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周雯婷  刘云刚  吴寅姗 《地理研究》2018,37(11):2288-2304
以深港边境中英街地区为例,运用实地调查和访谈方法,探讨一国两制下的深港边境生活空间形成、居民自下而上的再边界化、以及居民通过日常生活实践对边界的再定义过程。研究指出,中英街地区的生活空间形成是在边界效应下,边境居民对边境两侧管理差异的不断适应、调试、乃至主动运用的空间构建过程。边境管理者、居民、游客和水客等多方力量在此过程中互动角力,而中英街地区发展的不同阶段正是这一互动过程的结果;在此过程中,边境居民从被动的边界适应到主动的边界效应利用,体现了一国两制下居民的生活空间战略和自下而上的社会力量对边界及边境地区生活空间形成的作用。本研究有助于深化对于亚洲的边界和边境地区空间形成的理解,也对当下的边境治理具有积极的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沿边地区地缘经济格局的建构: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缘经济格局是指特定时点下国家边界两侧区域之间经济竞争合作的总体状态或态势,可以从跨国经济竞争合作关系、各自的经济发展状况、空间结构和边界效应、地缘经济活动的关键主体等4个方面来描述。地缘经济格局能够自我调整以适应环境演变,但是这种被动调整、适应过程不仅缺乏前瞻性,而且滞后于环境演变,必然造成它与地缘环境的短期脱节错位,不利于地缘经济健康发展。因此,主动干预构建有利的地缘经济格局具有必要性。在此背景下,本文首先分析地缘经济格局演化机制,具体是从地缘环境、国家利益、区域关系三个大的方面筛选出11个重要影响因子,分析它们作用力的影响领域、方向以及地缘经济格局的演化响应,并讨论了地缘经济格局演变的综合机制。之后,文章从创造良好的地缘环境、建立协调的区域关系、建立高效的区域空间结构、打造地缘经济关键主体等方面提出了构建地缘经济格局的方法路径。  相似文献   

3.
马凌  张媛媛  朱竑  陈晓亮 《地理研究》2019,38(8):2044-2057
快速城市化带来了行政区划的调整及城市土地、空间和边界的改变,也重构了传统的地方与地方认同。以广州市番禺小龙村为例,分析城市扩张和地方重构下影响地方认同的因素、机制与过程。研究发现:① 城市扩张过程中,居民户籍身份上的改变最为突出,农民对于其市民身份及新的行政地方的认同度不高,最终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身份与区域的隔离;② 认同是多维度影响、深层次和动态变化的过程,地方认同需要从身份和地方双重维度进行分析,居民多元的自我身份感知与对地方的认知及其切实的个体需求共同影响其最终的身份归属和地方认同。因此,城市行政区划调整过程中需了解、重视区划调整变化后城郊居民的生产生活,同时注重社会基础福利的提升,以促进居民对于新的地方和身份的认同,进而促进城乡融合。  相似文献   

4.
当今北极地缘政治格局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冷战结束后,北极地区逐渐发展为世界政治的一个热点,北极地缘政治局势处在快速的变化发展之中。地缘政治格局是控制地缘政治形势发展的一个结构因素,分析地缘政治格局有助于我们认识和理解复杂的、变动的地缘政治现实关系。本文在地缘政治格局概念基础上,提出了地缘政治格局的基本分析方法,并以此分析了冷战后北极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5.
中东欧地区历来是地缘博弈的竞技场和利益争夺的交锋地,地缘政治特征十分显著。在全球地缘战略格局的不断演变中,中东欧地缘环境也随之发生着深刻变化,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和趋势。结合纵向历史演变和横向力量格局、外部战略环境和内部文化环境,以独特的地缘属性变迁、纷乱的地缘战略博弈和复杂的地缘文化结构为视角,分析中东欧地缘环境的历史演变及其演化规律,以当前地区地缘战略格局为基础,探查影响地区地缘环境的主要因素,剖析大国主导下的地缘关系和文化结构,分析得出域内国家弱小自主性差、大国地区博弈干预影响严重、地缘文化多样差异性显著等地缘环境特征。  相似文献   

