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在进行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将建成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水库 ,已有的研究表明 ,高坝水库有可能诱发中强地震。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InSAR)已成为测量地球表面变化极具潜力的技术。对欧洲遥感卫星ERS - 1与ERS - 2的SAR数据的初步分析表明 :只要时间跨度不太长 ,在有植被覆盖、地形起伏较大的山区亦能获得较为理想的干涉图像。结合三峡地壳形变监测网络 ,利用InSAR技术完全有希望识别三峡工程蓄水过程的地表变形  相似文献   

2.
卫星合成孔径雷达干涉(InSAR)技术,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测量地表微小形变的有力工具。河北省武安地区,采矿活动造成多处矿山出现不同程度的地面形变,引起较多的地质灾害,测量沉陷的位置和强度,分析其变化趋势,才能制定相关治理措施。本文利用InSAR技术处理了自1992年以来该地区积累的数十景Jers-1和ENVISAT雷达数据。经过对数据的时相、基线距等的参数分析,选择了最优的像对组合,确定了可行的处理方案,获得了不同像对的差分干涉图像,从而获得了不同时期采矿造成的地面沉降分布及幅度信息。以惠兰村为例分析了矿区沉降区域和沉降量的演变过程。通过测量河北武安矿山开采沉降的InSAR技术应用,总结了干涉技术的处理流程及关键技术;最后,对干涉处理结果进行了评价分析。  相似文献   

3.
轨道误差是InSAR数据处理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从最初的图像配准到最后的高程值或形变值图像的生成都有着重要影响。含有误差的轨道参数造成基线误差以残差条纹的形式存在于干涉图中。本文利用4个条带的61景PALSAR升轨数据,通过InSAR干涉测量得到覆盖2011日本Tohoku地震的雷达视线向的地表同震位移场。通过联合GPS同震位移数据,采用二次多项式曲面拟合的方法去除InSAR同震形变数据中的卫星轨道误差,并分析雷达入射角变化对轨道误差去除的影响。对干涉图中拟合残差进行分析,改正后的InSAR同震形变场精度得到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4.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时序分析技术,利用时域上多幅SAR图像选择时间基线、空间基线满足一定条件的干涉对进行干涉,通过建立干涉相位形变模型获取地表形变信息。InSAR时序分析技术改善了差分干涉测量中时空失相干、大气延迟等问题,广泛应用于有关形变监测的多个领域,并逐渐成为获取长期地表形变趋势的重要手段。在InSAR时序分析中,针对不同应用选取合适的高相干目标选取方法,获得可靠的高相干目标,是获取精确可靠的地表形变信息的基础。本文通过分析永久散射体(Permanent Scatterers,PS)、分布式散射体(Distributed Scatterers,DS)选取方法的理论模型及其算法,研究其适用地物目标类型的异同,并分析、归纳总结了幅度相关法、相位分析法、信号杂波比法、相干性统计法等不同的高相干目标选取方法的优缺点。最后,以阿尔金断裂带西段部分区域为研究区,分别采用具有代表性的PS、DS选取方法开展该研究区域的选点实验,结果表明该研究区域DS选取方法比PS选取方法适用。本文方法为解决在不同地理区域进行应用研究时选取合适的选点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编队卫星InSAR系统的相位同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队卫星InSAR系统属多基雷达系统,依靠编队卫星构型形成干涉所需的基线。一发多收工作模式下的编队卫星InSAR高程测量系统,协同工作的雷达间必须建立时间同步、相位同步和空间同步,其同步精度将影响InSAR系统的功能与性能。三大同步中,相位同步误差直接影响SAR复影像的相位误差,从而影响系统的高程测量精度。本文根据编队卫星条件下SAR成像的要求,对相位同步的要求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由于相位不同步所引起的相位误差对InSAR高程测量精度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编队卫星InSAR系统对于相位同步的要求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为保证被动雷达能够对回波实现相参成像,在整个合成孔径时间内,主动和被动两个雷达在载波相位上必须保持确定和可知的关系,且其差值随系统距离向分辨率的不同必须限定在一定范围内;二是在整个干涉数据的录取时间里,主动和被动两个雷达载波相位同步误差不能超过高程测量的精度要求所允许的误差。  相似文献   

