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8 毫秒
1.
安徽历史地震等震线长轴方位分布及地震地质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统计了安徽地区历史地震等震线长轴方位分布,主要有北东、北北东、北西和近东西向4组,它们与震中区及其附近的新生代活动断裂的走向有较好的一致性,大致反映了安徽各地的发震构造及破裂方位。其中北东、北西向断裂活动时间最新,多与地震活动相关,而北东向活动断裂是研究地区主要的地震构造。从构造地貌、断裂活动、遥感解译活动线性构造和中强地震活动的相互印证关系来看,大别山北麓、皖东北地区是安徽现代构造和中强地震活动较为强烈的地区,其中,皖东北地区未来发生中强地震的危险性较大。  相似文献   

2.
我省属东南地洼区的一部分,地质构造比较复杂,主要有近东西向、北东向(包括北北东向)和北西向三大构造体系。但与破坏性地震有关的孕震构造主要是北东向,特别是其中之北北东向断裂构造,其次是东西向。北西向断裂虽较活跃,但规模小,一般为发震构造。在地震关系密切的晚第三纪以来的新构造运动,比沿着上述老断裂带继承活动为主。但各断裂带及其不同地段活动强度则有较大的差别。  相似文献   

3.
渤海沿岸地区的现代构造运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地壳垂直形变和水平形变,阐述渤海沿岸地区现代构造运动。全区构造活动受北北东—北东向、北西向及东西向构造控制。垂直形成继承性较为明显。水平形变的主张应变大于主压应变。北北东—北东向构造主要为张扭性活动,北西向则以扭性为主导。水平形变量大于垂直形变量。  相似文献   

4.
香港地区断裂构造的新活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港地区主要分布有北东东-近东西、北东和北西向三维断裂。北东向断裂分布全区,燕山期有过强烈活动,第四纪早-中期仍有过活动,以后的活动性不明显。其余两组构造虽然具有不同的发展历史,但在新构造运动中为一组共轭构造。在晚更新世(距今9-11万年)仍有明显活动全新世以来活动性相对较弱,全新世滑动速度为0.6-0.9mm/a  相似文献   

5.
郭万武  吕德徽 《内陆地震》1996,10(3):217-223
用航磁资料研究了青海柴达木盆地中部的深部构造环境。结果表明:该地区存在由东西向、北西向和北东向各两条断裂组成的构造系统;地震主要分布在由两条东西向断裂和两条北东向断裂交截形成的顺扭平形四边形的角区;构造应力场主压应力方向大致为近南北方向,在其作用下,北东向和东西向断裂都是该地区主要的发震构造。  相似文献   

6.
本文讨论了该区的地震活动性和地震地质特征,认为在彰武地区存在东西、北东、北西三组构造,北东向闾山西侧断裂(北延段)、北西向绕阳河断裂和养息牧河断裂是主要的活动断裂,首次提出彰武西六家子—五峰地区存在近东西向第三纪—中更新世古隆起,最后指出哈尔套—双庙一两家子地区是本区较危险的地段,并分析了彰武1988年4.8级地震的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7.
辽宁省主要活动断层与地震活动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结合编制 1:100 万辽宁省地震构造图,分析了辽宁省近 20 年来地震构造环境相关研究成果,确定辽宁地区共有第四纪以来活动断裂 29 条:全新世断裂 1 条;晚更新世断裂 5 条;早、中更新世断裂 23 条。其中北东向晚更新世活动断裂和北西向全新世活动断裂为辽宁地区的主要控震、发震构造。北东向晚更新世活动断裂与北西向断裂交汇部位、海城河隐伏断裂的端点部位和鸭绿江断裂南西端黄海海域是未来发生中强地震的主要部位。本研究可为深入研究辽宁地区地震构造条件、编制第五代全国地震区划图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8.
辽宁省地震构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结合编制1∶100万辽宁省地震构造图,分析了辽宁省近20年来地震构造环境相关研究成果,确定辽宁地区共有第四纪以来活动断裂29条,其中全新世断裂1条,晚更新世断裂5条,早、中更新世断裂23条。其中北东向晚更新世活动断裂和北西向全新世活动断裂为辽宁地区的主要控震、发震构造。北东向晚更新世活动断裂与北西向断裂交汇部位、海城河隐伏断裂的端点部位和鸭绿江断裂南西端黄海海域是未来发生中强地震的主要部位。本研究可为深入研究辽宁地区地震构造条件、编制第五代全国地震区划图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构造背景、断裂构造、地球物理场、地震活动性和震源机制等方面,分析了北部湾双震的发震构造条件,认为北东东向的乌石凹陷边界断裂为主要发震构造,而北西向断裂仅起到应力集中和调节作用。同时本文还认为,北部湾盆地内的地震活动主要与晚新生代沉降中心相关,且次级凹陷——北东-北东东向边界断裂是重要的发震构造,而其较大弧度的转折部位或与北西向断裂交汇部位是重要的发震部位。  相似文献   

