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树龄可以调节树轮-气候的响应关系,厘清不同树龄的树轮气候响应特征有助于更好地解译树轮中的气候信号,而目前在湿热地区的相关研究还相对不足。运用树轮气候学方法,研究了福州鼓山地区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不同年龄组树木径向生长及其对气候的响应差异,结果表明:(1)不同龄组的马尾松均受到了6—7月份的高温干旱胁迫的影响,幼龄树和中龄树则更易受到冬季低温的胁迫;(2)老龄树对降水量响应的敏感性更高,但不同龄级树木的轮宽年表都与月降水在高频变化上存在相关性。进一步研究马尾松年轮宽度年表所反映的气候历史与历史时期人口波动与疫病爆发的关联,发现气候变化是造成清代福建省人口波动、疫病爆发的重要因素。如清代福建省的人口在1863至1864年存在骤减的时期,以及1817至1910年间的疫情爆发年份,均对应于夏季干旱或冬季低温的气候状况。  相似文献   

2.
福建省暖冬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福建省65个气象观测站1971—2013年冬季(上年12月至当年2月)气温资料,分析全省冬季气温变化特点,并依据中国国家标准《暖冬等级》,分析全省暖冬事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福建省冬季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其中2月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升高对冬季变暖贡献较大;福建省内陆暖冬频率多于沿海;中南部沿海单站暖冬指数上升幅度较大,表明该地区暖冬事件上升趋势更明显;近43年来福建省共出现暖冬15次(年),主要发生在21世纪,其中发生在1999年的暖冬范围最广,强度最大;通过对比,国家《暖冬等级》标准能更合理地对暖冬事件进行时空上的划分。  相似文献   

3.
李清秀 《福建地理》2000,15(4):21-22,56
邵武市是福建省重要农业区,也是全国重点林业县(市)。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本文着重分析本区域气候与农业(包括林业)间的联系与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福建省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福建省各地区农业畜禽养殖产生的粪尿污染特点及其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促进福建省畜禽养殖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张宏文  张学珍  张丽娟 《地理研究》2015,34(10):1853-1863
利用WRF模式,基于中国东北1980年代前期和2000年的土地利用/覆盖数据,分别进行了1980-2000年的气候变化模拟试验。通过两个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了1980-2000年中国东北农业开发对气候的影响。在冬季和春季,农业开发使地表反照率增强,地表吸收的短波辐射减少,地表感热通量相应减少,地表气温降低;在夏季和秋季,农业开发削弱了地表反照率,地表吸收的短波辐射增加,同时地表潜热通量大幅增加,且增幅大于地表吸收的短波辐射的增幅,地表感热通量则相应减少,地表气温降低。农业开发的致冷幅度大多为0.1°C~1.0°C,与同期大尺度气候变化导致的当地背景温度变幅基本相当。农业开发引起的夏季降水变化因气候年景而异,“南旱北涝”年景下,呼伦贝尔—黑龙江省中部以及吉林省中部少雨,黑、吉、蒙三省(自治区)交界处降水增加,辽、蒙交界处以及辽东湾北部降水减少;“南涝北旱”年景下,呼伦贝尔—黑龙江省中部以及吉林省中部多雨,黑、吉、蒙三省(自治区)交界处降水减少,辽、蒙交界处以及辽东湾北部降水减少。农业开发的面积极其有限,因而由其导致的温度和降水显著变化主要出现在农业开发当地,尚不足以显著影响区域平均温度和降水变化。  相似文献   

6.
王双怀 《热带地理》1999,19(3):246-251
明代是华南地区开发的重要阶段。从历史地理的角度来看, 明代华南的开发主要表现在农业方面。为了进一步弄清明代华南农业发展的基本面貌, 本文采用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方法, 在收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 研究了明代华南农业的自然条件。通过对明代福建、广东、广西气候状况、地貌特征、水文土壤、动物植物和生态环境的分析, 认为明代华南的自然条件曾发生过一些变化, 并且呈现出两重性的特点。这种特点对明代华南的农业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福建省畜禽养殖污染分析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在福建省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福建省各地区农业畜禽养殖产生的粪尿污染特点及其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促进福建省畜禽养殖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消费需求的驱动不仅带来产品的创新、新的职业产生,同时,也给特定的区域带来发展机遇。近年来,冬季严寒、雾霾、雪灾和冻雨等极端天气对欧亚影响极大。极端天气引发中老年呼吸道、心血管、消化道疾病,入院率与死亡率倍增。通过气候舒适日数分布,对中国南方11座旅游名城的避寒气候作了横向分析比较研究,得出西双版纳是中国最适合冬季避寒旅游目的地之一。针对中国人口老龄化和冬季北方供暖的能耗和污染等问题,剖析了西双版纳冬季避寒旅游在满足消费需求,尤其中老年避寒保健需求,发挥其节能环保、低碳生活的优势,结合传统旅游和跨境旅游合作机遇,科学、有效、开发、提升避寒旅游资源潜力,构建全国乃至国际冬季避寒旅游目的地。  相似文献   

