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地质雷达在岩溶地区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家龙  方必量 《安徽地质》2008,18(4):292-296
安徽省沿江及皖南一带石灰岩分布广泛,岩溶发育,由于岩溶溶洞具有隐伏性强、空间分布规律性差、岩溶塌陷难以预测等特点,因此岩溶区岩土工程勘察必需查清岩溶发育规律。本文结合铜陵一带岩溶区岩土工程勘察中几个实例,阐述在岩溶发育区,采用地质雷达结合钻探综合勘察方法,高效准确查清构筑物基础范围内岩溶溶洞发育情况,提高岩溶区勘察效益和勘察进度。  相似文献   

2.
拟建的某二级公路所在地区岩溶工程地质发育。通过分析该区岩溶发育的主要条件,调查各种岩溶形态的分布及发育特点,岩溶地下水的补径排特征来研究其岩溶发育特征,并对拟建公路的岩溶工程地质条件进行了评价和建议。研究表明,该区各种岩溶形态发育,针对某些岩溶病害,工程建设中应采取适当措施以减小其危害。  相似文献   

3.
岩溶作为一种典型的不良地质,对公路建设的危害很大,常导致工期延长、费用增加。地震CT成像能准确查明岩溶的发育规模、形态及延伸方向,并且具有速度快、分辨率高、图像直观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岩溶勘探。本文通过工程实例说明地震CT技术在解决公路岩溶勘察问题中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4.
王玉来 《探矿工程》2009,(Z1):313-317
蟒河口水库坝址区以碳酸盐岩为主,坝址区岩溶发育,断裂构造也十分发育,工程地质条件复杂,通过对多年勘察资料的分析,结合区域岩溶发育情况,着重论述坝址区的岩溶发育规律。  相似文献   

5.
探地雷达在隐伏岩溶勘察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在介绍探地雷达(GPR)方法原理基础上,根据岩溶发育特征及其地球物理性质,总结了GPR反射波特征,结合在岩溶发育区成功应用GPR技术方法的工程勘察实例,说明GPR方法是岩溶区岩土工程勘察和评价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跨孔地震CT层析成像在岩溶勘察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指出了在岩溶发育地区采用常规工程地质勘察方法的不足,简述了跨孔地震CT层析成像进行岩溶勘察的原理及工作方法技术,介绍了一个工程勘察实例,指出了跨孔地震CT层析成像在岩溶,勘察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对临沧市南撒至班考二级公路山体地质灾害勘察中,地质雷达取得了较好的地质效果,确定地下岩溶发育区的空间展布规律、岩溶破碎带的形态及延伸,为进一步认识山体地质灾害及其勘察治理提供了地球物理依据。  相似文献   

8.
建于中细砂层上的多层教学楼,下伏灰岩岩溶发育,地下水活动剧烈,使用7 a后,室内外地面出现陷坑,楼两端也过量沉降.文中介绍了为抢险而进行的工程物探、钻探补充勘察,进而开展地基加固治理设计、施工及沉降变形观测,及时恢复了教学楼的使用,为既有建筑物在岩溶地质灾害发育区的勘察、治理设计及施工积累了工程经验。  相似文献   

9.
高密度电法在岩溶地质调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灰岩分布区岩溶发育易引发地面塌陷,是地质灾害及路、桥、建筑物等工程设施的主要隐患.高密度电法是近些年引入的物探方法,广泛应用于灾害地质调查及工程勘察中.在灰岩分布区应用高密度电法勘察第四系土洞、灰岩岩溶、断裂发育等,能取得较好的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   

10.
石膏岩溶在我国分布比较少。青藏线雁石坪地区发育有石膏岩溶。2006年9月在青藏铁路雁石坪以南约20km处,铁路右路肩及路基边坡发生地表塌陷。文章首先分析了病害发育地段的工程地质条件,包括本段的岩溶发育情况。结合勘察,分析了路基发生病害的原因,提出石膏岩溶发育区的路基病害工程处理措施意见。  相似文献   

11.
高密度电法在岩溶路基勘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文太 《福建地质》2010,29(1):34-38
根据实例论述高密度电法在高速公路岩溶勘察中的应用。分析研究工作区地形地质及物性条件,通过物探与钻探验证对比,总结归纳了工作区岩溶发育地段高密度电法异常的分布规律及判别标志。  相似文献   

12.
在大面积浅覆盖型岩溶区,一般具有岩溶强发育、地下水丰富、地质环境较脆弱等特点,其深基坑涌水的治理难度大、技术要求高、经济成本也高,治水问题长期困扰着岩土工程业界。文章以浅覆盖型岩溶地质特征、地下水的作用特征和环境脆弱性的阐述为基础,以桂林市万福路铁路下穿段岩溶涌水勘察治理的成功案例为佐证,说明该案例的成功经验和方法,如:制定适度的治理目标;重视区域地质条件的分析和专家团队的作用;多种勘察方法并用;将勘察贯穿于治理施工全过程;采用速凝灌浆工艺等。以供业界借鉴。  相似文献   

