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内容简介:《敦煌雅丹地貌形成发育过程图谱》是我国乃至世界上首部以雅丹地貌为主题的科普性专著,全书图文并茂,中英文对照。简要介绍了世界雅丹地貌研究历史、研究进展、主要问题及研究意义,以及敦煌地区雅丹地貌的研究历史和研究进展。用精美的图片形象具体、直观地展示了甘肃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敦煌北湖雅丹和崔木土三地雅丹地貌形成发育过程的幼年期、青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等4个阶段,给人  相似文献   

2.
柴达木盆地雅丹形态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红英  董治宝 《中国沙漠》2019,39(3):214-220
雅丹是沟槽和垄脊相间排列的典型风蚀地貌,雅丹研究是风沙地貌学科的薄弱环节。结合遥感影像和气象数据,对柴达木盆地雅丹地貌的分布、形态特征和发育环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雅丹体形态参数长(l)与宽(w)之间具有良好的正相关关系,即l=3.8685w+7.7109;雅丹地貌的形态受地形、地层性质、气候条件和外力等因素影响;柴达木盆地主风向为WNW和NW,与该区域雅丹的长轴走向吻合,说明研究区雅丹的形成主要靠风蚀作用。  相似文献   

3.
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景观美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董瑞杰  董治宝 《中国沙漠》2013,33(2):403-432
以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雅丹地貌景观作为审美对象,提出了雅丹地貌景观的斑-廊-基复合式景观结构体系,认为雅丹景观单元要素形式包括密群、疏群、独体和残丘4种。在分析敦煌雅丹地貌景观空间组合结构基础上,研究探讨了敦煌雅丹地貌的美学价值特征,得出雅丹地貌景观美感度的空间分布状况。结果表明,雅丹密群、雅丹疏群和雅丹独体对于雅丹地貌景观美学价值有较大贡献。雅丹地貌区的雅丹体易受破坏,具有稀缺性和独一无二的垄断性地位,应加强对雅丹地貌的保护,并充分挖掘其旅游价值潜力。  相似文献   

4.
罗布泊雅丹地貌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对罗布泊雅丹地貌旅游进行资源评价与开发研究,分析了罗布泊雅丹地貌旅游资源的特征,并对区内各雅丹地貌景观异同进行了对比,通过SWOT分析定性评价了罗布泊雅丹地貌的旅游开发条件,认为罗布泊雅丹地貌已经具备一定的旅游规模,有很大的开发潜力。从旅游资源价值、旅游区位条件、旅游市场条件3方面定量评价了罗布泊各雅丹地貌分区的旅游资源,认为三垄沙和龙城属于1级景区,宜重点开发;白龙堆和楼兰雅丹属于2级景区,宜特色开发;阿奇克谷地属于3级景区,是辅助资源。运用面状容量法测算了雅丹地貌区的旅游环境容量并分析了罗布泊雅丹旅游生命周期变化过程。最后,提出了罗布泊雅丹地貌旅游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5.
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地质资源调查及地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集雅丹和沙漠湖泊地貌类型于一体,是极端干旱区大型地貌景观类地质公园的典型代表。公园内地质遗迹资源典型,保存系统、完整,类型多样,可分为地质剖面、地质构造、地貌景观、水体景观和环境地质遗迹景观5大类。以雅丹和鸣沙山月牙泉等为代表的地貌景观与享誉国内外的古丝绸之路遗迹、敦煌文化等人文历史资源相结合,是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的优势。敦煌雅丹与其他区域的雅丹地貌相比,除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外,还具有类型多、密度大、走向变化明显形态丰富、反映了多个形成演化阶段等独特性。实施地质资源调查对保护地质遗迹、开展地质科学研究和普及地学等科学知识都有重要意义。同时,对提升景区品位,进而带动敦煌旅游业的发展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雅丹地貌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郭峰  吴晋峰  王鑫  李蕾 《中国沙漠》2012,32(3):655-660
中国干旱区分布的大面积典型雅丹地貌具备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条件,但是中国雅丹地貌的“申遗”工作长期以来被忽视。依据《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中的相关标准,分析了中国雅丹地貌的世界自然遗产价值,论证了中国雅丹地貌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条件,讨论了中国雅丹地貌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重要意义,并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开展中国雅丹地貌“申遗”工作,使中国雅丹地貌尽早被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7.
察尔汗盐湖雅丹地貌沉积物粒度特征研究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对雅丹地貌沉积物的研究可以判别雅丹地貌沉积物形成的沉积环境。主要采用了粒度分析方法对察尔汗盐湖雅丹地貌的沉积物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形成雅丹地貌的沉积物主要包括粉沙、极细沙、黏土和细沙;②粒度分布曲线主要有呈不对称的双峰分布、近乎对称的双峰分布和单峰分布等4种类型。呈双峰态的分布曲线,主、次峰均位于粉沙粒级和极细沙粒级,区别仅是两个粒级含量的高低;③雅丹地貌沉积物的平均粒径介于3.95~7.18 Φ之间,平均值为5.97 Φ;标准离差变化范围为1.37~2.47,平均值为1.99;偏度的变化范围为-0.27~0.58,平均值为0.10;峰态的值介于0.71~1.28之间,平均值为0.93。运用萨胡判别公式及沉积物粒度组成和粒度分布曲线特征进行判断,可知察尔汗盐湖雅丹地貌沉积物的形成环境主要为湖相、滨湖相和河流、三角洲沉积环境,同时还有浊流沉积和极少的风沙沉积环境,形成环境十分复杂。  相似文献   

