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9 毫秒
1.
烟囱是孤直耸高的建筑物,最易遭受雷击,必须安装防雷装置。引下线和接地装置电阻的榆食,容易做到,但烟囱顶部避雷针及引下线连接部位是否接通、是否脱焊,则不易查明,容易疏忽。2004年7月下旬,同始县六合饲料厂烟囱发生雷击后,现场检测发现,接地电阻符合规范标准,引下线、接地装置完好无损,但烟囱顶部接闪器与电流通道因年久失修,避雷针与引下线之间断裂,当雷击发生时,  相似文献   

2.
林宝权 《气象》2005,31(5):89-89
问:我厂区几幢厂房属第一类防雷建筑物,要设矩形布置的4支等高避雷针作直击雷防护。施工检查时发现避雷针接地电阻偏大,而用作防雷电感应和电气保护等接地的厂房基础钢筋网接地体的接地电阻就小些。既然避雷针可设在建筑物上,为减小避雷针接地电阻,现将两接地连通,请问这样做行吗?  相似文献   

3.
避雷针等防雷设施的接地电阻检测,是整个防雷工程的一部分,也是防雷工作的基础。而作为防雷检测的工具———接地电阻测试仪,更是防雷检测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防雷检测仪器由早期俗称“摇表”的机械手摇指针式,到电子指针式、电子液晶数码显示式,以及最新的电子遥感数码显示式(不用打铺助电极直接测量)。如何选好用好接地电阻测试仪,不仅是搞仪器供应人员关心的问题,相信也是广大防雷检测工作者所关心的问题,以下将对此进行探讨。1 接地电阻测试仪选用  (1)机械手摇指针式接地电阻测试仪,俗称“摇表”,典型型号如上海产“…  相似文献   

4.
调查发现,孟津县远程教育终端防雷装置存在安全隐患:96%的终端卫星接收天线与避雷针的距离不合格;所有终端电源防护只有一级,电源也无穿管埋地敷设,有的电源没有经过sPD保护;所有卫星天线基座与避雷针基座只有一处连接,高频头均未采取屏蔽措施;所有机柜均未与等电位接地端子连接;所有终端天馈线与防雷引下线距离均<1000 m.设计缺陷,施工人员素质低下,管理不到位.是造成上述问题的直接原因.气象部门应以此为诫,加强防雷管理,加强防雷执法,避免类似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5.
广西防城港海港危险货物露天堆场防雷防护设计及施工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通过计算当地年预计雷击次数及爆炸性气体粉尘危险区对危险货物堆场进行防雷类别分类,(1)按防雷类别确定防雷地网接地电阻以及地网与金属管道的距离及独立针与货场的距离;(2)对不同类型的土壤电阻率分别采取不同的地网设计以达到接地电阻的要求;(3)不同的堆场采用不同的独立针布置保护设计.通过以上方法,经济实用地达到了露天货物堆场的防雷防护要求.  相似文献   

6.
野外组装可移动式防直击雷装置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9m×9m的实际接地网进行计算,对于二类和三类防雷建筑物,可以应用当环形接地网的等效面积大于78.5m2后,采取不计接地网接地电阻的设计方法来实现野外可移动式接地网设计,并将避雷针和避雷线组合的接闪器设计成标构件,方便组装,实现野外组装可移动式防直击雷装置.  相似文献   

7.
在防雷检测中,引起接地电阻读数不准确的因素很多. 第一,由于接地电阻测试仪是通过铁钎发射和接收电流来测试接地体的地电阻,所以两铁钎之间及两钎与接地体之间距离太近时将产生相互干扰,并由此产生误差.因此,在测量时,接地体、电压极、电流极顺序布置,三点成直线,彼此相距5~10 m.  相似文献   

8.
雷电反击过电压是避雷针、避雷带起到防雷作用的同时所带来的明显副作用之一.当雷电流通过防雷装置时,雷电流经过接地装置泄流入地.如果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过大,将产生高电位.因此,与接地装置相连或相近的杆塔、构架或设备外壳也将处于很高的对地电位.从而使设备外壳与设备的导电部分之间产生高电压,称为反击过电压.反击过电压是电气设备遭受雷击损坏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避雷装置的检测,要严格按GB50057—94防雷设计规范的要求进行检测,确定建筑物的防雷级别;接闪器、引下线的检查;接地电阻的测量及其避雷针(线)保护范围如何确定是很重要的,本文着重论述接闪器、引下线的检测方法以及用摇表测接地电阻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在避雷设施的检测工作中,常要遇到防雷装置的设计问题.本文将从应用的角度,通过一个实例介绍接地体设计的方法.接地体分为水平接地和垂直接地两大类.保证接地性能优良、节省原材料、施工简便是设计中要考虑的主要问题.例如黄陂县"植保站"需设一避雷针,按技术规定其接地冲击电阻不得大于10Ω.  相似文献   

