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云南滇池近现代沉积速率及气候干湿变化的粒度记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云南滇池沉积物柱芯DC1样品的放射性核素137Cs和Pb210测试分析,发现该柱芯Cs137自1954年首次沉降以来存在1963年、1975年和1986年三个较为明显的蓄积峰,获得滇池自Cs137相应的时标年份到2007年的平均沉积速率分别为0.062g/cm2·a-1、0.051cm2·a-1, 0.049cm...  相似文献   

2.
利用放射性核素210pb、137Cs及241Am测年方法,确定上级湖表层沉积物的年龄、沉积速率及其变化,分析湖泊沉积速率变化与自然环境演化、人类活动(尤其是修筑堤坝等水利工程)之间的关系,为合理开发利用湖泊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理论依据.137Cs测年结果表明,沉积柱芯中137 Cs 1964年时标不明显,不存在1975年、1986年时标;利用241Am及210Pbex辅助计年,确定质量深度6.37 g· cm2处为1964年,至表层的平均沉积速率为0.135 g·cm-2·a-1.利用210Pbex CRS模式计算出每个样品深度所对应的年代,与历史资料较吻合.210Pbex CRS计年结果显示,自1859年以来上级湖的沉积速率不稳定,以二级坝建成使用的1960年为界,划分为建坝前平均沉积速率低及建坝后沉积速率上升两个大的时段.上级湖沉积速率的变化与流域旱、涝变化及人类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3.
云南抚仙湖近现代沉积速率变化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王小雷  杨浩  丁兆运  杨本俊  张明礼 《地理学报》2011,66(11):1551-1561
借助GPS定位,采集了云南抚仙湖不同区域的7 个沉积物柱芯。通过对抚仙湖沉积物柱芯样品的放射性核素210Pb 和137Cs 测试分析,发现所有柱芯中均存在3 个公认的137Cs 计年时标(1954 年137Cs首次沉降、1963 年全球公认的137Cs最大沉降蓄积峰和1986 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产生的137Cs 沉降蓄积峰),部分柱芯中存在20 世纪70 年代中期中国大气核试验形成的1975/1976 年次级蓄积峰,分析了该次级定年时标存在的合理性。借助210Pb CRS计年模式获得了抚仙湖过去百余年来的沉积年代,与137Cs 时标计年结果相比较存在一定偏差,对两种计年结果产生差异的可能原因进行了探讨。基于210Pb 和137Cs 计年结果,结合历史文献记载得出,自19 世纪中期以来,抚仙湖各个沉积物柱芯(FX6 除外) 的沉积速率变化规律具有相似性,大致可以划分为3 个阶段:A:自然演化阶段,B:人为扰动阶段,C:人为改造阶段。这种不稳定的沉积环境与抚仙湖地区相应历史时期的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表明人类活动是影响短时间尺度下环境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4.
137Cs和210Pb测年的青海湖西北沉积速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沉积物柱样1,2的137Cs和210Pb定年分析,这两个样品137Cs最大蓄积峰值出现的年份分别为1963年和1986年。利用沉积物中137Cs蓄积峰,计算沉积物的深度沉积速率分别为0.153 1 cm·a-1、0.153 8 cm·a-1,计算出的质量堆积速率分别为0.048 4 g·a-1·cm-2、0.048 2 g·a-1·cm-2。210Pb计算出的两个柱样的沉积速率分别为0.052 0 g·a-1·cm-2,0.051 4 g·a-1·cm-2,137Cs和210Pb计算出的沉积速率,结果较为一致。由此可见,利用137Cs和210Pb综合定年,相互印证,可以消除一些偶然因素带来的定年偏差,进而较准确地计算湖泊沉积速率,这对研究青海湖近现代环境变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连环湖近现代沉积速率及粒度反映的气候干湿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连环湖沉积物柱芯YCHB样品的放射性核素137 CS和210pb测验结果进行研究,表明该柱芯137Cs自1954年初次沉降以来存在1963年、1975年和1986年3个比较突出的蓄积峰,获得连环湖沉积物记录的137Cs相应时标年份到采样年份(2010年)的平均沉积速率分别是0.170 g/cm2.a-1、0.072 g/cm2.a-1、0.054 g/cm2.a-1及0.051 g/cm2.a-1.借助210 PbCRS计年模式,发现连环湖过去176年间的沉积速率是波动的,先升高后降低是其总体趋势,这种波动的沉积环境可能与人类在连环湖地区相应历史时期的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探讨了两种计年结果差异产生的可能原因.比较分析了当地年均降雨量与沉积物柱芯YCHB对应时段颗粒的中值粒径之间的关系,发现该地区的降雨量和连环湖沉积物粒度的中值粒径(d(50))在受到人类活动影响较少的情况下表现出较好的相关性,即同步波动性良好.在针对湖泊沉积高分辨率、短时间尺度(年际、10 a)的研究中,沉积物粒度的中值粒径是指示湖区降雨量变化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6.
210Pb、137Cs 计年法已被国内外广泛用于湖泊、河流和海洋现代沉积速率的研究中。本文在 回顾了210Pb、137Cs 计年法应用于海岸带沉积速率研究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根据海岸带 沉积环境特征分析了210Pb、137Cs 计年法在应用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包括采样精准性, 样品分离的 分辨率, 数据校正方法的选择及两种方法的相互印证等。从几个方面探讨了提高沉积速率测定精 度的可能性, 同时指出, 210Pb、137Cs 的扩散混合模型的建立, 137Cs 沉积滞后的问题, 以及137Cs、210Pb 计年法的应用范围等仍有待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7.
^(137)Cs在年代测定和土壤流失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认定^(137)Cs时标前,需要消除粘土和有机质(TOC)对^(137)Cs的富集作用。通过对比新疆多个湖芯钻孔^(137)Cs序列,发现它们异于北半球^(137)Cs沉降模式,即出现了1954、1963、1975和1986这四种时标且1986年的^(137)Cs比活度可能异常的高。通过分析艾里克湖钻孔的^(137)Cs序列,并结合新疆其他地区多个钻孔的^(137)Cs序列,与北半球^(137)Cs沉降特征以及靠近北疆的Belukha冰芯^(240)Pu/^(239)Pu沉降记录进行对比,分析了新疆^(137)Cs时标的可靠性以及1986年^(137)Cs比活度异常高的原因。在新疆^(137)Cs多个时标中,仅1963年的时标是高信度的(即北半球^(137)Cs最大沉积年)。1954年^(137)Cs蓄积峰代表其全球初始显著沉降,距今已有2个^(137)Cs半衰期,当年沉积通量低且可能发生^(137)Cs垂直迁移,仅能作为次要时标。1975年的时标反映了1960s-1970s的中国核试验,但距离罗布泊~300 km的博斯腾湖对中国核试验有截然相反的记录,表明中国核试验不是稳定信号,其核沉降范围以及对湖芯的影响作用还需进一步评估,不能作为可信的时标。1986年蓄积峰对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因核尘埃未大量进入平流层且距离新疆较远(~4 000 km),但同时考虑到新疆位于核事故的西风环流下风区,所以该事故对新疆有影响但影响不大。1986年的^(137)Cs时标可作为次要时标。新疆湖芯1986年的异常高蓄积峰可能是由新疆最近几十年的人类活动(如过牧、耕种等)加上1987/1988年的高降水导致的地表侵蚀增强引起的。增强的地表侵蚀导致含有高^(137)Cs含量的表层土壤颗粒被冲刷进入湖泊,叠加在切尔诺贝利核事故^(137)Cs沉降之上,进而导致了湖芯沉积物记录到显著的1986年^(137)Cs蓄积峰。  相似文献   

