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3 毫秒
1.
城市湿地景观生态规划设计:以湖南郴州秧溪河湿地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湿地系统在现代城市生态系统中占据重要位置,将生态理念融汇于景观设计方案中以实现城市湿地景观的可持续发展。以湖南郴州秧溪河湿地公园为例,提出城市湿地景观建设的原则。郴州秧溪河湿地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一带七区"的建设,在城市湿地规划中融入城市建设所特有的海绵城市和绿色屋顶的理念,以植物富集和生态浮岛的形式降低土壤及水质的污染程度,并结合森林生态旅游新概念,突出强调地域文化在城市湿地设计中的独特性。旨在探索一种适合城市居民发展需求以及符合湿地景观生态规划要求的设计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2.
湿地是九寨沟水体景观的主要载体,保护好湿地就是保护好九寨沟的景观资源。通过30余年的发展历程,九寨沟走出了一条"保护促发展,发展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湿地景观保育方面采取了有效的保育措施,并开展了相关课题攻关研究,使九寨沟水体依然美丽,湿地生态系统良好。梳理了九寨沟湿地景观面临的威胁及导致其退化的关键驱动因子,分析了现有的湿地景观保育技术,构建的湿地景观保育技术体系将为九寨沟科学管理景区提供理论支撑,也可为其他湿地景区景观保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北京永定河上游军响湿地的建设对北京市水资源的保护和永定河上游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它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于一体。本文对军响湿地建设的意义、目标、主题以及指导思想进行了探讨,并系统论述了军响湿地的功能分区、生境设计和植物设计的方法与内容。  相似文献   

4.
永定河八号桥湿地系统在秉承生态自然理念下模拟天然湿地特征,充分利用河滩地空间及地形,综合溪流、生态塘、表流湿地和潜流湿地等多种形态,并结合人工湿地构建经验和技术要点构建大型的仿自然复合功能湿地系统,在北京地区尚属首例。初期效果表明:系统运行水力负荷0.076 m~3/(m~2·d),上游来水主要水质指标介于地表水Ⅳ~Ⅴ类条件下,对COD_(Cr)、TN、TP和NH_4~+-N的去除率分别达到22.64%、47.78%、51.67%和21.58%,系统出水主要污染物指标达到优于地表Ⅳ类标准。基于多种形态湿地的优化组合,形成多样化生境格局,有效促进了周边区域生态系统的恢复和景观环境的整体改善。  相似文献   

5.
湿地具有独特的生态服务功能和很高的生态效益,因此恢复或重建退化湿地非常重要。针对目前湿地恢复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恢复举措等宏观方面,缺乏在整体上考虑湿地之间的连通性及其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等问题,在流域为尺度上,对湿地的可恢复性进行评价,综合考虑湿地结构、湿地景观特征等自然因素以及人类建设活动干扰下流域下垫面等因素对整个流域内湿地恢复的影响,以永定河上游流域为例,建立一个基于GIS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对湿地的可恢复性进行评价。具体研究步骤包括指标信息提取、指标赋值及归一化和多指标综合。首先,选择河流等级、坡面流长、河流水质、饱和指数、水成土、土地利用/覆盖类型作为评价指标;然后,针对指标参量对湿地恢复的贡献度进行赋值,并做归一化处理以消除不同指标量纲对结果的影响;最后,利用层次分析法分析指标权重,计算加权值,根据加权值的正态分布对流域内湿地的可恢复性进行等级划分,并使用优序图法对评价结果进行佐证。研究结果表明,永定河上游流域研究区内可恢复湿地面积约979km2,占流域总面积的2.18%;其中,阳原县的可恢复湿地面积最大,约为131.6km2,其次为怀来县,为129.1km2;可恢复的湿地类型以水库/坝区型湿地和河流为主,分别占可恢复区域总面积的11.75%和11.33%。研究成果为湿地的管理和恢复工程选址的合理性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参考,避免了依据单一生态环境要素或局部区域特征进行恢复对象选择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6.
<正>水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人类活动已经严重破坏了水环境。水质污染、湿地退化、资源短缺、景观破碎等问题尤为突出。为系统总结受损湿地水环境修复和湿地保护技术,促进我国生态类项目开发和生态修复的协调发展,加强国内该领域专家和技术人员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2017年7月14—16日、7月28—30日在云南腾冲市、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召开"湿地水环境修复与湿地保  相似文献   