6.
刘大庆  白玲  张宏  郗笃刚  焦昆  吴斌 《地理研究》2018,37(2):391-403
纵观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历史进程,格局的转换总是伴随着大国的兴衰交替、力量的分化与组合和权利的失衡与平衡,规律性的现象是不变的动力机制所致,这种机制对当今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发展与演化依然有着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采用一种机制的视角,以机制及机制间的变量关系解析为主要途径,来研究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动力机制。将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动力机制划分为一个核心机制、两个子机制和两个辅助机制。其中,力量结构的变化是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重要标志,将其确定为演变的核心机制。大国兴衰和大国地缘战略关系的质变是引起力量结构变化的根本原因,将二者确定为核心机制的子机制。资源地缘政治和地缘文化是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重要影响,将其作为辅助机制进行研究。在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分机制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分机制间的耦合关系,得到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7.
汪丽  张拓  胡玲玲 《热带地理》2021,41(5):1034-1045
村委会改为居委会或社区委员会(即“村改居”)给当地居民生活方式带来诸多变化,特别是迁入移民与本地居民的混合居住对当地居民的地方认同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两类居民在不断互动与融合中重新形成地方认同并成为乡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文章以灵宝市Y社区为例,运用统计检验、因子分析法、质性研究方法探讨本地居民和迁入移民在地方认同方面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本地居民的地方认同水平高于移民居民,其差异主要体现在功能性的社区参与、情感性的社区意义以及决策性的去留意向方面;2)本地居民更加重视社区参与,移民居民虽然关心社区生活环境,但社区参与行为明显缺乏;本地居民和移民居民的情感认同分异显著,前者形成自我建构联结型情感认同,而后者产生他者凝视依附型的情感认同;去留意向表现出户籍-年龄异质性,本地居民比移民居民的去留意向更为明确,年轻居民搬离社区的意愿更强烈;3)地方认同差异是人地相互作用过程中,社区管理制度、地方自然、文化环境以及居民身份差异形成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事关国际局势的稳定与发展,力量结构是其重要组成要素。对此开展研究可以深入挖掘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潜在特征与演变规律,准确把握古今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逻辑关系,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地缘政治实践。本文通过梳理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历程,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了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力量结构网络模型,并对其中心性、影响力指数、关联度指数和凝聚度指数等网络参数指标进行了分析。通过横向对比得到同类型格局中各节点网络参数特征的差异性,通过纵向对比分析得到不同类型格局力量结构转换过程中网络参数特征变化情况,并对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力量结构演变过程进行聚类分析,并得出力量结构正处于由量变到质变转变的阶段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村委会改为居委会或社区委员会(即"村改居")给当地居民生活方式带来诸多变化,特别是迁入移民与本地居民的混合居住对当地居民的地方认同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两类居民在不断互动与融合中重新形成地方认同并成为乡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文章以灵宝市Y社区为例,运用统计检验、因子分析法、质性研究方法探讨本地居民和迁入移民在地方认同方面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本地居民的地方认同水平高于移民居民,其差异主要体现在功能性的社区参与、情感性的社区意义以及决策性的去留意向方面;2)本地居民更加重视社区参与,移民居民虽然关心社区生活环境,但社区参与行为明显缺乏;本地居民和移民居民的情感认同分异显著,前者形成自我建构联结型情感认同,而后者产生他者凝视依附型的情感认同;去留意向表现出户籍-年龄异质性,本地居民比移民居民的去留意向更为明确,年轻居民搬离社区的意愿更强烈;3)地方认同差异是人地相互作用过程中,社区管理制度、地方自然、文化环境以及居民身份差异形成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在非洲国家间的地缘关系中,通常存在两个行为主体,即国家行为体和族群行为体。非洲地缘关系的发展演变,既有国家地缘战略的影响,又离不开族群问题的作用。非洲国家的地缘政治博弈,常常以族群问题作为干预手段,族际冲突也因此越演越烈。族群问题的恶性发展,会反作用于地缘关系,令地缘关系与族群问题呈现出双向互构的态势。以非洲大湖地区为研究案例,将大湖地区的地缘关系变动情况分为三个时间段,从历史的维度对非洲地缘关系与族群问题的关联性和互动机制进行分析。本文认为,在大湖地区的稳定期、冲突期和重建期,地缘关系格局、地缘政治博弈、地缘战略和地缘经济分别对族群问题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而族群问题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大湖地区国家的地缘战略和地缘关系。  相似文献   

