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刊编辑部 《地球》2012,(11):68-71
中国地质博物馆创建于1916年,是中国最早的公立自然科学博物馆,也是北京地区建馆最早的博物馆。博物馆以矿物、岩石及古生物化石标本的典藏、科研和科普为主要内容,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自然精华,馆藏标本达20余万件,是亚洲著名的地质博物馆。中国地质博物馆有关负责人向《地球》记者介绍,从中国地质博物馆重新开馆以来,在丰富馆藏数量、提高馆藏质量以及增强科学研究整体实力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馆藏在积累中丰富在馆藏方面,2004~2008年,  相似文献   

2.
袁立明 《地球》2013,(9):108-109
正位于南京市珠江路700号的南京地质博物馆老馆,作为原中央地质调查所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自然科学博物馆,也是中国近现代成立最早的地质专业博物馆,迄今已有百年历史。1949年后,从这里走出了48位两院院士,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地学摇篮"。百年历史倾注和凝聚  相似文献   

3.
《地球》2016,(8)
正中国地质博物馆的百年春秋,是一首辉煌的史诗。百年来,"地博人"在这个舞台上演绎着旖旎多姿的画卷,每一个乐章都婉转缠绵而又蓬勃激昂,一代代"地博人"谱写着一章章美丽动听的音符,续写着一个个传奇故事。我是2009年5月由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转到中国地质博物馆工作的,从那时起,我开始从事专业地质摄影。几年来,我在博物馆参加了几百个参观团体的拍照,拍摄图片4万多张。特别是在拍摄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博物馆的照片,为博物馆留下了视察博物馆的精美瞬间。  相似文献   

4.
《地球》2016,(8)
正中国地质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也是中国人自己建造的第一个公立自然科学博物馆。1916年7月,中国人自己培养的首批18名地质学子毕业时的"学生成绩展览会",孕育出了中国地质博物馆的雏形——地质矿产陈列馆,历经百年风雨,未有一日中断,是中国近代科学发端的见证者、发中国地质事业的传承者以及中国地学科普的开创者,是中国科学史、地学史、博物馆史上的传奇。  相似文献   

5.
《地球》2016,(8)
正中国地质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也是中国人自己建造的第一个公立自然科学博物馆。1916年7月,中国人自己培养的首批18名地质学子毕业时的"学生成绩展览会",孕育出了中国地质博物馆的雏形——地质矿产陈列馆,历经百年风雨,未有一日中断,是中国近代科学发端的见证者,中国地质事业的传承者以及中国地学科普的开创者,是中国科学史、地学史、博物馆史上的传奇。自1916年正式开馆至今,中国地质博物馆一直薪火相传、英才辈出、成就斐然。抗战年间虽几经搬迁、磨难,也先后在北京、南京和重庆建馆,始终作为独立  相似文献   

6.
《地球》2016,(8)
正百年地博,百年精彩。中国地质博物馆馆藏标本从建馆之初的917件,汇聚到现在的22万件,备受各界推崇和赞誉。在"百年历程——中国地质博物馆建馆100周年成就与精品展"中的"自然瑰宝"这一单元展出了部分有重大历史价值,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的矿物岩石,宝石及古生物化石标本。目前世界上有5144种矿物种,我们国家产出的公开报道的矿物种是889种,博物馆收藏的有一千二百多种,其中有四百多种生产自我们国家的。"自然瑰宝"展厅里集中呈现的中国产出的精品矿物晶体。  相似文献   

7.
岳尚华 《地球》2013,(8):107-109
正2016年,中国地质博物馆将迎来百岁生日。7月19日,以"弘扬中华文化传播科学精神"为主题的"百年地博讲坛"系列活动在北京拉开帷幕。国家古生物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质博物馆馆长贾跃明主持了首讲并致辞。首次讲座由中国古生物学和古人类学家胡承志主讲。96岁高龄的胡承志是中国地质博物馆的老研究员,从博物馆建馆伊始就在馆里工作。他还  相似文献   

8.
《地球》2016,(11)
正10月18日上午,在中国地质博物馆建馆百年之际,瑶池集庆集团向中国地质博物馆捐赠岫玉标本仪式在北京举行。中国地质博物馆馆长贾跃明、副馆长刘树臣及有关部门负责人,瑶池集庆集团执行总裁兼总经理张琳及岫玉雕件作者杨珂、叶屹东、柴艺扬等出席了捐赠仪式。《地球》记者在现场见证了这场捐赠仪式。  相似文献   

9.
《地球》2017,(12)
<正>11月28日,首届"一带一路"国家科普场馆发展国际研讨会平行会议在中国地质博物馆召开。此次会议为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主办的"一带一路"国家科普场馆专题研讨会之一,主题是"新时代自然科学博物馆的使命与责任",旨在探讨自然科学博物馆在新的历史时期面临的形势与挑战、目标与任务,以及科普场馆对当地社会发展的影响。会议由中国地质博物馆副馆长刘树臣主持,来自"一带一路"国家科  相似文献   

