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 林业既是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更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在实现我国新世纪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林业建设和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林业劳动者素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科教兴林”战略以来,林业科技工作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有力地促进了林业经济结构的调整,推动了林业科技产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本文回顾了贫困地区支柱产业问题提出过程之后,以河南信阳地区为例,着重论述了支柱产业的作用(组织千家万户脱贫致富,使地方财政增收减补,带动其它产业发展)、特性(系列性、规模性、地域性、时段性)、脱贫阶段发展支柱产业的意义(巩固脱贫成果、稳定生产与生活;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地方财力,增强区域经济实力;促进区域经济结构改善,形成社会化服务体系)和支柱产业选拔的原则(以优势资源为基础,产品具有现实和潜在市场竞争能力,与现有社会经济条件相适应,能带动广大农户脱贫致富,在较短时间内能形成支柱产业),最后提出当前应做好制订规划,建立组织领导系统和制定特殊政策三项工作。  相似文献   

3.
<正> 浙江省淳安县新安江开发总公司是一家以林业、渔业、工业、旅游业为主体的综合性经营企业。现有职工2768人,中专以上文化科技人员301人,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446人,其中:中级人员54人,高级人员5人。如何在经济建设主战场紧紧依靠这支科技队伍,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人才施展聪明才智的良好环境,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科技  相似文献   

4.
区域旅游业态理论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源于流通产业的业态概念应用于旅游业,是旅游产业竞争加剧的结果。旅游业态是一个复合性、动态性和特色性的概念,它实际上是对旅游行(企)业的组织形式、经营方式、经营特色和经济效率等的一种综合描述,包含业种、业状和业势三大内容。当前,业态竞争已成为区域旅游竞争的新领域,旅游区域在运用业态竞争工具的过程中,应采取"创新业态发展思路、优化业态发展结构、提升业态发展素质、打造业态发展品牌、突出业态发展特色、营造业态发展环境和提高业态竞争力"的方针和相应策略,以实现"行业构成多元化,行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产业素质一流,核心竞争力突出;特色鲜明,品牌效应显著"三大区域旅游业态良性发展指标。  相似文献   

5.
<正> 我场始建于50年代,全场在职职工1210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16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56人,技术力量雄厚。经营面积1.64万公顷,其中有林地1.24万公顷,活立木蓄积102.6万立方米。1996年被省林业厅命名为“安徽省科技兴林示范林场”。 为了贯彻落实“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我场实施了科技兴林兴场的战略决策,大  相似文献   

6.
<正> 甘肃省临夏州是一个多山的农业地区,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70%以上。山地作为农民的基本生产资料和林果业的主要经营对象,必须为山区经济的振兴及其脱贫致富发挥主要作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州委、州政府审时度势,抓住机遇,从临夏实际出发,及时  相似文献   

7.
国务院于2011年6月26日下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1]号)文件,为了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发展,作为首府城市的呼和浩特应结合土地利用规划方面从①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能力;②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构建和谐人与地关系;③构建多元化产业,协调区域发展平衡三个方面发展,推动地区经济乃至全区经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文章概述了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的成效,分析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4种类型及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加速河南省农业产业化进程,必须进一步深化对农业产业化的认识,依靠科技进步,采取切实措施增强全民科技意识,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技术文化水平,营造农业产业化外在的科技氛围,培育实力雄厚、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完善农业市场化政策,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内部运行机制,发挥政府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多种作用。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西藏自治区为研究背景,在抽样调查的基础上综合分析西藏农牧民文化、身体和心理素质状况,结果显示西藏农牧民素质偏低是限制剩余劳动力转移、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农牧民素质与收入水平正相关;政府针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对增加农牧民收入贡献和边际效益都较大;具有较高素质的农牧民是当地的富裕典型;西藏自治区增加农牧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牧民生活水平、妥善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提高农牧民素质。针对这一情况,文章以生态经济理论为指导提出了旨在提高农牧民素质的对策,包括加大教育投入、稳定农村科技队伍、引进科技人员、对劳动力进行短期培训等措施。  相似文献   