6.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空间大地测量技术,具有全天时、全天候、高精度、广域覆盖的优势,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地震地壳形变监测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对地震发生机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InSAR技术观测的同震地壳变形结果可以为分析发震断层几何学特征和动力学机制提供重要约束。随着InSAR技术的发展,如何获取可靠、多维的同震形变场,构建更加真实的正反演模型,是利用InSAR技术研究地震震源参数的关键。首先,综述了利用InSAR技术获取同震形变场的研究现状,总结了InSAR技术获取同震形变场的优缺点、InSAR技术获取三维同震形变的现状;接着,回顾了地震震源参数正反演模型及方法的研究历程,包括从简单的弹性半空间位错模型到接近真实地球介质的数值模型,分析了不同反演方法和先验约束对结果的影响;最后,从同震形变场分离、自动化InSAR数据处理与震源参数反演等方面进行了展望。综上所述,InSAR技术获取的同震形变场具有大范围、高精度的优势;随着精细地壳介质参数的逐步确定,联合地震学技术方法,InSAR技术可以反演确定比较准确的地震震源参数。  相似文献   

7.
中国玉树 Mw6.9地震InSAR地表形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ALOS PALSAR和ENVISAT ASAR雷达遥感干涉像对,获取了2010年4月14日玉树 M w6.9地震的InSAR同震形变场.对形变结果的分析表明:至少有3次地表破裂;沿断层走向的形变分布范围远大于垂直断层分布范围,且对断层两侧的影响范围在10 km左右;最大的视线向形变量达54 cm,最大水平位移达180 cm;形变分布特征与左旋走滑断层特征吻合.对比ALOS PALSAR和ENVISAT ASAR的形变测量结果,发现两种模式获取的结果非常一致.另外基于InSAR获取的宏观震中与野外考察结果也非常一致,表明InSAR是宏观震中快速定位的简单快捷方法.  相似文献   

8.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原理与应用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5  
合成孔径雷达(SAR)是一种微波相干成像方法,应用不同波段的雷达信号可以对地球表面不同的散射特性成像。合成孔径雷达干涉(InSAR)是将两个不同轨道位置或不同时间获得的复数SAR数据进行相位差分处理,从这些差分干涉数据中可以提取特别有用的信息,用于绘制地形图,测量诸如地震、火山、冰川运动等造成的地形变,研究植被覆盖特性、洋流等。介绍了InSAR的基本原理与应用,并对影响干涉结果的一些重要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用INSAR作地面沉降监测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41,自引:17,他引:24  
介绍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进行天津市地区地面沉降监测的试验。对于试验区域,原始资料选取的原则,剪裁出的试验区域的影像进行InSAR处理都作了简要的说明,最后将利用D-InSAR得到的天津市区的地面沉降监测结果与水准测量的监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并据此得到一些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10.
在InSAR干涉图数据处理过程中,通常会由于轨道参数不准确而导致去平地效应后,干涉图中仍残留部分线性相位。为避免线性趋势对数据处理结果精度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干涉图条纹频率检测的去除线性趋势精化方法:首先,通过Chirp Z变换精化干涉图条纹频率估计,计算出精确到0.1的线性相位条纹数;然后,模拟线性相位并从干涉图中去除。利用通过模拟和真实数据对提出的方法进行验证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更加彻底地去除干涉图中残留的线性趋势,对提高InSAR技术的监测精度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食管癌与土壤环境中元素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土壤元素资料 2 0 6 94 4 8个数据 ,食管癌死亡调查资料 1750 80例 ,研究了食管癌死亡率与人群生存的土壤环境中元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 ,铅、硒、铷、铯、镁、钙、镓、铊、钍、铀、锡、铪、铋、钼、溴、碘元素与食管癌死亡率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碧口地区晚元古代复理石岩系位于扬子板块西北缘,其主体由下部火山质碎屑浊积岩和上部陆源碎屑浊积岩组成。本文研究了复理石岩系中杂砂岩的岩石学、碎屑模型和岩石化学特征,并与不同板块构造背景下沉积的古代杂砂岩和现代深海砂成分进行了类比。研究表明,复理石岩系形成于沟弧盆系活动大陆边缘构造环境,杂砂岩属大陆岛弧型,物源区为活动大陆边缘的火山—深成岩浆岛弧造山带,源岩为钙碱性长英质火山岩及同源深成侵入岩,沉积盆地为岛弧及俯冲杂岩外侧的古海沟环境。  相似文献   

