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选择1997—2002年三门峡库区的龙门、潼关和三门峡3个断面的水质监测资料,运用季节性Kendall检验方法分析三门峡水库水质趋势,结果显示:龙门断面,CODMn、NO2-N及Hg的变化趋势不明显,NH3-N呈显著上升趋势,As、Cd和Cu呈显著下降趋势,而Pb则呈高度显著下降趋势;潼关断面,NH3-N、NO2-N和Hg的变化趋势不明显,CODMn呈显著上升趋势,As、Cd和Pb呈显著下降趋势,而Cu则呈高度显著下降趋势;三门峡断面,CODMn、NO2-N、As及Hg的变化趋势不明显,NH3-N污染呈显著上升趋势,Cd呈显著下降趋势,而Cu和Pb则呈高度显著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2.
2005年春季(5月)、夏季(8月)和秋季(10月),分别在黑龙江流域三江自然保护区Ⅰ区和Ⅱ区的河流湿地中选取14个点采集水样,测试分析各个水样的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硝酸氮(NO3—N)、亚硝酸氮(NO2—N)和氨氮(NH4—N)浓度及其变化情况,得到三江自然保护区河流湿地水质分布特征。研究结果显示,三江自然保护区Ⅰ区和Ⅱ区河流湿地水质分布特征具有相似性。研究区Ⅰ区河流湿地水中的TP质量浓度总体上大于Ⅱ区,最大的TP质量浓度出现在Ⅰ区浓江河1号采样点的秋季水样中,为2.483 mg/L;河流湿地水中最大的COD质量浓度出现在Ⅰ区的黑龙江入水口采样点的夏季水样中,为82.70 mg/L,表明夏季该处湿地水体有机污染严重;在春季和秋季,Ⅰ区和Ⅱ区河流湿地水中NO3—N质量浓度都呈显著上升趋势;在夏季和秋季,Ⅰ区河流湿地水中的NH4—N和NO2—N的质量浓度都大于Ⅱ区。研究区河流湿地对污染物的净化作用存在较大的季节波动性,Ⅱ区河流湿地的净化能力强于Ⅰ区。  相似文献   

3.
九龙江流域的水环境安全是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本研究综合运用了污染指数法、季节性肯达尔检验和富营养化评价标准对九龙江流域主要的4个断面的监测指标进行水质评价和变化特征分析.研究发现九龙江水质状况整体较好,但是上游地区的雁石桥断面水质连续几年氨氮、BOD5和总磷超过Ⅴ类水质标准,综合污染指数也最高,并且趋势分析中发现雁石桥断面的氨氮和总磷呈显著上升的趋势.上坂、西陂和江东桥断面水质指标多为Ⅱ、Ⅲ类水,水质较好,其中上坂断面水质又稍差于西陂和江东桥.营养程度评价发现江东桥和西陂库区大多处于中营养阶段,但是有向轻度富营养化发展的趋势.九龙江水质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畜禽养殖污染、工业和农业面源污染.  相似文献   

4.
图们江地区水环境质量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朱颜明  卢学强 《地理科学》1996,16(3):215-223
图们江地区5条河流18个断面水环境质量研究表明,本区地表水污染比较严重,大部分河流断面水质在Ⅳ、Ⅴ级水平,只有珲春河水质优于Ⅲ级,除布乐哈通河水质继续呈下降趋势外,其它河流污染水平基本得到了控制,河流污染物比较固定,主要是SS、COD、BOD、AR-OH、N-NHa。  相似文献   

5.
收集广东省环保局发布的2003―2012年水库蓄水量、水质指数和供河源市的饮用水供水量,并根据逐月数据计算了逐年、月均和干湿季3指标。结果表明,新丰江水库供河源市的饮用水逐月供水量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2012年年供水量是2003年的3.3倍之多;各月水质均无任何超标项目,多年平均1月水质最差,年均水质指数总的趋势是下降,水质有所好转。与干季相比,湿季水质更优,供水量更多。统计分析显示,干湿季间供水量差异极显著,水质指数差异显著,而水库蓄水量差异不显著。逐月供水量与水库蓄水量呈极显著正线性关系,与水质指数呈极显著负线性关系。而干湿季和年供水量分别与水库水质指数间的负线性关系均达到显著水平,与同期水库蓄水多寡没有显著关系。总体上近10年来新丰江水库的供水需求和供水能力在不断增加,而水库蓄水量却比较紧缺(10 a间58%的月份水库蓄水量处于紧缺或比较紧缺状态);虽然水质很好,但流域内存在多个污染隐患(如养殖、采矿、生活污水、林业结构不合理等)。因此水库供需矛盾比较突出,供水安全存在水量和水质的双重隐患。水库供水调度中需要充分考虑供水需求规律,并采取有效措施监控流域污染,才能切实保障水库供水安全。  相似文献   

