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一、前言沂沭断裂带是郯庐断裂在我省的一部分。郯庐断裂自从1957年航磁首次发现以来,引起了地质界的重视,有人认为郯庐断裂是我国东部一条北北东向切割上地幔的深大断裂,其长度远远超出了郯城至庐江的范围。而沂沭断裂带又是郯庐断裂露出最好的一段,是揭示郯庐断裂奥秘的一个窗口。前人曾做过大量地质调查工作,是研究程度较高区段。早在1948年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指出:“横过山东从南边的沂水到北边  相似文献   

2.
渤海郯庐断裂西支是指郯庐断裂渤海段西侧分支断层,其形成演化对前新生代地层展布和潜山构造发育具有重要控制作用。基于三维地震、钻井、分析化验等资料,对渤海郯庐断裂西支构造特征、成因演化模式,以及对潜山形成的控制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①渤海郯庐断裂西支具有印支期、燕山早期、燕山中期、喜山早期多期叠加活动的特征,喜山晚期活化作用弱,整体隐伏于新生代沉积物之下;②渤海郯庐断裂西支具有显著的分段性,被近东西向断裂分割成北、中、南3段,各段在关键地质时期构造变形型式和强度存在一定差异;③印支期不均一南北向挤压所导致的走滑转换是渤海郯庐断裂西支的启动机制;④渤海郯庐断裂西支在印支期-燕山早期走滑逆冲活动及伴生褶皱是控制潜山地层展布及渤中19-6等潜山构造形成的关键因素。研究成果可以为渤海海域的油气勘探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3.
沂沐断裂带     
《山东国土资源》2004,20(4):67-67
从山东郯城至安徽庐汪有一条大的断裂带,称郯庐断裂。郯庐断裂深达上地幔,是世界大陆上规模最大的平移断裂之一,是环太平洋中、新生代断裂的重要组成部分。沂沭断裂带属郯庐断裂的中段,1948年地质界前辈李四光教授就指出:“横过山东从南边的沂水到北边的潍县有一强烈的破碎带.这个破碎带显示了新华夏系挤压的特点,形成时代为白垩纪”。  相似文献   

4.
辽宁东、西部地质上诸多差异并非是原地升降运动造成的,而是二个异地岩块经郯庐断裂大规模左旋平移运动迁移到一起的结果。辽东半岛原曾与鲁西-徐淮地区处于相同的古纬度。郯庐断裂北延的主干断裂应是抚顺-敦化断裂,它在辽宁境内是地层区划的重要界线。郯庐断裂在太古宙末期即已出现,曾多次变换其平移方向,最近一次大规模左行平移活动的高峰期是在晚侏罗世晚期-早白垩世,结束于孙家湾组或泉头组堆积之前。  相似文献   

5.
郯庐断裂带渤东区段处于郯庐断裂带渤海海域平面延伸方向的转换区域,无论平面规模还是垂向活动强度均有其特殊
性,且该段不同构造带上主断裂带表现形式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利用多片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成果,结合钻井资料,按照主断
裂发育的位置和垂向活动强度,对渤东地区的走滑断裂进行了分类,主要分为凸起边界长期活动断裂、洼陷-斜坡区的“早断早
衰”型走滑断裂及凸起区的“早断中衰”型走滑断裂。重点介绍了后两种隐伏走滑断裂的发育特征及解释方法。郯庐断裂活动强
度、盖层泥岩厚度及新构造运动产生的晚期断裂活动强度不同是造成不同类型走滑断裂差异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郯
庐断裂带渤东区段对油气垂向运移的控制作用,提出深浅断裂平面重叠区是渤东地区油气勘探的有利场所。   相似文献   

6.
根据苏鲁皖地区1953~1995年多期精密复测水准资料,以及地质地貌构造背景,研究了苏鲁皖地区的地壳垂直运动及郯庐断裂中南段现今的活动特征,获得如下结论:(1)横穿本区的郯庐断裂带的活动直接控制着本区的构造活动;(2)郯庐断裂的活动特征为张压交替;(3)约自1953年开始,苏鲁皖地区地壳运动的演化顺序为张→压→张→压;新的“压”性运动约始于1993年,目前正在加强;(4)郯庐断裂带近期运动性质为左旋走滑;(5)张、压运动并不处于同一方向上(彼此相差约45°)。  相似文献   