7.
扎龙保护区湿地扰动因子及其影响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许林书  姜明 《地理科学》2003,23(6):692-698
扎龙湿地的扰动因子有气候、洪水、火、水利工程、农业活动等因子。这些扰动因子给湿地带来了正反两方面的作用,而扎龙湿地在扰动因子的作用下,导致湿地面积减小、生物多样性降低、水质污染、景观破碎等,进而导致湿地功能下降,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对湿地扰动因子进行分析,掌握它们的作用过程和发生机理,对湿地的利用、保护以及恢复重建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湿地景观模拟模型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有很多湿地的景观出现破碎化现象,为了探讨未来湿地景观的演化规律,湿地景观模拟模型将成为预测未来湿地景观演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分析了湿地景观变化的驱动因子,将湿地景观模拟模型归纳为基于过程的湿地景观模型和基于格局的湿地景观模型。基于过程的湿地景观模型(如PBS、SWEDI、BTELSS和WLS模型等),侧重反映湿地景观变化的生态学过程,但所需基础数据不易监测,建立模型难度大,不易推广;湿地景观格局模型(如CA-Markov、ANN、CLUE-S和GM模型等),一般是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通用模型,将湿地作为一种景观类型,侧重考虑湿地景观格局的变化,未能充分考虑其生态过程。对湿地景观模拟模型的研究予以展望,认为需要(1)加强湿地景观驱动机制的定量化研究;(2)促进湿地景观格局-过程模型耦合;(3)注重湿地景观模拟模型的尺度推绎;(4)应该提高湿地景观模拟模型的普适性,使其能够预测全球变化背景下不同区域尺度的湿地景观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9.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环境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等科学理论为指导,应用"3S"技术和地面观测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结合对我国湿地环境质量监测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以国内主要湿地类型区的监测信息为平台,共筛选出了湿地景观状况、湿地生物状况、湿地非生物状况、湿地规模等4大类,共计19个监测评价指标,应用层次分析法(AHP),在咨询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利用T.L.Saaty的标度法,建立了符合我国国情的湿地环境质量监测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成果可评价全国范围内的湿地环境质量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为我国的湿地评价、保护和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以临沂市人工湿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层次分析法对人工湿地净化效能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临沂市人工湿地的运行维护水平较低,大部分湿地处于"亚健康"的状态。21处主要人工湿地综合评价为"良好"的仅1处,"较好"的有7处,"合格"的有5处,"较差"的有4处,"差"的有4处。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进水水质水量控制较差、植物管理缺乏科学性、老化湿地亟需复壮、管理机制亟待理顺、经费缺口较大等。根据微污染河水净化人工湿地、污水厂尾水净化人工湿地、农村污染治理人工湿地等类型,提出了人工湿地管理和修复建议。  相似文献   

11.
GIS 与RS 技术支持下的 北京西北地区景观格局优化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4  
在区域尺度上以城市化过程为特征的土地利用活动对景观功能的稳定和景观结构的差异性有着深刻的影响。选择北京西北地区为研究区域, 应用RS 与GIS 技术, 对1989 年、1996 年、2005 年三期LANDSAT TM 图像进行解译判读, 深入分析研究区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特征, 发现城市扩展造成了生态绿地破碎化、景观连通性降低及景观单一等一系列问题。在此基础上, 本研究以景观流运行受距离、障碍等因素影响原理作为出发点, 采用累积耗费距离模型, 结合景观组分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和空间作用, 研究了北京西北地区景观结构紧密性和生态功能空间差异, 进而构建源地、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等景观组分来加强生态网络的空间联系, 最后提出本研究区域的景观格局优化方案。该研究方法及结果对北京地区景观生态规划和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基于3S与模型方法的湿地景观动态变化研究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湿地景观格局及其动态变化研究是湿地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研究的热点。该文总结和探讨基于3S技术与模型方法的湿地景观格局及其动态变化研究,包括研究尺度与区域选择、景观数据获取与处理、景观分类体系构建及指数模型与动态模型的选取与应用等;结合湿地景观格局与动态变化的研究内容,评价湿地景观格局的分异特征、变化过程及其驱动机制等,指出当前湿地景观格局与动态变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3.
根据长安秦岭北麓发展带的现状分析,从区域生态景观规划的概念入手,提出规划目的是维护和恢复景观生态过程及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规划原则是整体优化、持续发展、自然优先、适度开发和文化特色原则,探讨生态景观规划分区、廊道建设等相关问题。通过规划把发展带融入整个秦岭的大自然之中,形成了“水体-绿林-城市-群山”的风貌特色。蓝道、绿道网络的建立,使区域中的自然斑块和人文斑块与秦岭有了联系的通道,整体上形成斑块-廊道-基质系统。  相似文献   

14.
湖南省中心城市竞争力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简单分析城市竞争力的概念及研究意义,从综合经济实力、基础设施水平、科技实力、资金融通能力、对外经济能力和教育与人口素质等6个方面构建了城市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和城市竞争力计算的测度模型,进而运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湖南省14个中心城市的竞争力进行测算和分析。结果表明:湖南省城市竞争力与综合经济实力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综合经济实力强的城市竞争力一般也较强;湖南省中心城市竞争力呈现出明显的非均衡发展特点;城市竞争力的总体水平不高;中心城市竞争力的空间结构表现为东部竞争力强西部竞争力弱的局面。最后,提出了提高湖南城市竞争力的几条对策:更新观念,大胆创新,增强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找准相对优势,提高自身竞争力;加快竞争力强城市的产业升级步伐,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相似文献   

