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海,淡水鱼类能量收支的比较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鱼类能量收支各组分之间的定量关系,以及各种生态因子对这些关系的作用是鱼类生物能量学的主要内容,1967年Warren和Davis提出了鱼类生物能量学的基本方程:C=F+U+SDA4RS+RS+G式中的C,F,U,SDARs,Ra,G分别指援食、排粪、排泄、特殊动力作用、标准代谢、活动代谢和生长。此后,鱼类生物能量学研究迅速开展起来,国外学者以各种鱼类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它们的能量收支方程,但国内的研究多限于淡水鱼类,海水鱼类仅有李军‘1)对真鲷进行过研究。本文对海、淡水鱼类生物能量学研究进行了总结,并分析了盐度对鱼类代谢率…  相似文献   

2.
贝类生物能量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贝类生物能量学研究源于本世纪60年代,是研究能量在贝类体内转换的一门学科。其中心是研究贝类体内能量收支各组份之间的定量关系以及生态因子对这些关系的影响。贝类的能量收支模型可用如下模型表示[14,21]:其中,C为总摄取食物能,P为生长能,R为代谢耗能,U为排泄能,F为粪便能,单位均为焦耳(J)。目前,贝类能量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1)生态能量学,即种群水平的能量学;(2)生理能量学,即个体水平的能量学,即在实验室条件下以生物个体为对象,探讨生物体的摄食、生长、代谢等各能量组份之间的定量关系和…  相似文献   

3.
摄食水平对异育银鲫生长及能量收支的影响   总被引:31,自引:3,他引:28  
于 1 995年 6月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关桥繁殖场采集异育银鲫自繁鱼种(体重为 1 .2 6± 0 .0 5g) ,采用生长实验的方法 ,在 30℃水温下 ,测定其从饥饿到饱食 6个摄食水平下的生长和能量收支。结果表明 ,随着摄食水平的增加 ,鱼体干物质和能量含量、表观消化率呈上升趋势 ;湿重特定生长率随摄食水平的增加呈线性上升 ,干重和能量特定生长率呈对数增加 ;饲料转化效率随摄食水平增加而增加 ,达到最大值后维持不变。排泄能和总代谢耗能占摄入食物能的比例不受摄食水平的影响。最大摄食水平下的能量收支式为 :1 0 0C =1 2 .32F 3.2 1U 63.74R 2 0 .72G ,式中 ,C为食物能 ,F为粪便能 ,U为排泄能 ,R为代谢能 ,G为生长能。  相似文献   

4.
海水养残罗非鱼补偿生长的生物能量机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王岩 《海洋与湖沼》2001,32(3):233-239
1998年4月28日-6月24日和5月20日-7月14日分别在汕头大学南澳海洋生物实验站研究了杂交罗非鱼停喂(简称绝食)或限量投喂(简称限食)后的初偿生长,探讨了杂交罗非鱼补偿生长的生物能量学机制,结果表明,海水养殖杂交罗非鱼在饱食状态下的能量收支为100C=32.8G 50.8R 15.3F 1.4U,在液复生长期间,对照鱼的食物能和代谢能高于绝食鱼或限食鱼,但其单位体重的食物能,代谢能,生长能,粪能和排泄能均明显低于补偿生长的绝食鱼或限食鱼,绝食或限食后海水养殖杂交罗非鱼的能量收支模式示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5.
长江口3 种贝类碳、氮收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春季长江口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河蚬(Corbicula fluminea)和光滑河兰蛤(Potamocorbula laevis)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此3种滤食性贝类的摄食生理参数,并根据能量平衡原理估算了3种双壳贝类的碳、氮收支情况。结果表明,(1)3种双壳贝类从滤食藻类中摄取的有机碳源主要通过呼吸代谢消耗、以粪便的形式排出,少部分随排泄代谢产物流出,余下的碳主要用作贝类自身的生长。缢蛏的碳收支方程式为100.00C(摄食碳)=20.17F(粪便碳)+50.05R(呼吸碳)+9.86U(排泄碳)+19.92P(生长碳),河蚬的碳收支方程式为100.00C=31.29F+37.40R+5.05U+26.26P,光滑河兰蛤的碳收支方程式为100.00C=44.13F+33.08R+11.05U+11.74P。(2)由于贝类在呼吸代谢中没有氮排放,故3种贝类的生长氮占总摄食氮的比例较碳大。因此,缢蛏氮收支方程式为100.00C(摄食氮)=28.22F(粪便氮)+49.38U(排泄氮)+22.40G(生长氮),河蚬的氮收支方程式为100.00C=45.05F+23.99U+30.96G,光滑河兰蛤的氮收支方程式为100.00C=46.97F+32.95U+20.08G。  相似文献   

