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多参数识别是流动单元研究的发展方向,判别参数选择是多参数识别流动单元的关键。以鄂尔多斯盆地W93井区延长组长6河流相储层为例,应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通过对表征储层的11项属性参数判别流动单元的能力及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分析,选取渗透率、有效厚度、渗流系数、储能系数、流动层指数、油藏品质指数6项参数作为W93井区流动单元判别参数,建立了流动单元判别函数,研究了各油层组流动单元特征。研究表明,本区的河流相储层可以划分为为A、B、C、D 4类流动单元,分别分布在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决口扇、分流间湾和水下天然堤微相中。不同的流动单元具有不同的渗流能力和储集能力,因此油田开发生产中应采取不同的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2.
致密砂岩气藏储层流动单元划分方法及随机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致密砂岩气藏开发中所面临的难题,以及流动单元划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套致密砂岩储层流动单元划分新方法。根据流动单元的定义及其地质意义,在取心井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孔隙度、渗透率、流动层指数和Winland r35 四个参数作为流动单元划分的指标。应用储层层次分析的研究思路,结合致密砂岩气藏的工业气流标准,识别了渗流屏障,并通过聚类分析、判别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建立了连同体内部流动单元的定量识别模式,实现了流动单元由取心井到非取心井的定量识别,最后利用序贯指示模拟方法建立了流动单元的三维地质模型。进一步研究表明,应用储层流动单元方法不仅精细地刻画了河流相储层的空间非均质性,而且不同的流动单元对应着不同的开发效果。其中,A类流动单元开发效果最好,B类流动单元开发效果次之,是挖潜的主要目标,C类流动单元开发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3.
八面河油田沙三段储层砂体层内非均质性研究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八面河油田沙三段为例,从测井解释储层参数、储层砂体韵律性、沉积相分析和非均质类型研究分析,探讨了层内非均质性类型及其特征。研究表明该区层内非均质类型共有箱型、钟型、漏斗型、中间突变型和复合型等五种。沙三沉积期不同微相非均质程度不同,席状砂、远砂坝、水下分流河道等微相属强非均质体,河口砂坝非均质程度弱,属最好储集层。  相似文献   

4.
新疆陆梁油田储层流动单元的划分与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分析了影响新疆陆梁油田流动单元的基本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并基于流动单元的基本理论,运用了聚类分析和逐步判别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将研究区储层划分为4类流动单元,并利用非取心井流动单元判别模型对全区进行了流动单元划分。研究结果表明Ⅰ、Ⅱ类流动单元的物性和储集能力较好,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东北部及中部偏西地区;流动单元的分布主要受控于微相砂体的分布;流动单元类型与油水分布关系密切。通过对流动单元的研究可以指导注采井网的部署,预测高产部位以及定性分析储量动用状况等。  相似文献   

5.
以青海涩北一号气田为例,探讨了气藏储层流动单元研究方法。通过对各种储层参数分析,选择了自然电位相对幅度(ΔSP)、自然伽马相对幅度(ΔGR)作为流动单元划分参数,将研究目的层段储层划分为5类流动单元。其中Ⅰ、Ⅱ类流动单元储层物性最好,主要发育在高能滩坝相;Ⅲ类流动单元储层物性较好,主要分布中能滩坝相;Ⅳ类流动单元储层物性差,为低能滩坝相;Ⅴ类流动单元为泥岩层,其实质上为渗流屏障。通过综合分析,建立了研究区流动单元的分布模式,并分析了其对流体分布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惠民凹陷临盘油田储层非均质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对大量取心井样品的压汞曲线、薄片、扫描电镜等资料,分析了临盘油田储层岩矿特征及微观非均质性,将本研究区储层孔隙结构划分为五种类型。通过对本区河流一三角洲沉积体系内各微相砂体的平面及空间展布、砂体的几何形态和储层岩性、物性及含油性特征等研究,揭示了临盘油田古近系沙河街组储层的宏观非均质特征。总体采看,储层在平面上及垂向上、层间及层内的非均质性均较强。其非均质程度受沉积微相和成岩作用控制,注水开发也改变了储层参数的分布格局。研究结果有利于合理划分开发层系,选择注采系统,为改善临盘油田的开发效果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7.
非均质综合指数法划分储层流动单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祖兵  罗明高  马斌  刘静 《新疆地质》2005,23(2):203-206
近年来,流动单元概念已被广泛用于储层研究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怎样充分利用反映流储层及流动非均质性的各个参数来划分流动单元,目前没有统一的认识,献中多局限在传统的划分方法上.基于充分利用各个反映储层特性的参数的思想,笔提出了非均质综合指数法划分储层流动单元,并用这种方法研究了新疆油田某井区储层流动单元.由实践验证,这是一种比较行之有效的方法,划分的结果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8.
多参数储层流动单元识别是深水浊积水道研究的发展方向,其中判别参数的选择是多参数流动单元识别的关键。以 西非尼日尔三角洲深水浊积水道储层为例,结合开发中的动态资料,优选了泥质含量、孔隙度和渗透率三个判别参数。运 用快速聚类分析的方法,将储层划分为 A,B,C,D 四类流动单元,并通过判别分析建立了流动单元的判别函数。最后根 据流动单元的判别函数进行了流动单元的单井解释,在沉积相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深水浊积水道储层流动单元的剖面与平 面分布规律。研究表明: A 类和 B 类流动单元储层质量最好,一般在水道体系的中部和浊积水道的主体较为发育。在水道 体系演化过程中,不同期次的浊积水道迁移与叠置样式以及发育规模的不同,导致内部流动单元分布样式和类型存在差 异,平面非均质性很强。  相似文献   