11.
秦末以来秦都咸阳地貌演变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桑广书 《地理科学》2005,25(6):709-715
秦都咸阳地貌演变研究是秦咸阳考古和关中地区历史环境演变研究不容忽视的问题。秦末以来,秦都咸阳地貌演变包括渭河河道北移和咸阳原边坡地貌变化两个方面。通过文献考证与实地考察恢复了秦末、唐、明、清各代渭河的河道位置,秦末以来秦都咸阳段渭河河道北移4100m,平均北移速度1.8764m/a,明代以前北移较慢,以后北移速度显著加快,清顺治至现代北移速度达到5.9701m/a。咸阳原南侧边坡上的中小切沟主要是秦以后形成的。原坡上的村庄平台是历史上人为斩齐原坡,挖掘窑洞,引起原边逐步后退的结果,是咸阳原边坡人为地貌演变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基于青海省藏传佛教寺院数据,以县(市)作为基本研究单元,综合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和空间分析方法,分析青海省藏传佛教寺院的时空演变特征,揭示藏传佛教在青海发展演变模式。结果表明:①在时间分布方面,根据藏传佛教寺院增长率的变化情况,划分为4个阶段:宋元属萌芽阶段,明属初期发展阶段,清属快速发展阶段,近代(截止1995年)属稳定发展阶段;②在空间分布方面,存在着分别以玉树和化隆为中心的“双核集聚”空间分布密集区;③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域分异规律,东多西少,分布不平衡趋势不断增强,分布重心向东北方向迁移;④藏传佛教寺院的空间全局与局部自相关特征显著,在寺院空间自相关演变趋势中,青海省“扩散型”区域的范围逐渐扩大且呈相对独立的“团状”分布,“落后型”区域呈连续的大片“块状”分布。  相似文献   

13.
明清北京休闲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承忠  韩光辉 《地理学报》2012,67(6):804-816
从休闲地分布数量来看,西郊和内城西区成为明代北京最重要的休闲区域。而明中后期外城的兴建促进了外城休闲地的发展。清初的满汉分城而治的政策直接刺激了外城西区超过西郊成为最重要的休闲区域和全北京城的休闲娱乐中心。明清北京休闲区经历了形成和演变的过程。明代和清代各形成了14 处和19 处休闲区,其中积水潭—什刹海—鼓楼大街风景、园林游览与市场休闲区等在两朝保持了兴盛的态势,二闸泛舟段到清代取代了高梁河成为北京城近郊最重要的河上游览区。休闲地空间格局的形成和变迁常常是自然地理环境、区位、都城性质和功能、民俗文化、政治等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吴水田  陈平平 《热带地理》2014,34(3):408-413
疍民人口迁移是疍民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通过历史文献分析、实地调查等方法研究发现,在经济机会、生存条件、政治变革等因素的影响下,岭南疍民人口以珠江三角洲为核心,呈现辐射式和跳跃式的迁移规律,其主要迁移目的地为岭南沿海及东南亚等地,并在岭南各地形成不同规模的疍民人口板块。同时,疍民人口也呈现往城镇汇集的历史过程,其方向是从河流的上游往下游、从沿海到陆地、从农村到城市,其结果是疍民的人口分布呈现“板块状、带状、弧形状”的分布特点,同时文化个性也逐步消失,并朝与当地趋同的方向发展,这对疍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5.
西沙群岛考察史*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赵焕庭 《地理研究》1996,15(4):55-65
本文论述了西沙群岛被中国古人发现和开发利用、地名沿革、中国政府对其管辖和行使主权、古代对其自然的记述、近代和现代进行的科学考察等情况,是南海诸岛历史地理的管窥。  相似文献   