8.
对福州盆地鳌峰洲残留沼泽沉积540 cm的FZ1钻孔进行了元素地球化学和137Cs以及加速器碳同位素(AMS 14C)测年。结果表明:钻孔存在2段不同的沉积环境,下部为洪冲积,上部为沼泽沉积,然而2段各自的沉积环境则相当稳定。137Cs测试在沼泽相稳定沉积出现的3个蓄积峰与北半球的放射性年代标尺可以对比。根据蓄积峰年代和插值后获得的钻孔底部年龄约为公元1950年,与钻孔底部的AMS 14C测年基本吻合,该结果表明采用137Cs测年方法定年是可行的。沉积速率研究揭示:20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中,近代洪冲积在福州盆地断块下沉区沉积速率极快,钻孔下部粉砂质淤泥的沉积速率达到20.9 cm/a;随着闽江下游盆地平原与河流变迁以及心滩的形成,原来的水道快速淤积演变为陆地沼泽环境,沉积速率开始逐步减小:20世纪60―70年代中降为9.9 cm/a,70―80年代中继续下降为7.1 cm/a,80年代中之后降为3.1 cm/a。福州盆地中心区的高沉积速率与全新世断块差异性活动存在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有关湖泊沉积137Cs深度分布资料解译的探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张信宝 《山地学报》2005,23(3):294-299
讨论了国内有关湖泊沉积^137Cs断代资料解译的一些问题。一些高寒地区的湖泊,上世纪60年代主核爆期以后,入湖泥沙的^137Cs含量变化不大,因此沉积剖面^137Cs浓度达峰值后无明显降低趋势。一些浅水湖泊,由于人类活动扰动湖底表层泥沙,剖面表层泥沙的^137Cs浓度比较均一。根据核尘埃沉降监测资料,中国湖泊沉积应存在明显的1963年^137Cs蓄积峰,不应存在所谓的1974年^137Cs次蓄积峰,可能存在不很明显的1986年次蓄积峰。沉积剖面中^137Cs浓度的深度变化,不仅和”’CS大气沉降通量变化有关,也和流域内近几十年来的环境变化有关,1963年以后的^137Cs次蓄积峰的确定要慎重。黔中红枫湖沉积物^137Cs面积活度高于滇西湖泊,主要是由于石漠化严重的喀斯特山地,裸岩面积大,裸岩坡地几无土壤吸附^137Cs尘埃,核爆期间^137Cs降尘随降雨径流直接流失进入湖泊比例高的缘故,不是青藏高原的大气污染物散落屏蔽效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江苏王港盐沼的现代沉积速率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江苏海岸湿地总面积超过5000km^2,但围垦活动的加剧使盐沼湿地面积迅速减少;为了达到海岸防护、保滩促淤的目的,先后引种了大米草和互花米草。通过采集江苏王港潮滩盐沼湿地9处柱状样和挖取探槽剖面,以及对沉积剖面样品进行^210Pb和^137Cs测年分析,探讨了^210Pb的本底及影响^210Pb富集的因素,估算了王港盐沼湿地的现代沉积速率。王港潮滩盐沼沉积物对^210Pb的吸附作用较弱;受风暴潮、生物扰动、物源变化及实验误差等因素的影响,在^210Pbex剖面上出现了数据异常点,将这些数据点剔除后计算得到的沉积速率为33cm yr^-1,^137Cs测年显示,该地区1963年以来的平均沉积速率3.1cm yr^-1,与^210Pb法及前人研究结果相一致。根据一个典型剖面的^137Cs测年数据分析,王港潮滩盐沼的沉积过程根据地貌特征的不同可分3个阶段,大米草覆盖阶段滩面高程迅速增加,互花米草的生长提高了滩面淤积速率。  相似文献   

