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6 毫秒
1.
为掌握钱塘江河口潮波特性的响应机制,采用小波分析法研究了该河口 6 个潮位长期观测站的年平均高、低潮位及年平均涨潮历时等时间序列的变化特征,结合该河口实施的治江缩窄工程及径流周期性变化,探讨了该河口潮波特性时空变 化的因果关系。结果表明:1953—2017 年,钱塘江河口呈现出高潮位显著抬升、涨潮历时缩短,低潮位在河口上段略有抬高、中段大幅抬升、下段变化不大的趋势;受治江缩窄工程进展、位置以及径流周期性变化等影响,各站潮波特性的变化在时间上存在差异;钱塘江河口的治江缩窄工程加剧了河口下段的潮波变形和潮波反射,增强了河口上、中段的河流特性,导致高潮位抬升、涨潮历时缩短,是造成潮波特性变化的主要原因;径流直接影响河口上、中段的潮位和潮流,此外,还通过流速变化改变河床地形而间接影响潮波特性。  相似文献   

2.
考虑滩地输水的潮汐水流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多数河口特别是钱塘江河口,往往存在宽广的潮滩地。主槽及滩地上的流速及流量不尽相同。本文将同一断面处主槽及边滩的流量及水位用各自的动量方程分开进行计算,同时也考虑了横向的水流交换。钱塘江二个断面的主槽及边滩十二个连续潮的流量过程线计算值与实测值符合甚佳。分析计算结果,可以揭示出像钱塘江这样的强潮河口的一些不同于其他河口的特殊潮流特性。  相似文献   

3.
一、前言海岸工程是开发利用沿海资源、发展沿海工农业生产和海运事业的重要手段。诸如海港建设、入海河口整治、海岸防护、海涂围垦、挡潮御滴、潮汐发电、近岸带水产、石油和矿藏的开发以及渔港和海军基地的建设等都属于海岸工程的范畴。这些工程的规划设计涉及波浪、潮  相似文献   

4.
钱塘江河口段通航能力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钱塘江通海航道的现状,指出仓前至尖山的中段航道影响着河口出海通航能力,四工段浅滩是主要的碍航浅滩。文中还对不同水文条件下,钱塘江河口段的乘潮保证率和最大可能出海运量作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善航道条件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钱塘江年最大涌潮几乎都发生在台风期间。基于实测潮汐资料,结合天文潮调和分析,研究台风对钱塘江河口涌潮起潮点下游河段潮汐的影响,探讨因潮汐变化间接引起的钱塘江涌潮变化。结果表明:台风引起低潮位、潮差、潮到时间、涨潮历时等变化,间接影响涌潮,造成涌潮高度、陡度、传播速度、到达时间和涌潮流速等变化。总体而言,台风期间盐官涌潮高度平均增大0.18 m,到达时间平均提早37 min;澉浦至盐官段涌潮传播速度平均增大8.9%,陡度变陡,流速有增有减,但单宽流量增大。  相似文献   

6.
为阐明伶仃洋河口水域纳潮现状和特性,分别采用经验公式和建立贴体曲线坐标系下的珠江河口二维数学模型的方法,对河口伶仃洋水域的纳潮特性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数学模型的离散和求解采用纯隐格式的混合有限分析法,根据实测资料对其进行了验证.比较显示,采用实测资料和经验公式计算到的伶仃洋水域纳潮量与数学模型的计算结果相差在5%以内,从而证实了数学模型的可靠性.结果表明,伶仃洋海域的主要纳潮口门为伶仃洋口门,约占总纳潮量的87.7%,通过香港暗士顿水道进出的潮量仅占12.3%左右,显示伶仃洋口门为该海域的主要径潮通道,对该河口的防洪和生态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钱塘江河口段长周期泥沙冲淤和河床变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余炯  曹颖 《海洋学研究》2006,24(2):28-38
通过对钱塘江河口段50多年连续水下地形资料的整理和分析,给出了该河口段在遭遇连续丰、枯水文年时的长周期泥沙冲淤特点,以及相应塑造的顺直、弯曲两种河势在河床形态与演变上的差异。研究结果认为,长周期泥沙冲淤和河床变形是钱塘江河口段保持冲淤平衡的一种自动调整手段;与冲积河流不同的是,钱塘江河口段通过河型、比降、断面等因素的调整来改变进入该河口段潮流量的大小。  相似文献   

