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沈阳市沈水新城为例,对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进行研究。应用GIS技术在空间布局和综合评价方面的优势对公共服务设施进行定性、定量、定位评价分析,建立公共服务设施规划选址评价体系,达到了通过定量指标选址的目的,增强了规划的科学性,提高了公共服务设施选址的效率。为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在公共服务设施配置选址领域提供了技术、方法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无障碍公共设施建设的现状,提出PPGIS在无障碍公共设施选址中的思路,详细描述了基于PPGIS的无障碍公共服务设施参与系统的建立,并介绍基于此系统采集的数据与区位配置模型结合用于无障碍公共服务设施选址的技术路线,最后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3.
公共服务设施作为社区生活圈的核心内容,直接决定了社区生活圈的生活品质。对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情况进行量化评价,并对设施建设的未来规划提供科学决策支持逐渐成为规划者和决策者的一大难题。本文通过ArcGIS工具对POI数据进行处理、统计和可视化,在总结他人社区生活圈量化评价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温州本地特色,搭建了一套社区生活圈公共服务设施评价模型。利用该模型可对各类社区进行综合评分和分级,并根据模型评分结果挖掘公共服务设施未来优化方向。此外,还实现了社区生活圈评分的动态计算与展示,为社区服务设施建设选址、路网建设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优先级评定等提供决策支持。既可帮助规划者和决策者快速建立对整个区域生活圈建设现状的量化认知,又可助力公共服务设施的优化配置,为社区生活圈公共服务品质评价与提升探寻全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4.
基于GIS的保障性住房选址的决策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障性住房的合理选址关系到被保障人群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发展的稳定性,其决策因素的分析对保障性住房选址有着重要建设性意义。本文根据我国保障性住房空间选址特点,从就业保障、居住分异、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完善度、经济发展等角度分析影响其选址的决策因素,然后,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结合层次分析和熵权系数法,建立保障性住房选址合理性评价模型,并利用GIS空间分析平台,以武汉市百步亭社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百步亭社区作为保障性住房社区选址具有较高的合理性;所选决策因素能够较好地评价选址的合理性,为今后的保障房选址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Delaunay三角网分析技术在大范围、多候选地选址情况下解决大型设施选址问题具有优势.文中分析了大型设施选址问题的考虑因素与选址模型,以此为基础,根据我国资本市场二板市场建设需要考虑的因素,根据我国各地资本市场的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利用Delaunay图分析技术,确定我国资本市场二板市场的合理场址为武汉市.  相似文献   

6.
基于第一次国情普查数据,融合经济社会数据,从城镇经济发展能力、社会公共服务能力、人居环境状况、空间交通发展水平4个方面对江都区的城镇发展进行了地理国情专项监测,构建了城镇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进行了综合实际评价。通过开展城市地理国情监测,对江都区的规划实施、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综合交通网络设施进行监测与分析。分析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情况、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和城市综合交通网络设施建设情况,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和地方政府科学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为低影响开发建设工程立项等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7.
以长兴县医疗设施为对象,探究基于GIS网络分析的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分析评价方法。首先,进行实地调研收集数据资料建立长兴县GIS数据库,根据行政村边界及社区边界将长兴县划分为246个地块,统计各地块的人口、面积,应用ArcGIS网络分析方法得到各地块到达就近医院的最优路径;其次,由最优路径得到的属性表统计各地块到就近医院的时间,评价长兴县医疗设施的可达性并分析影响可达性的因素;最后,根据评价结果提出规划建议及改进措施,依照此规划改进措施,可以将县域居民30 min内到达就近医院的人口从54.0%提升到73.3%,有效改善了县域医疗设施的可达性。  相似文献   

8.
在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充分考虑城市对医疗机构的需求特点,使医疗机构的布局更加趋向合理,最大限度地提升城市的医疗性能。本研究通过GIS方法对青岛西海岸新区的医疗机构与居民点进行可达性分析,得到现阶段青岛西海岸新区的医疗可达性,并对居民点、医疗机构、道路情况进行叠置分析,从而得到适合医疗机构布局的位置。本文采用GIS技术,通过分析青岛西海岸新区医疗机构需求的特点,对其空间布局进行优化,从而得出合理的医疗机构布局方案。本文所提出的研究思路及方法同样也适用于其他类似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选址。  相似文献   

9.
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是否合理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关系到新城能否实现为中心城疏解人口及功能的规划目标,因此,对中心城、新城公共设施布局公平性和合理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现实意义。本文基于GIS,结合人口数据、步行路网数据,分析了中心城、新城公共服务设施可覆盖人口、服务面积及存在的问题,对于优化北京市公共设施的布局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基于高德地图POI(point of interest)开放性数据,以长沙市为研究区域,利用ArcGIS10.4的核密度、空间主成分等空间分析工机具,分析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特点,并对市域生活便利度进行评价,再结合数理统计中的回归分析,对城市生活便利度进行驱动力因素的综合分析,以探讨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实施的内在机制,为大数据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提供新方法与思路.主要结论如下:①长沙市的各类服务设施城乡空间布局差异明显.②长沙市整体的生活便利度指数偏低,宜居性较差.③第三产业是影响长沙市生活便利度指数的主要因素.④研究区的生活便利度指数与路网核密度空间上的空间关联性明显,需重视路网结构调整与完善,以增加城市生活便捷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