10.
大别山区经济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社会智力资源贫乏,人口文化科技素质很差;文化低,观念旧,缺乏技术,不善经营。因而,国家投放的资金不少,产生的效益不高。本文提出了改革技术传播方式,减少技术传播环节的新思路、新办法。三年实验证明这种办法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农民技术教育的新形式是提高贫困山区农民素质的捷径,是开发治理贫困山区的一条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1.
福建土壤贫瘠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钱乐祥  吕成文 《地理研究》1999,18(3):289-296
探讨了福建土壤养分的时、空变异及贫瘠化特征。分析认为:除自然因素外,人为因素在土壤贫瘠化特征的形成上占主导地位,特别是侵蚀增加和耕作管理失调造成土壤养分循环与平衡的紊乱,最终引起土壤贫瘠化。  相似文献   

12.
论述了我国中西部山区扶贫开发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增强扶贫开发的十项政策措施:搞好宏观调控,转变思想观念,实行优惠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采取倾斜政策,开展横向联系,加快发展乡镇企业,搞好智力开发,强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开展扶贫济困活动。  相似文献   

13.
GIS支持的土壤贫瘠化区域分异研究——以福建为例   总被引:1,自引:8,他引:1  
区域分异研究是区域开发及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基础工作 ,GIS在土壤贫瘠化区域分异研究中的应用是GIS技术在土壤地理学中应用的重要方面。以福建为例 ,在GIS技术支撑下 ,利用多元数理统计方法 ,提出了一个反映土壤养分贫瘠化状况的综合性指标 ,计算并输出福建土壤贫瘠化等级图 ,据此分析了土壤贫瘠化的区域分异特征 ,表明 ,GIS技术在这一领域的应用具有先进性、区域分异研究工作的高效性和成果的实用可靠性。  相似文献   

14.
Social impact investing differentiates itself from traditional investing by claiming to create public social benefits alongside private profits. Globally, municipal governments are increasingly looking to this model to fund urban social services and poverty management. Through a case study of social impact investing in affordable housing in the San Francisco Bay Area, I deconstruct the financial and ideological underpinnings of this model to understand how private profits are drawn from local geographies of impoverishment. Analyzing social impact investing as a poverty politics reveals how it places preexisting, state-subsidized systems of poverty management into social impact investing portfolios, dividing impoverished spaces into new hierarchies of deservingness by incorporating private investors’ visions of what will help low-income tenants. But these processes also fail to subsume social life within housing financed in this manner, as tenant practices subverting those idealized by the state and investors persist alongside the generation of private profits.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青海省贫困山区的现状、特点和原因,提出了尽快使贫困山区群众解决温饱,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根本途径,就是立足青海实际,以自然条件为基础,科学技术为核心,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把脱贫致富建立在科学的、切实可行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6.
陈景亮  潘小焮  张冬 《热带地理》2022,42(11):1878-1889
从空间生产理论出发,以W村为研究个案,采用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方法,基于“空间变换”与“农村家庭”的交叠过程,探讨农村家庭的发展。研究发现:当代农村家庭生计的空间穿梭、家庭居住的空间镶嵌,以及家庭生活方式的空间效仿等实践是农村家庭“离乡不离农”的“城乡之间”发展新方式。在空间表象为农村家庭与城市互融互嵌、不分物质、不分精神的共同富裕需求。但城乡现实情境的差异,农村家庭仍表现出对农业生产以及农村生活的不自信,呈现出农村社会人伦与位育日渐式微的表征性空间。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及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应建设“零价差”的社会政策空间,再塑村落自信的农村家庭发展外部空间,重构个体自主的农村家庭发展内部空间,据此建构回应家庭发展内生需求的城乡二元物理空间及其一元社会服务空间。  相似文献   

