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于2017年12月至2018年2月,采用定点观测的方法,研究了冬季云南大山包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鸟群落的组成、数量和多样性,共记录水鸟6目11科41种,占大山包湿地水鸟物种总数的85.42%;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2种,二级保护鸟类1种,其余38种水鸟被列入国家"三有名录";记录到黑鹳(Ciconia nigra)、夜鹭(Nycticorax nycticorax)、白骨顶(Fulica atra)、反嘴鹬(Recurvirostra avosetta)、鹤鹬(Tringa erythropus)、棕头鸥(Larus brunnicephalus)和渔鸥(Larus ichthyaetus)7个新记录种,鹳科(Ciconiidae)和秧鸡科(Rallidae)为新记录科;水鸟群落的物种组成以雁形目水鸟最多(16种,占记录到的水鸟总物种数的39.02%),其次是鸻形目(13种,占31.71%),最少的是鹈形目(1种,占2.44%);居留型以冬候鸟占绝对优势(28种,占68.29%),其次是旅鸟(9种,占21.95%),种类最少的是留鸟(4种,9.76%);区系组成以古北种为主(34种,占82.93%),其次是广布种(5种,占12.19%),东洋种最少(2种,占4.88%);该保护区水鸟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2.78,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52。  相似文献   

2.
2013年1~12月,采用路线调查法和定点观察法,对安徽颍州西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水鸟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共记录水鸟7目13科62种。其中,有国家Ⅰ级保护鸟类1种,国家Ⅱ级保护鸟类3种;冬候鸟27种(43.5%),夏候鸟7种(11.3%),旅鸟21种(33.9%),留鸟7种(11.3%)。区系组成包括古北界39种(62.9%)、东洋界2种(3.2%)和广布种鸟类21种(33.9%)。该保护区水鸟的季节变化较为明显,冬季水鸟数量最多,其优势种为灰雁(Anser anser)、鸿雁(Anser cygnoides)、绿头鸭(Anas platyrhynchos)和斑嘴鸭(Anas poecilorhyncha);春、秋两季水鸟种类最多,其中春季37种,秋季35种,水鸟的多样性和均匀度也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3.
2016年5-6月,调查了鄱阳湖夏季水鸟,共记录到水鸟59种,隶属6目14科,其中繁殖鸟31种,非繁殖鸟28种;古北界种类27种(45.76%),东洋界种类3种(5.09%),广布种29种(49.15%)。与2015年相比,16个种有变动,涉及3目7科,比2015年减少了14种,增加了2种。鸟种类最多的为鸻形目,25种;其次是鹳形目和雁形目,分别为14种和11种;数量上,鄱阳湖夏季水鸟中,少见种3种,常见种2种,优势种有12种,其中鹳形目鹭科优势种7种,占优势种种数的58.33%。初步分析了鄱阳湖夏季水鸟的分布、生境选择和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4.
2010年监测记录到西洞庭湖保护区水鸟81种,35264只,分别隶属于6目16科,基本上是涉禽和水禽,其中涉禽的鸻形目、鹳形目和水禽的雁形目种类占优势,分别占整个鸟类群落组成的38.27%、19.75%和29.63%。从季节型组成上看,候鸟78种,占水鸟总数的96.29%;留鸟2种,占2.47%;迷鸟1种,占1.23%。记录到珍稀濒危水鸟12种共2023只,新记录到水鸟2种共4只。从种群数量上来看,2010年比前几年总体上有所上升,其中水禽数量有所下降,涉禽数量有所增加。气候变化、湿地缺水与人为活动是影响迁徙水鸟的主要因素。开展湿地恢复与改造,加强保护管理力度仍是西洞庭湖保护区今后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于2017年4月~2018年3月,采用定点观察法和直接计数法,对河北张北黄盖淖国家湿地公园中的水鸟开展了调查,共记录到水鸟54种,隶属6目12科;其中,以鸻形目水鸟的物种数量最多,雁形目水鸟的个体数量最多;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1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6种;有旅鸟41种(占该公园水鸟总物种数量的75.93%),夏候鸟13种(占24.07%);在水鸟区系组成方面,有古北界水鸟34种(占该公园水鸟总物种数量的62.96%)、广布种19种(占35.19%)和东洋界1种(占1.85%)。该湿地公园中水鸟群落的物种和个体数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在春、秋迁徙季,水鸟群落物种和个体数量较多,水鸟多样性也相对较高;冬季,湖面冰封,未发现水鸟;夏季,水鸟群落的物种和个体数量最少,水鸟群落的Pielou均匀度指数最大。  相似文献   