16.
汪桂生  颉耀文  王学强 《中国沙漠》2013,33(4):1225-1234
黑河中游在明、清及民国时期经历了人口规模膨胀和大规模农业垦殖发展过程,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由于历史记载数据有限,定量分析人类活动强度难度较大。本文选取耕地面积、人口数量、灌渠长度、粮食单产等参数为评价指标,基于历史文献记载及估算数据,采用变异系数法、熵值法、标准离差法、CRITIC法等4种客观权重法定量分析了黑河中游明代前期、明代后期、清代前期、清代后期及民国时期的人类活动强度,获得以下主要结论:5个研究时期人类活动强度绝对指数分别为0.46、0.47、1.13、1.55及1.39,表明明、清时期人类活动强度持续增加,民国时期略有减弱。各方法评估结果综合排序相同,表明研究结果具有较好一致性。  相似文献   

17.
清代关中地区土地垦殖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根据清代文献资料,探讨关中地区有清一代土地垦殖过程及时空特征。分析认为清代册载田亩数据不能反映本区土地垦殖的真实情况,并与实际情况有相悖之势,但在反映地域变化情况时,则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提出关中地区清代土地垦殖过程的五个阶段:即明末清初的抛荒期、顺治十年至乾隆六年的复垦期。乾隆六年至咸丰末年的拓垦期、同治元年至光绪六年的新抛荒期和光绪六年至清末的新复垦期,大致在雍、乾之际宜农土地即已复垦完毕,耕地面积可达或接近原额水平,道、咸年间出现耕地数的历史峰值。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不同地域土地垦殖的差异性,认为关中地区清前期的复垦是以平原、原为主,中期拓垦则以山地、丘陵为主,晚期复垦与康、雍复垦相比,在地域上具有明显的类同性。  相似文献   

18.
赵逸才  王开泳  华林甫  王甫园 《地理学报》2022,77(12):2972-2990
行政区划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分析清代县级行政区划调整的时空变动格局和影响因素,能更好地借鉴和发挥行政区划设置在国家与地方治理中的支撑作用。综合梳理国家清史纂修工程《清史·地理志》的考证结果,参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代档案、《清实录》《清会典》《大清一统志》以及清代地方志等历史文献,全面分析1683—1911年中国县级行政区划的时空变动过程与演变规律。研究表明:① 清代县级行政区划主要有9类调整模式,以自下而上的申报调整为主,关键是总督和巡抚的提议权,督抚体制是行政区划调整推进的制度保障;② 行政区划调整的频次受最高统治者的治理理念影响较大,波动明显,雍正朝是清代行政区划调整的绝对高峰期,光绪和宣统两朝是一个相对高峰期,道光、咸丰到同治时期调整最少;③ 县级行政区划的调整以新设最多,其次为改隶和析分,同级变更和合并是频次较少的两类调整;④ 升级、迁治、裁撤、新设4类调整在清代23个省的分布范围较广泛、各省域分布较为广泛均衡,变更专名、合并、改隶、同级变更4类调整的分布范围集中于直隶、河南、山西等省;⑤ 清代县级行政区划调整格局的形成与演化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政治安全和统治方便是决定性因素,总体上体现出层级明确、权责明晰、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国家治理理念。  相似文献   

19.
刘云刚  宋宗员 《热带地理》2019,39(6):931-941
通过梳理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上已有的旅游地缘政治相关研究,按照研究尺度,将旅游地缘政治研究分为国家尺度、跨尺度研究2种类型,此外,还有旅游的地缘政治要素一个单独的主题,归纳总结了目前旅游地缘政治的主要研究议题。总体来说,目前相关研究仍然以国家尺度为主,案例地国家选择呈现出3个主要特征,即倾向于选择受全球地缘政治变动影响较大的区域、面临国内外地缘政治压力的区域和主权尚存争议或主权定义模糊的区域。但逐渐出现了一些跨尺度的研究,考察旅游对国家和游客相互建构的影响。最后,提出了旅游地缘政治可深入探究的4个主题,包括国家间政治关系对旅游的影响、旅游签证制度和国家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旅游作为主动的地缘战略、边境旅游的多尺度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