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引言方法论(methodology)就是把某种共同的发展规律和研究方法为讨论对象的一门学问。各门科学都有方法论,地震预报科学当然也应有自己的方法论。地震预报科学发展的巨大动力是人类社会的减灾需求和地球科学的发展需要,这二者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对地震预报科学发展规律的研究,如果抛开地震预报科学的内在因素,那是属于宏观的地震预报方法论范畴。地震预报工作者在研究地震预报课题时,也可以不考虑地震预报发展的外在推动力,专门就地震预报内在体系中的特定问题来进行分析研究,这样就需要考虑最有效的研究方法,同时也要懂得…  相似文献   

2.
日本地震预报研究专题讨论会论文简介(一)编者按:日本将地震预报作为国家正式的研究项目迄今已30年。为了重新认识地震预报研究应有的状态,提出一个新的发展规划,日本学术会议地震学研究联络委员会和地震学会于1994年6月29-30日组织召开了“地震预报研究...  相似文献   

3.
地震预报:现状与展望朱传镇(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科学的地震预报是抗震减灾和采取有效的地震对策,以获得最佳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基础。世界各国经过30多年有计划的探索,地震预报研究取得了巨大进展,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科学资料,使地震预报从完全束手无策的状...  相似文献   

4.
韩渭宾 《华南地震》1995,15(1):91-94
对当前我国的地震监测手段和预报能力作了分析了估计,认为对地震预报现状看法的分岐,实质上是对地震预报发展战略的争论,指出当前地震预报所面临的困难;加强前兆机理的地震孕育过程研究,缩短战线重点攻关是推进地震预报事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回顾了国内外地震预报研究40年的经历和现状,指出几十年来所取得的科学进展与突破地震预报的科学目标之间还有相当的距离。文章分析了地震预测中的科学难点,提出了加强地震预测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指出了加强地震预报基础研究的若干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6.
本世纪六十年代大规模开展地震预报研究以来,取得较大进展,赋于地震科学极大生命力。我国十几年来的地震预报实践,积累了大量资料,寻找了地震预报的一些方法和途径,探索了地震发生的某些规律。  相似文献   

7.
地震预测,尤其是短临地震预测是当代自然科学的一个世界性科学难题。文章总结归纳了当前地震预报面临的主要科学问题;提出了突破地震预报难关的科学思路和技术途径,以及今后开展地震预报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美国学者盖勒认为地震无法预测,该观点在地震界占据上风.但是,我国曾在1975年海城7.3级地震前成功预报,挽救了数万人的生命.只是,这种地震预报的成功案例是具偶然性还是必然性,值得地震学家深思. 1966年3月8日邢台6.7级地震发生后,毛泽东主席明确指示:不能再让地震杀人.周恩来总理指示,必须加强地震预报研究,做到准确及时,要对地震中的各种现象,任何微弱变化记录下来,综合、辩证的分析,争取从邢台地震中找出地震预报的头绪.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指导下,新中国地震预报科学事业,以邢台地震为起点,踏上了征程.  相似文献   

9.
韩渭宾 《华南地震》1994,14(1):83-86
在分析20多年来我国地震监测预报研究进展和差距的基础上,认为只有加强地震预报研究,进一步提高防震减灾效益才有坚实可靠的基础,进而提出了加强地震预报研究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针对地震预报研究的有关问题,提出在继续推进地震短临预报科学研究的同时,应重视并加强长期地震预测研究工作,并将其作为地震预报的一个组成部分;调整地震预报科研课题的组织形式,加强对区域性,地区性地震预报方法,前兆机理及其理论模式的探索研究;加密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地震台网及前兆观测台点,淘汰低效能的前兆观测手段或台项;努力提高地震预报队伍的素质,培养和造就高级预报人材。  相似文献   

11.
"New" water     
Wood WW 《Ground water》2008,46(4):517-517
  相似文献   

12.
"译编"序     
《内陆地震》2005,19(4)
  相似文献   

13.
地震学中的"暗物质"—"静地震"与地震预测研究的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如暗物质的研究是理论物理学和宇宙学中的一个关键性问题,静地震的研究也将为地震预测研究的发展提供一个历史性的机遇.  相似文献   

14.
15.
16.
正如暗物质的研究是理论物理学和宇宙学中的一个关键性问题,静地震的研究也将为地震预测研究的发展提供一个历史性的机遇。  相似文献   

17.
18.
19.
“数字地球”是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的统一性的数字化重现和认识,是信息化的地球,是地球的虚拟对照体。“数字地球”的科学体系由基础研究、技术支撑和科学工程三部分组成。现代地震学同样需要基础研究、支撑技术和科学工程,其中,最后一个体系即相当于实时地震学。实时地震学调基础研究和现代技术的结合,强调地震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对社会与公众的服务,是地震学发展的“最高境界”。实时地震学需要基础研究和现代技术,更需要建立地震速报系统、地震趋势分析系统、灾害评估系统和地震救灾系统这样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20.
2009年5月开始以北京市地震局板桥台、东三旗台、赵各庄台等7个台站为试点,逐步完成"九五"前兆仪器网络化改造,在保留原"九五"通信模式的前提下,完成其"九五"前兆仪器无缝接入到"十五"前兆数据管理系统。从各台为期半年多的运行结果可以看出,其运行稳定、产出资料可靠且改造方案成本低,为"九五"前兆仪器整体接入"十五"管理系统提供了高效可靠的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