7.
在山东中部郯——庐断裂带西侧,有几个北西向单断箕状盆地,它他属中生代盆地,由北向南分別为:莱芜盆地、蒙阴盆地,平邑盆地。蒙阴盆地位于沂蒙山区的新泰、蒙阴、垛庄一带,控制蒙阴盆地的断裂是新泰——垛庄断裂,它长约百余公里,东南端与郯——庐断裂相交,西北端与莲花山断裂相交,两端多为第四系所复盖。蒙阴盆地的北面是莱芜盆地,  相似文献   

8.
沂沭断裂带     
从山东郯城至安徽庐江有一条大的断裂带,称郯庐断裂。郯庐断裂深达上地幔,是世界大陆上规模最大的平移断裂之一,是环太平洋中、新生代断裂的重要组成部分。沂沭断裂带属郯庐断裂的中段,1948年地质界前辈李四光教授就指出:“横过山东从南边的沂水到北边的潍县有一强烈的破碎带,这个破碎带显示了新华夏系挤压的特点,形成时代为白垩纪”。沂沭断裂带的航磁场特征明显,在卫星照片上影像清晰。它南起郯城,北入渤海,纵贯山东中部,将山东分为东、西两个地块。它大致沿沂河、沭河及潍河河谷分布,呈北东10°~25°方向延伸。它南窄北宽,北段宽达60km,…  相似文献   

9.
一、地质公园的地学意义 镜泊湖地质公园位于中国东部新生代岩浆岩带的北段,在亚洲最大的断裂带郯城一庐江断裂(简称郯一庐断裂)的西侧,是中国东部主要火山区之一,火山活动从第三纪持续到第四纪。因此,镜泊湖地质公园的建立对于研究中国东部新生代的构造演化、郯一庐断裂的活动历史、地球不同层圈的相互作用、火山喷发动力学机制以及火山喷发的环境效应均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上五井断裂带是郯庐断裂带的派生次级构造,因受主断裂的控制,愈向北(靠近主断裂处)发育越强,愈向南(远离主断裂处)发育越弱。联系郯庐断裂带活动性质,根据构造形迹特征可将上五井断裂带分为4个主要活动期次,它们分别控制了断裂带两侧中、新生代盆地沉积,同时反映了断裂带新构造运动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辽河断陷的中元古代构造演化与华北北缘和郯庐断裂带的构造演化密切相关。大红峪期,华北北缘在大陆裂谷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成被动大陆边缘,郯庐断裂带随之响应发生张裂接受沉积。之后海平面升降,辽宁境内表现为杨庄上升和凌源上升,其不整合面均为沉积属性,在这期间,郯庐断裂带与华北北缘一致保持着裂解趋势。由兴城上升至芹峪上升,辽河断陷沉积了大红峪组、高于庄组、杨庄组和雾迷山组,洪水庄组和铁岭组尚待确定。芹峪上升表示华北北缘开始由被动大陆边缘转换成主动大陆边缘,洋壳低角度俯冲使华北北缘挤压抬升并迫使华北克拉通向南挤压,NE向郯庐断裂由张裂转换成挤压滑动,辽河断陷抬升遭受剥蚀。辽河断陷内的杨庄组和雾迷山组可能就在这一时期剥蚀殆尽。随后洋壳高角度俯冲,华北北缘形成弧后盆地,辽河断陷与燕山地区一样沉积下马岭组。蔚县上升为华北北缘陆陆碰撞造成,陆陆碰撞使华北北缘再次抬升,郯庐断裂挤压走滑增强,辽河断陷褶皱抬升,下马岭组遭受剥蚀。直到罗迪尼亚大陆开始裂解,郯庐断裂带再次张裂,辽河断陷沉积长龙山组和景儿峪组。  相似文献   

12.
利用江苏省内GPS连续站基线时间序列分析江苏省整体形变状态,由GPS流动站观测资料计算应变率场,并根据跨断层流动水准资料得到郯庐断裂带江苏段和茅山断裂垂直形变速率,根据以上结果研究江苏省主要断裂2011~2015年的形变特征。结果表明,江苏省受控于挤压应力场作用,大部分区域应变方向为东西向;郯庐断裂带江苏段处于南北向拉张挤压梯度带,垂直形变速率处于正常活动水平;茅山断裂的水平和垂直观测结果均反映出该区域为拉张性质。  相似文献   

