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乾隆帝,名弘历,25岁登极,在位60年,享年89岁。乾隆是我国有文字记载以来享年最高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政时间最长的皇帝。关于乾隆的出生地,是民间传闻最多、官方文献记载疑点最多的皇帝之一。  相似文献   

2.
清代陵寝制度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陵寝制度,是伴随着封建专制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而嬗变的。它的变化,往往可以窥视出历代政治生活的兴衰以及文化领域的更迁。清代,作为封建专制统治的最后一站,其陵寝制度汇集了古代之大成而形成陵寝史上的终结性格局,成为足以与秦汉、唐宋相轩轻的一个嘎然而止的顶峰。清王朝统治者在入关前即仿汉族典章制度,在关外建有永、福、昭、东京四陵;入关后在河北遵化县马兰峪建东陵,计有顺治的孝陵、康熙的景陵、乾隆的裕陵、咸丰的定陵、同治的慧陵;在河北易县永宁山下建西陵,计有雍正的秦陵、嘉庆的昌陵、道光的嘉陵、光绪的崇陵。清…  相似文献   

3.
《中国地名》2009,(7):74-80
清宫御砚始制于康熙年间,从1691年(康熙三十年)康熙皇帝亲自设计、监制第一方松花石砚开始,到1758年(乾隆二十三年)乾隆皇帝撤拼松花石砚作,限制雕制,松花石砚在宫内只生产了67年,共计产砚近二千方。仅作为皇帝御用、供奉先祖、赏赐重臣之用。  相似文献   

4.
北京天安门,早己成为新中国的标志与象征。天安门的设计者蒯祥,出生在江苏吴县香山一个远近闻名的木匠家里。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朱棣决定迁都北京,授权他设计并领导营建宫殿建筑群。明永乐十五还(1417年),由蒯祥担任主要设计建起承天门,清顺治八年(1651年)重修,改称天安门。继承天门之后,蒯祥又奉命负责营造乾清、坤宁两宫和重建三大殿,并领导营建北京城池、九门以及王府、六部衙署等工程,从而奠定了明清两代宫殿建筑的基础。蒯祥还负责设计、营建了明十三陵中的裕陵,也就是英宗朱祁镇的陵寝。蒯祥技艺高超,“凡殿阁…  相似文献   

5.
孤寂无依的昭西陵在清东陵陵区内,每座帝陵的附近都建有皇后陵寝和妃嫔的园寝。唯独有一处陵寝孤孤单单地建在大红门外的东侧。这就是埋葬孝庄文皇后的昭西陵。它为什么要建在这里呢?原来她是皇太极的妃子,顺治的生母,康熙时代被尊为太后,到雍正、乾隆年间又加进为孝庄文皇后。她虽是顺治皇帝的生母,但比顺治还多活了20多年,直到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才去世,终年75岁。康熙初年,她以太后的身份实行变相的垂帘听政,为后来慈禧的篡权树立了先例。她死前对孙子康熙遗言:“太宗奉安久,不可为我轻动。况我心恋汝父子,当于孝陵近地…  相似文献   

6.
颐和园万寿山上的佛香阁,是清乾隆皇帝为其母庆祝六十岁生日而建造的,故又称大报恩延寿塔。佛塔,古称浮图。按照惯例,重要的、高贵的佛塔都修九层,号称九级浮图,大恩大德。乾隆皇帝在位时期,乃大清太平盛世,经济实力丰厚统治阶级政权也比较巩固。乾隆皇帝命建佛塔,照理说该是最高贵,最重要的了,却是只建了三层。称作八角三层四重檐,攒尖顶。据清内务府档案记载,这大报恩延寿塔“通高十二丈八尺二寸六分”(合41米),然而为什么只建三层而未建九层?  相似文献   

7.
承德避暑山庄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山庄位于我国的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区以北,由皇帝宫室、皇家园林和宏伟壮观的寺庙群组成,曾是中国清朝皇帝的夏宫和处理政务的场所。避暑山庄的建设历经就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见证了我国最后一个王朝的辉煌与衰落,留下了许多重要遗迹和重要文物。同时,它还是帝王苑囿与皇家寺庙建筑经验的结晶,标志着中国古代造园与建筑艺术的巨火成就。承德避暑山庄是世界文化遗产和中国现存最大的占典皇家园林,与拙政园、留园、颐和园并称中国四大名园。  相似文献   

8.
葬于明孝陵背后中国历史上的一大悬案———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葬处,在今年初终于有了明确答案,它就在南京紫金山南麓明孝陵背靠的独龙阜玩珠峰地下数十米处。明孝陵为朱元璋的陵寝,始建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工程前后延续达32年。而真正埋葬朱元璋本人及马皇后和46位妃嫔的玄宫,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定论。由于史书早已失载,缺乏必要的工程档案资料,民间还有朱元璋葬于南京朝天宫或北京万岁山之说,所以几百年来,朱元璋究竟葬于何处,一直是人们心目中的不解之谜。而孝陵地面陵宫建筑,除方城、明城、享殿和享殿前门的基址大体保存外,其他建筑也…  相似文献   

9.
有一年,乾隆皇帝回盛京,去沈阳祭祖。他路过新民县时,听说于家店的于老板很有文才,工于诗词联对儿,而且乐善好施,人称“于善人”。心想:怎么没人说我皇上怎么怎么好呢。乾隆越想越不服气,哼,我何不  相似文献   

10.
千古人杰地天下第一州文图/陈崇“日边冲要无双地,天下繁难第一州”。这是清高宗弘历(乾隆)下江南、出京路过的第一个州──涿州时御笔亲书的楹联。据载,古代把天下州县分为四等:重要关隘要道上的城,曰“要冲”,关系到皇家地盘大小安危,故列为一等;人口繁多,物...  相似文献   

