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祁连成矿带成矿区划和找矿潜力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依据成矿地质构造背景、含矿岩石建造、成矿时代和主要矿种,结合重砂和化探异常的分布特征,初步将祁连Ⅱ级成矿带划分为北祁连、中南祁连2个Ⅲ级成矿带,21个Ⅳ级成矿带,简要论述了祁连成矿带金属矿床地质成矿特征和时空分布规律,明确了该区的主攻矿种为铜、铅、锌、金、钨等及其主攻矿床类型,分析了找矿潜力,提出了下一步地质找矿工作的主攻地区。  相似文献   

2.
祁连山主要矿床组合及其成矿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李文渊 《地球学报》2004,25(3):313-320
祁连山早古生代有色金属、贵金属成矿带,构造上划分为北祁连、中祁连和南祁连3个构造单元;成矿区划上一般分为北祁连成矿亚带和南祁连成矿亚带,后者由中祁连和南祁连2个构造单元组成。总体上北祁连由早古生代北祁连洋向北洋-洋俯冲的沟-弧-盆相和残留的大陆裂谷相火山岩系组成为特点,成矿主要表现为块状硫化物铜多金属矿床,西段为洋-陆碰撞的岩浆弧相的构造环境,有夕卡岩型的钨矿床发现;南祁连主要为大陆裂谷或陆间裂谷构造环境的复理石相、火山碎屑岩相和中祁连的古老基底组成,有岩浆铜镍矿床、铬铁矿矿床和大型造山型金矿床发现。祁连  相似文献   

3.
依托青海省矿产地质志研编项目,在收集矿产勘查、科研成果资料以及调研典型矿床的基础上,对青海省铁矿时空分布、成矿系列和成矿模式进行了研究,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青海省铁矿床主要形成于元古代、寒武纪—奥陶纪和三叠纪,自北向南成矿时代由老变新,空间上主要分布于祁连、东昆仑构造带,祁连构造带以产出寒武纪—奥陶纪海相火山-沉积型铁矿床为特色,东昆仑构造带主要产出元古代沉积变质型和三叠纪接触交代矽卡岩型铁矿床;2)将青海省铁矿床划分为九个矿床成矿系列;3)厘定了青海省主要类型铁矿床产出的构造环境,认为元古代沉积变质型铁矿产于大陆边缘,寒武纪—奥陶纪及二叠纪—三叠纪海相火山-沉积型铁矿产于大陆裂谷、岛弧或弧后盆地,三叠纪接触交代矽卡岩型铁矿产于碰撞-后碰撞造山带;4)概述了九个系列矿床成矿特征,建立了元古代沉积变质型、寒武纪—奥陶纪海相火山-沉积型、二叠纪—三叠纪海相火山-沉积型、三叠纪接触交代矽卡岩型4个主要矿床成矿系列的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4.
甘肃成矿系列研究及矿产勘查新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省地质环境复杂,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相对丰富,构造上位于古亚洲、滨太平洋、特提斯三大构造域的交接部位,有北山、祁连山、西秦岭3个北西-南东向造山带,其间夹持着敦煌、阿拉善、中-南祁连、鄂尔多斯等地块。根据甘肃省的构造演化、岩石建造组合及矿产分布规律,运用成矿系列理论,对全省各成矿单元成矿系列和谱系作了初步研究与梳理,重新划分出10个成矿系列组,54个成矿系列,42个成矿亚系列,82个矿床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归并出4个矿床成矿系列组合、16个矿床成矿系列类型。通过归纳总结祁连山-龙首山、秦岭成矿区矿床成矿谱系,依据甘肃主要成矿大区不同构造环境、成矿旋回和成矿系列发育特征,运用缺位找矿思维,调整对区域矿产勘查工作部署,开展新区域、新层位、新类型、新矿种勘查找矿,取得重要成果。西秦岭地区玛曲县大水金矿、夏河县加甘滩金矿找矿成果卓著,先后列为国土资源部2010年度、2014年度全国10大找矿成果,西成铅锌矿田厂坝老矿山深部勘查资源储量大幅度增加,发现大桥金矿新类型;北祁连西段卡瓦铁矿富集区评价取得新进展,将成为镜铁山铁矿资源接续区;阿尔金成矿带青砂沟锰矿勘查实现新层位找矿突破,显示出成矿系列理论在指导区域成矿规律研究方面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科学依据。甘肃省内已设置国家级整装勘查区5个,据《2012年全国主要矿产资源储量通报》,甘肃省金矿资源储量跃居全国第2位,锰矿居全国第8位,锌、铅矿分别位稳居全国第3、6位,找矿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5.
北太行山—燕山区中生代金属矿床成矿系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石准立  刘凤山 《地学前缘》1999,6(2):297-304
太行山北段—燕山地区位于中朝板块中部及其北部边缘,以铁、铜、钼、金、银、铅、锌、铀等金属矿产为特色。中生代本区进入陆内造山作用阶段,花岗质岩浆作用及与之有关的成矿作用是克拉通活化的结果。在已研究了与花岗质岩浆作用有关的成矿系列划分、特征和控制因素等基础上,本文重点探讨了成矿系统的划分、时空结构及其控制因素,指出其作为中生代陆内造山作用的结果,明显受到两期不同成矿动力机制的控制,主要由古欧亚构造域成矿系统和西太平洋构造域成矿系统组成。根据构造应力环境,可进一步划分出5个成矿亚系统和Ⅰ~Ⅳ4个成矿系列。成矿系列或矿床具有多期性,不同时代矿床空间分布成带或集中区,三叠纪矿床主要分布于燕辽沉降带北侧,早侏罗世时以辽西为主,中侏罗世时向西扩展到冀东,晚侏罗世时则以太行—燕山西段为主,早白垩世矿床广泛分布于全区,但Ⅲ成矿系列集中等间距分布在几条NW向带中。矿床这种时空分布规律受控于中生代花岗岩类岩浆活动,而中生代造山作用决定了岩浆岩的时空分布,岩浆起源演化与成矿有关。  相似文献   

