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为切实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应对突发地质灾害的反应能力,增强防灾避灾意识,近日,伊川县在酒后镇梁疙瘩村组织开展了一场真实生动、紧张有序的地质灾害应急演练。演练以6月15日7点30分伊川县国土资源局地质灾害监测中心监测到酒后镇梁疙瘩村滑坡险情,直接威胁到200名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背景,以防震救灾、防汛应急、地质灾害应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为主,设置了应急抢险组、险情监测组、后勤保  相似文献   

2.
正近日,洛阳市国土资源局围绕突发事件对应急测绘保障的要求,结合本市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测绘技术队伍现状,整合利用全市测绘资源,研究制订了《洛阳市测绘地理信息应急保障预案》(以下简称《预案》),有效提高了测绘应急保障能力。该《预案》明确了洛阳市测绘地理信息应急保障的核心任务是为全市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高效有序地提供区域测绘成果资料、基础地理信息数据、  相似文献   

3.
根据全国739个气象台站1961年1月至2005年12月的逐日气象数据记录建立时空序列数据集,提取极端高温事件和极端低温事件。结合传统关联规则挖掘技术和地理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极端气温事件数据集进行了空间关联模式的分析。实验结果显示,所得空间关联模式中涉及的区域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聚集性;在东北、华中两个局部地区的台站中,极端气温事件的发生存在较强的关联规则(支持度阈值6%,置信度阈值95%),而在其他区域的台站中,极端气温事件不存在类似的关联规则,且极端高温事件的关联规则数量要明显高于极端低温事件。对存在关联规则的台站进行空间分析发现,同一关联规则内的各台站具有空间邻近性,其邻近范围约为200 km。以上空间关联模式的挖掘分析,可以为我国极端气温事件的预警和防控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舆情分析在应对突发事件中发挥的作用日益显著。自然灾害发生后,准确把握舆情信息传播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有助于应急管理部门及时采取有效的应急救援措施。本文以台风“利奇马”为例,基于“新浪舆情通”系统搜集的相关微博、微信、论坛、网站等全网舆情数据,探究台风灾害全过程舆情信息的时空分布特征,开展灾害舆情信息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研究表明:① 相比于灰色EGM(1, 1)模型,ARIMA模型对于舆情的短时预测具有较高的适用度,所预测的舆情信息的时序变化与利奇马台风的生命周期相符;② 舆情的空间分布具有聚集性,其分布与受灾程度呈正相关关系,但同时受灾区经济状况和网络普及率影响;③ 灾情严重程度与原创舆情信息的相关性高于转发舆情信息,原创舆情信息更能反映受灾地区的实际受灾情况。研究内容为应急管理部门及时掌握舆情走势并调整应急救助决策提供了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5.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会严重影响社会公众生命健康,风险评估和预测可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SEIR模型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动态评估与预测方法,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播与人口、医疗、经济情况相结合,耦合危险性与脆弱性,建立合理的风险评估综合指标体系,利用熵值—层次分析组合模型实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动态评估。此外,本文建立了传染病传播动力学修正SEIR模型,将传染病传播动力学模拟预测与风险评估相结合,实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演变趋势的预测和风险的动态预测。2019年12月底的COVID-19疫情是一次传播速度快、感染范围广、防控难度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本文以欧洲10国COVID-19疫情为例,开展风险评估与风险动态预测研究,依据欧洲10国自疫情开始至2020年4月16日的疫情数据,预测了2020年4月17日—2020年5月10日疫情演变的趋势,进而实现了10国的疫情风险动态预测。本文模型预测结果表明至2020年5月10日欧洲10国疫情形势仍然严峻,预测数据与真实数据的拟合优度R 2大于0.92,预测结果与疫情真实情况基本一致,在此情况下,复工复产对于疫情防控仍然是不利的。本文提出的基于SEIR模型的公共卫生事件风险动态评估与预测方法为疫情已然传播开的国家和地区提供了风险持续评估和预测的可能,为后期疫情防控决策提供了支持,同时也可用于今后新的疫情发生时期或其他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下风险的应急评估和预测。  相似文献   