10.
《地球》2016,(6)
5月16日,天朗气清,作为中国地质博物馆百年馆庆献礼活动之一,为弘扬地学文化,传承科学精神,这一天,原地质矿产部副部长、原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以下简称国际地科联)主席张宏仁先生向中国地质博物馆捐赠了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荣誉奖章和奖牌。  相似文献   

11.
岳尚华 《地球》2013,(5):83-85
正为庆祝第44个世界地球日,中国地质博物馆于4月22日举行了《地海漫诗》海洋科普专题展,展期为两个月。中国地质博物馆馆长贾跃明为科普展致辞。各司局领导及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频道、北京教育电视台等几十家媒体,还有众多群众参加了展览开幕式。海洋科普专题展由八部分组成,  相似文献   

12.
《地球》2016,(8)
正中国地质博物馆:值此中国地质博物馆建馆100周年之际,谨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向全国广大地质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100年来,中国地质博物馆恪守建馆宗旨、不断精进学术,在地球科学研究、地学知识传播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为发展我国地质事业、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作出了重要贡献。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希望你们以建馆百年为新起点,  相似文献   

13.
《地球》2016,(5)
正4月18日的北京,碧空如洗,春光灿烂,在中国地质博物馆东门外广场上,一场别开生面的庆祝仪式引得路人纷纷驻足——"水晶回归展"暨东海县向中国地质博物馆捐赠"江山如此多娇"水晶珍品展仪式在这里如期举行。离京近半年的"水晶王"满载着巡展成功的荣耀,回到首都北京。《地球》记者应邀参加了现场庆祝活动。  相似文献   

14.
2021年12月17日,为总结回顾《地球》杂志40年来的办刊经验,共谋期刊未来发展新篇,《地球》杂志编辑部举办了创刊40周年座谈会。自然资源部有关司局领导、中国地质博物馆领导、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廷栋、刘嘉麒以及有关单位领导和专家出席座谈会。中国地质博物馆馆长、《地球》杂志总编辑姚义川介绍了杂志40年来的办刊历程。  相似文献   

15.
《地球》2015,(11)
<正>仰望星空的时候,偶尔你是否会想起那首儿歌"一闪一闪亮晶晶,漫天都是小星星……"?天空中的星星我们无法近距离欣赏,但近在眼前、像星星一样闪亮的水晶,也许可以弥补这种遗憾。10月28日,江苏省东海县东海水晶博物馆举行了"中国水晶博物馆""中国地质博物馆东海馆""捷克水晶展示馆"以及"水晶大王回归展""中国地质博物馆馆藏精品展"揭牌  相似文献   

16.
张晶晶 《地球》2012,(6):86-87
中国地质博物馆烟台馆暨烟台自然博物馆于2012年5月18日隆重开馆。出席开馆典礼的领导主要有:第十届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内蒙古自治区原党委书记刘明祖;全国人大常委、国土资源部原部长孙文盛;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原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徐善衍;山东省原副省长孙守璞;中国地质博物馆馆长贾跃明;中国矿业联合会副会长、烟台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主任樊志全;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副司长白星碧;  相似文献   

17.
《地球》2016,(8)
正2016年7月14日,中国地质博物馆迎来了一百岁寿诞。20世纪初,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等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者们,亲手筹划和创办了地质研究所学生成绩展览会——地质标本陈列室,这就是中国地质博物馆的雏形,也是中国人自己创立的第一个公立自然科学馆。100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加速,地质事业大发展。地学类博物馆,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的初创期、"大跃进"时期的  相似文献   

18.
正4月25日上午,由国土资源科普基地管理办公室、国家地质公园网络中心、中国地质博物馆、中国地质科学院联合主办的"魅力地质——中国的世界地质公园"专题科普展在中国地质博物馆正式开幕。中国地质博物馆馆长贾跃明、副馆长刘树臣,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何庆成,延庆世界地质公园管理处副主任纪书华,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副馆长朱英姿出席开幕式。本次展览是为践行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  相似文献   

19.
张晶晶 《地球》2012,(6):84-85
2012年5月18~20日,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国土资源博物馆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山东省烟台市顺利召开。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徐善衍理事长,烟台市于爱军副市长,中国地质博物馆贾跃明馆长,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白星碧副司长,烟台市国土资源局唐建平局长,以及科技馆专委会等7个专委会的代表出席了本次会议。来自全国各地的47个国土资源博物馆单位会员代表,共计120人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由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赵有利书记、  相似文献   

20.
《地球》2019,(12)
正2013年一个骄阳似火的夏日,一位96岁的学者在中国地质博物馆百年讲堂上讲述着他与一批国宝70多年来从邂逅到诀别的往事。他的讲述就像一张张历史影像的胶片,在听众的脑海中如走马灯一样不断轮流地放映着。这位老人就是中国地质博物馆的古生物学者胡承志研究员,而那一批国宝正是从90年前起陆续出土,又在78年前丢失的北京人头盖骨。或许年岁已高,他的语调并非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