6.
以板块理论为指导,提出本区地质演化阶段四分方案,总结了各阶段相关矿产时空分布特征;阐明成矿地质条件的复杂性、成矿作用的多样性、矿床类型丰富性、成矿元素特征性和矿床规模趋大性等特点;在成矿时代上指出三叠纪、侏罗—白垩纪和第三纪为主要成矿期;在成矿构造环境上,以岛弧、弧后盆地、重熔花岗岩带、走滑剪切带及其拉分盆地为有利成矿场所,并根据成矿系列的定义厘定了成矿系列。  相似文献   

7.
甘肃省磷矿床主要分布于北山区、龙首山区和北祁连山区,矿床规模以小型矿床为主,分属不同的建造类型。本文通过分析甘肃省磷矿资源及分布特征,并介绍典型矿床特征,总结甘肃省磷矿的成矿地质条件及时空分布规律,提出了3个磷矿成矿远景区。  相似文献   

8.
河西走廊成矿带是分布于祁连地区最北部的Ⅲ级成矿单元(全国统一编号为Ⅲ-20), 目前共有235处矿产地, 形成了石油、煤、凹凸棒石黏土、萤石、石膏、芒硝、石灰岩、天然石英砂、铁、铜、金、钨等40余种矿产。该成矿带以沉积成矿作用为主, 其次为流体、岩浆、变质和表生成矿作用, 可分为11种矿床类型, 主要成矿期为华力西期、加里东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河西走廊成矿带可进一步划分为2个成矿亚带, 分别为玉门—民乐成矿亚带和山丹—中卫—泾源成矿亚带。根据构造空间、成矿时间、成矿作用和矿种等四要素的耦合关系, 河西走廊成矿带厘定了10个矿床成矿系列, 包括4个沉积作用有关矿床成矿系列、3个流体作用有关矿床成矿系列、1个岩浆作用有关矿床成矿系列、1个变质作用有关矿床成矿系列和1个表生作用有关矿床成矿系列。通过细分成矿时段和细化成矿地质作用, 进一步解析出16个矿床成矿亚系列, 并建立了47个矿床式。根据区内地质、矿产、物探、化探和遥感信息, 河西走廊成矿带共圈出5个综合预测区, 为下一步找矿工作指出了方向。  相似文献   