15.
尚义县景观生态分类和生态建设方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礼  唐冲 《地理研究》2008,27(2):266-274
依据尚义县地貌、气候、土壤与植被等自然要素与土地利用等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和变化表现出的整体分异,选取地貌与土地利用类型为主导标志,划分出了不同的景观生态类型。将全县的景观生态分类系统分为两个级别,第一级分为8类,分别为:Ⅰ河、湖滩地牧农景观、Ⅱ低缓丘陵农牧林景观、Ⅲ高原平地牧农林景观、Ⅳ坝缘山地牧林农景观、Ⅴ河川沟谷农牧林景观、Ⅵ石质低山牧林农景观、Ⅶ黄土台地牧农景观、Ⅷ浅切割中山林牧农景观;第二级对应分为23个亚类。针对各景观生态类的自然条件与生态环境问题,以景观生态学和景观规划的理论与方法为指导,为退化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寻求切实可行的生态工程途径,并对各景观生态类提出了相应的生态建设方略。  相似文献   

16.
西南岩溶山地乡村景观格局与石漠化调控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南岩溶山地乡村景观格局石漠化过程的生态认识落后于生态治理措施。面对国家需求,优化乡村景观格 局对石漠化发生过程的调控,未来优先研究领域:⑴识别岩溶山地乡村景观格局的转换、渐变和基本不变的层次 性,测算不同尺度下乡村景观类型及其空间组合的贡献;⑵认识不同类型乡村景观空间分布的生态学意义及其对 区域石漠化整体程度的影响,找出不同乡村景观演化格局下的石漠化效应;⑶厘定岩溶山地高强度人类活动及其 所诱导的乡村景观格局演化对石漠化的作用效应,构建乡村景观石漠化的成因框架;⑷探讨乡村景观格局制约下 有利于石漠化土地恢复的格局优化模拟,丰富人们对岩溶山地乡村石漠化发生过程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7.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特色旅游小镇作为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承担着产业发展、文化传承、社区管理、空间整合和生态优化等多种功能。针对当前特色旅游小镇产城不融合、特色不鲜明等发展现状,论文以产业整合与景观重构为视角,探讨特色旅游小镇建设的双轮驱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① 以产业整合实现特色旅游小镇建设的转型升级。在挖掘产业共性与识别产业特色的基础上,运用整合手段实现产业互融,激发出产业整合极强的人口集聚、产业集聚、消费集聚、服务集聚、空间集聚以及生态集聚等效应,促进特色旅游小镇的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② 以景观重构实现特色旅游小镇建设的基因传承。通过识别景观基因、提取景观节点、组合景观廊道、构建景观形态的重构路径,描绘出特色旅游小镇文化景观的建设蓝图,以凸显特色旅游小镇的文化基因。③ 将产业整合与景观重构有机结合,形成特色旅游小镇建设的双轮驱动器。在识别景观基因与确定形象定位的前提下开展产业整合,同时利用整合成果提取出景观节点,组成旅游通道,进而整合社会空间功能,形成和谐的景观形态,为特色旅游小镇提供一条产业化与特色化高度融合的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18.
我国湿地景观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湿地景观研究是近十余年来新兴的热点领域,极大地推进了湿地学科发展.但是,由于湿地景观研究体现的是湿地与景观方法有机结合,其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在对我国湿地景观研究现状系统分析基础上,重点阐明了湿地景观概念、分类、遥感信息提取精度、多源数据可比性、结构与格局研究方法、景观过程与功能研究内容与尺度等制约湿地景观研究的主要问题.并指出了未来发展方向:(1)重视湿地景观分类研究;(2)重视湿地景观破碎化研究;(3)重视发展基于过程和功能的景观格局研究方法;(4)重视多尺度湿地生物多样性研究;(5)重视湿地景观管理研究.  相似文献   

19.
国外景观地理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辨析景观的地理学及景观地理学的概念的基础上,总结了国外景观地理学发展的主要历程和成就,景观地理学的发展过程反映了人地关系的深化过程。通过对国外景观地理学发展的剖析,分析了其在研究领域及研究方法上的逐渐深化与完善,对新时期新问题下的景观地理学发展趋势及主要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Initially, seven usages of the term cultural landscape in Norwegian academic literature are discussed: as an areal category, as a chronological stage of development, as the human components of any landscape, as countryside, as heritage, as scenery with esthetical qualities, and as elements in the landscape with meaning for human activity.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landscape studies in different disciplines is then examined as a response to varying assessments of relevance for problems of society. Finally, the geographer's contribution to Norwegian cultural landscape studies is asse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