11.
土壤风蚀作为土地沙漠化的首要环节,对其准确测定和评估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放射性核素137Cs作为人类核试验的产物,以其独特的理化性质而成为研究土壤侵蚀和泥沙沉积一种良好的示踪源。137Cs法在水蚀研究领域已取得了显著的进展,而在风蚀研究中的应用却相对不足,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作者选择青海共和盆地作为研究区,探讨137Cs法在土壤风蚀研究中应用的可行性。通过对共和盆地不同类型土壤剖面的137Cs取样分析,基本查清了区域137Cs分布的若干特性,测定出不同类型土地137Cs活度的排序为:林地>干湖盆>高寒草原>旱作农田≈干草原>固定沙丘>荒漠草原>流动沙丘>风蚀地,137Cs总量的排序为:干湖盆>林地>流动沙丘>高寒草原>旱作农田≈干草原>固定沙丘>荒漠草原>风蚀地。并分析了一些典型剖面的137Cs深度分布及其机制,将137Cs深度剖面划分为正常剖面、沉积剖面、侵蚀剖面和人为扰动剖面4种型式。沙丘砂由于遭受反复吹失和沉积,其137Cs含量逐渐减小,趋于微量的均匀化;而高寒草原的137Cs含量在区域上也较为均匀,在深度分布上,接近负指数分布曲线保存了相对完好的137Cs初始沉积剖面,是理想的137Cs背景值样点。  相似文献   

12.
江苏北部潮滩沉积物中~(137)Cs和~(210)pb的分布特征(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even cores were collected from different sediment zones of tidal flats at Xin-yanggang in north Jiangsu province in August 2007. Sediment grain-size distribution and radioisotopes of ~(137)Cs and ~(210)Pb analysis were carried out for these cores. Sediment rates of the cores and radioisotopes distribution in surface sediment in different zones of the tidal flat were calculated from the ~(137)Cs and ~(210)Pb activities in sediments core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each tidal zone had experienced different evolution phases, hydrological dynamics in the tidal flats made the grain-size of the surface sediment change gradually. ~(137)Cs and ~(210)Pb activities on the superficial layer of the cores varied spatially and the reason was discussed. On tidal flats, the fluctuation of ~(137)Cs and ~(210)Pb activities in the cores reflected the special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Vegetation affects the grain-size distribution and the vertical profiles of ~(137)Cs and ~(210)Pb in the upper depths. ~(137)Cs and ~(210)Pb chronology got the comparable average sediment rates on the tidal fl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137)Cs and ~(210)Pb in the cores reflected various depositional dynamical environments in different tidal zones and gave information on the different evolvement phases of the tidal zones.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of grain-size distribution, texture of the cores, sediment rates and topography, the evolution lines of the tidal flat were reconstructed.  相似文献   