6.
长江口北支湿地鸟类多样性研究——鸟类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长江口北支湿地鸟类资源的野外实地调查,共记录到鸟类16目41科216种。鸟类以水鸟为主,其中鸻鹬类、雁鸭类、鹭类、鸥类为水鸟的优势类群,鸻鹬类在种类、数量上最多;以非繁殖鸟(冬候鸟和旅鸟)为主;东洋界种占绝对优势,其次为广布种,古北界种所占比例最小;濒危和珍稀鸟类种类较多,数量较少,且以水鸟为主,湿地生境是其主要生境。鸟类的G指数为4.38,F指数为23.03,G-F指数为0.81,与黄河三角洲湿地和闽江河口湿地相比,长江口北支湿地鸟类的科间多样性和属间多样性均较高。  相似文献   

7.
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采用样线法和定点观察法,对河北承德双塔山滦河国家湿地公园中的水鸟进行了调查,共记录水鸟29种,隶属6目8科21属。其中,有国家二级保护鸟类3种,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近危物种2种,易危物种4种,河北省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9种。在29种水鸟中,雁形目和鸻行目水鸟的物种数分别占该湿地公园水鸟总物种数的44.83%和27.59%;雁形目水鸟种群数量占该湿地公园水鸟个体总数的91.51%。2018年4月,水鸟物种数量最多,为14种,水鸟群落的多样性指数最高,为1.911 5;5月,水鸟群落的均匀度指数最高,为0.858 4;2018年10月,水鸟种群数量最多,为250只。从水鸟的居留型来看,以旅鸟为主,其数量占水鸟个体总数的82.76%,夏候鸟的数量占10.34%,留鸟的数量占6.9%。调查期间,水鸟主要分布在湿地公园内的一道坝与三道坝之间的开阔水域中。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呼伦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东北部以保护草原生态、湿地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为主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中的湿地是迁徙鸟类的重要停歇地。为了了解该保护区内迁徙期非雀形目鸟类的栖息状况,于2017年3~5月和9~11月,采用观察样带和样点方法,在该保护区内开展鸟类调查,研究鸟类群落(不包括雀形目)的组成、结构和多样性。研究结果显示,2017年调查期间,在呼伦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记录12目17科41属81种鸟类(不包括雀形目),共22763只;2017年3~5月,记录12目17科41属79种鸟类(不包括雀形目),共20373只;2017年9~11月,记录10目12科26属42种鸟类(不包括雀形目),共2390只;在记录的81种鸟类中,白鹤(Grus leucogeranus)、白枕鹤(Grus vipio)、白头鹤(Grus monacha)和丹顶鹤(Grus japonensis)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鸿雁(Anser cygnoides)、白额雁(Anser albifrons)和疣鼻天鹅(Cygnus olor)等22种鸟类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鸟类群落中,雁形目鸟类的物种数量(26种)最多,鸻形目鸟类的物种数量(19种)次之;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沼泽是呼伦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水鸟的主要繁殖和栖息地;2017年3~5月的鸟类群落(不包括雀形目)物种多样性水平高于9~11月。  相似文献   

9.
2014年1~12月,采用路线调查和定点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对淮北市采煤塌陷区(南湖湿地和东湖湿地)鸟类多样性进行调查,共记录鸟类13目36科123种,其中,有国家Ⅰ级保护鸟类1种(白头鹤Grus monacha),国家Ⅱ级保护鸟类4种(白额雁Anser albifrons、小天鹅Cygnus columbianus、灰鹤Grus Grus和小鸦鹃Centropus bengalensis),安徽省地方重点保护鸟类29种。季节型中,有留鸟31种(占25.2%),夏候鸟24种(占19.5%),冬候鸟37种(占30.1%),旅鸟31种(占25.2%)。区系组成包括古北界种69种(占56.1%)、东洋界种10种(占8.1%)和两界广布种44种(占35.8%)。该区鸟类优势种有6种,广性分布种16种。对鸟类数量和多样性的分析结果表明,冬季鸟类数量最多;春季和秋季鸟类种类较多,鸟类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也较高。在5类生境中,树林灌丛中的物种数和个体数最多,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也高于其它生境;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荡生境鸟类数量最少;大面积水域内鸟类的物种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都较低。土地复垦和盲目开发导致鸟类栖息地被破坏和丧失,影响鸟类多样性。因此,应该加强本地区湿地保护的力度,实施水生植物恢复工程,维持塌陷区湿地丰富的鸟类多样性。  相似文献   

