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构建粮食安全与种业创新指标评价体系,利用2001—2020年面板数据测算粮食安全发展指数,基于区域视角和省域视角检验种业创新对粮食安全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区域差异。结果表明:(1)2001—2020年粮食安全发展指数呈上升趋势,粮食主产区粮食安全指数最高,而产销平衡区粮食安全指数较低;(2)粮食安全发展水平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空间上呈现从沿海到内陆递减的趋势,地区集聚效应明显;(3)种业创新环境和种业创新产出对粮食主产区、粮食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三大功能区域的粮食安全均具有显著影响,种业创新投入的间接效应不同,市场化程度对粮食主销区粮食安全至关重要,粮食主产区和产销平衡区粮食安全较多依赖于农业技术条件和农业人力资本等基础性条件。  相似文献   

2.
刘敏  姜会明  姜天龙 《地理科学》2020,40(12):2037-2045
按照粮食的产销情况,将全国划分为3类粮食功能区域,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分析了农机投入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的影响及门槛效应的区域差异。结果表明:农机投入对农业GTFP的影响程度存在区域异质性,农机投入对粮食主销区农业GTFP提升的促进作用最大,粮食产销平衡区次之,粮食主产区最小;农机投入对农业GTFP的影响路径亦存在区域差异,粮食主产区和产销平衡区的农机投入通过促进农业技术效率和农业技术进步进而推动农业GTFP提升,粮食主销区的农机投入通过促进农业技术进步推动农业GTFP提升;农机投入对粮食主产区农业GTFP的影响存在双门槛效应,对粮食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农业GTFP的影响存在单门槛效应。  相似文献   

3.
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类型和生产模式演变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运用粮食生产空间转移系数将中国大陆地区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划分为3种粮食生产区域类型,并揭示其时空演变和集聚特征。在此基础上,概括出6种粮食生产演变模式,并采用面板二值选择模型研究不同演变模式的主要驱动因素。研究表明:(1)粮食生产转入区主要分布在粮食主产区以及西部和北部边疆地区,而粮食生产转出区则主要分布在粮食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2)粮食主产区是粮食生产稳步增长型的主要构成,粮食主销区和部分产销平衡区的粮食生产表现为明显衰退演变型;(3)扩大粮食播种面积可以有效促进粮食生产稳步增长并防止粮食生产衰退演变,提高有效灌溉面积对于促进粮食生产稳步增长和防止粮食生产的衰退演变收效甚微,而提高化肥施用量、城镇化和农村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则可以有效防止粮食生产的衰退演变。  相似文献   

4.
欧盟在经历了90年代中后期经济的短暂较快增长后,区域内部经济发展受到了显著影响。因此,本文以欧盟28个成员国为例,运用泰尔指数分解分析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欧盟区域经济差异的演变特征,运用反距离权重插值法探讨差异演变的空间分异格局。结果表明:(1)1995年~2015年间,欧盟经济发展的泰尔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区域差异扩大。区域差异演变分为三个阶段:1995年~1999年的低差异缓慢缩小阶段;2000年~2008年的高差异缓慢缩小阶段;2009年~2015年的均衡发展阶段;(2)欧盟经济发展的组间泰尔指数总体呈平稳波动小幅下降趋势,不同时期变化的幅度与趋势不同。组间差异演变分为三个阶段:1995年~2000年的区域间差异扩大阶段,2000年~2009年的区域间差异缩小阶段,2009年~2015年的区域间差异扩大阶段。北欧区域经济差异趋于稳定的均衡状态,南欧地区国家的经济发展差异逐步缓慢缩小。中欧地区国家的经济发展差异在逐步缓慢缩小。东欧地区的组内经济差异可以分为"扩大—平稳—缩小—平稳"四个阶段。西欧地区的组内经济差异可以划分为"缓慢缩小—均衡发展"两个阶段;(3)欧盟区域差异格局由极化发展的空间格局向均衡的空间格局转变,格局转变不显著,总体呈现以西欧国家为第一圈层、北欧和南欧为第二圈层、东欧和中欧为第三圈层的圈层式递减的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5.
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区域差异及影响机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琼  周宇  张蓝澜  吴雄周  晁楠 《地理学报》2018,73(12):2409-2422
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有利于增进人民福祉、促进社会公平以及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基于2007-2016年中国31省(市、自治区)面板数据,运用泰尔指数、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研究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区域差异和影响机理。研究表明:①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总体和带间泰尔指数稳步下降,带内泰尔指数逐年上升;②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空间分布差异明显。高值区和次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次低和低水平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③ GDP、参保人数、制度赡养率等7因素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区域差异影响大。同时,各因子叠加后影响体现为非线性增加或双因子增强。为此,应坚持统筹区域社会经济协调的发展理念,夯实缴费基数,确保应保尽保,分步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  相似文献   

