杜氏枪鱿种质资源保护、合理利用与科学管理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