8.
《干旱区地理》2021,44(5):1309-1316
雅丹地貌是风沙地貌研究的薄弱环节,目前从形态描述到定量研究还未出现较大突破,亟待结合新的技术手段开展创新性研究。新疆罗布泊地区极端干旱,风蚀作用强烈,广泛分布着不同时期发育的雅丹,是研究雅丹地貌形态的理想区域。在Google Earth上沿着新疆罗布泊地区盛行风向测量并分析了白龙堆雅丹4个子区域共1000个雅丹个体的长度、宽度等形态参数,结果表明:白龙堆雅丹4个子区域长度、宽度和长宽比(R值)等形态参数存在一定区域差异,但总体上相近,其雅丹长度均值为63.42 m,65%集中在25.00~75.00 m之间;宽度均值为13.97 m,80%分布在5.00~20.00 m之间;R值均值为4.37,80%集中在2.00~6.00之间。白龙堆雅丹R值的均值总体上接近于特定风场条件下发育的雅丹R值(R=4.00)。因此,区域风蚀作用塑造了相对稳定的雅丹形态,并且这种形态基本接近于特定条件下风蚀形成的雅丹形态。尽管风动力是白龙堆雅丹形态主要的塑造动力,但是地层岩性、地表盐壳、极端干旱气候等因素也具有重要的影响。白龙堆雅丹形态变化特征可为深入理解雅丹地貌发育过程提供区域性认识。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风蚀地貌,雅丹地貌是对环境长期适应的一种表现,其形态特征可以反映所受内外营力的作用。对火星埃律西昂平原和地球柴达木盆地雅丹体的形态参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1)埃律西昂平原雅丹体的长宽比(3.49)与柴达木盆地雅丹体的长宽比(3.57)较为接近,同时也与理想状态下的长宽比(4)接近,它们都具有流线型的形态,且处于雅丹体发育的成熟期。(2)柴达木盆地雅丹体是鲸背状,埃律西昂平原雅丹体是椭圆状,原因是柴达木盆地雅丹体常年受盛行风的影响,埃律西昂平原雅丹体受两种反向风的影响。柴达木盆地雅丹体表面崩裂的痕迹不明显,埃律西昂平原雅丹体表面崩裂的痕迹比较明显,原因是形成雅丹体的物质基础和温差环境不同:柴达木盆地雅丹体的物质基础是湖相沉积物,雅丹体表面有减弱风化的盐壳;埃律西昂平原雅丹体的物质基础是火山熔岩流,而且火星的昼夜温差大于地球。  相似文献   