6.
中国区域创新差距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东、中、西三大区域作为地理观测单元,以专利申请受理数作为创新的度量指标,运用Theil指数及其分解详细刻画中国区域创新差距的时空变动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97—2013年间,中国区域创新相对发展率差异较大,省际创新呈现自东向西梯度分布的时空演变特征;东、中、西三大区域内部的省际创新差距持续增大,不存在"俱乐部收敛"特征;而区域间创新差距先增大后减小,由此推动区域创新总体差距以2007年为分界,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倒"U"型变化特征;东、中、西三大区域内的省际差距对全国整体差距的贡献率在考察期内持续增加,而区域间创新差距对全国整体差距的贡献率却呈现不断减小的趋势。各地区不同的科技资源投入、区域创新环境以及知识溢出和地理集聚所引发的创新在空间层面的报酬递增是影响中国区域创新差距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环渤海地区粮食生产地域功能综合评价与优化调控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粮食生产地域功能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和时间变异性.深入开展区域粮食生产地域功能的评价分级及动态变化研究有助于强化县域粮食生产功能、保障粮食安全和提高农民收入.本文以环渤海地区327个县域为研究单元,通过构建粮食生产功能指数及考核模型,计算了1990和2007年的指数并分析其变动规律.结果表明:粮食生产地域功能一级区主要分布在辽宁中部平原的北部,太行山山前平原区、海河冲积平原区县域的粮食生产功能次之,山地丘陵区、坝上高原区及人口稠密的市辖区等的粮食生产功能弱.环渤海地区各县粮食生产功能总体呈上升趋势,平原区县域粮食生产功能位显著提高,退耕还林还草等政策实施使山地丘陵区的粮食生产功能逐渐降低,市辖区及周边市县的粮食生产功能位快速F降.基于指数的评价分析,结合区域粮食总产量和区域发展定位,将研究区划分为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区、省级商品粮基地区、地级巿商品粮基地区、一般粮食产区等4个类型区.依据各县域的粮食生产功能定位,进一步探讨强化县域粮食生产功能与优化生产要素配置的财政转移支付、区域经济补偿、政绩考核等创新机制和政策.  相似文献   