6.
城市管理事件具有显著的地域特征和周期性特征,挖掘城管事件中隐含的时空规律和潜在影响因子对城市管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然而,目前针对城管事件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驱动效应的研究仍较为少见。本文基于贝叶斯时空模型,针对西北某地H市P区的街面秩序类、市容环境类以及宣传广告类城管事件在一周之中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建模分析,并探究了影响城管事件案发风险的潜在影响因子。研究发现:① 在空间上,3类城管事件的相对风险分布存在差异,街面秩序类事件集中在城市的居住功能区和商业功能区,而市容环境类集中在城市的居住功能区,宣传广告类主要集中在城市的商业功能区,空间风险后验概率估计表明,以上2个区域是城管事件的热点区域。② 在时间上,每逢周二、周五以及周六,城管事件的相对风险较为突出,但总体上没有明显的单调性。每天的8—10时和14—15时是城管事件高发的时段,其相对风险远高于其他时段。③ 城市建成环境对城管事件的潜在影响存在差异。研究区域内餐饮、交通、生活服务等城市基础设施与城管事件的关联最为紧密,且都表现为正相关。④ 城管事件的案发风险呈现出明显的时空异质性,渐进性的建模过程表明在分析城管事件数据时考虑空间与时间效应的影响是合理且有必要的。研究表明,贝叶斯时空模型的分析结果满足城管部门日常工作中关于城管事件智能分析与重点管控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轨迹时空模式的研究,对于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监测及政策制定评估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大量的研究仅分析了物理轨迹时空模式变化,尚缺乏从群体虚拟轨迹的视角,分析其与物理轨迹的关联性和差异性。因此,本研究选取美国10个大型样本城市作为研究对象,以OSM网络地图作为虚拟空间,利用地图瓦片访问频率构建群体虚拟轨迹,与物理轨迹对比分析居家令干预政策实施前后时空分布、时空衰减和空间要素偏好的变化。结果表明:(1)城市中群体虚拟轨迹访问频率具有一致的中心边缘空间结构,但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城市中心吸引力明显减弱;干预政策实施后,群体虚拟轨迹不同空间要素访问频率相比疫情前平均下降67.84%,且不同空间要素同步下降,仅在部分区域中对医疗设施的访问频率增加,谷歌移动指数代表的物理轨迹平均下降48.05%,仅居住场所增长22.15%。(2)物理轨迹访问频率变化与干预政策时间一致,然而虚拟空间中群体提前一周左右已经进入居家管制的活动模式。研究成果表明群体虚拟轨迹相比物理轨迹对于干预政策响应时间更早、时空衰减更大,为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监测及政策制定评估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南海区域渔船活动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海洋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使得海洋空间规划变得尤为重要,其中以渔业资源占主要比重。为了对渔业资源监测与规划提供辅助决策信息,本文通过对南海及周边国家2018年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数据进行预处理,采用数理统计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实现了南海区域渔船活动强度时空特征分析。结果显示: ① 2018年南海及周边国家渔船以区域性分布为主,集中在中国和越南沿海岸100 km以内区域,在秋季11月捕捞活动频繁,全年渔船平均活动强度白天大于夜晚,16:00 PM 时达到最大渔船活动强度; ② 中国在广东省、广西省和海南省各主要港口渔船活动强度呈现聚集性点状分布,渔船活动强度多大于100,部分港口附近海域呈条带状分布,西沙群岛相较南海其他群岛渔船活动强度较大,除越南外其他周边国家靠近南海附近海域部分海湾和港口有聚集式分布,渔船活动强度都小于2; ③ 越南渔船区域性分布明显,在胡志明港口呈现稳定的块状聚集性分布,且一年四季活动强度变化趋势不大,近岸渔船活动强度保持在50~100,越南渔船在中国南海禁渔线内靠近海南省西南部有两处活动较强的块状分布区域,2018年全年在此区域活动频率占采样天数的87.71%,且平均每小时有7~10艘渔船在该海域活动,休渔期内平均每小时渔船数量大于5,给中国南海海域渔业资源造成巨大威胁。本文通过AIS数据研究分析渔船活动可为海洋空间规划与政府相关部门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9.
疫情地理传播与网络舆情之间的时空关系对于开展突发疫情应对具有重要意义,是国家新型城镇化与发展全球化的重要课题。利用H7N9突发疫情感染人数、网络舆情关注数、网民人数、地理行政区划等数据,应用大数据分析与地理可视化方法,对疫情地理传播与网络舆情时空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疫情地理空间传播与网络舆情传播之间存在潜在的时空关系,主要表现为突发疫情引起的网络舆情的空间分布与现实疫情事件的地理空间分布特性具有总体相似一致性和局部偏差性。疫情传播与其引起的网络舆情传播的数量特性、时间特性、地理区域特性具有整体一致性;网络舆情反映疫情地理分布具有局部偏差性。  相似文献   

