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陕西五里铺黄土微量元素组成与全新世气候不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22,自引:8,他引:14  
通过对岐山黄土剖面Pb、Cu、Zn、Cd、Mn元素含量、磁化率及粒度的研究表明,这些元素含量变化实质是气候变化的直接结果,其含量高指示风化成壤作用强烈的湿润环境,含量低指示寒冷的干旱环境。揭示出黄土高原南部全新世气候在总体温暖的情况下有明显波动变化,在5000~6000 a BP出现一次明显气候干旱期,使全新世"大暖期"分裂形成两个主要的成壤期S01和S02。在S01、S02成壤时期仍存在次一级的气候变化事件。全新世时期该地区经历了黄土沉积(Lt)→古土壤发育(S02)→黄土覆盖(L02)→土壤再度发育(S01)→黄土堆积及现代表土(L10)的发展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2.
对湖北郧县辽瓦店剖面的沉积学特征及磁化率、粒度、Rb、Sr含量等理化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辽瓦店剖面自下而上具有马兰黄土(L1)-过渡层(Lt)-古土壤(S0)-全新世黄土(L0)-表土(TS)地层序列;不同地层单元的风化成壤差异明显,其成壤强弱顺序为古土壤S0成壤最强、全新世黄土L0和过渡层Lt次之、马兰黄土L1最弱。成壤强弱的变化揭示出该区晚更新世末期(11 500 a BP以前)气候干冷,全新世早期(11 500~8 500 a BP)气候处于晚更新世干冷向全新世中期暖湿的过渡阶段,全新世中期(8 500~3 100 a BP)气候最为温暖湿润,全新世晚期(3 100 a BP以来)气候转为干冷且逐渐恶化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3.
对汉江上游进行野外实地详细调查,在湖北省郧县尚家河台地前沿发现了典型的全新世黄土-古土壤沉积剖面,通过粒度、磁化率、吸湿水和烧失量分析表明,黏粒、细粉砂、磁化率、吸湿水和烧失量在古土壤层S0出现高值,在L1、Lt、L0为低值;而粗粉砂、细砂粒和粗砂粒在S0为低值,在L1、Lt、L0为高值。这些指标的变化说明了全新世以来的气候和成壤环境的变化特征,即在古土壤S0形成时期,气候温暖湿润,成壤作用非常强烈;黄土堆积时期气候相对干旱,成壤作用较弱。  相似文献   

4.
选择渭河上游樊家城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剖面为研究对象,对该剖面元素Rb、Sr、Ba含量和磁化率、粒度、CaCO3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Rb、Sr、Ba含量及Rb/Sr、Ba/Sr比值与磁化率、粒度、CaCO3含量显著相关,能够指示渭河上游地区全新世的气候变化。剖面中古土壤层的磁化率、黏粒、Rb/Sr、Ba/Sr以及元素Rb、Ba含量高于黄土层,CaCO3、Sr含量小于黄土层,指示渭河上游地区古土壤层(S0)形成时期主要受夏季风影响,气候温暖湿润,淋溶作用强,风化成壤作用强;而黄土层形成时期主要受冬季风影响,气候相对冷干,淋溶作用弱,风化成壤作用弱。在全新世中期,古土壤层S01与S02之间的黄土夹层,反映了渭河上游地区在全新世大暖期的6 000~5 000 a BP期间气候显著恶化。  相似文献   

5.
西周沣镐遗址全新世土壤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周群英  黄春长 《地理科学》2003,23(3):310-315
根据西安西部西周沣镐遗址附近全新世土壤剖面磁化率、全铁、有机碳、Rb和Sr等指标的测定分析,揭示了与全新世环境变化相对应的成壤过程,阐明西周时代土壤和土地资源状况及人类耕作对成壤过程影响。认为全新世早期气候较温和干燥,风尘堆积速率降低,有一定生物风化成壤作用,土壤发育表现为边沉积边成壤;全新世中期气候温暖湿润,生物风化成壤作用大于风尘堆积作用,随着沉积和成壤继续,土壤层深厚,形成古土壤层(S0);全新世晚期气候恶化,沙尘暴频繁发生,风尘堆积作用大于风化成壤作用,形成现代黄土层(L0)覆盖了土壤(S0),使之成为埋藏古土壤。西周时期(3000~2720a B.P.)气候干旱使环境资源恶化,土壤退化严重,当时的耕作层和古地面位于相当于黄土(L0)下部、古土壤(S0)顶界以上10cm的层位。  相似文献   

