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徐文 《地理教学》2007,(7):17-18
人教版高中地理“地球公转地理意义(二)”这节内容主要是地球上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季节更替和四季、五带的划分,通过学习,学生可以对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有进一步的认识,并形成正确的宇宙观和人地观。其中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以及由此产生的季节变化,而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弄清产生上述变化规律的根本原因——黄赤交角的存在及其引起的地球上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则是教学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2.
温棚太阳池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温棚太阳池进行小型实验模拟,通过开展活动式温棚太阳池、固定式温棚太阳池和普通太阳池3个平行模拟实验,得到温棚结合太阳池的升温蓄热结果。实验结果表明,活动式温棚太阳池的升温能力较好,固定式温棚的恒温能力较好。温棚结合太阳池,能够减小环境对太阳池的扰动,延长太阳池在冬季的运行时间,提高太阳池的升温能力和蓄热稳定性,使太阳池更适合于盐湖生产工艺的实际需要。  相似文献   

3.
罗华明  金春 《地理教学》2011,(7):33-37,42
一、选择题(共50分)。(本大题共2s小题,每小题2分,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太阳周日视运动图,完成1~2题。 1.上图中表示南极点附近太阳周日视运动方向的是( ) A.甲B.乙C.丙D.丁 2.当某日太阳周日视运动如丙图所示时( ) A.我国北方常受寒潮侵袭 B.太阳直射点正在向北移动 C.地中海沿岸正在西风带控制之下 D.南京正午太阳高度大于北京太阳高度  相似文献   

4.
《地理教学》2009年第9期发表了王永民老师“从海南高考试题看日出日落时的太阳方位”一文。王老师认为,海南卷第7小题是有问题的,指出东南亚“‘某校一年之内绝大部分时问LMON接近直角’的说法是极为不准确的”(见第40页倒2行),并强调“地球上除极昼、极夜地区外,其余地区同一天的日出、日落太阳方位都是一样的”(见第40页倒一段第1行)。  相似文献   

5.
巩建强 《地理教学》2023,(18):32-35
LAUNCH循环是设计思维的一种具体实施流程,也是将设计思维应用于教育领域的有效模式之一。本文借鉴LAUNCH循环理念,设计并实施了以“太阳高度角测量仪的制作”为主题的高中地理实践活动,旨在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与创新能力,探索将LAUNCH循环理念融入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孙瑞 《地理教学》2023,(2):48-51+33
本文通过自制太阳周日视运动仪,开展“地球的公转”一节中太阳周日视运动的观测实践活动。学生在观测中提升地理实践力,通过分析观测数据,验证已知规律,发现新规律。当实测数据与已知规律矛盾时,学生产生新疑惑,并通过思索问题、解决问题提升地理实践力。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虚拟天文馆软件Stellarium,列举了软件的主要操作按键,介绍了用软件演示太阳周日视运动的操作过程。  相似文献   

8.
《地理教学》2011,(7):61-62
前天,美国宇航局(NASA)宣布,通过2006年发射的一对“孪生”太阳探测卫星STEREO,拍摄到了完整的太阳照片,人类第一次能够立体地观测太阳活动。NASA在新闻中称此为“太阳物理学领域的重要发现”,太阳研究专家、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颜毅华说,这将使人类对太阳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比较,从“课程内容”的结构变化、“地理工具与地理实践”内容标准的变化以及教学实施三个方面对两个版本课标“课程内容”的变化进行解析:内容结构方面,课程内容从学科活动与学科知识并行的平行结构变为学科知识按“宇宙—地球—地表—世界—中国”的线性结构,将形式更具体丰富的地理工具与地理实践活动串联其中,进一步凸显学科活动与学科知识的联系;教学实施方面,《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鼓励在地理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学”“做”“用”等能力,促进学生掌握并运用地理思维与方法,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0.
题目某地一天中两个不同时刻旗杆的影子分别位于正南和正北方向,且影子位于正北方向时太阳高度为30度,位于正南方向时太阳高度为10度,求该地的纬度?解析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这题很难。纯文字描述,还是考查太阳高度的日变化,无从下手。怎么办?只有一步步理解题意。首先依题意画图。30°N 10°S然后进行思考。旗杆影子位于正北,太阳就位于正南;旗杆影子位于正南,太阳就位于正北。这两个时  相似文献   

11.
地球上不仅有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而且在南北两个极圈内出现极昼极夜的现象。这些现象出现,是地球公转过程中,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问有规律地移动而产生的。因此,上述三种现象的出现是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同步发生的。  相似文献   