13.
安徽省沿江地区(铜陵、池州、安庆)岩溶塌陷地质灾害较发育,无论是开展岩溶塌陷地质灾害防治,还是监测预警,都必须研究岩溶塌陷发育的地质环境条件,掌握岩溶塌陷区盖层工程地质特征、下伏碳酸盐岩岩溶发育特征以及盖层-岩溶组合关系。文章以安徽省沿江地区岩溶塌陷为研究对象,在全面收集和总结区内大量岩溶塌陷调查、勘查及监测资料,野外调查典型岩溶塌陷区的基础上,分析了典型岩溶塌陷区盖层工程地质特征、下伏碳酸盐岩岩溶发育特征,并进行概化处理,建立了岩溶塌陷的盖层-岩溶组合地质模型。研究表明:区内典型岩溶塌陷区的组合主要有7种类型,最易产生岩溶塌陷的组合为“第四系盖层为粉质黏土-砂砾卵石双层结构,下伏基岩岩溶发育中等以上”;岩溶塌陷致塌机理主要为潜蚀致塌,其次为真空吸蚀致塌、振动致塌。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岩溶漏斗及落水洞的特征,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采用地质测绘和物探相结合的勘察方法,分析了岩溶对路基稳定性影响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对岩溶漏斗和落水洞主要采取跨越、加固、堵塞等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5.
刘动 《探矿工程》2021,48(2):110-116
桩基是岩溶地区建筑基础最常用的形式之一,由于地质条件的复杂性、特殊性和无规律性,岩溶地区的桩基施工质量问题频发。针对岩溶地区桩基施工,采取科学合理的检测手段,形成及时有效的反馈机制,对桩基缺陷采取经济合理的处理措施,是保证岩溶地区建筑物基础质量的重要手段。本文总结了岩溶地区桩基检测的主要方法,提出了针对桩基缺陷的处理措施,并结合深圳市龙岗区一岩溶强发育地区的工程实例,对岩溶地区桩基检测和缺陷处理的技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岩溶地区基桩的质量问题最常见的就是桩基持力层的缺陷,钻芯法不仅可以探明桩身范围内的缺陷程度和相对位置,更有利于查明桩底持力层范围内是否存在溶洞、破碎带以及软弱夹层。岩溶地区检测出桩基缺陷后,采用高压旋喷注浆的方式对缺陷桩进行加固处理,可使得原本破碎的持力层变得稳固,经再次检测合格后,能够继续满足原有荷载条件下的安全使用要求,可为类似岩溶桩基问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武汉地区表层岩溶带发育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罗小杰  张三定  沈建 《中国岩溶》2018,37(5):650-658
为查明武汉地区表层岩溶带发育特征,利用大量工程钻孔资料及水文地质试验成果,对武汉地区表层岩溶带进行了统计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武汉地区表层岩溶带平均厚度为11~16 m,每米深度平均线岩溶率为3.93%~10.52%,最大为5.83%~17.25%,岩溶中等—强发育,带下岩溶微弱发育;带内约1/2的溶洞高度小于1.8 m,平均洞高1.50~2.18 m,具有规模较小、数量多的特点;2/3的溶洞全充填,无充填和半充填溶洞约占1/3,充填物主要来源于上部覆盖层。表层岩溶带内岩体和土同存,作为建筑物地基均一性差;渗透系数平均为0.04~6.60 m·d-1,总体具弱—中等渗透性;岩土工程施工等级较高且跨度较大。   相似文献   

17.
莲花台水电站岩溶发育特征及工程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地质调查和勘探资料,阐明莲花台水电站坝址区岩溶发育形态、规模及空间展布特征,归纳岩溶发育规律。结果表明:坝址区岩溶发育主要受岩性和地质构造控制,岩溶现象分布范围广,岩溶发育较为密集,具有垂向分带性及空间分布不均匀性的特征;岩溶发育对工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岩溶渗漏和岩溶塌陷稳定问题两个方面,岩溶渗漏可能造成电站无法达到设计正常蓄水水位,岩溶空间的存在可能引起坝基抗滑稳定问题。因此,建议设置防渗帷幕,并对坝基开挖揭露的溶洞进行换填加固及固结灌浆等工程处理措施,通过处理,可有效避免岩溶发育对工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晋陕峡谷地区北段岩溶地下水流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晋陕峡谷地区北段岩溶地下水流系统比较复杂,尽管在该地区开展了不少地下水资源的勘查工作,但仍然存在不少有争议的问题。本次研究利用水文地球化学方法对研究区内的清水河地区、准格尔地区、偏关-龙口地区和天桥地区的岩溶地下水系统特征以及黄河水对岩溶地下水系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对区内岩溶地下水流系统取得较为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岩溶区尾矿库渗漏是矿山引发环境污染的主要途径之一,其形成机理复杂、治理难度大,已成为矿业开发中的重大隐患。岩溶区尾矿库渗漏是复杂的、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渗漏虽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其发生主要是由上部附加应力作用、下部岩溶发育程度和地下水侵蚀(掏蚀)作用3个影响因素决定。文章在总结和分析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北山铅锌矿尾矿库最新调查成果,通过调查分析尾矿库的地质构造、岩溶发育特征、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等因素,对影响尾矿库渗漏的3个主要因素逐一分解,研究了深层与浅层渗漏的形成机理与破坏机制,结果表明尾砂堆积、高水头压力等产生的附加应力导致了库底岩土体支撑应力的破坏,频繁、大幅度的水位波动以及地下水侵蚀(掏蚀)作用产生的负压效应引发岩溶管道的连通,是导致尾矿库渗漏的主要原因。通过螺栓堵塞技术、配制有机充填材料封堵渗漏通道、地下水引流、坡面防护等措施对渗漏区进行了治理,取得了较好的防渗效果。   相似文献   

20.
开茂水库区岩溶发育十分复杂,发育程度在空间分布上和规模上具有差异性,在时间上形成多期次岩溶,众多影响岩溶发育的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准确、完全地查明库区岩溶现象,几乎不可能,建议在重点处理已经查明的岩溶通道的基础上,预留一定的工作量,待水库蓄水后,根据蓄水后实际情况,在必要情况下进行局部、重点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