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鄂尔多斯盆地中西部延长组长6油层组物源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砂岩颗粒类型及特征、石英阴极发光、重矿物组合、砂体展布方向以及岩相古地理格局,对鄂尔多斯盆地中西部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油组进行了物源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酸性岩浆岩和中低级变质岩、浅海相碎屑岩及碳酸盐岩为研究区延长组主要的母岩类型,东北、西北、西部、西南和南部为5个主要的物源方向,且东北和西南影响范围最大;形成了东北安边三角洲沉积体系、西北盐定三角洲沉积体系、西部环县三角洲沉积体系、演武三角洲沉积体系、西南镇原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和南部固城-合水浊积扇沉积体系。  相似文献   

2.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富黄探区延长组长6段物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段是鄂尔多斯盆地富黄探区主力油层组之一,南部与东北部物源交汇区主控物源不清,通过碎屑组分分析、轻矿物分析、砂岩粒度分析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等方法对其物源进行了综合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东北部物源区是富黄探区延长组长6段沉积的主物源区;其母岩主要为来自盆地东北缘太古宙及古元古代变质岩,而不存在南部或东部物源体系,并且砂体展布与物源具有很好的对应性.  相似文献   

3.
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延长组沉积早期是一个大型的内陆汇水盆地,厘定物源方向对于恢复沉积盆地岩相古地理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古水流方向及轻重矿物的组合特征及展布等分析,发现延长组长9-长101沉积期有4个物源方向,即东北、东、南和西北方向.其中东北、西北方向物源占明显优势,影响范围较大;东部、南部物源影响范围较小.纵向上,长101沉积期到长9沉积期,东部物源影响范围略有扩大,西部物源影响范围有所减小,南部物源从西南方向迁移至正南方向.  相似文献   

4.
甘肃南梁—华池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三段储层物源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分析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南梁—华池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三段储层母岩类型和物源方向,研究表明盆地南部南梁—华池地区延长组砂岩和泥岩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REE分配模式及微量元素蜘蛛图解相同,与盆地东北缘太古代、元古代变质岩相似,但不相同;与盆地西南缘的水河地区延长组相似且不同,说明研究区与盆地东北缘和西南缘均有较好的亲缘关系。结合轻、重矿物组合和盆地周缘古陆岩矿特征,证实了研究区物源为两个主物源的混合区。  相似文献   

5.
综合运用砂岩碎屑组分及岩屑分布特征、砂岩阴极发光特征、重矿物组合特征变化、古水流方向等物源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中西部长6油组进行物源分析,认为变质岩、酸性岩浆岩、浅海相碎屑岩及碳酸盐岩为研究区主要的母岩类型,东北、西南部是研究区的主要物源方向,西北、西和南部是为次要要的物源方向。物源是影响储层的重要因素,物源的不同造成研究区砂岩类型、填隙物组成及储层物性特征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沉积期物源分析及母岩类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砂岩的类型、轻重矿物特征、重矿物聚类分析及泥岩的地化特征研究,并结合盆地周边源区露头剖面的岩性组合资料,讨论了长7沉积期的物源方向,恢复各源区母岩性质。经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长7沉积期存在五个方向物源,东北、西南为主要的物源方向,西北、南部作为次要物源方向;其中东北源区母岩以中基性岩浆岩、高级变质岩为主,西南源区母岩以白云岩、浅变质岩为主,西北源区母岩以沉积岩为主,浅变质岩次之,南部源区母岩以含灰岩、碎屑岩为主,浅变质岩次之;另外经讨论证实西部存在局限的物源供给区,母岩主要为白云岩。  相似文献   

7.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长6时期物源状况分析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为查明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沉积体系的分布格局等问题, 通过常规矿物成分分析、重矿物特征、岩屑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和地震剖面等研究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的物源及源区母岩性质等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盆地南部地区主要受到3大物源主要控制,可进一步再划分出5个次级物源,即东北、北部、西部、西南、南部。古物源与沉积体系具有良好的空间配置关系,决定了盆地长6时期的沉积体系分布格局。沉积物源的研究将有助于油气勘探的部署。  相似文献   

8.
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早期物源分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早期古水流方向及沉积物扩散方向、轻重矿物组合特征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等的分析,发现延长组沉积早期古水流方向明显具有从湖盆四周向中心汇聚的特征,并可从轻重矿物组合上可以划分出5个物源方向,即东北、东、南、西南和西北方向,其中东北、西南和西北物源是主要物源方向.以东北方向物源明显占优势,南物源影响范围较小为特征.延长组早期沉积的母岩主要为太古宙的复杂变质岩系及下元古界的变火山一沉积岩系.其中,盆地东北部物源来自古阴山及大青山提供的稳定物源,因此三角洲沉积大面积发育;西南物源主要来自秦祁褶皱造山带的早古生界片麻岩、花岗岩类,以距离源区近,沉积物粒度明显比东北物源区粗为特征.  相似文献   