10.
2015年1~12月,采用路线调查和定点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对石龙湖国家湿地公园鸟类多样性进行调查,共记录鸟类14目40科113种,其中,有国家Ⅰ级保护鸟类1种,国家Ⅱ级保护鸟类8种,安徽省地方重点保护鸟类30种。鸟类季节型组成中,有留鸟37种(占32.7%),夏候鸟23种(占20.4%),冬候鸟29种(占25.7%),旅鸟24种(占21.2%)。鸟类区系组成包括古北界种57种(占50.5%)、东洋界种11种(占9.7%)和两界广布种45种(占39.8%)。在113种鸟中,有水鸟46种,其中有雁鸭类8种。该区鸟类优势种有8种,常见种31种。对鸟类数量和多样性的分析结果表明,春季、秋季鸟类种类和数量较多,鸟类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也较高。在树林-灌丛、农田与草滩、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荡、滩涂与鱼塘和大面积水域5类生境中,树林-灌丛中的鸟类物种数和个体数最多,多样性指数也高于其它生境;大面积水域内鸟类的物种数和个体数最少,多样性指数也最低。  相似文献   

11.
北京野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迁徙水鸟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4~2009年,对北京市野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水鸟进行调查.共记录到水鸟114种,隶属于8目18科.其中,旅鸟104种,占91.23%;夏候鸟32种,占28.07%;冬候鸟2种,占1.75%;留鸟1种,占0.88%.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有4种,包括黑鹳(Ciconia,nigra)、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白头鹤(Grus monacha)和遗鸥(Larus relictus);Ⅱ级保护鸟类有灰鹤(Grus grus)、大天鹅(Cygnus cygnus)、卷羽鹈鹕(Pelecanus crispus)、鸳鸯(Aix galericulata)、赤颈鸊鷉(Podiceps grisegena)等12种.对水鸟数量和多样性的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水鸟的季节变化较为明显,春秋两季水鸟的数量和种类较多,旅鸟占较大的比例,说明野鸭湖湿地是候鸟南北迁移的主要通道,是珍稀水禽的重要停歇地,在鸟类的迁徙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于2013年3~5月和9~12月,采用样线法和样点法,对富锦市沿江湿地的水域、沼泽、草甸、防护林和农田的鸟类种类、数量、迁徙时间和多样性规律进行调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富锦沿江湿地常见鸟类有雁鸭类、鸻鹬类和雀形目,共记录鸟类56种,其中水鸟41种;迁徙鸟类种类和数量在4月末和10月末达到高峰,其中雁鸭类是最主要类群,记录有16种2 900多只,以绿头鸭(Anas platyrhynchos)数量最多,占迁徙鸭类总数的40%以上;春季,鸟类迁徙期开始于3月末,雁鸭类首先抵达研究区,最早到达的是绿头鸭(3月24日)和鸿雁(Anser cygnoides)(3月27日),4月初,出现普通鸬鹚(Phalacrocorax carbo)和大型的鸥类,4月中旬出现鸻鹬类,5月上旬各种鸟类陆续迁离,秋季,迁徙期鸟类在9月下旬开始陆续迁来,10月末至11月初,迁徙鸟类的数量和种类都达到高峰,12月陆续迁离;在5种不同生境中,农田的鸟类群落多样性指数最大,沼泽、水域、草甸和防护林的鸟类群落多样性指数依次减小,沼泽的鸟类群落均匀性指数最大,水域、草甸、农田和防护林的鸟类群落均匀性指数依次减小。本研究进一步加深了对富锦沿江湿地鸟类组成及多样性季节变化的认识,为保护区鸟类管理及保护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胶州湾滨海湿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鸻鹬鸟类等水鸟在春、秋季迁徙途中的重要停歇地。在调查2016年春季停歇在胶州湾滨海湿地的北迁鸻鹬鸟类及其生境基础上,对比了2004年春季与2016年春季在胶州湾滨海湿地停歇的北迁鸻鹬鸟类的种类和数量,分析了鸻鹬鸟类停歇地的生境特征及鸻鹬鸟类种类和数量变化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与2004年春季相比,受湿地面积萎缩、大米草(Spartina anglica)和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入侵、滩涂底质和水质污染、公路交通噪声干扰以及在滩涂采捕贝类等传统渔业生产活动影响,2016年春季,在胶州湾滨海湿地停歇的北迁鸻鹬鸟类种类和数量明显减少,生物多样性水平下降,水鸟种类由3科10属20种变化至4科9属14种,数量由19 286只减少至9 407只,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由1.685减小至0.203,Pielou均匀度指数由0.562减小至0.077;提出了保护胶州湾滨海湿地植物和潮间带滩涂、控制污水向海排放、控制大米草和互花米草入侵、引导当地社区居民参与鸻鹬鸟类保护、对鸻鹬鸟类保护进行生态补偿、采用工程和管理措施减轻公路交通噪声等保护胶州湾滨海湿地鸻鹬鸟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2018年10月—2019年9月调查厦门下潭尾红树林修复区鸟类群落变化,利用遥感图像解译红树林修复区景观格局,为修复区后续景观格局优化与鸟类保护提供技术支持。结果显示:修复区鸟类共有26科62种,鹭类(8种2047只)与鸻鹬类(16种786只)种类及数量较多。春季鸟类种数及数量最多,其中3月鸟类种数最多25种,5月数量最多828只。下潭尾修复区景观格局在低潮位与高潮位存在周期性变化,不同景观鸟类种类及数量有较大差异;鸻鹬类在低潮位时的种类较多但数量较少,高潮位时仅分布于高潮裸露湿地和建设用地。建议修复区增加鸻鹬类高潮停息的滩涂湿地及游禽类生活需要的生态塘区,进一步提高水鸟多样性。  相似文献   