10.
雅丹地貌因其多样形态类型长期以来吸引人们的关注,对其形态特征描述也成为研究热点。作为雅丹地貌形态最早命名地,罗布泊地区雅丹因其形态的独特性和复杂性闻名,然而对该地区雅丹形态特征和发育演化过程的深入研究较为缺乏。本文结合野外实测数据和UAV(小型无人机)所摄地景影像,采用地形数字化方法提取地貌原始数据,选定形态参数后识别测量得到雅丹形态参数数据,基于以上数据和前人研究成果尝试描述罗布泊地区雅丹形态特征并对该地区雅丹演化过程进行讨论。主要结论有:① 罗布泊地区雅丹长度集中分布在20 m以下,少有长度> 160 m,宽度集中分布在8 m以下,高度多2 m以下,表明区内雅丹个体规模总体较小,低矮雅丹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雅丹长宽比值呈现连续增加的变化过程,伴随高度的增加长宽比值迅速增大,由2∶1逐步增大到4∶1,并持续升至10∶1以上,走向分布集中于22.5°~67.5°,与主风向相类似,雅丹个体平面形态呈现连续变化过程;雅丹的相邻雅丹数值集中分布在3~4个,平均顶间距分布在< 20 m和40~80 m区间,显示罗布泊地区雅丹空间特征的多样性。在个体雅丹形态以外,初成雅丹和雅丹共基座现象是罗布泊地区主要存在的2种复杂化雅丹形态表现。② 罗布泊地区雅丹理想演化模式经历初成期、青年期、成熟期和衰亡期4个阶段,由于存在地层岩性、风力剥蚀、流水作用等控制因素影响,造就了类型复杂、变化多样的罗布泊地区雅丹形态现状。③ 罗布泊地区雅丹发育具有多期性,第四纪以来主要存在晚更新世、早全新世、晚全新世和小冰期等4个发育期,结合形态特征和环境演化情况推测龙城和白龙堆雅丹形成于晚更新世,楼兰北部高大雅丹形成于早全新世,楼兰中北部雅丹多数形成于晚全新世,而楼兰地区的低矮雅丹形成于小冰期;依据地层年代和雅丹高度数据,计算得到0.5 ka B.P.后楼兰遗址附近平均风蚀速率为6.2 mm a-1。精确描述罗布泊地区雅丹形态特征并探讨其演化过程,对于了解雅丹形态控制因素影响程度,深入分析区域风蚀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新疆楼兰地区雅丹地貌差异性侵蚀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楼兰地区雅丹地貌正处于活跃发育时期,为研究雅丹地貌侵蚀作用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对楼兰雅丹地层岩性、地貌形态特征等进行野外调查、测量,进行室内试验、分析。结果表明:楼兰雅丹地层形成于全新世时期,主要由较为坚硬的黏土粉砂层(CS)和松散的砂质粉砂层(SS)两类组成,并且CS层和SS层交替出现。这导致雅丹体出现显著的差异侵蚀现象。由于地层存在差异侵蚀,楼兰雅丹侵蚀较慢的CS层普遍出现岩层坍塌现象,CS层坍塌块体长度(L)和厚度(T)分别代表了SS岩层的相对侵蚀深度和CS层的厚度。统计结果显示楼兰雅丹CS层坍塌块体长度和厚度存在中度正相关关系(R=0.553)。但是,随着坍塌块体厚度的增加,其长度增加呈减缓趋势(L/T比值逐渐减小趋势),直至长度和厚度相等(L/T≈1)。综合分析表明,楼兰地区雅丹地貌发育主要受风蚀作用影响,但是区域地层岩性特征、重力作用对楼兰雅丹侵蚀起着特殊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雅丹地层是雅丹地貌形成发育的物质基础,记录了沉积过程、环境演化、地貌格局等大量的地表过程信息,而沉积物理化分析则成为解读其关键信息的重要前提。易溶盐特征作为重要的环境代用指标对解读雅丹地层沉积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指示意义。以敦煌雅丹地貌为研究对象,对其出露地层的易溶盐沉积特征、环境代用指标以及沉积环境演化等进行了深入探讨。结果表明:(1)敦煌雅丹地层沉积物优势离子以Mg2+-Na+-Ca2+-Cl--SO42-组合为特征,相应的离子类型主要包括Cl-Na型与SO4-Ca-Mg;(2)主要离子与总含盐量纵向旋回变化特征显著,以硫酸盐和氯化物盐交替演化为主,二者对雅丹易溶盐沉积具有决定性控制作用;(3)环境代用指标Mg2+/Ca2+、Cl-/SO42-等在雅丹环境变化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表明雅丹地层并非完全由稳定的湖泊沉积发育而来...  相似文献   