9.
《地下水》2015,(5)
Y133井区目前已经步入含水快速上升的前期,而目前实际地质采出程度还很低。通过对井区储层精细划分小层的基础上进行非均质性深入剖析,为该油田改善开发效果,实现高产、稳产的探索提供依据。利用钻、测、录井等资料统计分析进行综合分析,发现Y133井区储层整体上渗透性差,微观非均质性较强。宏观非均质性研究显示,长6113砂层组层内非均质性在六个小层里非均质性最强,以相对均质型和非均质型为主;长6323和长6123砂层层间非均质性相对较弱,长6113砂层层间非均质性最强;平面非均质性研究表明,沉积相带控制着储层物性的好坏,高孔高渗带所处的位置为浊积水道微相。其研究成果对制定合理注水开发技术策略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储层隔夹层研究是揭示油藏非均质性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特别是油田开发至高、特高含水期,储层隔夹层的类型、分布等对剩余油的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河流相储层隔夹层从成因上可分为沉积作用形成的隔夹层和成岩作用形成的隔夹层两大类型。沉积作用形成的隔夹层是指在沉积过程中形成的粒度相对较细、孔隙度较低、渗透率较小的岩层或界面,河流相储层中如点砂坝侧积层、河道砂体细粒微相等。成岩作用形成的隔夹层是在成岩过程中因钙质胶结而形成的,此类隔夹层分布零星,横向预测难,其分布受到沉积微相及断层的控制。点砂坝是河流相储层的主体,点砂坝侧积层是河流相储层中一类重要的隔夹层,因此着重研究了河流相储层中点砂坝的沉积模式及构型要素,它们控制着点砂坝砂体中隔夹层的分布。  相似文献   

11.
油气储层流动单元在高、中、低渗储层表征中已经得到普遍应用,但在特低渗储层研究中仍然很少涉及。以松辽盆地北部三肇凹陷升554断块下白垩统泉头组四段扶余油层特低渗储层为例,划分出E、G、P三种流动单元类型,从E类至P类流动单元,渗流能力逐渐减小。流动单元物性特征、空间分布特征均表明流动单元储层非均质性较强。分析了沉积相及开启型正断层对流动单元发育的控制作用。研究发现,在特低渗储层尺度内,流动单元自身的渗流能力对油藏开发的作用已经很小,而不同流动单元之间的渗流能力差异引起油藏开发效果的不同也已不明显,开发效果主要取决于砂体射开厚度、注水效果等开发因素以及断层渗流通道、泥岩渗流屏障、砂体厚度等地质因素。这与以往储层流动单元研究中普遍认为的"流动单元渗流能力越强,油藏注水开发效果越好"的观点是截然不同的。通过本文以期为特低渗油气储层流动单元研究提供一定借鉴,为特低渗油藏开发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薛江龙 《地质与勘探》2016,52(6):1176-1182
针对哈拉哈塘油田奥陶系裂缝孔洞型储层连通单元井组注水效果差异性很大的问题,开展缝洞单元连通井组地质建模研究。哈拉哈塘油田储集空间岩溶洞穴、孔洞、裂缝非常发育,类型形态多变,具有极强的非均质性,储层空间缝洞体识别及连通方式预测与定量评价难度大。本文首先利用地震识别的大型溶洞和蚂蚁体追踪的大尺度裂缝分布,通过确定性建模方法,建立离散大型溶洞模型和离散大尺度裂缝模型;然后在储层的波阻抗数据体和缝洞体储层构造模型的空间约束下,建立缝洞体连通单元的储层孔隙度模型,储层渗透率模型主要通过线性回归建立基质孔隙度、裂缝参数与渗透率关系,结合动态数值试井对静态回归计算的渗透率数值进行修正;最后利用曲率属性形象表征微裂缝,采用多属性协同模拟方法,建立多尺度离散缝洞储集体三维地质属性模型。该方法定量刻画了缝洞储集体在三维空间的展布特征,很好地表征了单元连通井组连通方式,为单元连通井组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地质基础。  相似文献   