9.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上三叠统延长组物源与沉积体系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延长组为例,通过对野外露头沉积特征、骨架颗粒、重矿物组合等分析,讨论了研究区物源与沉积体系特征。研究表明:早期沉积物源主要来自盆地西南方向,南部也有贡献。中、晚期沉积物源除来自西南方向和南部物源外,还受到来自盆地北东方向次要物源的影响。延长组长8之上与之下物源性质发生明显变化。延长组长8砂岩的岩屑以变质岩为主,少量沉积岩和火成岩;而延长组长6砂岩岩屑则以沉积岩为主,少量变质岩和火成岩,这表明长6沉积期盆地周缘、特别是盆地西缘抬升加剧,地层的剥蚀更强烈,致使大量较年轻的地层被剥蚀并加入源区母岩中。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期湖盆为北西—南东向展布,西南区主要发育辫状河和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东北区主要发育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在深湖区发育浊积扇沉积体系。  相似文献   

10.
《地下水》2016,(1)
通过野外典型剖面古水流方向实测、野外剖面样品及室内钻井岩芯样品的重矿物测定、显微镜下薄片中轻矿物组分的定量统计以及地层砂/地比值等室内研究方法,对子长油田杨家园则区延长组长4+5、长6地层沉积期的古流向及物源方向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延长组沉积期间,古水流方向以西南方向为主,研究区及其外围地区的物源主要来自盆地东北缘的阴山和吕梁山地区的结晶基底的变质岩、变质中-基性火山岩、花岗岩和变质碎屑岩及其上的古生界碎屑岩和碳酸盐沉积盖层。  相似文献   

11.
陇东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早中期物源分析与沉积体系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利用轻重矿物组合特征、古水流方向、砂岩岩石学特征、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空间展布及沉积构造特征等,对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8-长6油层组母岩类型、物源方向以及沉积体系进行研究。古流向参数表明,延长组沉积时期,沉积物从盆地边部向中心搬运。根据轻重矿物组合划分出3个主要物源方向,即西、西南和东北方向。此外,根据古流向判断有南部的次要物源。母岩是盆地周缘的前寒武系石英岩、中基性、中酸性火山岩、变质岩和古生界的浅变质岩、碳酸盐岩和砂砾岩。陇东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8-长6油层组沉积体系划分为:北东向吴旗-华池三角洲沉积体系和西部环县扇三角洲沉积体系,西南部镇原-泾川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和南部合水-固城川浊积扇沉积体系。在沉积体系划分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不同沉积体系的岩石学特征、砂体形态和沉积构造及各沉积体系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2.
姬塬地区长8油层组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18  
姬塬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中偏西部地区,晚三叠世主要受北东、北西及南部三个方向的物源控制。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测井曲线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对研究区上三叠统长8油层组岩石类型、沉积构造、物源方向、古生物和沉积相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发现长8沉积时期姬塬地区地形平缓,河流作用较弱,主要发育一套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其沉积作用和砂体展布受湖平面升、降和物源方向控制明显,对油气成藏有着重要的意义,表现为:①湖平面上升期,湖岸线快速向物源方向迁移,以发育长条状和鸟足状水上—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为主;②下降期以发育三角洲平原为主,来自不同物源方向的前缘砂体在研究区中部交汇;③湖平面上升期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呈席状发育以及岩性遮挡条件更好,因而比湖平面下降期发育的砂体更有利于形成岩性油藏。  相似文献   

13.
物源分析是盆地分析和古地理分析的基础内容,对构造、沉积等各方面都具有指示意义,进而可以为识别沉积体系和油气储层展布提供帮助。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长组早期地层的砂岩和泥岩样品进行了轻、重矿物分析、阴极发光测试、微量及稀土元素测试等,结果表明:延长组早期,研究区物源供给较稳定,分别来自盆地东北缘阴山古陆和南缘古秦岭,源岩主要是上地壳太古宙以后的长英质岩石地层,兼有少量沉积岩和太古宙古老地层岩石混入,当时研究区内处于弱氧化弱还原—氧化的淡水沉积环境,气候温暖湿润。  相似文献   