13.
输沙势(DP)是风沙地貌研究中使用的一个重要参数,但是在风蚀地貌,如雅丹地貌研究中,鲜有使用者。本文利用建立在察尔汗盐湖雅丹地貌区的自动气象观测仪所记录的风速数据,分析了雅丹地貌区的风速、风向及输沙势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该区起沙风的月平均风速在6.2~7.4 m·s-1之间波动,月最大风速变化范围为9.9~15.0 m·s-1。起沙风主要发生于春、夏两季,发生频率分别为39.63%、31.45%。起沙风风向以WNW、W为主,分别占年起沙风的41.05%、20.02%。年DP为326 VU,年RDP为235 VU,为中风能环境。年净输沙方向为ESE。方向变率指数(RDP/DP)0.72,为中比率,对应风向变率也为中等,为钝双峰风况。雅丹体长轴走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该区雅丹地貌的形成以风力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14.
地表风化作用对楼兰地区雅丹地貌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风蚀是雅丹地貌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但在特定环境中,其他环境因素也可能起重要作用。通过对楼兰地区雅丹地貌野外调查、测试及室内实验分析,探讨风化作用对雅丹发育的影响。结果发现:新疆罗布泊地区广泛发育雅丹地貌,其中楼兰地区雅丹相对较为矮小,主要发育于全新世沉积岩上,地表没有植被或松散沉积物等覆盖,地层裸露。楼兰雅丹体为黏土质粉砂岩,干燥条件下较为坚硬(硬度>20 kg·cm-2),抗风蚀能力较强,但是雅丹体表层岩性发生明显软化(硬度<10 kg·cm-2)。这主要是由于罗布泊地区少量且集中的降水、显著的昼夜温差以及强烈太阳辐射等相互作用造成的。从这些广泛存在的松软层表明,雅丹体表层风化作用速度快于风蚀作用,而表层首先进行的风化作用,对雅丹风蚀作用起很大的促进作用,明显加速了楼兰地区雅丹地貌的发育。因此,受少量降水、昼夜温差和强烈的太阳辐射等影响的风化作用对楼兰地区雅丹地貌发育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正>丹霞山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境内,地处南岭山脉的南坡,属中亚热带向南亚热带过渡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丹霞山为红色岩石(主要是碎屑岩)分布区发育的一种水平或近水平构造地貌,构成这种地貌的岩石主要为晚白垩世的红色陆相砂砾岩,系砂砾岩经风化剥蚀和流水侵蚀等作用,形成的孤立状山峰和  相似文献   