9.
华北地区气候暖干化的农业适应性对策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通过对华北地区1951-2000年的气温和降水的统计资料进行分析,并作出年平均气温距平变化图和平均降水变化图,得出华北地区50多年来气候呈现暖干化趋势,气温明显升高,冬季表现最为明显,降水明显减少,夏季表现最为明显。接着采用降水量减去同时期蒸发力的方法,从水分平衡的角度分析了气候暖干化对地表水资源的影响,得出近50年来,华北地区年及季的水分亏缺量总体呈增加趋势,春季亏缺尤为严重,加剧了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然后通过大量农业实验数据,分析了气候暖干化对农作物产量、品质、病虫害及化肥农药的使用的影响,得出气候暖干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害处远大于利处。在此基础上分析得出华北地区农业应对气候暖干化的主要问题是水问题,然后通过具体实例和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提出以下具体建议与适应性对策:积极推广和普及农业节水技术;推广集水保水技术;因水制宜调整农作物类型,发展优势作物;合理调整种植结构,优化作物布局;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农民气候适应意识。  相似文献   

10.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科技进步是促进农业产值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运用CD函数模型测算出"十五"期间福建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而分析得到现阶段福建省的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并在此基础上预测出"十一五"期间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而提出了相应的农业发展建议,以期实现福建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基于SPEI法的陇东地区近50 a干旱化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取陇东地区近50 a平均逐月降水和气温数据,采用Mann-Kendall方法、反距离加权插值(IDW)、功率谱分析、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PEI)等方法分析了陇东地区近50 a来干旱变化的时空特征。研究显示:近50 a来陇东地区干旱化趋势非常明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干旱趋势显著。持续干旱事件次数增多,持续干旱累积时间增长,以春夏连旱、伏秋连旱的次数增多为显著特征。发生干旱的周期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表现不一致,随着时间尺度的增长,干旱出现的周期也在变长。干旱发生频率不断加快,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极端干旱事件的频率显著上升。近50 a来干旱频率较高的区域在环县西北部和六盘山以西静宁等地,干旱高频区逐步向中南部和东部转移。通过与其他方法对比分析和历史资料比对,证明SPEI在陇东地区有较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2.
三江源地区冰雹灾害分布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藏高原腹地的雹灾形成与其它地区有一定的差别。根据三江源地区126个乡整理的近60 a的雹灾数据,分析了青海南部高原雹灾的空间和时间变化规律,并通过对雹灾次数与海拔高程、地形起伏度、居民点密度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三江源地区雹灾的高发区域为东北部的兴海、同德、贵南等地及南部的称多、玉树、囊谦等2个地区,雹灾主要发生在5~9月份,在6、8月份形成明显的双峰性特点,地形起伏度、居民点密度与雹灾频次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海拔高程与雹灾频次呈负相关,雨带推移和生产方式不同是三江源地区雹灾产生空间分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土地覆盖类型变化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深远影响。以巴彦淖尔市阴山北麓的乌拉特后旗和乌拉特中旗、阴山南麓河套绿洲的五原县和杭锦后旗为研究区,以区域内统计资料(1985—2018年)为主要数据源,结合1987全国土壤调查和2015年卫星遥感数据解译获得的土地覆盖数据,分析了研究区土地覆盖类型变化特征以及年降水量、人口数量、家畜数量和主要土地覆盖类型之间拟合关系。结果显示:耕地面积和人工林地面积持续增加,而草地面积出现减小。耕地面积与人口数量和家畜数量显著正相关,而与年降水量关系不显著,最优拟合方程分别为y=1.2407x-235428和y=2613.3e1E-05x。  相似文献   

14.
Crop potential productivity is a key index of scientifically appraising crop production and land population-supporting capacity. This study firstly simulated the potential and waterlimited yield of summer maize in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BTH) region using WOFOST model with meteorological data of 40 years, and then analyzed yield gaps between the actual and potential yield based on statistical data at county level. The potential and water-limited yield of summer maize in the BTH region is 6854–8789 kg/hm2 and 6434–8741 kg/hm2, and the weighted average for whole region is 7861 kg/hm2 and 7185 kg/hm2, respectively. The simulated yields gradually decrease from northeast to southwest with changes in climatic conditions particularly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Annual variation of potential yield is higher in the central and southern parts than the northeastern part. Compared to potential yield, the water-limited yield has higher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CV), because of precipitation effects. The actual yield of summer maize was 2537–8730 kg/hm2, regionally averaged at 5582 kg/hm2, about 70% of the potential yield, implying that the region has room to increase the yield by improving crop management and irrigation systems.  相似文献   