13.
郯庐断裂带中段的水平形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布设在鲁东南地区跨越郯庐断裂带中段的两期三角点成果,推求三角点位移矢量及水平应变场各项参数.结合地震地质背景对本区自1954年以来的水平形变情况进行分析。发现:郯庐断裂中段处于近东西向的压应力环境中;在本区的沂水、沂南和莒南、临沂附近积累了较大的弹性应变能,因而这一地区可能发生大地震的危险性较大。  相似文献   

14.
基于多期绝对重力与相对重力联测资料,获取不同时空尺度的郯庐断裂带苏皖段及周边地区重力场动态变化,采用小波多尺度分解方法计算不同深度的重力变化,结合区域地质构造,从深度层次的横向变化与时间尺度的纵向变化2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重力变化主要由中、上地壳密度变化或断裂构造活动引起。沿郯庐断裂带苏皖段走向断裂活动分布不均,受周边深大断裂带交切作用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分段活动特征。淮阴-响水口断裂、滁河断裂等深大活动断裂带构造活动对局部重力变化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沿断裂带走向分布有明显的重力变化梯度带;郯庐断裂带郯城-泗县段、大别山构造带霍山-六安及江苏溧阳-镇江地区在小波细节动态变化中存在重力变化梯度带异常区,但强度不高,考虑到多条深大断裂交切于此,后期需要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5.
根据鄂东地区多年的水平和垂直形变资料,反映了该地区的现代构造活动,表明郯庐断裂南段延伸部分呈右旋剪压性质,麻城——商城断裂为右旋剪切扩张,而北延推测段为左旋剪切扩张性质。  相似文献   

16.
郯─庐断裂系是欧亚大陆东缘一个重要的断裂系统,它的左行平移分两个时期完成:1.在印支期(T_(2-3)),此时郯─庐断裂带为转换断层带;2.在晚侏罗世晚期到早白垩世(J-K_1)。欧亚大陆东缘燕山早期广泛发育的线理走向为北西西向的推覆构造及我国东部燕山早期“Ⅰ”型花岗岩的北北东向带状分布,标志着太平洋板块在燕山早期是北西西向俯冲的。  相似文献   

17.
借助可见光、微波、GPS和重力等数据从多源遥感视角对郯庐断裂带江苏段的地表出露形态、断裂带周边形变场和块体重力等特征进行研究,并辅以实地调查和探槽验证。结果表明:1)有争议的F5断裂南部应位于泗洪县后陈村,地表出露长度约为9 km,走向约为NNE12°;2)Sentinel-1A数据反演的断裂区地表形变场与普遍认为的第四纪以来郯庐断裂带右旋特性一致,且宿迁、新沂、泗县表现为沉降,邳州、睢宁、泗洪表现为隆升,断裂两侧水平和垂直向形变速率差分别约为4 mm/a和3 mm/a;3)GPS形变场分析表明,断裂两侧相对滑动约为1.4 mm/a,与微波结果的形变差异体现出近年断裂走滑运动呈加速状态;4)布格重力异常分析表明,断裂两侧重力分异明显,表现出西低东高的特征分异状态。该成果可为郯庐断裂带江苏段周边地壳块体形变、潜在孕震、发震等级和震灾防御等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本文提出了利用大地测量资料(水平形变资料)推求断层走向滑动分量方法的设想;推导了该方法中有关断层走向滑动条件式的若干形式;利用跨越山东境内郯庐断裂带部分地区的二期三角测量资料进行了试算,提出了在郯庐断裂带南段的郯城附近,在所求得的断层走滑分量精度范围内,在统计的意义上,郯庐带在测量间隔的近二十年间,可能存在有右旋的走向滑动。  相似文献   

19.
本文叙述了利用ME—3000精密短程测距仪进行断层水平位移观测的主要优点,分析了在郯庐断裂中南段观测的二期成果。得出该区处于压缩状态、主压应力方向北偏东、断层错动量不大的结论,与以往激光测距得到的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0.
根据两期三角测量资料。按相关平差法计算了郯庐断裂带中段两侧剪应变分布,与按位错理论计算的理论应变分布进行比较,认为在郯庐带中段南端(指山东——江苏交界处)可能存在有应变能积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