8.
中国粮食生产空间关联网络的结构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冯颖  侯孟阳  姚顺波 《地理学报》2020,75(11):2380-2395
基于1996—2018年中国省际粮食生产面板数据,在修正的引力模型准确测算粮食生产空间关联关系及构建空间关联矩阵的基础上,首先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整体特征、个体特征及块模型3个方面具体考察了粮食生产空间关联网络的结构特征,进一步采用二次指派程序方法探讨其形成机制。研究发现:① 省际粮食生产空间关联的密切程度在波动中提高,但仍有提升空间,网络结构呈现较好的稳定性和可达性,溢出效应具有多重叠加特性;② 省际粮食生产空间关联网络呈现主产区、主销区、平衡区“核心—边缘”分布格局,粮食主产区在网络中处于核心地位,粮食主销区和平衡区则处于边缘地位;③ 粮食生产空间关联网络可划分为净溢出、主受益、经纪人和双向溢出4个板块,板块间的溢出效应具有明显的梯度传递特征;④ 自然禀赋条件与社会经济因素的共同作用推动了粮食生产空间关联网络的形成,地理空间邻近性、经济发展水平与农村劳动力规模、机械服务规模、耕地资源的差异、降水量和日照时数的相近性对粮食生产空间关联网络的形成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东北振兴以来吉林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研究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高翯  王士君  谭亮 《地理科学》2017,37(11):1712-1719
基于吉林省2003~2015年间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数据,以市域、县域两个尺度单元为研究对象,采用人口加权变异系数、基尼系数、泰尔指数等统计分析方法,对吉林省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的13 a内,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进行定量分析,并运用泰尔指数的分解方法,探讨了吉林省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格局。结果发现:① 吉林省区域经济总体差异、市域差异、县域差异均呈逐年下降趋势。 通过差异贡献率显示:县域差异是区域总体差异变化的主导力量,长春市域的内部差异远高于其他市域,但有逐年减小的趋势,长吉两地的二元结构仍然突出,是全省区域经济差异产生的主要来源,主导着全省区域经济差异走向;③ 从2003~2015年来看,全省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的地区主要还是集中在“三核一带”;吉林省经济差异主要是由资源禀赋、产业结构、极化效应和政策导向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我国三大经济区海洋经济时空差异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我国陆域三大经济区为空间尺度划分海洋经济区域,在采用变差系数和泰尔指数定量分析海洋经济省际差异的基础上.运用泰尔指数对三大经济区海洋经济总体差异进行区际结构分解.比较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区内部海洋经济差异及区际差异,探究海洋经济差异的内部机理。并运用基尼系数分析三大区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最后,总结我国三大经济区海洋经济差异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1.
根据泰尔系数和基尼系数可按地域和收入来源进行分解的特性,对我国1997—2009年间各省份农民收入时空差异进行地域和因子结构双重解析。结果表明,省际间农民收入呈小幅波动增大态势;三大地带内差异是构成农民收入差异的主导部分,尤其是中部地带内省际间差异和贡献居首要地位;因子结构分解则显示工资性收入对总体非均衡程度的贡献最高。着力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推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或向非农产业转移,提升其工资性收入水平,并从政策、财政和科技等方面支持落后地区加快发展家庭经营是缓解农村地区省际收入差距并促进农村经济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Grain production patterns are the basis of a nation’s food security. Since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up began in 1978, China’s urbanization process, driven by rapid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accelerated steadily. During this time, the dietary structure of urban and rural Chinese has also changed significantly. Accordingly, grain production patterns have undergone major changes. First, traditional grain production patterns in the north and the south have changed, and the food production center has shifted toward the north. In 1980, the grain yield of southern provinces accounted for 60% of China’s total, while that of northern provinces accounted for 40%. In 2015, the grain yield of southern provinces accounted for 56% of the total, while that of northern provinces accounted for 44%. Second, grain production by regions of the country is “shrinking in the east but expanding in the central regions,” meaning that grain production in eastern coastal provinces ha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while that in the central region has expanded. The proportions of the nation’s total grain production from the eastern,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were 38%, 36% and 26%, respectively, in 1980. These had changed to 27%, 46%, and 27%, respectively, in 2015. Third, the spatial centralization of grain production has increased. The total grain yield of 13 major grain-producing provinces and regions in the country accounted for 69.27% of nation’s total in 1980, and it had reached 76.18% in 2015, showing that the impact of major grain-producing areas on national food security has increased. The influence of rapid urbanization on grain production areas shows remarkable regional differences. As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has increased, build-up land occupies a large number of high-quality farmland, especially in east coastal provinces and thus the grain planting area decreased obviously. The effect of dietary structure changes on grain production patterns was evident in two ways. On the one hand, as dietary diversity has increased, total grain consumption has decreased. The reduction in the proportion of planting area for grain crops to total crop planting area dropped from 82% in 1980 to 68% in 2015, making this change in total grain consumption evident. On the other hand, the ratio of grain for human consumption declined as the ratio of grain consumed by animals increased. The reduction in the proportion of rice and wheat grown and an increase in the proportion of feed grain production (mostly maize) from 20% in the 1980s to 36% in 2015 makes this change in grain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evident. In the future,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national functional areas for grain production, the spatial pattern of grain production will return, while the demand for feed grains will continue to increase but with the space for expansion limited.  相似文献   