14.
鄂尔多斯盆地史家湾地区长6油层组层序-岩相古地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岩心描述、岩石薄片鏊定和古生物、物源区和测井曲线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史家湾地区上三叠统长6油层组沉积相和层序地层学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确定长6油层组属于河控型三角洲沉积体系.可划分为1个长期、3个中期和10个短期旋回层序.以古盐度的定量计算和盐度分区为依据,进一步确定了史家湾地区长6油层组沉积期的古湖岸线位置.在此基础上,以物源区和沉积相、层序分析成果为基础,选取中期旋回层序的上升和下降相域为等时地层单元编制史家湾地区长6油层组各时期层序-岩相古地理图,结果表明各时期古地理面貌和砂体展布格局主要受湖平面升、降和物源区方向控制.最有利储层发育的水上一水下分流河道主要出现在各中期旋回的湖侵相域,砂体的延伸方向与东北部的主物源方向相平行,此研究成果对史家湾地区长6油藏的后续勘探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印支期秦岭造山活动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沉积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沉积时区域古构造活动规律、沉积地质背景研究以及延长组沉积特征和沉积相序演化规律分析,重点探讨了延长组沉积特征及沉积环境变化与印支期秦岭造山活动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印支期秦岭造山活动对盆地边界性质、盆地内延长组沉积物源、碎屑搬运和沉积机理的影响,以及沉积体系类型及沉积相带展布规律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自北美Bakken组致密油成功开发以后,致密油资源已成为各国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热点领域,我国在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致密油的勘探开发中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从地质背景、岩性特征、生油岩特征、储集条件等方面,将威利斯顿盆地Bakken组与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段致密油的成藏机理和富集规律进行系统对比。对比结果显示两者在构造背景、源储配置关系、生油岩特征、储集层特征等方面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延长组的泥页岩平均厚度大于Bakken组。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段和威利斯顿盆地Bakken组致密油具有极其相似的成藏条件和富集规律,认为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致密油具有较好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7.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9油层组发育三角洲—湖泊沉积相,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和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是最有利的储集砂体。在沉积相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选取了地层厚度、较深水沉积岩含量、砂岩厚度、砂地比、自生绿泥石分布、古生物化石分布和沉积构造分布等单因素,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9油层组上下2段的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探讨了其演化规律。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以发育多水系、多物源注入的环湖分布的多个三角洲为特色,东北部地区主要发育曲流河三角洲,西部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其中以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和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微相较为发育。长92沉积期,半深湖沉积在盆地内较为局限,长91沉积期湖盆初始扩张达到最大范围,湖岸线向陆推移,湖域面积扩大,半深湖沉积较发育。由长92沉积期到长91沉积期,鄂尔多斯盆地沉积水体经历了由浅变深的过程,由此在长92的顶部沉积了一套具有生烃潜力的油页岩。  相似文献   

18.
U–Pb detrital zircon geochronology has been used to identify provenance and document sediment delivery systems during the deposition of the early Late Triassic Yanchang Formation in the south Ordos Basin. Two outcrop samples of the Yanchang Formation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southern and southwestern basin margin respectively. U–Pb detrital zircon geochronology of 158 single grains (out of 258 analyzed grains) shows that there are six distinct age populations, 250–300 Ma, 320–380 Ma, 380–420 Ma, 420–500 Ma, 1.7–2.1 Ga, and 2.3–2.6 Ga. The majority of grains with the two oldest age populations are interpreted as recycled from previous sediments. Multiple sources match the Paleozoic age populations of 380–420 and 420–500 Ma, including the Qilian–Qaidam terranes and the North Qilian orogenic belt to the west, and the Qinling orogenic belt to the south. However, the fact that both samples do not have the Neoproterozoic age populations, which are ubiquitous in these above source areas, suggests that the Late Triassic Yanchang Formation in the south Ordos Basin was not derived from the Qilian–Qaidam terranes, the North Qilian orogenic belt, and the Qinling orogenic belt. Very similar age distribution between the Proterozoic to Paleozoic sedimentary rocks and the early Late Triassic Yanchang Formation in the south Ordos Basin suggests that it was most likely recycled from previous sedimentary rocks from the North China block instead of sediments directly from two basin marginal deformation belts.  相似文献   

19.
通过岩芯观测、地震解释和测井分析,结合薄片观察、粒度分析以及各种资料的综合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富县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沉积相类型及特征进行深入研究,提出长9-长6油层组存在砂质碎屑流沉积。结合盆地沉积背景及其演化规律,探讨了砂质碎屑流沉积的成因机制, 详细论述了砂质碎屑流沉积的沉积特征,建立了砂质碎屑流的沉积模式。研究表明砂质碎屑流砂体主要由块状粉细砂岩和含泥砾粉细砂岩两种成因相构成,其成因是三角洲前缘砂体在外界触发力作用下,滑动崩塌而形成。分析了砂质碎屑流沉积与油气的分布关系,实践表明砂质碎屑流沉积体是下生上储或下储上生的油藏类型,属于典型的岩性油气藏,构成了该区深水区域的良好岩性圈闭储集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