6.
海水养殖罗非鱼补偿生长的生物能量学机制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王岩 《海洋与湖沼》2001,32(3):233-239
1998年4月28日—6月24日和5月20日—7月14日分别在汕头大学南澳海洋生物实验站研究了杂交罗非鱼停喂(简称绝食)或限量投喂(简称限食)后的补偿生长,探讨了杂交罗非鱼补偿生长的生物能量学机制。结果表明,海水养殖杂交罗非鱼在饱食状态下的能量收支为100C=32.8G+50.8R+15.3F+1.1U。在恢复生长期间,对照鱼的食物能和代谢能高于绝食鱼或限食鱼,但其单位体重的食物能、代谢能、生长能、粪能和排泄能均明显低于补偿生长的绝食鱼或限食鱼,绝食或限食后海水养殖杂交罗非鱼的能量收支模式未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7.
提要在淡水、1.00、2.00、3.00、4.00盐度等条件下,采用鱼类生物能量学的方法,测定了河川沙塘鳢胚胎、仔鱼发育过程中的耗氧率、NH3-N排泄率,并对不同盐度下河川沙塘鳢胚胎、仔鱼发育过程中的能量流转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发育时期,盐度对耗氧率和NH3-N排泄率都有显著影响,以1.00盐度条件下的耗氧率为最低,而NH3-N排泄率则在淡水条件下为最低并随着盐度的升高逐渐增高;盐度对河川沙塘鳢胚胎、仔鱼发育过程中的能量收支有显著影响,以1.00盐度条件下的能量分配模式为最佳模式,代谢耗能占食物能的比例(R/C)最低,为35.06%,而生长能占食物能的比例(G/C)最高,达到58.55%,能量收支方程为:100C=6.40U 35.06R 58.55G。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失荅剌知丸及其拆方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及其有效配伍成分。方法:将204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假手术组(B组),模型组(C组),失荅剌知丸组(D组),巴豆组(E组),巴豆+三药组(F组),巴豆+余药组(G组),其中C、D、E、F、G组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并按取材时间点不同分为1、3、7d组。各组大鼠取材前应用Garcia JH法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应用HE染色法观察大鼠各时间点脑组织病理学形态改变;免疫荧光法、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1/2(ERK1/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神经功能评分结果。与A、B组相比,其余各组评分均降低(P<0.01);与C组相比,D、E、F、G组评分均增加(P<0.01);各给药组中,D组评分高于E、F、G组,且E、F、G组中又以F组评分最高(P<0.05或P<0.01);C、D、E、F、G组评分均随给药时间延长而增加。2)大鼠脑组织海马区HE染色结果。C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细胞较A、B组排列松散、紊乱、模糊,胞核与胞质界限欠清晰;与C组相比,D、E、F、G组神经细胞形态改善明显,且以D组改善最为明显;E、F、G组中以F组改善明显。3)大鼠脑组织海马区免疫荧光结果。C组较A、B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p-ERK1/2的阳性细胞计数增加(P<0.01);与C组相比,D、E、F、G组p-ERK1/2阳性细胞计数升高(P<0.01);各给药组中,D组计数最多,E、F、G组中以F组计数最多(P<0.05或P<0.01);C、D、E、F、G组p-ERK1/2的阳性细胞计数均随给药时间延长而升高。4)Western-bolt结果。与A、B组相比,其余各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p-ERK1/2活化程度均升高(P<0.01);与C组相比,D、E、F、G组p-ERK1/2活化程度均升高(P<0.01);各给药组中C组p-ERK1/2活化程度均优于E、F、G组,E、F、G组中以F组p-ERK1/2的活化程度最显著(P<0.05或P<0.01);C、D、E、F组p-ERK1/2活化程度均随给药时间延长而升高。结论:D、E、F、G组均可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的神经功能损伤,抑制神经细胞凋亡,这可能与其参与调节MAPK-ERK通路中ERK1/2的表达相关;E、F、G组中以巴豆、柴胡、黑诃子、芦荟4味药物的组方治疗效果最佳,考虑该组药物可能是失荅剌知丸能有效抑制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主要药物组成;巴豆可能是四味药中发挥脑保护作用的主要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9.
王瑁 《海洋科学》1999,23(2):23-25
自1967年Warren和Davis提出鱼类的生物能量收支式C=F+U+SDA+Rs+Ra+G以来,鱼类能量学的研究迅速开展并成为国内鱼类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式中的C,F,U,SDA,Rs,Ra,G分别指摄食、排粪、排泄、特殊动力作用、标准代谢、活动代谢和生长。崔奕波1989年已对各参数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及研究方法进行了概括总结。谢小军等1989年,1991年,对SDA及影响鱼类代谢的主要生态因素进行了详细的综述。而活动代谢由于测定比较困难,以及是否把它作为鱼类能量收支中的一个恒定的组分还存在争议,…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补肾活血方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将28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A组)、模型组(B组)、克罗米芬组(C组)、克罗米芬+补佳乐组(D组)、克罗米芬+电针组(E组)、克罗米芬+补肾活血方组(F组)、克罗米芬+电针+补肾活血方组(G组)。B、C、D、E、F、G组大鼠予以皮下注射脱氢表雄酮(DHEA)20 d建立PCOS模型,造模成功后C、D、E、F、G组分别给予相应药物干预,A、B组不作任何处理,连续干预5 d。观察大鼠动情周期的改变情况以及血清性激素[促卵泡生成激素(FSH)、促黄体生成激素(LH)、睾酮(T)、LH/FSH]水平、孕鼠数、总着床率、平均着床胚泡数。结果:动情期角化上皮细胞明显增多,未角化上皮细胞明显减少(P<0.05)。各项性激素指标、总着床率、平均着床胚泡数方面,G组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D、E、F组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着床率、平均着床胚泡数方面,E、F、G组与B组比较,G组与C、D、E、F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电针、补肾活血方联合克罗米芬能有效改善PCOS大鼠性激素水平,提高PCOS大鼠总着床率和平均着床胚泡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