13.
中国非农化与城市化关系的省际差异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刘盛和  陈田  蔡建明 《地理学报》2003,58(6):937-946
根据2000年中国第5次人口普查和统计年鉴的分地区数据,比较了全国及各地区普查及统计口径的非农化水平的准确性与可信度,认为宜采用普查数据来分析比较各地区非农化与城市化的关系。中国各地区的非农化与城市化关系呈现出多样化的类型和极为悬殊的差异,不宜实行全国统一的城市化政策,而应该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地推进各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绝大部分省区的城市化发展快于非农化进程,导致城市化滞后的省区逐渐减少,非农化滞后的省区在较快增长;另一方面,中国各地区的城市化发展呈现出较显著的“马太效应”。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福建和北京等地区,城市化的现状水平高、发展速度快,但仍相对滞后于非农化;在大部分中西部地区和广西、山东等部分沿海地区,城市化的现状水平较低、增长速度较慢,但却相对超前于非农化。  相似文献   

14.
随着全球粮食贸易格局的日益紧张,如何利用有限的耕地资源保证中国粮食安全成为新阶段的难题。本文从耕地可持续利用视角提出粮食稳产、增产策略,以期为粮食安全、耕地保护等国家战略提供理论支撑。基于1985—2015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数据,以农业生态区为基本单元,采用比较分析法和GIS空间分析法,对中国粮食生产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规律性探究。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粮食产量呈“波动-上升”的趋势,但长江中下游区、江南和华南区粮食增长率较低,甚至出现减产现象。(2)中国粮食产量主产区逐渐由长江中下游区、江南和华南区向东北区、黄淮海区转移。(3)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呈现阶段性和区域性规律。例如,东北区、西北区粮食生产主要受粮食单产、耕地面积等影响;黄淮海区、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区、云贵高原和横断山区主要受粮食单产影响。(4)中国各区耕地存在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的耕地非持续问题,在西北区、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等生态脆弱区域较严重。  相似文献   

15.
樊杰 《地理科学》1998,18(2):99-105
基于对我国6省7个建制镇的实地调查研究,本文侧重于从就业结构变化、人口迁移、小城镇建设和资金来源、小城镇工业布局等方面,探讨了中国农村工业化在城镇化中的作用,作者认为,发展小城镇是我国实现城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丁金梅  杨奎  马彩虹  文琦 《干旱区地理》2017,40(6):1290-1297
粮食安全是国家战略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新常态下如何夯实农业基础地位、保障粮食安全成为政府与学界共同关注的命题。运用粮食产量变化系数、变异系数、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中国粮食产量时空演变格局与粮食安全问题。结果表明:2000-2003年受城镇化和工业化快速推进占用优质农田和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的影响,粮食播种面积下降导致产量出现波动下滑;2004-2015年,粮食直补、农业税减免、基本农田保护、耕地红线等系列政策促进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粮食作物类型时序变化表现为玉米产量大幅增长,由1990年的9 681.9×104 t增长为2015年的22 463.2×104 t,稻谷、小麦产量呈现小幅增长态势。2000-2015年中国粮食生产重心逐渐由西南向东北偏移。从各大区域对粮食总产的贡献率来看,1990-2015年南方沿海区对中国粮食总产的贡献率下降幅度最大,达-5.02%,东北地区对全国粮食总产的贡献率增幅最高,为7.75%。中国粮食产量安全区域范围在逐年增加,由2000年的11个省份增加至2015年的16个省,然而,未来粮食安全应关注粮食结构、粮食品质、食品安全、农田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Sustainable Livelihood Security (SLS) remains a rarely considered yet important issue for rural sustainability and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Particularly in China, rural SLS research in a typical area is urgently needed, but insuffici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ational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Ten-year Fishing Ban of Yangtze River. Focusing on the policy-targeted inland lake area, we proposed a Livelihood Security Analysis (LSA) framework by establishing an adaptive indicator system and integrating multiple econometrical and geographical methods. This study aims to evaluate the SLS in Poyang Lake Eco-economic Zone comprehensively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ecology, economy and society, analyze their spatial patterns, identify the main constraints, and finally give specific suggestions for improving rural sustainability managemen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rural SLS in the inland great lake area tended to be vulnerable mainly due to the lagging economic efficiency and unbalanced social equality, and mediated by regional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The overall SLS and Ecological Security Index (ESI) were higher in the north and lower in the south, while Economic Efficiency Index (EEI) and Social Equality Index (SEI) were at the middle level and circularly distributed around Nanchang City. The dominating factors which have greatly shaped the spatial pattern of SLS include rural per capita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fishery breeding area, population dependency ratio, urbanization rate, and fishery population. The obstacle degree is ranked as economic system > social system > ecological system. An outdated economy and incomplete social services are the main constraints, characterized by weak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limited beds in hospitals, low urbanization rate, deficient agricultural machinery power, and a small agricultural output value. Therefore, one urgent need is to activate the rural economy by reinforcing rural electric power facilities and promoting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In addition, transforming the peasants/fishermen to the non-agricultural sector should be accelerated, which will help to reduce ecological pressure, boost urban-rural integration and narrow the income gap.  相似文献   