15.
根据鄱阳湖鸟类研究文献,对鄱阳湖区鸟类记录进行了整理和甄别,发现近年来鄱阳湖区新记录鸟类60种,迄今共记录鸟类352种,隶属17目61科。其中,水鸟6目16科133种,占中国水鸟总数的49%;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IUCN)受胁鸟类16种,包括极危种白鹤(Grus leucogeranus)和青头潜鸭(Aythya baeri)2种,濒危种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黑脸琵鹭(Platalea minor)、中华秋沙鸭(Mergus squamatus)和小青脚鹬(Tringa guttifer)4种,易危种白枕鹤(Grus vipio)、黄嘴白鹭(Egretta eulophotes)和鸿雁(Anser cygnoides)等10种;国家Ⅰ级保护鸟类9种,国家Ⅱ级保护鸟类49种。在居留型方面,冬候鸟130种,占36.93%;留鸟99种,占28.13%;夏候鸟62种,占17.61%;旅鸟52种,占14.77%;迷鸟9种,占2.56%。在区系方面,古北界种类最多,共有185种,占52.55%;东洋界种类126种,占35.80%;广布种41种,占11.65%。为了保护湿地鸟类及其栖息地,鄱阳湖区目前共建立以候鸟及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为主要对象的保护区18个,总面积达2 006.18 km2。建议将分布有重要越冬水鸟栖息地的县级自然保护区尽快升级为省级自然保护区,一些尚未被纳入保护区体系的重要的越冬湖泊应尽早建立保护小区,从而完善鄱阳湖区水鸟保护与监测网络,构建完整的候鸟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16.
以《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三版)为分类系统标准,在2016年鄱阳湖区和2018年江西省鸟类种类统计结果的基础上,对鄱阳湖区鸟类种类进行了重新梳理,形成了最新的鸟类名录。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区现有鸟类20目76科235属462种,占中国鸟类总种数(1 445种)的31.97%。其中,以古北界种最多,共有244种(占52.82%),东洋界种112种(占24.24%),广布种106种(占22.94%);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11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70种,江西省重点保护鸟类89种,中国特有种9种,IUCN极危物种4种,濒危物种7种,易危物种20种,CITES附录Ⅰ物种13种,附录Ⅱ物种52种。从居留型分析,有冬候鸟162种,占35.07%,反映了鄱阳湖作为东亚地区最大和最重要水鸟越冬地的特点;留鸟132种,占28.57%;夏候鸟109种,占23.59%;旅鸟48种,占10.39%;迷鸟11种,占2.38%。鄱阳湖区鸟类多样性指数G指数、F指数和G-F指数分别是5.020、42.908和0.883,略高于江西省东北部山区的相应鸟类多样性指数。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人为干扰对西洞庭湖鸟类群落的影响,并提出相应保护对策,在2013年11月,采用样线法和样点法,对湖南省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鸟类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在研究中,将该保护区的生境分为水域、天然洲滩、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丛、杨树林和居民区5种类型,前两种生境为天然生境,后3种生境存在人为干扰;记录了各生境下的鸟类种类、数量、行为等基本数据;计算了每种生境下的鸟类群落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种间相遇概率;对鸟类群落组成、数量进行了统计分析,对不同生境下鸟类群落结构进行差异性和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共记录到鸟类11目24科39种;其中,雀形目(Passeriformes)鸟种类最多,有8科15种;鹭科(Ardeidea)鸟种类最多,为4种;在地理分布型上,古北界鸟最丰富;在居留类型上,冬季以冬候鸟和留鸟居多,受保护鸟占总种数的一半以上;芦苇丛的鸟类群落的多样性、均匀性和种间相遇概率是5个生境中最高的,但优势度较低,水域、天然洲滩的鸟类群落结构多样性、均匀性和种间相遇概率都高于居民区和杨树林,但居民区和杨树林的鸟类群落优势度比其他生境高。因此,该保护区应该加大退林还湿、退田还湖的力度,以更好地保护湿地鸟类。  相似文献   

