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福建沿海的海面变化及其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根据福建沿海4个验潮站的验潮资料,计算了各站的局域海平面长趋势变化。结果表明,福建沿海的局域海平面变化速率为1 ̄2mm/a,4个验潮站的平均变化速率为0.9mm/a,最后讨论了海面变化可能引起的次生灾害。  相似文献   

2.
利用验潮站和卫星高度计的海平面观测资料进行联合分析,构建了具有加权约束条件的新的Gauss Markov计算模型,系统给出了渤黄海沿岸9个验潮站的地面垂直运动速率量化值,速率解的不确定性在0.42~0.62 mm/a.结果显示,6个验潮站呈地面下降态势,其中塘沽站为(?1.82±0.50)mm/a、龙口站为(?1.65±0.46)mm/a、老虎滩为(?0.88±0.42)mm/a、鲅鱼圈为(?0.58±0.62)mm/a、小长山为(?0.13±0.43)mm/a和烟台站为(?0.01±0.43)mm/a.3个验潮站呈地面上升趋势,秦皇岛为(1.12±0.46)mm/a、葫芦岛为(0.55±0.49)mm/a和成山头为(0.26±0.44)mm/a.塘沽站、龙口站地面下降趋势明显,秦皇岛站地面上升趋势明显.据此可以对验潮站观测海平面进行校正,给出更为准确的沿海海平面变化速率.同样该方法可以作为估计验潮站地面垂直运动速率的有效方法,推广应用于基准潮位核定、地面垂直变化等研究工作中.  相似文献   

3.
对我国沿海葫芦岛、秦皇岛、坎门3个验潮站进行了19年潮汐总体分析,计算了分辨率△σ≥0.0022°/h的472个分潮的振幅和位相;依据得到的交点潮、近点潮和极潮对平均海面的超长周期性变化进行了预测;还对以上3站及塘沽、龙口等站进行了19年的逐年潮汐分析,从天文因素、非线性效应及海底地形变迁等方面的影响探讨逐年潮汐分析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海洋地磁场的垂直空间变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海洋磁力测量数据归算到统一的基准面上可以提高测量和成图的精度.由于归算方法本身存在误差,并不是所有的测量数据都必须归算到统一的基准面上.本文首先理论分析地磁异常的垂直空间变化,然后采用曲面向上延拓技术,利用两个典型海洋磁场数据分析海洋地磁异常的垂直空间变化,研究了海洋地磁异常随高度变化的规律.最后得出海洋磁力测量数据进行归算的阈值条件.  相似文献   