18.
可持续生计视角下失地农民长远生计问题探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规模日趋扩张,失地农民问题日益凸现,且呈现出尖锐化。大批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后,成为既非农民也非市民的社会弱势群体,遭受社会的不公正待遇及排斥。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得以实现,才能真正保证其生活质量,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问题,实现社会稳定和城市化顺利进行。基于对长远生计重要性的分析,以可持续生计为研究视角,探析了影响失地农民实现长远生计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失地农民实现长远生计的思考及对策。  相似文献   

19.
中国边境地区的城镇化格局及其驱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周莺  祝巧玲 《地理学报》2020,75(8):1603-1616
边境地区是内陆对外开放重要门户,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优化城镇空间格局的重要组成。本文深入分析2000—2015年中国134个边境县域的城镇化发展格局,基于边境地区城镇化特征构建驱动力体系,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探析边境地区城镇化驱动机制。研究发现:① 2000—2015年边境地区城镇化水平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差距不断拉大,面临城镇化发展滞后、动力不足的困境。② 同期,西北、西南边境的城镇化水平偏低、但增速较快;西藏边境的城镇化水平最低、增速平缓;东北、北部边境的城镇化水平稍高、但城镇化速度缓慢甚至停滞。③ 交通力和产业力对边境地区城镇化贡献最大,市场力作用较小,各种驱动力之间存在明显的相互加强作用。④ 西北、西南边境分别形成了以产业力和交通力、市场力和行政力为主要驱动力的城镇化发展机制;西藏边境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薄弱,尚未形成具有较强贡献作用的城镇化驱动力;东北、北部边境的交通力对城镇化贡献较大,与市场、产业的交互增强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0.
中国县域城镇化的空间特征与形成机理   总被引:64,自引:10,他引:54  
刘彦随  杨忍 《地理学报》2012,67(8):1011-1020
本文综合运用样带、地统计、地理探测器等多种研究方法, 分析了1990 年以来中国县域城镇化的时空特征及形成机理。研究表明:①中国县域城镇化水平时空动态的差异特征显著, 北方边境县域高城镇化和东部沿海县域高城镇化形成的“人字形”空间形态逐渐凸显;以武汉都市圈为中心的两湖地区、成渝地区、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县域城镇化水平提升较快, 西南地区、青藏高原地区保持较低的城镇化水平;②2000 年以来中国县域城镇化水平及其变化速度的区域差异逐渐缩小, 陇海兰新线、长江沿线、北方边境、106 国道、东部沿海样带县域城镇化差异明显;县域经济发展阶段、固定资产投资、离中心城市距离、二三产业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口密度是影响县域城镇化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 同时粮食生产主导定位、非农业人口统计口径、城镇设置标准等因素也影响县域城镇化水平及发展过程。未来城镇化发展应遵循地域差异, 凸显主导功能, 推进优化与重点发展区的集约型城镇化、耕地与粮食主产区的分流型城镇化、生态与水源保护区的迁移型城镇化, 以及园区与城镇近郊区的融入型城镇化, 实现城乡土地资源集约利用, 促进城镇化进程中人—地—业耦合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