10.
张北近场资料处理及震源区地震分布三维图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简要介绍张北近场地震资料处理软件平台的主要功能,提出了计算机自动查找近场地震事件的快速有效方法,解决了小震、微震的快速查找,提出了利用密集的震源区精确地震定位结果获得该区地震分布三维图像的方法,可以反映震源区活动构造的三维形态,获得了张北震源区地震分布的三维图像,它展现了该区域现今活动断裂分布的三维构造格局。该震源区周围存在五条断裂,北东和北西向的四条断裂围成的“棱形”边界包围了震中区,北东向的(1)和北西向的(2)及北北西向的(3)三条断裂交汇于单晶河附近,地震分布最密集的区域位于该三条断裂的交汇处附近,该区域的地震主要是由这三条断裂的活动所造成。  相似文献   

11.
福建东南沿海及邻区活动断裂的微地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福建东南沿海及邻区活动断裂进行了微地貌学分析,研究了区内断裂构造第四纪以来的活动特征,并探讨了晚更新世以来的区域构造应力场.结果表明:北东向的长乐—诏安断裂带和与之具有成生联系的北西向断裂,第四纪以来具有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特征;主要有两个明显的活动期,即早、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晚更新世以来,北东向断裂具右旋水平滑动,北西向断裂具左旋水平滑动,显示出北西西—南东东向水平挤的区域构造应力场.  相似文献   

12.
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构造和地震活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位于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前锋地带,新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都十分强烈,两者关系密切。区内发育有北北东-北东向和北西西-北西向两组断裂构造,调查研究表明,它们的规模、性质、活动时代、活动强度等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异:北西西-北西向断裂规模较大,多为逆冲、逆走滑断层,形成较早;北北东-北东向断裂单条规模相对不大,常集中分布,构成北北东向的剪切拉张断裂构造带,形成较晚,第四纪晚期活动明显。强震主要发生在喜马拉雅山差异运动强烈地带或地段,如块体周边的深大断裂带及其附近。7级以L地震主要与断裂构造带中规模较大、全新世强烈活动段、断裂几何构造复杂部位或多组方向断裂交汇密切相关。其中,7.5级以上地震发生在断裂构造带中走滑分量较大的北西向和北东向断裂带上。  相似文献   

13.
冲绳海槽南部基底构造特征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最新的重磁数据对冲绳海槽南部的基底构造进行了推断解释,研究表明,在冲绳海槽南部,莫霍面构造为一南北两端高,中间低的鞍状构造,地壳厚度在15.5~21 km之间变化.基底深度一般在4~6 km之间变化,表现为南段深度大,北段深度小,在北西向断裂系的作用下,基底局部构造大都成北西向展布,说明冲绳海槽早期的北东向带状构造受到了后期的北西向构造活动的强烈改造作用.在冲绳海槽南部发育有两条沿北北东向展布的火成岩带,一条分布在冲绳海槽扩张轴以东及琉球岛弧西侧下坡;另一条分布在冲绳海槽与琉球岛弧隆褶带的结合部位,火成岩主要是由北东向构造活动产生的,而与北西向断裂关系不密切.  相似文献   