8.
古俊豪  蔡华阳  杨昊  李博 《海洋学报》2022,44(12):31-41
河口回水区长度的时空演变对防洪、供水、航运等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在经典河流回水理论的基础上考虑潮汐动力的影响,聚焦潮汐动力引起的回水效应问题,基于一维水动力解析模型,重新定义河口回水区上游界限(回水界),并以长江河口为例,探讨河口回水动力演变过程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回水界距天生港的距离(即回水区长度)与上游流量、外海边界振幅分别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和正相关关系,且基本为线性关系;回水界对径潮动力的响应比潮区界更为敏感,能有效表征河口感潮河段径潮动力格局演变;长江河口回水界位置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其春季和秋季回水界位于芜湖附近(春季和秋季分别距天生港419 km和367 km),冬季回水界位于感潮河段以上区域,夏季潮汐动力引起的回水效应基本可忽略;长江河口潮流因子和径潮相互作用因子控制的余水位梯度的季节性变化,是长江河口回水界位置变动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9.
利用钱塘江河口沿程的闸口、七堡、仓前、盐官、澉浦和乍浦等7个潮位站的实测资料,分析了1953~2007年各站年最高潮位、年平均高潮位、年平均低潮位的不同变化特性,并对主要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线性拟合结果表明,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钱塘江河口沿程各潮位站年最高潮位抬升幅度达0.57~1.05m,其中七堡站年最高潮位抬升值最大;年最高潮位显著抬升的时间主要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后,该时段年最高潮位抬升值占年最高潮位总抬升值的70.5%~92.6%,极值潮位出现频率显著增加。分析表明,1990年后钱塘江围垦面积仅占总围垦面积的21.6%,因此河口围垦不是造成年最高潮位抬升的唯一因素,而影响浙江的台风频次增多及围垦造成的潮波反射加剧是造成高潮位抬升的主要原因。钱塘江河口年平均高潮位的沿程变化出现趋势性的抬升现象,各站年平均高潮位抬高幅度接近,为0.43~0.49m,但不同潮位站因与围垦河段的相对位置不同,年平均高潮位抬升的历史过程存在明显差异。河口下游段的澉浦、乍浦站年平均高潮位呈现单一的抬升趋势,且与河口逐年累计围垦面积存在很好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大于0.95);而河口上游段的闸口—盐官河段则以1970年为界,年平均高潮位明显有两次抬升过程,受围涂进程影响的机制比较复杂。钱塘江河口年平均低潮位多年来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但沿程年际间平均低潮位的变化却不相同。河口上游段的潮位站受径流丰枯及其引起的江道冲淤影响,年平均低潮位年代际呈现出波动的特性;澉浦以下的潮位站年平均低潮位受潮汐控制为主,年代际变化幅度甚微。钱塘江河口不同河段因受径流、潮流、治江围垦等因素的影响程度不同,其潮位特征值沿程的变化特点也不同,需要在河口工程设计、防洪减灾与河口治理等方面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0.
钱塘江河口及杭州湾总面积5000多平方公里,位居浙江省北部。其开发治理对浙江经济发展影响颇大。为适应对外开放形势,今后钱塘江和杭州湾的开发治理将密切注意港口航道资源开发,适度围垦滩涂作为发展港口工业和创汇农业用地。同时仍需注意加固沿岸堤防和改善泄洪,排涝条件,以保障两岸生命财产安全和稳定现有工农业生产发展。从而,对于钱塘江河口及杭州湾开发治理将由单一的防御型转向综合开发型,并以取得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最大综合效益作为目标。  相似文献   