13.
首次对格罗夫山地区漂砾的暴露年龄进行的研究表明,萨哈罗夫岭冰原岛峰的两块漂砾样品的 Be最小暴露年龄分别为1.24±0.11Ma和1.37±0.12Ma, 。A1最小暴露年龄分别为0.90 4-0.12Ma和0.44±0.04Ma。萨哈罗夫岭附近冰面上的漂砾样品的 Be和 A1最小暴露年龄分别是0.47±0.3Ma和0.44±0.04Ma。考虑到误差,萨哈罗夫岭三块漂砾的最小暴露年龄与相近高程的基岩样品的最小暴露年龄基本一致。因此,在利用原地生成宇宙成因核素测年技术对东南极内陆格罗夫山地区的冰川消涨历史进行研究时,基岩和漂砾暴露年龄所反映出的冰川演化历史是明显吻合的。  相似文献   

14.
骆君 《干旱区地理》1997,20(4):74-77
本文主要论述了^14C年代测定中用氯代钙代替氯化锶制备乙炔的理论依据和实验流程,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广泛应用于现代环境科学研究中。其中,15^N作为氮循环过程唯一适用的示踪剂,在有关氮循环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的研究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湿地脱氮是湿地水质净化功能的重要体现,此过程有助于有效地减少受纳水体的外源氮负荷。在概述稳定氮同位素示踪原理和湿地脱氮过程的基础上,从湿地脱氮驱动机制、关键限制因素分析、脱氮定量研究3方面阐述15^N示踪技术在湿地脱氮研究中的应用,并展望了该技术在湿地脱氮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李军  李冰 《盐湖研究》2004,12(3):26-30
用差示FT -Raman和11BNMR光谱研究了MgB6O10 ·7 5H2 O、MgB4O7·9H2 O、Mg2 B6O10 ·1 5H2 O三种镁硼酸盐饱和和过饱和溶液的结构机理 ,其结果表明饱和溶液和过饱和溶液中均存在B(OH) 3 、B(OH) -4、B3 O3 (OH) -4、B5O6(OH) 4 -粒子。镁硼酸盐的结晶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动力学平衡过程  相似文献   

17.
湿地生态系统氮素输入过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湿地生态系统的氮素输入过程主要包括大气氮沉降、生物固氮、人为氮和径流氮输入等途径,它们通过影响湿地系统自身的营养状况而决定氮素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运行。综述国内外湿地氮素各种输入途径的研究进展,分析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指出淡水沼泽湿地是目前研究的薄弱点。展望湿地氮素输入过程的研究前景,建议积极开展淡水沼泽湿地、湿地系统氮素交换的环境效应1、5N技术与氮素模型的结合以及各氮素输入途径的模型表征研究。  相似文献   

18.
从第七届国际湿地会议看全球湿地研究热点及进展   总被引:22,自引:6,他引:16  
左平  宋长春  钦佩 《湿地科学》2005,3(1):66-73
通过介绍在荷兰乌得勒支市召开的第七届国际湿地会议的主要报告内容和信息 ,结合国外有关湿地研究的热点和进展 ,以及我国近年来有关的湿地研究工作 ,分析了湿地科学这一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未来的发展动向和趋势 ,即立足于湿地的基本特征 ,及综合水文学、土壤学、生物地球化学、生态学、地理学等多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 ,为湿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和合理利用提供正确的方向和决策。  相似文献   

19.
运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在ωB97XD/gen (O、H元素Aug-cc-PVDZ; Rb元素Lanl2DZ)基组水平上研究了[Rb(H_2O)_n]~+(n=1~12)水合团簇的结构和光谱学性质。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分析气相和液相中的稳定能以及水合团簇可知,稳定构型出现在8配位的团簇中。第一配位层水分子数为8时形成Rb~+第一近似饱和水合层。此外,拉曼光谱显示[Rb(H_2O)_n]~+(n=1~12)水合团簇中O-H伸缩振动峰随着水分子数增加发生移动和加宽,Rb~+发生水合时,O-H对称和非对称伸缩振动发生红移,随着水合数的增多,频率蓝移。此外,文中对拉曼光谱中O-H振动的频率位置结合团簇结构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野外实地考察和14C年龄数据以及部分化学分析数据,探讨了海拉尔盆地盐湖的形成时期及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