18.
采用样线法和直接计数法,于2016年10月至2017年9月,观察烟台大沽夹河入海口潮间带及其附近养殖区的水鸟群落。研究结果表明,共记录水鸟5目10科50种;其中,有本地留鸟5种,有候鸟45种,候鸟占水鸟总种数的90%;在候鸟中,有旅鸟22种,占水鸟总种数的44%,冬候鸟15种,占30%,夏候鸟8种,占16%;有优势种12种,分别为苍鹭(Ardea cinerea)、白鹭(Egretta garzetta)、翘鼻麻鸭(Tadorna tadorna)、绿头鸭(Anas platyrhynchos)、红头潜鸭(Aythya ferina)、凤头潜鸭(Aythya fuligula)、鹊鸭(Bucephala clangula)、环颈鸻(Charadrius alexandrines)、中杓鹬(Numenius phaeopus)、黑尾鸥(Larus crassirostris)、西伯利亚银鸥(Larus vegae)和红嘴鸥(Larus ridibundus)。从生态型上看,涉禽占水鸟总种数的62%,游禽占38%。水鸟物种数量最大值出现在2017年4月,为21种,其次为9月的水鸟物种数量,为19种,6月的水鸟物种数量最少,仅为9种;水鸟群落个体数量变化曲线与物种数量变化曲线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最大值出现在3月,为2 303只,最小值出现在6月,为104只。秋季和冬季研究区的水鸟群落多样性指数明显高于春季和夏季。对13种鸻鹬类和8种鸭类进行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种间关系分析发现,两类群分别有9对和12对显著相关。大沽夹河入海口潮间带及其附近养殖区是多种迁徙鸟类的能量补给地和越冬地,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管与保护。  相似文献   

19.
湖北省水鸟的种类和数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7月~10月,对湖北省湿地中的水鸟种群进行了调查,重点调查了82个湿地区的1 238个湿地斑块,所涉及的湿地总面积为552 810.46 hm2,共记录131种20 095只水鸟,隶属于9目21科64属。其中,以鸻形目的种类最多,有9科48种,占总种数的36.6%;有1科34种雁形目水鸟,占总种数的26.0%。另外,新记录4种水鸟,分别为冠鱼狗(Ceryle lugubrus)、斑鱼狗(Ceryle rudis)、蓝翡翠(Halcyon pileata)和黑尾塍鹬(Limosa limosa)。  相似文献   

20.
胶州湾大沽河河口湿地是水鸟南、北迁徙路线上的重要停歇地。2019年至2021年期间,在大沽河河口湿地中,开展了水鸟资源调查,建立了水鸟物种名录,研究了水鸟物种数量和个体数量的月变化;利用3种多样性指数,分析了水鸟群落的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在大沽河河口湿地中,记录了96种水鸟,隶属于6目14科,其中,鸻形目水鸟的物种数量和个体数量都最多;在96种水鸟中,青头潜鸭(Aythya baeri)、小青脚鹬(Tringa guttifer)、黑嘴鸥(Saundersilarus saundersi)、遗鸥(Ichthyaetus relictus)、中华凤头燕鸥(Thalasseus bernsteini)和黄嘴白鹭(Egretta eulophotes)共6种水鸟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大天鹅(Cygnus cygnus)、白额雁(Anser albifrons)、花脸鸭(Sibirionetta formosa)、斑头秋沙鸭(Mergellus albellus)、灰鹤(Grus grus)、白腰杓鹬(Numenius arquata)、大杓鹬(Numenius madag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