12.
徐锋 《地理教学》2010,(17):21-22
一、分析把握“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的学习要求 首先,还是先看看现行四套版本教材是如何体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这一标准的。 人教版安排在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分为“为地球提供能量”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两部分,共有六段课文、一个阅读、一个案例、两个活动和七幅(组)图组成。主要介绍了太阳概况、太阳辐射定义和能量来源、太阳辐射的重要影响、太阳大气分层、太阳活动主要类型、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王晓利 《地理教学》2013,(18):33-34
正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对"宇宙中的地球"这一章的内容要求中涵盖"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对此的活动建议是"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解释昼夜更替与四季形成的原因"。从知识的内在联系中可以发现,学生对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的理解深浅直接关系到后续的地球公转意义的学习,据此本节成为高中地理学习中的第一个瓶颈。对于本节课的处理,大多数教师通常都会按照课程  相似文献   

14.
王寒生 《地理教学》2010,(13):58-59
地球绕着太阳公转,书本上给的图是从秋分位置,从北半球上空看,地轴是向右倾斜,地球公转是逆时针方向。但在练习题、测试题有的地轴向左倾斜。当我国神州七号10月升空时,地球位于公转轨道什么位置(图略)。以前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还是理解不透彻,做题时常问这类题,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找出规律,必须自制公转仪来演示。  相似文献   

15.
海南岛逐日太阳总辐射长期演变特征与关联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海南岛太阳辐射资源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变化原因,以海口(1961―2013 年)和三亚(1993―2013年)2 个气象站点长时间序列逐日太阳总辐射、日照时数、气温等观测资料为基础,利用气候倾向率、Mann-Kendall突变检验方法分析了全年、雨季、旱季日均太阳总辐射的长期演变特征,利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了辐射变化的主要关联气象因素。结果表明:1961―2013 年期间海口全年、雨季、旱季日均太阳总辐射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021、0.004、0.038 MJ/m2,1993―2013 年三亚全年、雨季、旱季日均太阳总辐射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68、-0.658、-0.714MJ/m2。海口日均太阳总辐射变化呈波动趋势,全年、雨季日均太阳总辐射显著的“变暗期”分别出现在1975―1992、1975―1990 年;海口旱季日均太阳总辐射呈先降后升的趋势,1967―2003 年为下降期,2003 年之后呈现上升趋势,显著的“变暗期”为1995、1988―1989 年。1993 年以来,三亚全年、雨季、旱季日均太阳总辐射变化都呈下降趋势,显著的“变暗期”分别出现在1999―2013(全年)、2000―2003 和2009―2011 年(雨季)、1996―2001 和2004―2013 年(旱季),突变年份分别为1997、1995、1995 年。三亚站点太阳辐射资源较海口站点丰富;日照时数与海口全年、雨季、旱季和三亚全年、雨季日均太阳总辐射变化关联度最强,而日平均气温则与三亚旱季日均总辐射变化关联度最强。  相似文献   

16.
大气环流是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它使高低纬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对全球的热量和水量平衡有重要作用,也是天气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为了突破难点,可以将本课分解成6个小环节,一步步地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首先探究地表均匀、地球没有自转、只考虑地球各纬度冷热不均时的全球性大气环流,让学生发现“冷热不均使其动”;其次探究考虑地转偏向力因素时的全球性大气环流,让学生发现“地转偏向力使其偏”,全球最终形成6个风带、7个气压带;第三步探究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变化,让学生发现“太阳直射点季节变化使其移”;第四步探究地表不均如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施兵 《地理教学》2012,(15):59+58-59,58
题目 图1为“甲、乙、丙、丁四地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幅度与6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示意图”,完成l~3题。  相似文献   

18.
雷鸣 《地理教学》2012,(22):54-56
由于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在高中地理“地球运动”部分的高考复习课中,经常发现一些地理老师认为“赤道上太阳终年正东升正西落”,并利用赤道上全年周日视运动图示(如图1)加以解析,甚至一些地理刊物也曾刊登有这样观点的文章。笔者认为这是他们对赤道上日出、日落时太阳方位的判断依据存在重大疏漏,现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19.
饶水平 《地理教学》2005,(5):26-27,25
一、等太阳高度线图的基本知识及判读技巧。等太阳高度线图是用等太阳高度线(由太阳高度角相等的各点连接而成的线)反映某一时刻太阳高度的全球分布状况的一种比较新颖的等值线图。等太阳高度线图判读的基本内容主要有:太阳直射点的经度和纬度的判读、各地地方时的推算、各地太阳高度的大小的推算和比较、昼夜长短的变化及与图示时间和季节相关的地理现象等。判读时掌握以下一些技巧有助于正确解答问题:  相似文献   

20.
“公转的轨道和周期”内容中,关键是讲明白日地距离和公转速度的变化规律知识。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我主要采用启发提问的教学方法配合讲述法讲授。边讲述“开普勒定律”,边在黑板上速绘“日地距离和公转速度图”,并说明“行星运行的轨道是椭圆的,太阳就位于—个焦点上”。启发提问:太阳位于椭圆的两焦点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