6.
官厅水库对首都供水安全具有重大意义,目前湿地水质呈微污染、富营养化的趋势。官厅水库湿地公园建设应以水质保护为核心,兼顾生态环境与科普教育。按照点源、面源和内源污染的控制途径,提出源头控制、过程拦截和生态修复的水质保护措施。根据项目特点,因地制宜地提出了库滨带修复与重建、水生态群落修复与重建、生态浮岛布设及人工湿地优化改造4种典型的生态修复措施。湿地公园整体建设、保育和后期运行管理可显著改善水质,建议开展水质大数据采集,便于规划设计阶段GIS分析与今后水质发展趋势研究。  相似文献   

7.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洪湖水质指标预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掌握洪湖水质未来的变化情况以及预防污染事件的发生,建立了一个BP神经网络水质指标预测模型。利用洪湖1990~2014年的水质指标实测数据作为学习样本,选取了pH、溶解氧(DO)、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总氮(TN)、总磷(TP)6项指标作为预测参数,建立了BP神经网络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洪湖水质指标进行了预测,同时引入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与GM(1,1)灰色预测模型与该模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的水质指标的相关性系数都在0.998以上,平均相对误差都控制在2.5%以内,对单个指标的预测相对误差也都小于9%,明显优于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和灰色预测模型;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精度较高,预测速度快,能够相对准确地预测大部分水质指标,可以有效地应用于洪湖以及其它水域水质指标的预测和水质趋势的预警预报系统中。  相似文献   

8.
三门峡水库环境影响综合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三门峡水库的修建,使区域环境状况和河流水文情势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如生物多样性的下降、泥沙淤积、库岸崩塌、土地盐碱化、水质恶化等。文章通过对这些环境问题的分析,认为经过40多年的运用,三门峡水库在较大范围内改变并逐渐稳定了区域的环境生态平衡。并提出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及时运用水库的联合调度、处理好移民问题等对策来进一步改善库区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9.
塔里木河水质污染分析及控制途径--以阿拉尔站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1997年6月至1998年5月对塔里木河源流阿克苏河西大桥站和干注阿拉尔站一个完整年度的水质监测,针对阿拉尔站的水质污染状况,分析了水质污染的过程、原因及趋势,结合实际提出了水质污染的控制途径。  相似文献   

10.
运用尼龙网袋法,在福建建瓯万木林自然保护区木荷天然林里进行木荷根系(按直径大小分成0~1 mm、1~2 mm、2~4 mm 3个级别)分解研究.在为期720天的时间里,网袋中所有细根分解均表现出2个快慢不同的阶段.细根在0—360天内分解速度较快,3个径级干质量损失率分别达47.8%、57.2%、39.5%,在后期360—720天内分解速率显著下降.3个径级细根分解过程中N、P浓度都呈现上升趋势;细根化学组成分析显示:不同径级细根的可萃取物浓度呈下降趋势、酸不溶性物质浓度呈上升趋势,酸溶性物质浓度变化平缓.相关分析表明:不同径级细根分解速率与其底物质量指标中的初始N、P养分浓度、可萃取物浓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初始的C/P、酸不溶性物质/N、酸不溶性物质/P比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陈海  杨维鸽  梁小英  王涛 《地理研究》2010,29(8):1519-1527
通过土地利用情景变化模型反映多尺度的土地利用现象,是学者们研究的焦点问题。本文基于MAS理论,构建从地块到村庄的多尺度土地利用变化模型,揭示微观层面不同尺度上土地利用变化的机制。应用该模型,以陕西省米脂县孟岔村为例进行研究,定量分析该村农户个体、农户群体和农户整体等不同尺度上的土地利用决策,并通过与2008年实际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对比和分析,对构建的多尺度土地利用变化模型进行检验。通过分析,认为:(1)基于MAS的多尺度农户土地利用变化模型可较好地反映微观土地利用决策和空间的多尺度变化;(2)构建用 连续数值表示的农户土地利用决策与实际状况比较符合;(3) 本文为不同农户群体间的转化方法、农户间相互作用,以及市场与政策因素的作用等方面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河南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省份,是中国农业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该省的大部分地区自古至今都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区.以洛阳为中心的大河南北地区是中国黄河流域农业文明的起源地.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历史时期曾经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很多的利益,但同时也给沿河居民带来了不少的灾难.民国时期,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黄河灾害严重,给河南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兴凯湖北部平原的发展与湿地的形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兴凯湖北部平原和湿地的形成与发展,过去研究的较少。在国家科技攻关时对其进行了专门调查研究,了解到它是在新生代断陷盆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湖积冲积平原。发现自晚更新世TL63900a±3190a至TL12190a±610a间,有5道沙堤在兴凯湖北部平原上形成,第Ⅴ道沙堤以南的湖积平原,宽15.5km,由3道湖成沙堤和2道支堤将其分隔成一些湖滩、洼地和小湖,形成湖滩湿地和洼地湿地(类似海岸带的泻湖湿地)。平原的形成是沼泽湿地发生发展的基础,随着湖岸线的迁移,沙堤之间的湖滩、洼地和小湖,水体不断沼泽化,大约于9000a前以来发育泥炭沼泽,在距今7500a至5000a间和3000a至2000a间气候较为湿润,沙堤间滩地、洼地和松阿察的古河道河漫滩地带广泛发育沼泽湿地,不断进行泥炭积累。第Ⅰ道与第Ⅱ道沙堤之间的沼泽湿地,属强度沼泽化地区,生长小叶章(Calamagrostis angustifolia)和毛苔草(Carex lasiocarpa),是兴凯湖北部平原难以开发利用的湿地。  相似文献   