13.
流动单元的研究,其目的在于对油藏的非均质性有进一步的认识,为提高油藏描述的精度提供依据。本文根据流动单元的理论,选取适合该区实际的参数,应用聚类判别分析的方法,对华池油田陇东地区长33低渗储层进行分类研究,并且分析各类流动单元的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得出结论:该区储层可分为三类流动单元,各类流动单元的判别公式,不同的类型在动态、静态上有不同的表现;其分布的差异,宏观上受沉积微相的控制,微观上受成岩作用、岩石自身储集空间特征的限制。  相似文献   

14.
升平油田升132井区储层流动单元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升平油田具有典型的陆相多油层储层特征,其开发目的层为葡萄花油层的葡一组,地层平均厚度约50 m,分为11个含油小层.储油层具有砂体薄、连通性差、开发效果较差等特点,可能存在有剩余油.为进一步确定剩余油的分布规律,提高原油采收率,开展了储层流动单元的研究工作.岩性、测井等资料的综合分析确定,本区主要发育有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水下分流河道、主体席状砂、非主体席状砂和河道间4种沉积微相.在此基础上应用聚类分析方法建立了本区的储层流动单元划分标准,并在本区划分出A、B、C、D、E 5类储层流动单元,其中A类是最好的储层流动单元,B类是次好的储层流动单元,E类是无效储层.沉积微相和流动单元空间分布的对比说明,前者好于后者,且有利于发现剩余油.  相似文献   

15.
利用灰关联聚类法划分并预测流动单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桂峰  马正 《现代地质》1999,13(3):339-344
流动单元是在侧向和垂向上连续的具有相同的影响流体流动特征参数的储层单元。流动单元的确定可以为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提供更准确的分层。作者利用岩心和测井资料, 选用了可以反映宏观与微观、沉积和成岩特征的8 个参数: 岩性、岩石相、泥质含量、胶结指数、粒度中值、渗透率、孔隙度和参数流动层指示器FZI, 采用灰关联聚类法在大港油田官80 断块预测了未取心井的流动单元类型  相似文献   

16.
碳酸盐岩油藏流动单元研究方法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魏历灵  康志宏 《新疆地质》2005,23(2):169-172
流动单元研究对于提高油田采收率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该项研究在砂岩油藏研究中已取得较大进展.对于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由于成因、岩性和岩石结构构造、成岩后生作用、构造断裂作用、溶蚀作用等多因素对储集空间的影响,使已有的流动单元概念及研究技术方法难于应用.针对缝洞型碳酸盐岩地质特征,论证了碳酸盐岩储层渗流屏障的存在及其类型.提出区别于砂岩油藏的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流动单元的概念.说明各类动态资料对油藏储层流动单元研究较为重要.提出了研究思路和方法,包括:油藏压力趋势分析法、井间生产干扰分析法、流体性质差异分析法、井间干扰试井法.并结合塔河油田实际资料。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7.
低渗透油藏是现代石油工业重点研究方向之一。吉林两井油田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低渗透油田。将研究区下白垩系泉头组四段储层砂岩划分成 5种岩石微相。分析了近源沉积物、成岩作用及粘土矿物演化对低渗透储层物性的影响 ,复杂的成岩作用是低渗透储层非均质性的主要成因。讨论了低渗透储层孔隙的成因、粘土矿物与微孔隙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出了4种储层 ,最后根据储层特征与裂隙发育程度建立了 4种低渗透储层油气储渗单元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