15.
利用青海湖流域及周边地区气象资料和MODIS遥感影像等数据,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估算模型(CASA模型),确定了2000-2012年青海湖流域NPP值,并评价了其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000-2012年青海湖流域年均NPP为4.77×1012 g,空间分布以青海湖为中心,由低到高呈环带状,并呈由东南向西北递减趋势,在青海湖北侧河流中游地区年均NPP达到最高,为374.19 g·m-2。2000-2012年NPP呈波动中逐渐增长趋势,年均增加4.81×1010 g;NPP年内变化显著,7月NPP达到全年最高值,占全年的28.77%。13年间流域内大部分地区NPP呈增长趋势,显著增长区主要分布在共和县江西沟乡、石乃亥乡和天峻县周围;青海湖北侧哈尔盖河上游、沙柳河中游地区则是主要减少区。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降水是青海湖流域NPP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借助反距离权重(IDW)空间插值及空间相关分析方法,对贵州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异特征及自然环境因素与县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程度及限制作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贵州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存在较大差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区域主要分布于贵阳、遵义、凯里、铜仁、都匀、兴义等政府所在地,其他县(市)人均GDP水平相对较低;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限制因子相关程度各异,其中六盘水、安顺及贵阳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限制因子关系密切,其他地区相关程度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水土流失对山地旅游地水体观光功能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土流失影响山地旅游景观质量,成为当前山地旅游地普遍性的环境问题之一.通过土壤与水体浊度模拟实验表明,水土流失以改变水体浊度从而影响景观观光质量,20NTU浊度可作为次降雨水土流失对水体景观影响的临界值.以浙江省天台县石梁景区实证研究得到,不同流域降雨侵蚀对水体浊度影响具有差异性,同一流域次降雨侵蚀对观光水体浊度影响受流域降水强度与降水量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楚雄市1965-2010年的降雨特点,采用同时期城区(楚雄站)与郊区(南华站、双柏站)雨量横向对比和城市化发展不同时期同一站雨量纵向对比的方法,研究了城市化对年降雨量、季节雨量和不同类型降雨发生次数等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城市化发展对城市年雨量、汛期雨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作用;受城市化发展的影响,降雨年内分配集中雨季的趋势更加明显;城市化发展使不同类型降雨发生次数有增加或减少,对大雨和暴雨有增加作用,小雨和中雨有所减少.城市化发展使城市大雨和暴雨增多,所以要加强城市洪涝、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9.
中国县域城镇化的空间特征与形成机理   总被引:64,自引:10,他引:54  
刘彦随  杨忍 《地理学报》2012,67(8):1011-1020
本文综合运用样带、地统计、地理探测器等多种研究方法, 分析了1990 年以来中国县域城镇化的时空特征及形成机理。研究表明:①中国县域城镇化水平时空动态的差异特征显著, 北方边境县域高城镇化和东部沿海县域高城镇化形成的“人字形”空间形态逐渐凸显;以武汉都市圈为中心的两湖地区、成渝地区、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县域城镇化水平提升较快, 西南地区、青藏高原地区保持较低的城镇化水平;②2000 年以来中国县域城镇化水平及其变化速度的区域差异逐渐缩小, 陇海兰新线、长江沿线、北方边境、106 国道、东部沿海样带县域城镇化差异明显;县域经济发展阶段、固定资产投资、离中心城市距离、二三产业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口密度是影响县域城镇化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 同时粮食生产主导定位、非农业人口统计口径、城镇设置标准等因素也影响县域城镇化水平及发展过程。未来城镇化发展应遵循地域差异, 凸显主导功能, 推进优化与重点发展区的集约型城镇化、耕地与粮食主产区的分流型城镇化、生态与水源保护区的迁移型城镇化, 以及园区与城镇近郊区的融入型城镇化, 实现城乡土地资源集约利用, 促进城镇化进程中人—地—业耦合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青藏高原近40年来的降水变化特征   总被引:21,自引:7,他引:21  
张磊  缪启龙 《干旱区地理》2007,30(2):240-246
利用我国青藏高原地区的1961-2000年56个气象站的逐月降水资料,通过计算降水量的距平百分率,分析了青藏高原自1961至2000年以来降水量变化的趋势和1961-2000年以来各季降水量变化趋势,发现:青藏高原近40年来降水量呈增加趋势,降水量的线性增长率约为1.12mm/a。再将高原划分为四个季节,分析了各季40年来的降水量的变化情况得出:春季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秋季降水量变化不明显。夏季降水量值较大而降水变化幅度较小,冬季降水量变化则与夏季相反。通过将青藏高原分为南北两个地区,分析了两个区的年降水量和四个季节的降水量的变化得出:高原南区1961-2000年降水量呈增加的趋势,降水量的线增长率为1.97 mm/a,春季和冬季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夏季降水量变化不明显,秋季降水量略有增加;北区年降水量和夏季的降水量变化较小,秋季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较大,冬季降水量变化最大。对青藏高原的南北两区用Mann-Kendall方法进行突变分析,显示高原南区分别在1978年和1994年发生突变,北区没有发现突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