6.
风成黄土对东亚冬夏季风优势期转换及起迄时间起到良好指示作用,探究风尘黄土堆积、发育特征与东亚季风演变的耦合关系十分必要。本文通过研究汉江一级阶地上覆黄土-古土壤序列的构型、磁化率、烧失量、粒度、元素组成特征,分析汉江一级阶地抬升以来黄土-古土壤序列的成因及成壤特征,探究东亚冬夏季风的演化序列。结果表明:(1)汉江上游地区黄土-古土壤序列的地层构型为表层土(MS)-近代黄土(L0)-古土壤(S0)-过渡层(Lt)-马兰黄土(L1),磁化率、粒度、烧失量、元素组成等特征指示各地层成壤强度特征为S0>L0/Lt>L1。(2) 成壤强度指示18000 a BP以来,东亚冬夏季风演替特征为末次盛冰期冬季风强烈→全新世早期冬季风减弱→全新世中期夏季风主导→全新世晚期夏季风减弱~,冬季风强盛,其演变滞后于低纬太阳辐射变化2000~3000 a。(3)该风尘堆积物理化性质对6000~5000a BP的气候恶化期有所响应。总而言之,汉江上游一级阶地上覆黄土为风尘堆积物,指示18000a BP以来东亚季风的变迁规律及季风异常事件,能够体现北亚热带对全球气候变化及极端事件的响应。  相似文献   

7.
汉江上游谷地全新世风成黄土及其成壤改造特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对汉江上游郧县-郧西段一级阶地物质上堆积的黄土状覆盖层的剖面构型、粒度、矿物组合、元素分布、微形态及形成时代进行了研究,并与渭河谷地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对比。结果表明,这些“黄土状覆盖层”是晚更新世以来沙尘暴在区内连续堆积的结果,具有TS-L0-S0-Lt-L1-AD剖面构型;这些风积物在不同时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成壤改造作用,晚更新世受到弱成壤改造→全新世中期受到强烈成壤改造→全新世晚期较弱成壤改造。汉江上游地区在晚更新世末期(11500 a BP),气候比较冷湿,沙尘暴频繁出现,形成较厚的黄土层L1;全新世初期(11500-8500 a BP),气候从冷湿向暖湿方向转变,沙尘暴活动减弱,形成了过渡黄土层位Lt;全新世中期(8500-3000 a BP),气候达到全新世最为暖湿的阶段,沙尘暴沉积物受到强烈成壤改造而形成了古土壤S0;全新世晚期(3000 a BP以来),气候暖湿程度降低,越过秦岭的沙尘暴又明显增强,形成了近代黄土L0。  相似文献   

8.
关中盆地西部黄土台塬全新世气候事件研究   总被引:26,自引:9,他引:26  
通过对陕西歧山黄土剖面地层学和土壤学研究,磁化率、全铁、粒度、CaCO3和TOC测定分析,发现在全新世的全球性“大暖期”即将到来之前,黄土台塬面有洪水发生。在全新世大暖期当中,季风气候有明显的波动变化。尤其是在6000a BP前后季风气候转折,形成了6000-5000a BP显著的干旱阶段。这使得全新世大暖期分裂成为两个主要的温暖湿润阶段。各项气候代用指标显示8500-6000a BP是大暖期中最为温暖湿润的时期。在大约3100a BP季风格局发生变化,气候向着干旱化发展,全新世的成壤期为黄土堆积期所取代。这些事实对于我们客观地评价半湿润-半干旱地区的季风气候对于全球变化的响应规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陕西歧山全新世黄土高分辨率气候记录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根据对陕西歧山县五里铺村全新世黄土剖面的野外考察和粒度、磁化率室内分析,揭示了该地区全新世气候变化规律。认为在全新世大暖期当中的6 000 5 000 aB.P.曾经出现过风成黄土的堆积,代表了一个相对干旱期。因而,可知全新世大暖期气候是不稳定的。这就导致全新世出现两个成壤期。不论在温湿阶段还是在冷干阶段,气候都具有短尺度、小幅度的频繁波动变化。  相似文献   