11.
水塔、烟囱都是孤立高耸的建筑物 ,避雷装置处理不好易遭雷击。引下线、接地装置一般电阻容易检测 ,好坏一目了然。但顶部避雷针、避雷环及引下线连接部位是否连通、是否损坏 ,则不易查明 ,也容易忽视。如 2 0 0 1年 7月县棉花公司的水塔发生雷击事故 ,事后检测发现接地电阻符合要求 ,引下线、接地装置完好 ,但顶部避雷针与引下线的结合部锈蚀、脱焊 ,避雷针倒塌 ,因而遭遇雷击时雷电流无法泄散 ,导致供水设施被击毁。接闪器与泄电通道不畅通是一些年久失修的水塔、烟囱的避雷装置共同存在的问题。所以 ,检测人员必须用高倍望远镜仔细检查其…  相似文献   

12.
1 工频接地电阻和冲击接地电阻 防雷检测工作中,检测防雷接地电阻是基本的工作,因此对接地电阻定义的理解和提高检测接地电阻值的准确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检测某防雷装置接地电阻值超出规范要求时(在操作正确、仪器良好、考虑线阻和排除其他因素干扰的情况下),相当一部分检测人员往往会简单地认为该接地电阻不符合技术要求,其实通过检测得到的电阻值为工频接地电阻,而规范上所要求的接地电阻多为冲击接地电阻,如果混淆了二者的区别,易导致得出错误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冲击接地电阻的概念,并对其在防雷接地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指出虽接地电阻小,但屡遭雷击之根源是接地体不合理所致。  相似文献   

14.
烟囱是孤立耸高的建筑物,最易遭受雷击,必须安装防雷装置.引下线和接地装置电阻的检查,容易做到,但烟囱顶部避雷针及引下线连接部位是否接通、是否脱焊,则不易查明,容易疏忽.  相似文献   

15.
防雷检测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在实际检测工作中要改变过去只关心接地电阻一测了之的做法,要对被保护物和防雷装置进行全面仔细地检查检测和评估。1看看被保护物采用的防直击雷接闪器(避雷带、避雷针、避雷线、避雷网)是否符合防雷要求;看接闪器上是否有  相似文献   

16.
防雷接地体性能改善及接地电阻分析计算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杨永龙  钱莉  王生元 《气象科技》2008,36(4):485-490
结合雷电防护工作中的经验和实例,分析防雷接地体的特性.结果表明:降低接地电阻,主要是通过降低接地体的接触电阻和散流电阻;增加接地体所围面积对接地电阻的减少有利;应充分考虑复合接地体形状和接地网内屏蔽效应对接地电阻的影响;接地体周围的土质、埋设深度和季节变化都影响土壤电阻率.接地极沿接地体网边缘设置,网内接地极要稀疏布设.接地极的长度一般不相等,常用接地体埋设深度在1.5~3.5 m之间,北方地区在冻土层以下.可采用性能稳定的降阻剂和在接地体周围更换土壤电阻率低的土质,要使接地电阻达到要求的同时减少成本.  相似文献   

17.
按照国家《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规定,15m以上孤立的高耸建筑物(或构筑物)必须安装防雷装置。目前,农村中小学大都安装有金属旗杆。笔者在防雷安全检查工作中发现,一些学校的旗杆高度超过15m,且设置在楼前空旷地带.甚至在人行道旁,却忽视了防雷接地,经测量也不在教学楼避雷针保护范围内。旗杆遭遇雷暴时,由于没有安装防雷接地装置,旗杆杆顶擦火炸响,雷电流不能泄人大地,若师生此时经过此地,易造成人员伤亡事故。因此,旗杆必须安装防雷接地装置,以免造成雷击事故。笔者建议有关单位应重视学校旗杆的防雷接地检查,对不合格的应尽快要求整改。  相似文献   

18.
本文针对目前防雷设施检测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从接地电阻测量的原理入手,提出几种测试方法和注意事项,以指导检测人员正确测量接地电阻,提高防雷检测机构的检测能力,增强检测人员的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19.
1 工频接地电阻和冲击接地电阻 防雷检测工作中,检测防雷接地电阻是基本的工作,因此对接地电阻定义的理解和提高检测接地电阻值的准确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检测某防雷装置接地电阻值超出规范要求时(在操作正确、仪器良好、考虑线阻和排除其他因素干扰的情况下),相当一部分检测人员往往会简单地认为该接地电阻不符合技术要求,其实通过检测得到的电阻值为工频接地电阻,而规范上所要求的接地电阻多为冲击接地电阻,如果混淆了二者的区别,易导致得出错误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赵益明 《贵州气象》1995,19(6):47-48
1引言雷击是当前严重危及正常气象业务和现代化气象装备设施安全的一种主要自然灾害。近年黔南州的气象台站上有类似雷击事故发生,例如惠水、龙里、三部等县气象站和州局设在独山的甚高频中转设备、都先后遭受雷击,设备损坏,业务工作造成严重影响。现就黔南州气象台站主要业务技术装备和通信设施的防雷能力,存在问题和对策剖析如下。2气象业务设施防害安全现状2.I测场风塔:全州L个测场风塔均安置有铜质避雷针,引下线目前多数站已改m塔体本身,接地冲击电阻见表‘。22甚高频辅助通信设备,安装有较正规避雷设施的有瓮安、贵定、尤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