11.
闽江感潮河段潮汐-洪水相互作用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闽江感潮河段洪水、潮汐特征,利用高精度GIS数据建立了基于非结构三角网的高分辨率洪-潮耦合模型,在闽江口重点区域的网格分辨率达到50~100m。选取竹岐断面作为径流边界并基于"2006.6.6"洪水过程设计了3组数值实验,模拟结果表明:相比于只考虑洪水或者潮汐,在耦合洪水和潮汐后,各代表站的模拟值与实测值更为吻合;在30年一遇洪水的作用下,闽江感潮河段各断面的原有潮汐特征都不同程度地被洪水信号所影响,其中,文山里和解放大桥站表现出明显的洪水特征,而峡南、白岩潭和琯头站则表现出洪、潮混合特征;从峡南到琯头对应河段在高潮时段流速减小而低潮时段则流速增大,说明该河段存在很明显的洪-潮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2.
长江口、钱塘江口和珠江口是受咸潮影响较为严重的区域。本文利用全国沿海海平面变化影响调查、沿海水文观测等数据,分析了近十年长江口、珠江口和钱塘江口咸潮入侵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分析结果表明:(1) 2009-2018年,长江口咸潮入侵次数和持续时间均呈减少趋势,该时段长江口共监测到约48次咸潮入侵过程,发生时间集中在9-10月至翌年5月,其中3月和11月入侵次数较多,分别为12次和7次。(2)钱塘江口咸潮入侵过程受沿海季节性海平面影响显著,12月至翌年3月为钱塘江口季节性低海平面期,4-7月上旬径流量较大,上述两个时期钱塘江口受咸潮入侵的影响均较小,7月下旬至11月上旬,钱塘江口处于季节性高海平面期,是咸潮影响的集中时段。(3) 2009-2018年,珠江口共监测到约57次咸潮入侵过程,发生时间集中在9-10月至翌年3-4月,其中1月、2月和10月咸潮入侵次数较多,均超过10次,2015年至今咸潮持续时间明显增加。(4)咸潮入侵次数和持续时间与基础海面和径流量等密切相关,咸潮入侵影响三大河口沿线水厂供水以及工农业生产取水,给沿岸城市的居民生活、工农业生产和渔业养殖等造成一定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3.
珠江三角洲地区铊浓度的研究对粤港澳大湾区水资源保障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在珠江河口河网选取了11个断面, 分别于枯水期和丰水期的大小潮四个水文时段对其表、中、底层进行同步采样和监测。分析了珠江河口与河网中铊的暴露情况以及其时间和空间的分布, 采用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self-organizing maps, SOM)基因表达聚类分析的方法对528个铊浓度监测数据进行拟合。此外, 本研究基于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方法, 选取相应的系数, 运用SOM模型, 对珠江河口河网铊的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 珠江河口与河网铊的暴露水平整体上较低, 铊的浓度在空间上呈现为磨刀门>石龙>马口>伶仃洋>虎门>三水, 而在时间上则表现为丰水期小潮>丰水期大潮>枯水期大潮>枯水期小潮。SOM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珠江河口河网整体上潜在生态风险属于较低水平, 各断面的潜在生态风险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磨刀门>马口>石龙>伶仃洋>虎门>三水。本研究表明SOM聚类分析方法适合于重金属污染物聚类分析。  相似文献   

14.
钱塘江河口沉积作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塘江河口是我国典型的山溪性强潮河口,因其河口有涌潮而举世闻名。一般讲,该河口系陆源与海域两种物质来源、径流与潮流两种动力、淡水与盐水两种介质所构成的复杂多变的沉积环境,形成由悬沙和底质组成的河口现代沉积系统。在杭州湾内砂坎中沙粒级(>O.063mm)、粉沙粒级(O.063—O.004mm)与粘土粒级(相似文献   

15.
珠江口悬浮泥沙迁移数值模拟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建立了珠江口海域三维悬浮泥沙的非饱和输沙数学模型,并与珠江口三维水动力斜压模型耦合,对悬沙迁移分布进行了模拟。模型由4个点的逐时实测含沙量过程进行了验证。各点模拟含沙量与实测含沙量吻合较好,表层分布与同期珠江口悬沙分布遥感图像基本一致.模拟结果表明,珠江口海域悬沙分布分层明显,河口附近水域大多为底层含沙量大于表层,但在盐淡水交汇处出现中层含沙量最小的情况总体上,自各个口门输出的泥沙受沿岸流作用向西南万向输送明显。大多数河口落潮时相对涨潮时含沙量等值线外移,反映珠江口水域悬浮泥沙主要来自河流。  相似文献   

