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近海地震活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中国近海海域历史及现代强震活动的时空分布与相邻大陆地震活动的关系、强震发生的构造条件、震源机制应力场等探讨了该区地震活动特征.结果表明海域强震多分布在近海区:有渤海、南黄海二个强震集中、频度高的“地震窝”;有泉州、南澳和琼州三个强度高但频度低的强震区.海域强震活动与相邻大陆的大震活动时间有明显的相关性,整个海域的强震活动的时间分布亦有其共同的活跃期和平静期.海域强震发生的构造条件与大陆地震的相近,常发生在新生代特别是第四纪以来的强烈断陷区.海域地震应力场方向与邻近大陆的完全一致,它们好似大陆地震应力场轨迹线向板块边界处的自然延伸.该区强震活动与周围板块的构造运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南海及其周缘的地震活动与区域稳定性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虎男 《海洋学报》1995,17(6):81-89
鉴于历史地震资料的匮缺和台站控制能力的限制,对南海海域地震活动的了解,基本上处于空白,影响了区域稳定性评价的可信度.本文系统地收集了近年来发生在南海及其周缘的地震活动资料,结合历史地震活动和有关地质构造资料,探讨南海海域的地震活动史、活动趋势及有无潜在的海啸威胁,并在此基础上评价其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利用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方法所采集到的资料,对渤海海峡及两侧的活动断裂分布和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渤海海峡内主要受到NNE和NW向两组断裂构造的控制,且这两个方向上的主要断裂均在晚更新世以来有过活动,经过与地震资料比对,发现在这两组方向断裂交汇处活动性尤其强烈,历史上已经引起过较大的地震,并有继续活动的可能。此外,经过分析认为这两组断裂的分布和活动特征,是由新生代以来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活动所致,且研究区内NNE向断裂和NW向断裂都参与了发震,但是主要的控震构造还是NNE向断裂。  相似文献   

4.
利用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方法所采集到的资料,对渤海海峡及两侧的活动断裂分布和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渤海海峡内主要受到NNE和NW向两组断裂构造的控制,且这两个方向上的主要断裂均在晚更新世以来有过活动,经过与地震资料比对,发现在这两组方向断裂交汇处活动性尤其强烈,历史上已经引起过较大的地震,并有继续活动的可能。此外,经过分析认为这两组断裂的分布和活动特征,是由新生代以来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活动所致,且研究区内NNE向断裂和NW向断裂都参与了发震,但是主要的控震构造还是NNE向断裂。  相似文献   

5.
海底断裂引起的地震/海啸等灾害有着巨大的破坏性,这使得地震和地质学家越来越关注那些位于海底之下的活动断裂。总结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在海底活动断裂研究中常用的技术方法和手段,这些方法包括高分辨率声学探测技术、水下照相/摄像技术、定年技术、海底钻孔取样、GPS变形测量和0BS观测等,而我国也正逐渐拥有和掌握这些技术方法。目前,我国对海底活动断裂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我国近海海域中,渤海和福建—粤东沿海是强震的多发区,主要与几条规模较大的海底断裂的活动密切相关,如郯庐断裂渤海段,张家口—蓬莱断裂和华南的滨海断裂等,因此,为了增强对近岸海域地震的预测、评价地震危险性并对地震所造成的灾害进行评估,有必要在上述海域开展海底活动断裂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福建沿海港湾的活动断裂与地震安全问题,结果表明,福建沿海地区NE、NW向断裂发育,晚更新世以来都具有明显的张性活动,严格地控制了沿海湾的形成和发育,福建沿海地区历史上地震活动频繁,发生过多次破坏性地震。因此,在港口建设中应认真研究活动断裂与地震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7.
晚更新世以来的活动构造与现代地质灾害密切相关,目前针对陆域活动构造的定量研究成果卓著,而在海域方面研究薄弱。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海域活动构造的研究进展,提出了目前国内海域活动构造定量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在研究实践的基础上,阐述了海域活动构造的主要研究方法、其定量研究的关键问题及解决方案,重点总结了海域活动构造区地震危险性定量评价的研究方案,并进一步探讨了海域活动构造自身因素的危险性定量评价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8.
丁学仁  吴长江 《台湾海峡》1997,16(3):339-347
本文根据1994年9月16日台湾海峡7.3级强震序列的空间活动图象变化特征,结合历史地震资料,比较分析了台湾海峡区域史今地震活动的总体演变过程,表明该区强震发生与周边地区的台湾,日本及菲律宾大地地震,在时间进程,强度变化和地域分布关系上存在关地球物理场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厦门及其邻近地区的地震活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叶振民 《台湾海峡》1992,11(2):125-130
本文通过对厦门及其邻近地区历史地震和现今小震活动的研究,讨论了厦门可能遭受地震的危险性和厦门周围4个地震潜在震源区。文中用地震复发周期的方法求得今后100a内泉州-汕头地震带可能发生的重大地震震级为6.4,7级震的复发周期约360a。  相似文献   

10.
东南亚海上地震勘探活动JohnBishop如果以地震勘探活动作为今后5-10年的勘探开发水平的指标的话,那么东南亚海上油气的前景并不乐观。随着在该区作业的地震队数量的大幅度减少,该区的地震勘探工作在最近3年内明显下降。该区承包者拥有的地震船从多达23...  相似文献   