10.
2008—2018年中国手足口病时空分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手足口病是一种在婴幼儿中多发的常见传染病,对儿童的身体健康具有重要影响。为揭示我国手足口病的时空分异特征,为手足口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选取自2008年手足口病被列为丙类传染病以来至2018年中国手足口病发病率为研究数据,运用全局莫兰指数、Getis-Ord Gi *、新兴时空热点分析和标准差椭圆等空间统计方法对中国手足口病的整体和局部时空分布模式、特征和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① 2008—2018年我国手足口病发病率呈现显著的空间聚集性,且聚集的强度显著增高;② 我国手足口病发病的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且较明显向内陆以及北部沿海地区扩张,而冷点区域主要集中在西北内陆以及东北地区;③ 我国手足口病的新兴时空热点模式以振荡的热点为主,新增热点主要出现在云南、重庆和四川,而冷点分布区域相对稳定,且冷点大部分以加强的、持续的模式出现;④ 手足口病高发病率区域在2008—2018年期间主要向西南方向移动,但在2008—2009年、2013—2014年以及2017—2018年存在向北部移动的趋势,同时2018年手足口病在东—西方向上的分布范围显著增大。总体来说,我国手足口病在南方地区高发。  相似文献   

11.
大数据时代海量网络文本中蕴含的灾害事件信息是防灾减灾研究和应用的重要资源。从异构的Web文本中快速、准确抽取灾害事件时空信息和属性信息,分析其时空动态变化模式与趋势并进行可视化表达,是当前地理信息与灾害信息领域关注的热点。本文从Web文本挖掘的整体技术框架、灾害主题页面抓取、灾害事件信息解析与抽取、灾害事件信息空间展示分析、以及防灾减灾应用系统等方面调研和综述了相关进展。针对防灾减灾领域的Web文本信息获取未来趋势,分析概括了全流程的Web文本灾害事件信息提取适用技术,并指出未来研究趋势:① 重点开展全球灾害信息全景式获取分析,实现全球灾害事件信息的自动化获取、分析及可视化展示;② 向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和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加强典型热点区域的Web灾害事件信息获取分析应用研究并形成示范系统;③ 按照数据、信息、知识的应用层次,建立以大数据挖掘和分析技术支撑的新型防灾减灾知识服务系统。  相似文献   

12.
SARS和COVID-19的暴发对我国公众健康、社会经济等造成了严重影响,为揭示呼吸道烈性传染病的时空传播的共性规律和差异特征及背后原因,运用时空统计方法,系统分析并对比了SARS与COVID-19的时空传播差异性特征,并结合病毒本身传播特性及交通、温度等因子进行原因分析。研究表明:① 时间序列上,SARS从发病初始到结束经历了2个阶段,即上升期-平缓期,COVID-19经历了3个阶段,即上升期-急剧上升期-缓升期。② 空间传播模式上,COVID-19传播强度及传播范围大于SARS,且COVID-19的整体连通性较大,各省份与病毒暴发地的联系更为紧密;SARS和COVID-19的传播都存在明显的空间聚集性特征;二者均以邻近传播、远距离飞跃式为主,且SARS存在中次级传播中心,COVID-19扩散中心未发生转移。③ 空间传播方向上,SARS以北京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广东省为中心,空间传播方向性更强,COVID-19仅以湖北省为中心向外扩散。④ 空间传播速度上,SARS各省份首例病例传播时间跨度较大,COVID-19各个省份首例病例传播时间大致以胡焕庸线为分界线,呈现出“东快西慢”的现象,传播时间跨度较短。⑤ R0是造成SARS和COVID-19空间传播范围与空间传播速度差异的主要原因;SARS和COVID-19病毒温度适宜性有所差异,但在温度接近的区域均发生了空间聚集性传播和邻近区域传播;除病毒本身传播能力、温度影响外,交通是影响SARS和COVID-19空间远距离飞跃式传播的主要原因,二者空间传播速度均与路网密度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分析传统地震现场应急工作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介绍地震应急通系统的组成、架构设计和主要功能特点。对地震应急通系统在尼泊尔8.1级地震应急工作中的应用进行简单描述,并结合新技术和新思路,对地震应急通系统下一步的发展方向进行探讨和展望。实践证明,地震应急通系统帮助地震部门建立了一套功能全面、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地震应急指挥体系,提高了地震部门应对地震事件的能力,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4.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科学识别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重点区域,合理布局生态修复空间是当前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面临的难点之一。本研究以山东省国土空间生态系统评价为基础,通过对山东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环境敏感性和生态系统恢复力综合评价,研究识别出山东省生态修复重点区域,并对各重点区域提出了生态修复的主导方向,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提供了支撑。  相似文献   