14.
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有关世界遗产的定义和标准以及原真性和完整性原则,对黄河大堤与下游黄河的历史与现状、景观与科学内涵进行了初步的分析,认为黄河大堤与下游黄河可以考虑作为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申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申报世界遗产如能成功,对黄河大堤与下游黄河的保护有很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陈月英 《地理科学》2007,27(5):642-647
以地级行政区为地域单元,采用多指标综合作为衡量指标,对中国滨海地带经济地域分异特征即经济发展水平的峰谷相间特征进行了研究。首先研究了峰谷相间地域格局的发育过程;然后探讨了区域产业结构和城市化水平的时序演化特征;最后总结了上述时序过程和空间过程的时空关联特征。研究的结果表明,中国滨海地带已经形成了区域之间、区域组合之间、南与北之间多层次的地域经济分异。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讨论楼面地价的定义,提出了楼面地价比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导出利用楼面地价比来计算在多用途楼宇中各楼层、各部位的地价分摊方法,并详细地说明了该方法的计算过程。新的方法具有操作简便,理论合理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城市演进视角下的地名文化景观——以广州市荔湾区为例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朱竑  周军  王彬 《地理研究》2009,28(3):829-837
地名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对承载历史意蕴和传承城市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文章选用1983年版和2003年版1 ∶ 5000荔湾区行政区划图,通过对比来反映广州老城区荔湾区地名的变更,发现经过20年快速城市化和城市内部发生的深刻变化,计有437个因各种原因已经消失的地名,348个新增地名,全区地名总体变化比率达到近43%;在变更的地名中,反映广州市荔湾区经济社会变化的地名最多,而消失的地名中则多属于历史街区地名。这些都深刻揭示出在现代化快速城市化变化背景下,大城市发展、更新过程中诸多内在的规律,进而为城市有序发展、历史地段合理有效地保护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针对莱州湾的地理位置和周边地区的资源环境问题,根据莱州湾沉积环境演化的渴湖化趋势,提出修建以黄河口沙嘴——刁龙嘴跨海大桥(堤)为核心的莱州湾跨海通道,其一期工程是在莱州浅滩基础上修建人工半岛。同时对该工程的综合效益、投资、技术可行性、负面影响等问题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19.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城市流强度研究   总被引:33,自引:2,他引:31  
依据城市流强度值,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各城市在区域中的联系地位表现为:高城市流强度值城市为广州、深圳,是城市群区域联系的中心;中城市流强度值城市为珠海、佛山,是区域联系的副中心;低城市流强度值城市为东莞、中山、江门、惠州、肇庆,是地方集聚与辐射的中心。依据各城市的城市流强度结构,提出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城市流强化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20.
长效硅钾肥在信阳水稻上的肥效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长效硅钾肥在信阳水稻上的肥料效果。结果表明 ,长效硅钾肥对本区的水稻有显著的增产作用 ,其肥效优于同钾量的化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