10.
对喇家遗址进行了全面的野外考察,在其北部发现完整连续的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地层剖面。通过系统采样、粒度和磁化率等多种指标测试,结合OSL技术测年断代,建立了完整的土壤地层序列。深入分析土壤沉积物性质与地表过程,揭示了覆盖齐家文化废墟的沉积物的成因。研究结果表明:喇家遗址土壤沉积物地层层序自地表向下依次为:现代土壤(MS,0~1.50 ka B.P.)→全新世晚期风成黄土(L0,1.50~3.10 ka B.P.)→全新世中期古土壤(S0,3.10~8.50 ka B.P.)→全新世早期过渡性风成黄土(Lt,8.50~11.50 ka B.P.)→晚更新世晚期马兰黄土(L1,>11.50 ka B.P.)。其中全新世中期黑垆土古土壤(S0)被3组红色粘土质泥流(RC3、RC2和RC1)和山洪沙土(FFD)沉积层穿插分隔为4个亚层(S0上、S0中上、S0中下和S0下)。这证明黑垆土发育过程中,在OSL年龄3.96~3.65 ka,对应于14C年龄3.85~3.60 ka B.P.出现一个山洪泥流盛行期,来自于盆地北侧沟谷的大规模暴雨山洪泥流,在大红山前古洪积扇前沿溢出沟槽、扩散覆盖了黄河第二级阶地面的土地。其中与大地震相伴随的第一期暴雨山洪泥流过程,摧毁了喇家遗址齐家文化聚落,造成居室内人群的死亡。  相似文献   

11.
青海喇家遗址土壤序列及史前山洪泥流灾难释光测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边缘的青海民和官亭盆地喇家遗址,保存着全新世环境变化、人类活动、复杂地表过程演变与突发性灾难事件的记录。关于其史前群发性灾难的成因及发生年代问题,争议颇多,受到国内外学术界和媒体的广泛关注。经过多年来深入彻底的调查研究,在上喇家村南侧、喇家遗址北部区域首次发现完整连续的晚更新世晚期以来黄土—土壤地层剖面。在详尽的土壤与沉积学观察和层次关系分析的基础上,系统性采集样品,进行了光释光测年。由此在黄河第二级阶地风成黄土与黑垆土类土壤为主的区域,建立起了喇家遗址土壤沉积物地层序列与年代框架。结果表明,该剖面从12000 a BP堆积发育至今,从下至上的层序为晚更新世马兰黄土顶部(L1-1)、全新世早期过渡性黄土(Lt)、全新世中期古土壤(S0)、近代黄土(L0)与现代土壤层(MS)。其中在全新世中期古土壤黑垆土层(S0)之内,OSL年龄3960-3650 a BP期间,发现有3层红色粘土质泥流沉积层插入,记录了3次大规模山洪泥流溢出沟槽、在平坦的阶地表面扩散沉积、掩埋齐家文化聚落而成灾的事件。综合多种断代方法结果,确定这3期山洪泥流灾难性事件分别发生在3850 a BP、3800 a BP、3600 a BP左右。其中第一场山洪泥流在阶地表面大范围扩散过程当中,覆盖了喇家遗址东部区域。这就充分表明,来自于官亭盆地北部第三系红层丘陵沟壑区的暴雨山洪泥流过程,与同时期发生的若干次大地震,共同毁灭了喇家遗址齐家文化聚落的东部区域。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深入探讨官亭盆地环境变化与人地关系演变规律、准确理解喇家遗址的形成、史前人类活动、突发性灾难及其毁灭过程问题,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青藏高原东北部黄河源开展广泛细致的野外考察,选择位于玛曲段黄河左岸第二级河流阶地(T2)之上,赋存典型风成黄土-古土壤序列的达尔琼东(DEQ-E)剖面进行系统采样。在室内对采集样品进行了磁化率、烧失量、吸湿水、粒度、土壤微形态、地球化学元素和光释光(OSL)测年等综合分析,结论表明:(1)黄河源玛曲段DEQ-E剖面地层序列由上至下依次为现代草甸土层(MS)-全新世中期古土壤层(S0)-全新世早期过渡性黄土层(Lt)-阶地漫滩相沉积层(T2-al);(2)黄河源玛曲段DEQ-E剖面风成黄土-古土壤序列风化成壤强度呈现出全新世中期古土壤层(S0)>全新世早期过渡性黄土层(Lt)>现代草甸土层(MS)的变化特征;(3)黄河源全新世的古气候演变可分为3个阶段:全新世早期(11000 a BP—9000 a BP),西风势力减弱,东亚夏季风逐步增强,气温趋于变暖,降水有所增加;全新世中期(9000 a BP—3100 a BP),东亚夏季风作用强盛,气候整体温暖湿润;全新世晚期(3100 a BP以来),东亚夏季风衰退,西风势力有所增强,导致气候转向干冷。该研究成果有助于理解青...  相似文献   

13.
西安地区第三层古土壤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野外观察发现,陕西西安地区的第三层古土壤是由3层构成的复合古土壤。通过对长安双竹村剖面及蓝田段家坡剖面的地层结构、磁化率、颗粒成分以及有机质含量的分析,可以把形成第三层古土壤的中更新世时段(330~272 ka B.P.)分为6个温湿、冷干阶段,构成为3个气候变化旋回。  相似文献   