11.
修改遗诏说参汤弑父说年羹尧遗子说一代英豪清康熙帝执政61年,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驾崩。其后,第四子胤在激烈的皇位争夺中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雍正皇帝。但迄今为止,雍正皇帝是  相似文献   

12.
正天山北坡脚下的昌吉城,修建于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城周长3里5分,城高1丈5尺;有4座城门:东门"文同",西门"武定",南门"谐迩",北门"燮遐"。城成之后,上报中央。二十六岁的乾隆皇帝,意气风发,刚刚耗费了康雍乾三代帝王之力,剿灭了准噶尔汗国,统一了天山南北,钦命"宁边城"。"宁边",语出《北齐书》:"今也其时,静境宁边,事之大者……文武兼用,威恩并施。此计若行,国家  相似文献   

13.
河北省承德市的避暑山庄又名热河行宫,俗称承德离宫,原是清代皇帝避暑和从事各种政治活动的地方。它始建于公元1703年(康熙42年),建成于1790年(乾隆55年),占地8400余亩,分成宫殿区、湖区、平原区和山区四部分,康熙和乾隆题名的风景达72处之多。它既有北国风光,又兼具江南景色,是我国现存最宏大的皇家园林。本文试图从承德与北京之间区域气候及宫殿区和园林区气候的对比以及山庄内外小气候的差异分析来揭示避暑山庄的“避暑”效应,为风景旅游和历史文化名城——承德的建设提供气候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1956年我重入故宫,院长吴仲超交给我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对各殿作陈设计划,看看能不能展示乾隆时代的风貌。太和殿正中设须弥座形式的宝座。宝座的正面和左右都有陛,宝座上设雕龙髹金大椅,这就是皇帝的御座。椅后设雕龙髹金屏风,左右有宝象、香筒等陈设。宝座前面在陛的左右还有四个香几,香几上有三足香炉。当皇帝升殿时,炉内焚起檀香,香筒内插藏香,于是金銮殿里香烟缭绕,更为肃穆。1915年,袁世凯篡权称帝的时候,把殿内原有的乾隆帝所题匾额“建极绥猷”以及左右联尽都拆掉,把雕龙髹金大椅也不知挪到何处去了。椅后的雕龙髹金屏风还保留下来,…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地名》2009,(2):59-59
为祝贺建国60周年,香港和澳洲分别发行了故宫国宝《五牛图》纯金生肖纪念币。该纪念币用999纯黄金将故宫国宝伍牛图》按1:1原版铸造成黄金卷,限量配套发行。每套5枚,共用99.9纯黄金35.5克。原样保留着历代皇帝宋徽宗、乾隆等皇帝的珍贵墨宝。该纪念币一问世,就被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国家外交部礼宾司指定为最高外事礼品。  相似文献   

16.
乔家大院,占地8724.8平方米,建筑面积3870平方米,有院落19进,房屋313间。院落建筑构思精巧,平面为“双喜”字形。宅院古朴、大方,为传统中式结构。宅院周围,高墙围拢,达十几米。上有女墙垛口,房顶上,多达140余个烟囱,形制各异、无一雷同。院内斗拱飞檐、木砖石雕刻、精美大方,典雅美观,是高水平的建筑艺术作品。这一院落,始建于清代乾隆二十年 (公元1755年),是我国清代民居建筑中的一颗明珠。  相似文献   

17.
回马岭位于泰山登山中路的中段,壶天阁之上,中天门之下,海拔800米,现有石坊一座,额刻"回马岭"三字。关于这"回马岭"之名的来历,历来众说纷纭,至今仍是一个难解之谜。归纳起来,主要的有4种说法。1.光武帝刘秀回马说。东汉光武帝刘秀于建武中元元年(公元56年)登封泰山时,在此回马,遗名"回马岭"。2.宋真宗赵恒回马说。与乾隆皇帝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登泰山时在此赋诗题刻有关:"瞳日照紫芙蕖,石登盘行路转徐,传是真宗回马处,当年来为奠天书。"至  相似文献   

18.
大栅栏的前身是廊房胡同。距今580年前,明朝水乐皇帝从南京迁都北京,那时北京久经战乱,人口稀少,商业萧条。据《永乐大典·顺天府忐)记载;洪武二年(1369年),整个顺天府只有14900余户48000余人。因此,永乐皇帝决定在北京城关厢建廊房,从外地移民居住,或招商经营。自此之后,现今正阳门外的西部也就有了廊房一、二、三、四条胡同。  相似文献   

19.
艾伦 《中国地名》2012,(2):68-68
北京故宫作为中国最后两个封建王朝的宫廷建筑,处处体现着帝王的至高无上。民间大都知道"九五之尊"的说法,故宫的建筑的确与"九"和"五"两个数字有关联,如闻名中外的天安门城楼其城台设五个门洞,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故宫中许多建筑物的开门多为九间或五间,惟独太和殿的面宽是十一间,在整个故宫是独一无二的。这是为什么呢?"九"和"五"两个数字与封建宫廷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建筑  相似文献   

20.
102国道辽宁凌海段南行20多公里处,有一个柳树掩映的小村庄,这就是凌海市谢屯乡下马台村。进村口正南方向有一个不大的土高岗,土高岗上现已种满了庄稼,惟独与众不同的是土岗上的庄稼与周围的庄稼比,品种一样,施同样的肥却比周围的庄稼长得好。高岗上立着的一块花岗石碑,石碑三分之二已陷进土里,但依稀可辨石碑的几个大字:下马台。左刻:乾隆五十年立。传说,有年春天,乾隆皇帝东巡闾山的最后一站就是十三峰,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到十三峰脚下已人困马乏,下了十三峰又逢春雨潇潇,大臣与随从们累得东倒西歪,寻到一个民房倒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