16.
雅丹共基座现象对雅丹形态测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雅丹形态特征吸引人们的长期关注,对其形态的定量描述至今仍讨论热烈且众说纷纭。通过对罗布泊地区风蚀地貌的野外调查和无人机测量,发现普遍存在雅丹共基座现象。分布在同一个基座体上的风蚀残丘称之为共基座雅丹,属于雅丹与基座体的复合。对共基座雅丹和基座体开展雅丹形态参数的测量及分析,结果表明:共基座雅丹长宽比比值集中分布于3∶1~5∶1区间,与鲸背状等流线型雅丹形态表现相似,显示单一风向侵蚀残留特征;雅丹共基座现象是风蚀切穿深一层抗风蚀相对较强的地层形成的风蚀垄岗现象,厚度不等的不同抗风蚀强度地层在垂向上交替出现和受单一风向的风蚀作用是形成该现象的重要因素;通过对雅丹共基座现象的阐释和定量分析,对完善雅丹形态测量、深化雅丹形态变化的理解以及认识差异性风蚀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为了明确柴达木盆地雅丹地貌发育的风况特征,对盆地中南部鲸背状雅丹区和西北部长垄状雅丹区的风况分别进行了长期的野外实地观测。对实测的风速风向数据按照罗盘16方位分风速段统计分析,计算输沙势,得到柴达木盆地雅丹地貌区风况数据集。该数据集包括两个数据文件:(1)盆地中南部的鲸背状雅丹区风况数据(WinReg_WhaleBackYardang_QB);(2)盆地西北部的长垄状雅丹区风况数据(WinReg_LongRidgeYardang_QB)。每个数据文件均包含3个工作表,分别为观测周期内的原始风速风向记录,各月份、季节、年度的风频和输沙势。本数据集存储为.xls格式,压缩后的数据量为2.73 MB。本数据集不仅可准确阐释柴达木盆地雅丹地貌发育的风况特征,也为进一步研究雅丹地貌的发育演化模式奠定了基础。本数据集的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中国沙漠》2013年33卷第5期和《Journal of Arid Land》2019年11卷第5期。  相似文献   

18.
雅丹地层是雅丹地貌发育前整个沉积体系的物质体现,记录了沉积过程中的大量信息,而沉积物分析则是解读其关键信息的基础.以敦煌雅丹地貌为研究对象,对其出露地层的沉积物粒度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敦煌雅丹地层沉积物粒径组成以粉沙为主,平均含量分别为41.08%(YA)、36.82%(YB)和35.41%(YC),自...  相似文献   

19.
玉门关西雅丹地貌的分布和特征及形成时代问题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玉门关西雅丹地貌位于玉门关以西68 km的疏勒河故道北面北山剥蚀残丘准平原的东西向断层谷地中(90°00'~90°10'E, 40°30'~40°34'N),该区雅丹地貌组成的古湖相地层被推测形成于中更新世甚至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末的新构造运动湖水向西撤退,随即被晚更新世的戈壁砾石层覆盖。晚更新世末发育了东西向古河道,以后由蒙古高原南下的强劲北风吹蚀而成,雅丹一般高20~40 m,最高可达100 m,形态丰富多姿,为世界上所少见的大中型、密集的、形态奇特的雅丹地貌景观,是旅游观光和科研的宝地。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不同风沙地貌区风速与风向的长期观测,探讨了盆地内的风能环境特征及其对风沙地貌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盆地内各区域年平均风速、起沙风平均风速和起沙风频率的变化趋势较一致。在风蚀地貌中,长垄状雅丹区年平均风速、起沙风平均风速和起沙风频率均为最高;而沙丘地貌区中,察尔汗线形沙丘区最高。(2)长垄状雅丹区为单峰型起沙风,主要来自NNW和NW方向;而其他雅丹区起沙风均为双峰型,均存在一个主风向和一个次风向。祁曼塔格山前沙丘区起沙风以WNW和NW方向为主,线形沙丘区偏W方向起沙风占比较高。(3)除犬牙状/圆锥状雅丹区是锐双峰风况外,其余雅丹区均为单峰风况。长垄状雅丹区属高风能环境,方山状雅丹区为中等风能环境,其余雅丹区为低风能环境。线形沙丘区皆为宽单峰风况,而祁曼塔格山前沙丘区为钝双峰风况。除察尔汗线形沙丘区为中等风能环境外,其余沙丘区为低风能环境。(4)自盆地西北部向东南部,输沙势、合成输沙势逐渐降低,合成输沙方向由NNW向WNW方向转变,风向变率由低向中等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