16.
瓯江口温州区域开发建设的规划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瓯江口温州区域地处瓯江与东海的交汇处,主要包括正在开发的灵昆岛、温州浅滩、洞头列岛及相应海域,是温州市海洋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之一.随着国际以石油化工、装备制造、金属冶炼等为代表的产业转移进入高峰期,国内沿海地区兴起以重化产业发展为动力的新一轮开发热潮,浙江着力推进温台沿海产业带建设,区域的开发建设条件日趋成熟,将成为未来一个时期东南沿海地区的建设热点,温州城市从"瓯江时代"走向"东海时代"的战略要地,必须要从更高层面的战略视角上加以审视和谋划.要确立科学的发展定位,从沿海地区重组整合、省域开发总体格局、温州城市整体发展的高度,明确中国民营经济创新试验区、东南沿海城市群的重要开放门户、浙江省临港产业基地的重要组成、温州大都市的滨海城市拓展区等四大功能.要构筑高效的开发框架,把握"一提升、二先导、三强化、四联动"的发展方针,构建"一轴两圈"的空间开发格局,即"聚力一轴",集中力量建设灵昆岛-温州浅滩围垦-状元岙港区发展轴,主要布局优特钢、装备制造、高新技术、港口物流、现代服务等产业,形成瓯江口温州区域开发和温州大都市东拓的"主骨架";"做特两圈",北部临港产业发展圈要充分发挥大、小门岛深水岸线长、产业发展空间大、环境自净能力强和毗邻国际国内主航道优势,着力引进大型石化和钢铁工业项目,配套发展炼化、物资储运配送等临港产业,成为国内沿海产业带的重要基地;南部海洋旅游休闲圈要以洞头本岛为中心,联合周边岛屿,依托优越的海岛生态环境和独特滨海景观,形成以海景房产、滨海休闲、中心渔港为特色的海洋休闲产业圈,成为浙南沿海重要的海岛旅游休闲基地之一.要培育临港型产业体系,把握国际产业转移高级化趋势,着眼温州现有产业基础和升级需求,发挥瓯江口温州区域港口、滩涂等资源优势,着力建设石化、钢铁、装备制造、船舶修造、高新技术、生态农业等六大产业基地,大力培育港口物流、滨海旅游休憩、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三大服务中心,构筑起以临港产业为主体的新型产业体系.要构建统筹型保障机制,着力强化区域统筹协调,高效筹措区域开发资金,有力推进重大工程建设,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17.
利用二进流数学模型对冰后期最大海侵以来5期古岸线与现在岸线条件下古长江河口湾、古钱塘江河口湾及其邻近海域的主要水动力M2潮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在此基础上,分别计算了进入不同时期潮流场的7种粒径泥沙的潮平均单宽悬移输沙率与扒移输沙率及其相应的输沙率散度,据此得出不同粒径泥沙在当时潮流场中的悬移与推移输过趋势,划分了海 淤积区与冲刷区 同时期的潮流场作用下,长江入海泥沙除最大限度地沉积在古长江河口湾(  相似文献   

18.
长江口水下三角洲地形地貌对于长江口航道安全、生态环境、海岸带工程等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次研究拟采用世界上第一颗静止水色卫星GOCI(Geostationary Ocean Color Imager)开展长江口Kd(490)的季节和潮汐变化规律研究,以期为采用机载激光测深提供预评估信息。研究得到结论如下: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水体为典型的二类水体,悬浮泥沙含量最高可由杭州湾内几千mg/L迅速降低至10 mg/L以下,因此,分段式的漫衰减系数反演算法适用于研究区域;Kd(490)反演结果表明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的Kd(490)值的季节变化特征表现为冬高夏低,春秋居中,长江冲淡水流量和季风是影响其季节变化的主要因素,而在一个潮周期内,Kd(490)值总体表现为低潮期低于高潮期,悬浮泥沙浓度和潮水的潮位是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的Kd(490)值的重要影响因素;研究指出,长江口及杭州湾内激光可探测深度约在5~22 m范围内,夏季退潮低潮位最适合激光雷达观测。由此可见,GOCI 8景/d,1景/h的分辨率可以实现Kd(490)的动态变化监控,而且可以实现在相同潮位下更为合理地描述Kd(490)值的季节变化,为机载激光雷达探测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