5.
华南沿海地区验潮站资料反映的海平面变化与海岸升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收集到的25个验潮站资料,表明近几十年来华南沿海海平面大约平均以1.45mm/a的速率上升,与全球海平面升高速率1.5mm/a接近。由各验潮站海平面的升降速率与全球海平面平均升高速率比较,得到验潮站所在海岸地壳速率在4.4~-4.1mm/a之间。其运动方向与由滨海相样品反映的晚更新世及全新世以来的海岸升降趋势大体相同,即现今海岸主要为中、晚全新世以来的继承性运动。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日本沿岸选取了28个验潮站及联测的GPS站,利用奇异谱分析(Singular Spectrum Analysis,SSA)和SSA+自回归滑动平均(Auto Regression Moving Average,ARMA)方法预测了2014—2018年的近海海平面变化和地壳垂直变化.并用同时段的验潮及GPS的实际测量值进行验证,结果显示,SSA+ARMA预测的相对海平面精度为0.0357~0.0607 m,地壳垂直运动的精度为0.0049~0.0077 m,绝对海平面的精度为0.0433~0.0683 m,且三者SSA+ARMA的预测结果均优于只用SSA预测的结果.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SSA+ARMA预测了日本沿岸2019—2023年的近海绝对海平面变化,结果显示,2019—2023年的平均海面高较往年(2014—2018)升高0.0353 m,2003—2023年绝对海平面的变化率为0.0039 m·a-1,预测结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日本沿岸选取了28个验潮站及联测的GPS站,利用奇异谱分析(Singular Spectrum Analysis, SSA)和SSA+自回归滑动平均(Auto Regression Moving Average, ARMA)方法预测了2014—2018年的近海海平面变化和地壳垂直变化.并用同时段的验潮及GPS的实际测量值进行验证,结果显示,SSA+ARMA预测的相对海平面精度为0.0357~0.0607 m,地壳垂直运动的精度为0.0049~0.0077 m,绝对海平面的精度为0.0433~0.0683 m,且三者SSA+ARMA的预测结果均优于只用SSA预测的结果.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SSA+ARMA预测了日本沿岸2019—2023年的近海绝对海平面变化,结果显示,2019—2023年的平均海面高较往年(2014—2018)升高0.0353 m,2003—2023年绝对海平面的变化率为0.0039 m·a~(-1),预测结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8.
海面变化记录中隐含着全球和区域变化的重要信息,对这些信号的分离、提取并揭示其变化特征,是深入理解海面变化机制的前提和基础.基于西北太平洋边缘海区10个验潮站1965~2005年月均验潮序列,利用二阶统计量盲源识别(SOBI)方法进行信号分离,结合EMD方法提取海面变化记录中ENSO信号,进而应用小波分析方法探讨了ENSO信号的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各站位验潮序列记录了不同类型、不同强度ENSO事件,并表现出显著的时空分异特征,低纬海面对ENSO的响应明显较中高纬强烈;受洋流、地形等要素影响,海面变化对ENSO事件的记录存在型变;海面变化同样揭示了ENSO事件的尺度变化特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坎门以南各站位对ENSO的响应显著增强,其尺度从4年左右逐渐扩展到2~8年,反映了ENSO强度及频率的变化;海面变化记录的强ENSO事件发生前后,在特定尺度上出现相位的反向变化,支持了强ENSO事件的发生可能与尺度间相互耦合与叠加有关的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9.
一、引言 本区处于现代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澳大利亚板块对欧亚板块联合推挤的收敛部位,具有一定的地球物理意义。 本文应用切比谢夫函数对广西沿海及毗邻地区的五个验潮站的观测资料逐一进行了拟合和滤波(图1),以推断地面的垂直运动。通过本区域精密水准测量和重力测量资料作对比分析的结果,海平面与垂直形变的变化基本上是一致的。同时初步获得该区域大地形变的综合图象。图象表明平面和形变测量资料有异常反映,需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0.
基准站GPS连续观测得到的垂直位移时间序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顾国华 《地震地质》2005,27(2):332-340
利用1998年9月至2004年3月上旬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基准站GPS连续观测结果所获得的垂直位移时间序列,讨论了基准的选择,分析了基准站垂直位移的特点。取中国东部一组垂直位移变化形态基本一致、年速率较小的6个基准站作为垂直位移时间序列的基准。计算结果表明,每周的垂直位移解的精度可达3mm。与基准站的水平位移年速率相比,垂直位移年速率普遍较低;而与基准站的水平位移时间序列相比,一些基准站的垂直位移时间序列有非常显著的年周期变化,幅度达20~50mm。中国大陆西部基准站的年周期变化与地球自转有明显的相关性,并且符合地球自转守恒。基准站垂直位移的变化值得多方面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验潮站能够观测海平面长期变化,并被用于重构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然而,中国沿海区域的海平面长期变化尚未被揭示.本文构建了一种数据同化方法,可以重构中国沿海地区1950年以来的海平面上升.该方法以全球验潮站观测为约束,同时利用气候模式输出的动态海平面和陆地水质量迁移导致的海平面指纹效应.本文重构的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与之前的研究结果接近.中国沿海地区20个验潮站的重构结果显示,1950~2020年中国沿海平均海平面上升速率为(1.95±0.33)mm a-1,高于同时期的全球平均上升速率(1.71±0.17)mm a-1.此外,本文还发现,中国沿海平均海平面上升速率在1980年以后是之前速率的3倍以上,速率从1950~1980年的(0.84±0.28)mm a-1增加到1980~2020年的(3.12±0.21)mm a-1.该发现说明中国沿海海平面存在显著的加速上升,这些结果增进了对中国沿海海平面长期变化的理解与认识.  相似文献   

12.
鉴于卫星测高技术在南极周边海域会受到海面浮冰影响,且在利用测高序列分析海平面周期性动态变化时还会受到潮汐周期混叠效应的影响,为此,本文开展了基于GPS和验潮数据联合的南极大陆附近海域从1994-2014年间海平面的绝对变化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在围绕南极大陆及附近海域的15个验潮站中,海平面绝对变化速度最大的是Diego Ramirez验潮站,达到11.10±0.04 mm·a-1;在西南极南极半岛的德雷克海峡,海平面变化最为活跃,变化均值在8.31±0.05 mm·a-1;在东南极,从Syowa站依次到Casey站,海平面的绝对变化速度相对平稳,四个潮位站海平面变化均值为3.35±0.04 mm·a-1;在罗斯冰架右下侧的罗斯岛附近,由于冰川崩解入海导致Scott Base站处的海平面上升速度较快,达到了9.61±0.07 mm·a-1.综合15个验潮站计算结果可得南极半岛德雷克海峡和罗斯岛附近海域,海平面绝对变化速度要高于同期南大洋海平面绝对变化速度,而东南极4个潮位站海平面绝对变化均值则与其相当.这也进一步反映了南极不同海域间海平面变化的差异性,相比较于对南大洋海平面变化的一个整体研究,分区研究海平面变化更具针对性,能更好地了解南极不同区域冰盖、冰架崩解和消融的情况.  相似文献   

13.
GPS观测得到的中国大陆地壳垂直运动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顾国华 《地震》2005,25(3):1-8
利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基准站的GPS连续观测及基本站非连续GPS观测结果,分析了基准站垂直位移的年周期变化特点,讨论了获得中国大陆垂直位移长趋势速率的条件,说明由基本站(连同基准站)多期GPS观测得到的长趋势垂直位移速率是较为可靠的。由于不少GPS观测站有幅度达数cm的年周期变化及大部分区域站观测次数少,由1999年、2001年两期区域站GPS观测难以得到可靠的长趋势垂直构造运动速率。基本站的观测结果表明中国大陆长趋势垂直构造运动主要特点是,速率较低,北升,南降,东强,西弱,西部相对东部略有下降。  相似文献   