17.
孙三百  张青萍  李冉  张可云 《地理学报》2022,77(6):1411-1429
当前,“共同富裕”问题备受各界关注,中国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要求“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因而测度收入与净财富不平等程度、识别地区“共同富裕”的路径差异与成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2011—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使用基尼系数、洛伦兹曲线和计量模型分析地区收入不平等和净财富不平等的演变模式、成因与地区“共同富裕”的路径差异。研究发现:① 虽然2011—2019年全国收入不平等程度下降,但净财富不平等维持在高位,而各地区收入和净财富不平等变化存在明显空间差异,其各分位点上的收入或净财富累计占比变化呈现不同态势。② 进一步检验地区不平等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发现经济发展水平与收入不平等呈近似倒“U”型关系,与净财富不平等呈近似倒“N”型关系。③ 各地区“共同富裕”的路径存在差异,发达省市区正逐步推进“共同富裕”,而落后省市区这一迹象并未显现。本文为中央与地方政府“共同富裕”政策的制定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三峡库区紫色土坡地土壤退化特征:土壤养分贫瘠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侵蚀是三峡库区紫色土坡地土壤退化及土壤养分贫瘠化的主因。利用土地特性系列比较法,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研究三峡库区紫色土坡地土壤退化特征。结果表明:1)与未退化样地相比,不同利用方式和不同坡度段土壤中各种营养元素的含量均不同程度地减损。2)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质、全N和碱解N含量由高到低是林地、园地、菜地(或草地)、耕地(或荒地)、建设用地。园地土壤中的全P、速效P、全K、速效K、CEC以及Fe、Zn、Ti、Pb等微量元素的含量均较高;草地土壤中的全K、速效K、CEC及微量元素含量一般较低;荒地土壤中各种营养元素的含量与草地基本类同,但Zr和Cr平均含量最高;建设用地中CEC含量最高;菜地土壤中Pb的平均含量最高,达29.85 mg/kg。3)不同坡度段土壤各种养分平均含量差异不大,但速效P在10°~20°和大于30°坡度段、CEC在20°~30°和大于30°坡度段均有显著差异。Cu、Fe、Ni、Mo、Co、V 6种微量元素易随土壤侵蚀或其他途径迁移。  相似文献   

19.
本文简要剖析了在荷兰殖民统治、经济民族化以及后民族化等各时时期印度尼西亚(以下简称印尼)华人经济的发展;论述了华人族群为当地社会进步及经济繁荣所作重大贡献。论文阐明华人自成为印尼公民,就已认同当地;强调华人经济是当地民族经济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指出赋予印尼华人族群少数民族资格及民族平等权益,尊重和保护印尼华人合法地位对当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中国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业发展状态与产业兴旺途径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陈秧分  刘玉  李裕瑞 《地理研究》2019,38(3):632-642
中国农业竞争力偏弱,农业发展关乎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的实现。本文引入“要素-结构-功能”分析框架,探讨了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国农业发展与产业兴旺的理论基础,解析了中国农业发展特征、影响因素与兴旺路径。结果表明:① 农业乡村已由特别强调农产品生产与社会稳定,转向兼顾产品供应、社会稳定、文化传承、生态涵养等诸多功能。农业的多功能属性,支撑了中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与广阔的发展空间。② 基于比较优势进行分工、通过产品差异化以提高农业附加值、加强政府支持以化解市场失灵、促进“人”“地”“业”协调耦合,是推动农业发展的主要理论选项。③ 中国农业发展过程中,间接利益相关者的获得感要强于农民群体,同时还面临农业劳动生产效率偏低等瓶颈问题。④ 考虑农业的多功能属性与现实问题,建议切实推动中国农业发展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增效,促进产镇融合、产村融合,建立农业要素功能显化增殖机制与“进得来、留得住、能受益”的生产要素配置机制,提高农业支持政策的针对性、协同性与联动性,推动中国农业发展与产业兴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