9.
借鉴已有的中国矿床成矿系列和亚系列,在祁连成矿省划分的4个Ⅲ级成矿带基础上,对该成矿省内的成矿系列进行了深化研究,相对于含矿或成矿建造将成矿系列划分为同生、准同生和后生等类别。在祁连成矿省初步确定出24个成矿系列族,并进一步划分为47个成矿系列。加里东期是该区重要的成矿期,且主要形成与中基性火山岩同生的Fe-Cu-Pb-Zn-Au成矿系列。  相似文献   

10.
华南区域成矿和中生代岩浆成矿规律概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华南地区成矿地质构造环境经历了六个地质构造演化阶段,并在中生代形成了长江中下游、江南隆起、赣东北(钦杭带东段)、武夷-云开、南岭和东南沿海6个构造岩浆成矿带。本文依矿床的成矿系列理论,将华南中生代繁多的矿床,按地质构造单元及环境、岩浆成矿作用的专属性、有成因联系的矿床组合,划分出五个矿床成矿系列,总结了各矿床成矿系列的特征,分析了各矿床成矿系列的边界及部分过渡、重叠的特色。本文总结了华南成矿作用的时空分布及演化规律,分析各矿床成矿系列与壳幔作用的关系,探讨了华南中生代成矿作用与印支期华北、扬子板块碰撞对接、燕山期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之远程影响的关系,以及华南地区燕山期地幔活动对该区岩浆成矿作用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
秦岭地区主要金属矿床成矿系列的划分及区域成矿规律探讨   总被引:22,自引:7,他引:22  
本文根据我国公路建设项目投资、融资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阐述了改进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财务评价工作的重要意义及改进财务评价方法的原则,提出改进财务评价方法的途径。针对当前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财务评价的现状,提出了财务评价工作应注意几个问题,供有关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三江特提斯复合造山与成矿作用   总被引:72,自引:4,他引:68  
三江特提斯构造带作为全球特提斯构造在中国大陆最典型的发育地区,经历了复杂而完整的演化历史:从晚前寒武纪—早古生代泛大陆解体与原特提斯洋形成,经古特提斯多岛弧盆系发育与古生代—中生代增生造山/盆山转换,到新生代印度-亚洲大陆碰撞与叠加改造,完好地记录了超级大陆裂解→增生→碰撞的完整演化历史和大陆动力学过程,可谓是中国大陆构造演化的典型缩影。复合造山和叠加转换导致了三江特提斯域复杂的成矿演化,主要表现为:①在构造转换阶段,于元古代刚性基底基础上发育大量叠加改造型矿床,具有独特的金属组合(Sn-Cu,Sn-Pb-Zn,Fe-Cu等);②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VMS)矿床伴随特提斯岩石圈演化,连续发育于陆缘裂谷(Cu)→初始洋盆(Cu-Zn)→大洋岛弧(Cu-Zn-Pb)→弧间裂谷或弧后盆地(Pb-Zn-Ag)→弧-陆碰撞裂陷盆地(Cu-Pb-Zn)等阶段及诸环境;③特提斯阶段的岛弧型斑岩Cu矿被碰撞造山阶段的大陆型斑岩Cu矿所取代;④世界级规模的金属成矿带和巨型矿床,在新生代碰撞造山期爆发式产生。尽管已有的研究从整体上勾画出了三江特提斯域的基本构造特征和成矿面貌,但仍有许多重要问题尚未解决:①三江复合造山带构造叠加、...  相似文献   