14.
海洋深度基准作为海洋深度起算的垂直基准,对海洋大地测量、海洋物理调查等科研活动具有重要意义.鉴于传统的海洋深度基准面存在离散、非连续等缺陷,本文开展了基于潮波运动三维数值模拟的海洋连续深度基准面构建方法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本文采用的有限体积的海岸海洋三维潮波运动模式FVCOM,具有构建三角格网灵活,可精确适用于不规则海岸边界的特点,并在地形特征较典型区域——长江口南支水域为实验区,开展了三维潮波运动的数值模拟.模拟所得各个格网节点处的平均潮差较好地符合了当地潮汐动力作用变化的规律,并以平均潮差为基础进一步建立了连续深度基准面,同南支区域6个已知深度基准的长期验潮站相比,深度基准面最大差值为5.5 cm,差值绝对值均值为2.6 cm,模拟结果内符合精度较高;且整个模拟所得的南支深度基准面的变化规律更符合长江口南支的潮汐变化特征.本文思想为海洋连续垂直基准的建立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相比较于传统的几何插值拟合法,本文方法更具合理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5.
利用GAMIT软件,采用有基准算法对广东地壳运动观测网络新建成的广州基准站GZJZ的观测资料进行了归算,结果表明该基准站观测资料的质量是可靠的,并首次获得了该站在ITRF2000中毫米级精度的地心大地坐标。  相似文献   

16.
地震前海平面异常变化和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国内外沿海大地震前后海平面变化的实例,分析海平面变化的前兆意义。资料证实,大部分近海大地震前存在局部海域可以识别的海平面异常变化。19世纪以来,世界各地的验潮站记录了大量与地震有关的海平面变化实例,为定量分析提供了可能。最有代表的标准震例是1941年11月葡萄牙亚速尔群岛8.3级大地震,我国渤海1969年7月在8日7.4级地震前后烟台站的验潮记录也显示出显著异常。海域构造环境和地震发生机制不同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陕西省GNSS连续运行参考系统建设的具体内容,包括布网设计、基准站建设、网络通讯系统设计、数据中心建设等。同时对系统的应用进行了展望。该系统的建成可以有效地监测陕西省地壳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及重力变化,为陕西省的地震预测预报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也可以为陕西省相关部门提供导航定位与精密授时服务。  相似文献   

18.
现有对南极潮汐的研究主要聚焦在海平面变化、高程转换和常规调和分析,针对南极验潮站的潮位异常分析还很少见.本文聚焦南极验潮站数据中的异常潮位记录,提取到达南极的全球地震海啸事件,并分析南极不同验潮站对全球地震海啸的响应能力.本文首先利用潮汐调和分析去除验潮数据中的趋势项,分析余水位中较大幅度的潮位异常信号,然后通过对比不同方法,选取2.5倍标准差作为阈值提取到达南极的全球地震海啸事件.得出潮位异常信息点后,本文对比了各个验潮站点对地震海啸事件响应的敏感性与地理位置的关系,发现东南极威尔克斯地和南极半岛及其附近岛屿的验潮站更能响应全球地震海啸事件,长城站等8个站点适合开展全球地震海啸事件的响应和记录研究.  相似文献   

19.
采用球坐标系下非线性浅水波方程, 研究日本本州M9.0大地震引发的海啸对中国东南沿海的影响, 并计算了冲绳海槽构造带上3个不同段落可能发生潜在地震引发的海啸, 分析这些海啸与日本大海啸的浪高和走时关系. 结果表明, 日本地震海啸模拟结果与日本当地报道及中国东南沿海7个验潮站的报道结果相符. 冲绳海槽构造带中段可能发生的3次不同震级(M7.0, M7.5, M8.0)潜在地震引发的海啸到达中国东南沿海的时间比日本海啸提前约4个小时, 从震源区传播3个多小时即可到达华东沿海部分验潮站. 冲绳海槽M7.5潜在地震海啸在验潮站上计算的波高与日本海啸相当, 中冲绳海槽M8.0潜在地震海啸在大陈站的波高将超过0.9 m, 在坎门站波高将超过1.8 m. 北冲绳海槽的潜在地震海啸威胁主要集中在江苏盐城、 上海一带, 南冲绳海啸主要对台湾东北部和浙江沿海产生威胁. 本文对冲绳海槽构造带上潜在地震引发海啸的模拟结果, 可为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防震减灾、 海啸预警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浅海区域Topex/Poseidon测高卫星数据波形重构方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测高卫星返回波形的特征,给出了由Topex/Poseidon卫星波形数据进行波形重构的方法,并采用函数逼近算法确定波形重构改正量,进而改善测高卫星近海岸海面高观测值的精度.在中国南海区域计算了四圈T/P测高卫星经过波形重构后的海面高数据.近海岸海面高数据与相近时刻验潮站数据相比,精度比波形重构前有了很大提高,证明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