14.
16 ka以来黄土高原东亚夏季风变化的环境磁学记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末次冰消期以来的气候变化是第四纪古气候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对黄土高原西部和平镇剖面16 ka以来的黄土沉积序列(厚度为3.5 m)进行了高分辨率环境磁学研究。结果表明:该黄土序列的磁性颗粒主要由细颗粒磁铁矿主导。其磁化率和频率磁化率具有相同的变化特征,与黄土高原中部和东部的黄土磁化率变化机制一致,即黄土高原西部和平镇黄土的磁化率和频率磁化率仍然受成土作用形成的细颗粒磁铁矿控制,因此其磁化率和频率磁化率仍然可以反映季风降雨的变化特征,并且其反映的16 ka以来季风降雨变化与南方石笋氧同位素记录的季风变化特征一致。通过详细的海陆综合对比,本文认为16 ka至11 ka间东亚季风降雨的变化受到北半球太阳辐射和北半球区域温度的共同影响,而11 ka之后的夏季风降雨减少主要受太阳辐射降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青海官亭盆地史前灾难性地表过程及其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详细的野外考察,在官亭盆地喇家遗址东侧二方村遗址区域发现完整的土壤沉积物剖面。该剖面记录了全新世土壤土地资源的形成和发展演变,以及灾难性地表过程和人类活动的信息。在深入观察分析的基础上,系统采样并进行多种指标测试分析及年代测定。结果表明:其基本的土壤层序由上到下为:现代表土层(MS)—现代黄土(L0)—全新世中期黑垆土(S0)—全新世早期过渡性黄土(Lt)。该序列最显著的特征,是全新世中期黑垆土古土壤被厚达1.2~1.5 m的山洪泥流沉积层分隔为2段,表明在OSL年龄3940~3780 a,对应喇家遗址14C年龄3850~3600 a BP期间,官亭盆地北侧第三系红层丘陵沟壑区发生大规模暴雨山洪泥流过程。它们在古洪积扇前沿二级阶地溢出沟槽,扩散覆盖土地表面,形成了山洪泥流层组。而辛店文化早期(3600~3400 a BP)的透镜状灰烬层,则出现在该沉积层组的表面。这表明以农牧混合型土地利用为特色的早期辛店/卡约文化在该区域的形成发展,是以灾难性地表过程沉积的红色砂土和粘土地为基础的。这就与山洪泥流层组之下齐家文化(4150~3850 a BP)时期粟黍类谷物种植农业赖以形成发展的肥沃疏松的黑垆土类土壤形成对照。该研究结果揭示出该区域史前人类原始农业土地利用方式由谷物种植向农牧混合的转变,是在全球性气候恶化背景下,由灾难性地表过程造成的土壤和土地资源的退化所引起的。这对于深入了解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带环境变化与土地利用方式发展演变的驱动因素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黄河上游官亭盆地喇家遗址地层光释光测年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黄河上游官亭盆地喇家遗址周围黄河第二级阶地广泛的野外考察,在官亭镇下喇家村段发现了典型的风成黄土土壤层。在地层剖面可见其齐家文化层古地面被数组地震裂隙分割。有一层团块状的、鲜艳的红色粘土质泥流层覆盖了遗址的古地面,并且填充了地震裂隙。经过详细观测和采集光释光样品,应用单片再生剂量法(SAR) 获得该剖面样品的光释光(OSL) 年龄值。在此基础上,结合大量14C年龄数据和地层对比方法,确定官亭盆地黄河第二级阶地形成在35.00 ka BP,其后风成黄土土壤剖面开始发育。同时断定全新世古土壤S0中间所夹红色粘土泥流沉积层及其下的地震裂隙的形成年代为3.95 ka BP。结合磁化率和粒度成分等气候替代指标分析,表明在35.00~11.50 ka BP 晚更新世晚期,亦即末次冰期的晚期(MIS-2),气候寒冷干燥,沙尘暴活动旺盛,在官亭盆地第二级阶地上堆积了典型的马兰黄土层(L1-1)。在11.50~8.50 ka BP全新世早期,沙尘暴活动堆积了具有过渡性质的黄土层(Lt),反映气候逐渐变暖。在8.50~3.10 ka BP 全新世中期大暖期,气候变得温暖湿润,降水量增多,沙尘暴活动减弱,风化成壤作用强烈,堆积形成了黑垆土类古土壤层(S0下、S0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