13.
The pre-Sinian basement on the southwestern margin of the Yangtze paraplatform consists of threemetamorphic rock series of different ages. Being products of different tectonic events and environments, theydiffer markedly in original rock sequences, metamorphism. tectonic styl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granitoids andmineral deposits. The Late Archean Kangdian cration mainly comprises the Kangding and Julin Groups with ametamorphic age of nearly 2500 Ma. They are supracrustal rocks dominated by mafic volcanics enclosed introndhjemitic rocks The craton is believed to represent a granite-greenstone terrane of Late Archaean age.There occur mineral deposits such as graphite and kyanite deposits of metamorphic origin, muscovite depositsin pegmatites and gold quartz veins in gneissic granites, banded hornblende-magnetite mineralization and cop-per and zinc mineralizations related to felsic volcanics. Large V-Ti-bearing magnetite deposits were also formedin the mafic. ultramafic stratiform intrusions emplaced on the margins of the craton during the MiddleProterozoic. Copper and nickel deposits are found in several ultramafic intrusions. Extending in a north-southdirection, the Proterozoic mobile belt consists mainly of the Early Proterozoic Hekou Group and MiddleProterozoic Huili and Kunyang Groups. and they are thought to be accumulations in a Proterozoic rift troughor aulacogen. During the Early Proterozoic, the rift trough was characterized by intense volcanism and pres-ence of iron ore deposits of volcano-magmatic type, iron-copper deposits of exhalative-sedimentary type. TheMid-Late Proterozoic of the rift trough mainly witnessed the formation of sedimentary stratiform copper de-posits and submarine sedimentary iron deposits. In the wake of the emplacement of the Jinningian andChengjiangian granites in the Late Proterozoic, skarn-type tin and tin-iron ore deposits were formed.  相似文献   

14.
华北古大陆西南边缘构造格架与成矿系统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汤中立  白云来 《地学前缘》1999,6(2):271-283
根据本区地层、构造、岩浆作用特点,在“系统论”、“活动论”思想指导下,厘定华北古大陆西南边缘的构造格局如下:龙首山陆缘带、河西走廊弧后盆地、北祁连缝合带、中祁连离散型岛弧地体、南祁连弧后盆地、柴达木地块。根据构造发展阶段和成矿作用特点,确定本区成矿系统及组合如下:(1)华北板块西南边缘太古宙—中元古代裂解期前成矿系统:东大山铁成矿组合,金川镍铜成矿组合;(2)柴达木板块北缘中、新元古代裂解成矿系统:桦树沟—柳沟峡铁成矿组合;(3)加里东期活动大陆边缘成矿系统:早期岛弧裂谷成矿组合(白银厂—清水沟铜及多金属成矿组合),中、晚期岛弧成矿组合(红沟—蛟龙掌铜及多金属成矿组合),弧后扩张盆地成矿组合(猪咀哑巴—九个泉—石居里铜及多金属成矿组合),与俯冲作用有关的岩浆热液成矿组合(塔尔沟—小柳沟钨成矿组合,桦树沟—柳沟峡铜成矿组合,大东沟—吊大坂铅锌成矿组合),洋壳残片成矿组合(大道尔吉铬成矿组合,玉石沟铬成矿组合);(4)碰撞造山成矿系统:前陆盆地成矿组合(天鹿铜成矿组合),陆内造山韧性剪切成矿组合(寒山—鹰咀山金成矿组合)。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新疆矿床成矿系列类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认为在不同时代、不同地质构造单元中重复出现的矿床成矿系列,可称为矿床成矿系列类型。新疆主要矿床成矿系列类型带有鲜明的古生代造山带成矿作用特点,它们联系于新疆各造山带古生代地壳发展的拉张型过渡壳-洋壳-汇聚型过渡壳-古生代新陆壳的各特定阶段,与各阶段地质构造作用密不可分。矿床成矿系列类型本身也随着地壳发展、地壳成熟度的提高而有规律地演化  相似文献   