13.
泌阳断陷断块圈闭、滚动背斜及其与砾岩体复合圈闭油藏的形成,与断陷东南缘由多条断层组成的具下道上正呈断阶状的深断裂带的演化有关。本文首先研究了泌阳断陷区域构造背景,对典型地震测线的原始采集资料进行了处理和解释。在此基础上,对断陷东南缘深断裂特征及其与油藏分布关系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4.
陶湾群分布于洛南—栾川一带,分三个自然段出露。本文描述了各地段陶湾群代表性剖面,论述了层序划分和区域对比。文中依据地层接触关系、古生物资料以及同位素地质年龄,确定陶湾群的时代为奥陶纪。  相似文献   

15.
塔里木板块和准噶尔板块间的康古尔塔格带是发育在北天山东部地区的晚古生代碰撞构造,本文对该碰撞造山带在形成和地质演化过程中的构造变动、岩浆作用和沉积作用做了较详细的论述,并对该碰撞构造的碰撞时代、碰撞单元和碰撞标志进行了探讨,尝试性提出了其碰撞的4个阶段.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地幔是Lamina牛顿可压缩粘滞性流体假设出发,根据流体力学推导出重力场和地幔流应力场的基本关系为: 此关系式为人们根据重力场认识地幔流对岩石圈的作用提供一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原码除法加减交替算法运算精度的研究,探讨了该算法在运算过程中存在的误差及产生的原因。针对提高运算精度给出两种修正方法,并在运算精度、运算速度和实现方法等方面进行对比。得到了较为实用的修正方法。  相似文献   

18.
采用径向成层的地球模型计算由月亮和太阳的潮汐位所产生的地球形变位。分析的基本出发点是牛顿万有引力位是由随时间变化的质量密度增量产生的;由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密度增量来自未挠动的质量密度的散度和位移矢量场。对质量密度的径向成层模型,采用Dziewonski和Anderson的PREN地球模型(1981);对勒夫(Love)和志田(Shida)数,采用Varga和Denis的模型(1988);对月亮和太阳的潮汐位分别取至3和2阶。计算了地球的形变位。所得结果比用勒夫假定(即δW=K_L(γ)V_(?))计算的结果,相差20%。本文给出了详细的数字结果和讨论。  相似文献   

19.
在牛庄凹陷下第三系生油岩地层中,由于三角洲沉积作用,形成了较多的砂岩透镜体油藏。这些砂体具有分布范围小、横向变化快、且互不连通的特点。勘探开发这类油藏的难度较大。本文从该地区的沉积特点出发,分析了砂岩体的地震反射特征,以王50砂体为例,系统地介绍了钻井资料,及综合利用合成记录、地震模型、波阻抗等各种信息,准确标定砂体反射波和定量解释的新方法;同时,对无井区砂体预测在方法上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成果经钻探验证,取得了很好的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   

20.
石炭、二叠系的界线,一直是个争议很大的问题。现在按照世界上多数国家地层古生物工作者的意见,二者应划在Pseudoschwagerina带之底部。我国华南的船山组或马平组,目前则把Pseudoscfiwagerina带之上的Robustoschwagerina或Staffella带归入早二叠世。上述两种划分意见,界线的上、下差着一个生物化石带。若按国际划分方案,我省的太原组势必一分为二,在北部划在一套细碎屑岩和含筵石灰岩之间,南部则在含(竹蜓)石灰岩地层内部,分属晚石炭世和早二叠世;若按我国华南的划法,太原组也有一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