14.
位于南北地震带中北段的甘东南地区,其构造变形和构造活动特征与青藏高原向北东方向的扩展密切相关,该地区复杂的构造几何形态主要受控于东昆仑断裂和西秦岭北缘断裂,区域新构造运动主要动力来源于青藏高原向北东的扩展.近年来,甘东南地区中强地震频发,本文主要通过对该地区构造活动特征、历史地震等资料的综合分析讨论,结合地球物理、地震学和野外调查等资料,认为青藏高原东北部东昆仑断裂的向北挤压和向东的运动是该地区构造应力集中的主要原因,也是该地区中强地震的主要孕震环境和机制,而西秦岭北缘断裂的走滑及向南北两侧逆冲“花状构造”是临潭—宕昌断裂带上中强地震频繁发生的一个重要动力因素.2013年7月22日发生在甘肃岷县—漳县的MS6.6级地震正好位于临潭—宕昌断裂带中东段上,是该断裂分段不均匀活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华北地区近年来小震群活动频繁, 在有数字波形记录的中强地震相对缺乏的背景下, 小震群发震构造精细研究可为华北地区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地震趋势判断提供重要依据. 本文利用匹配滤波技术对2013年8月22—25日河北蔚县小震群遗漏地震事件进行检测, 并通过地震精定位和震源机制求解分析此次震群的发震构造. 计算结果显示, 通过互相关扫描检测到18次被地震台网常规分析遗漏的地震, 约为地震目录给出的13次地震事件的1.38倍. 该震群发震构造有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断裂, 震群活动前期以北东向构造活动为主, 后期地震主要发生在北西向构造, 北西向构造在此次震群活动中地震频度和强度均高于北东向构造. 震源机制计算结果显示北西向构造发震机制以正断拉张为主.   相似文献   

16.
利用福建数字地震台网建成以来记录到的省内发生的震级最大的顺昌4.9级震群的双差精确定位、震源机制解结果,结合当地的地震构造环境、地震活动性以及现场烈度调查结果,综合分析认为:顺昌地震为双主震型的震群活动,其主震的破裂方向应为北东向,其发震机理是在北西向主压应力为主的区域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发生的北东向的右旋走滑断裂.  相似文献   

17.
在肯定了公认的近东西向及西部北西向构造之后,重点从构造形迹、新活动标志等方面着手,阐明北东向活动断裂是渭河盆地晚第三纪,尤其是中更新世以来的主要活动断裂之一。在近代应力场下,是控制盆内地震的主要构造。将已有宏-微观研究资料结合伸展构造理论的运用,对盆内主要的两组断裂下切深度、盆地东部孕震的断裂深部展布条件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认为深8-20公里范围内两组似交非交的铲式断裂形成一个应力容易集中的孕震地震区。  相似文献   

18.
对肇庆地区重磁资料系统处理得到的图像进行解释和研究,认为肇庆地区深部存在近东西向、北西向、北东向三组断裂系统,东西向肇庆-广州断裂横贯全区,深及30km以上。北西向肇庆-开平断裂图像反映很清楚,但切割深度相对较浅,在10km左右。北东向吴川-四会断裂规模较大,切割深度在20km左右。其中近东西向是深部主要断裂系统,也是主要活动断裂,它与北西向断裂交汇部位是中强震主要发震构造。  相似文献   

19.
思普地区地震活动和地质构造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樊耀新 《地震研究》1998,21(1):65-70
红河断裂是云南主要的区域大断裂,区内现代构造运动强烈,但其南段长期无中强地震发生,而离它仅100km的滇西南思普地区地震活动却异常强烈,本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研究了滇西南地区地壳构造和地震活动特点,用人工地震测探等方面的实际资料进一步证实了思普地区存在地较大规模的北东向断层,并提出北东向断层的思普地区地震活动中起重要控制作用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地球》2017,(8)
赵家沟铜铋矿是产于乌兰浩特—林西晚古生代裂谷带内,经燕山期构造活动使早白垩世黑云母花岗闪长岩浆沿北东向马鞍山—察尔森岩浆构造带侵入,形成了沿北东向断裂带分布的热液型铜铋矿床。通过分析矿床的地质特征,总结了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