11.
南海北部分布有赋存石油、天然气资源的沉积盆地。南海北部的地震活动会对资源聚集的沉积盆地的稳定性有重要且直接的影响。着重对南海北部的主要断裂带分布及其活动特征进行详细分析。在对南海北部已有地震数据研究基础上,形成了南海北部断裂带分布图、南海北部的地震震中分布图。依照地震区、带小区划确定的原则,在南海北部地震活动性区划图基础上,形成了3个地震小区划,分别是广东沿海小区、福建沿海小区、珠江口盆地和台湾浅滩小区。最后对比研究了3个地震小区划的地震参数b值范围及地震动加速度,其中广东沿海小区的b值为0.949 8,福建沿海小区为0.645 2,珠江口盆地和台湾浅滩小区为0.486 5,该区的地震动加速度值介于0.115~0.379g之间。该项研究工作可以为南海北部沉积盆地稳定性分析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郯庐断裂带由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下俯冲所形成,各活动带之间的力学关系很好的表现在郯庐、西环太平洋地震带之间的地震活动群体特征上。通过研究地震带间地震活动群体特征之间的联系,为郯庐地震带地震中长期监测预报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3.
高分辨率多道地震调查表明,在长江口及其附近海域发现数条第四纪断层。他们有的切穿第四系底部,有的切入中更新统甚至晚更新统之中。结合对该区历史地震及近期地震资料的分析,这些第四纪断层可能与地震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其中切穿上更新统底部的F12(NE向)断层,与1996年11月9日的Ms6.1级地震震中及1505年10月19日Ms6 34级地震震中的距离都比较近。该断层与这两次地震的发生极有可能存在某种内在的联系。同时也说明该区域第四纪断层的出现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它是地壳新构造活动的反映。  相似文献   

14.
李荣峰 《台湾海峡》2000,19(1):107-112
本文通过对福建及其周边地区地震活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构建,研究了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在基于该区域地震活动性指标的地震分析预报中的应用。选用含一个中章层的前向神经网络模型,并采用与之相适应的BP算法,以该地区1971~1997年的地震活动性资料为基础,用神经网络进行实际计算、分析和检验。结果表明:神经网络模型对福建及其周边地区地震震级的预测检验效果较好的,可以在一定精度范围内使震级预测的内符率达100%  相似文献   

15.
珠江口盆地及其邻域的活动断裂与地震活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珠江口盆地(简称珠盆)及其邻域的野外调查和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分析,认为本区的活动断裂分NE,NEE和NW向三组构造系,以及强、中、弱和微活动四类。根据地震活动与活动断裂的关系,把南海北部大陆边缘地震亚区划分为滨海、琼雷和东沙-海南三个地震带及12个潜在震源区。通过综合评述,认为珠盆是区域稳定性相对较好的地区,盆内三大拗陷的稳定程度自高而低依次为珠Ⅰ,珠Ⅱ,珠Ⅲ。  相似文献   

16.
按照板块位置划分,强烈地壳形变和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主要有两种:板内型与板缘型,都受活动构造控制。系统总结了前人对主要板缘活动构造带和研究热点地区的板内活动构造和自然灾害规律,进而探讨全球范围的板缘和板内活动构造和灾害形成的差异机理。板缘活动构造形成机制主要是板块构造机制,板内活动构造形成机制除了受板块构造机制影响外还与板内构造-热不均一性和深部动力机制有关。重点讨论了从板缘到板内的活动构造(活动断裂)与地震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从地球系统科学角度探讨地震触发机制,以便更加清楚地揭示地震发生的规律,并为预测地震发生概率提供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17.
威海市宝泉汤温泉成因及其对断裂和地震活动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威海市是胶东地区温泉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而研究温泉与断裂及地震活动性的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宝泉汤温泉位于市区的东部,是一种富含各种微量元素、矿化度较高的地热水,水化学分析表明,温泉水属于Cl-Na.Ca型;温泉受NW向神道口断裂和近EW向城南河断裂的控制,大气降水和海水顺着断层或断裂破碎带下渗和深循环形成温泉,地热水循环深度能达到2 022.14m;温泉水循环对断裂及围岩有弱化作用,和温泉的热能释放作用一起降低了断裂和本区地震活动性。  相似文献   

18.
郯庐断裂是中国东部著名的深大断裂.其中段系指江苏境内新沂-泗洪地段.第三纪以来,尤其是第四纪晚更新世末的新构造活动十分强烈.它不仅是控制苏北黄海岸滨及黄淮平原的主要造貌构造,而且亦是制约海水进退的主要动力因素之一.对其加强研究,不仅对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震地质有重大的实际意义,而且对海平面升降变化的研究、海涂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姜效典  李巍然 《海洋学报》1995,17(3):135-139
潜在震源区是指未来具有发生破坏性地震潜在可能的地区,它以地震构造和地震活动为主要特征,描述了未来地震活动强度在空间上的分布特点.它的划分是地震区划和地震危险性分析的基础,随着地震研究的进展,潜在震源区的划分显得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20.
对红河断裂带及其邻区219个地震的相关数据进行震源机制解分析,阐述了红河断裂带不同区段的地震分布特征及其地震类型的差异性,结合对研究区区域深部动力学条件的分析,从地震发生及其深部动力学特征分析红河断裂带活动的分段性特征,取得如下新认识:(1)红河断裂带北西段由于受印-藏碰撞影响而显现出挤压应力场特征,断裂活动具有逆断特征和局部拉张应力场下的正断特征;(2)中段作为华南亚板块与印支亚板块之间的主体剪切活动带,显现剪切应力场特征,断裂以剪切活动为主;(3)南东段在断裂带右旋走滑的基础上,受到深部物质抬升、岩石圈拉伸减薄的影响,而表现出张扭应力场性质,断裂活动显现张扭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