16.
祁连成矿带钨矿成矿特征及其区域找矿标志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对祁连成矿带内钨的区域成矿地质和地球化学背景,钨及钨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等综合分析基础上,将本区钨及钨多金属矿床初步划分为夕卡岩型、石英脉型、云英岩型以及海相火山岩型等4种类型,指出元古代及早古生代,特别是元古宙各时代的含钨中基性火山岩一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地层、与造山构造作用(俯冲造山和/或碰撞造山)有关具有多阶段侵入的以偏碱性和钙碱性成分为主的复式中酸性岩浆侵入体以及多组构造系统复合是本成矿带钨矿床,特别是大型钨矿床的主导控制因素。进一步总结了本区钨矿区域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17.
文章主要论述了北祁连山西段石居里矿田内Ⅵ号沟、Ⅷ号沟、九个泉等矿床的基本地质特征,并与北祁连山东段老虎山地区银硐沟、猪嘴哑吧等矿床对比。结合其早古生代构造演化历史、古洋脊或弧间、弧后拉张环境确定矿床类型,将上述3个矿床归属为蛇绿岩Cu(Zn)-S型矿床(类塞浦路斯型)。建立综合成矿模式的基本要求:(1)矿床具有一定的时控性,有一定的含矿层位;(2)生长性断裂的积极参与;(3)海底火山喷发、喷气中心与次级盆地双向控制;(4)多元热流体成矿系统。  相似文献   

18.
长江中下游地区铁、铜等成矿规律研究   总被引:29,自引:8,他引:29  
本文反映了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75-55-02-01专题的地质研究成果,论文探讨了长江中下游区域成矿的地质背景和构造演化,提出燕山期本区为大陆板块内部的断块与裂陷交织的构造-岩浆-成矿带。燕山早期,以NWW—EW向为主的岩石圈断裂,控制了铜、钼、(金)矿带的分布;燕山晚期,以NNE—NE为主的岩石圈断裂,主要控制了铁及铁-铜矿带的分布。矿带内各矿田的位置,受基底构造和盖层构造的联合控制。根据环形构造、线性构造与侵入岩体的关系,建立了本区矿田构造垂直分带的“三层结构”模式。首次研究了主要赋矿层位——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地球化学,包括有机碳含量及与金属成矿的关系。对中生代侵入岩的岩石化学和含矿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划分了3个成岩成矿亚系列。在综合研究区域构造、沉积、岩浆、成矿等作用演化的基础上,提出本区存在两个成矿系列,即沉积成矿系列(古生代为主)和岩浆成矿系列(燕山期为主),后者是本区主要的金属成矿系列。两个系列的叠加复合是本区区域成矿的一个特色,是造成矿床多样性和复合性的重要原因。论文讨论了铁矿带和铜矿带的区域分布及二者的相互关联,并论述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在环太平洋矿带中的地位和特色。  相似文献   

19.
华北克拉通北缘与盆地流体有关的若干矿床实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与华南一样,在华北克拉通北缘及其增生带也有与盆地流体有关的矿床产出。矿床的生成总是与张裂型沉积盆地有关。根据基底大地构造性质和盆地动力学演化特征,可划分出两个与盆地流体有关的、特征各异的金属成矿省:1)华北克拉通北部元古代金.多金属成矿省,在克拉通内部,边缘元古代裂谷增生期生成沉积喷流型硫多金属矿床和沉积岩容矿的微细浸染型金矿床;2)大兴安岭中南段古生代锡.多金属成矿省,在克拉通北缘早/晚古生代增生带的张裂型沉积盆地内分别生成各具特征的铅锌/锡-多金属矿床。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一些主要金属矿床类型及其时空分布规律问题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宋叔和 《矿床地质》1991,10(1):10-18
中国已发现了许多规模较大的金属矿床,其中以铁-铜-镍、锌-铅、锰-铝和钨-锡-钼十种四组矿床最具特色。它们分别产于前寒武纪古陆和显生宙的地槽褶皱系中。比较发育的成矿期是太古一早元古代、中元古代、晚古生代和中生代。根据许多矿床分别产于以海相喷出沉积为主和喷出、侵入均极发育的不同地质构造环境中,说明一些金属矿床的形成是严格地受地质构造环境控制的。在地质构造演化历史过程中,类似的地质构造环境虽然可以形成近似的矿床,但这仅是少数矿床类型,总的说成矿作用是由简而繁,显生宙比隐生宙出现更多的新矿床类型。因此中国一些金属矿床的时空分布是明显地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