15.
山东省区域矿床成矿谱系概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列表介绍了与区域成矿背景有关的山东省地层和侵入岩谱系序列,在综合研究其与矿产成因联系的基础上,依据地质事件对成矿作用的控制,初步建立了山东省矿床成矿系列50个。按山东省二级大地构造单元(鲁东地区三级构造单元)和成矿系列排序,建立了山东省区域矿床成矿谱系。依据区域矿床成矿谱系所反映的矿床成矿系列时空演化,结合地壳发展阶段初步总结了矿床成矿系列的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16.
运用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对2007—2017年山东省17地市绿色发展效率进行测度,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进一步构建Tobit模型探究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2007—2017年山东省各地市间绿色发展效率变化趋势呈现地域差异,东部地区效率提升快于中西部地区,且存在个别地市绿色发展效率下降与个别地市绿色发展效率上升并存的趋势特征。山东省绿色发展效率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性,且存在高效率区向东发展,低效率区转向中西部的演化特征。山东省绿色发展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U型曲线关系,且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及城镇化水平对绿色发展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产业结构、对外开放程度及科技创新对绿色发展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驱动作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创新驱动发展,推动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是山东省绿色发展提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网络舆情分析在突发事件科学管理及应急响应中作用显著。本文以2021年发生的我国首例野象大跨度北移事件为案例,采用事件抽取和扩展BosonNLP的情感分析方法,研究新闻及社交媒体关于野象北移的情感关切响应及事件级联效应,并用地理探测器等空间统计分析方法揭示其影响机制,进而探讨此类突发事件与其他舆情的传播及演化差异。结果表明:(1)野象北移舆情起始期较长而爆发期较短,且其信息扩散受空间距离衰减规律的影响较小,而主要取决于地区互联网资源供给及传播媒介分布情况,有别于公共卫生、自然灾害等跨区域重大突发事件舆情演进规律;(2)北移象群逼近人口密集的城区时易引爆舆情;期间,新闻媒体全面关注野象迁移动态且积极意向明显,成为推动公众舆情趋向正面社会建构的重要话语力量;(3)微博舆情情感在全国及省域尺度均存在显著空间集聚性;事源地云南及其邻域为低-低集聚型情感冷区,国内媒体及微博用户主要分布地(北京、山东、江苏等)为高-高集聚型情感热区;突发事件主要影响区(昆明和玉溪)亦为高-高集聚型情感热区,而我国野象传统分布区(普洱和西双版纳)却为情感冷区;决策部门及新闻媒体应差异化响应舆情情感冷热区的民众关切并精...  相似文献   

18.
探索艾滋病疫情的空间格局和时空演化特征,发现其分布和流行规律,对促进艾滋病防控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1997—2016年中国艾滋病省级发病率资料,利用空间自相关技术探测艾滋病疫情的空间格局,并使用重心轨迹迁移算法进行时空演化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艾滋病疫情在省级尺度上具有较强的空间依赖性。1997—2016年,中国艾滋病疫情的全局空间关联程度从弱变强,而且存在进一步强化的趋势;疫情总体呈现“南重北轻,中部过渡”的空间格局,可将中国艾滋病发病率在局部发生空间自相关的区域划分为以内蒙为代表的北方疫情冷点片区和以广西为代表的南方疫情热点片区;中国艾滋病疫情的总体流行程度不断加深,且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在空间上表现为非均衡增长。因此,今后的艾滋防控工作必须在传统预防手段的基础上注重疫情扩散的时空规律,重点加强对疫情热点区域和高风险传播方向的管控,以达到区域协同、精准防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山东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综合指数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在充分分析和借鉴前人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适合山东省地质环境状况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山东省各地市目前的地质环境质量进行了总体评价。研究中选取区域地质条件、地质灾害、人类活动和资源4个指标,各指标下又划分了若干子指标,构成了山东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的三级指标体系;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并对相关数据进行计算,得出山东省各地市的地质环境质量的综合指数;最后根据各地市的综合指数得分将山东省地质环境质量划分为3类:即地质环境条件相对较好的鲁西鲁北地区、地质环境质量居中的胶东半岛地区和地质环境质量较差的鲁中山区。  相似文献   

20.
地理时空等级组织体系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从地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综合自然区划入手,针对区域地理系统模型的建立过程,通过研究地理空间尺度-空间比例尺以及地理时间尺度-地理事件发生变化的频度,来探讨建立地理事件的时空变化动态表述模式-地理时空等级组织体系,对于体系所提供的地理区域内部地理数据流的组织模式以及体系所表达的区域内发生地理事件过程的动力学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并进一步讨论了该体系对于建立数字地球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