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地球》2020,(4):24-29
在新疆天山以南,横亘着中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在这片沙漠的东缘,有一处早已经干涸的盐湖。二十世纪70年代,美国学术杂志公布的一张卫星照片,其影像形状酷似人的耳朵轮廓,有耳轮,还有耳孔、耳垂,这就是被称之为“死亡之海”的“大耳朵”罗布泊。  相似文献   

2.
罗布泊不是游移湖--从罗布泊的演化讨论罗布泊的游移问题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杨谦 《湖泊科学》2004,16(1):1-10
从构造、沉积学的观点出发,讨论了罗布泊的发展演化,明确提出罗布泊不是游移湖.罗布泊从中更新世以来,从淡水湖演化到盐湖直至1972年干涸,其沉积中心基本是固定的.在新构造运动、气候和水源补给等的共同影响下,尽管其水域大小有一定程度的变化,其沉积中心也有过一定距离的迁移,但从总体来说并没有变化,因此,它不是“游移”湖.  相似文献   

3.
王铸金 《地球》2013,(5):76-79
正在一些极干旱地区的干涸湖底,常因干涸裂开,风沿着这些裂隙吹蚀,裂隙愈来愈大,使原来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背鲫形垄脊和宽浅沟槽,这种支离破碎的地面称为雅丹地貌。中国的雅丹地貌面积约2万多平方公里,主要分布于青海柴达木盆地西北部,疏勒河中下游和新疆罗布泊周围。有些地貌外观如同古城堡,俗称魔鬼城。大自然用它那双神秘的手,塑造出了雅丹、土林这般玄幻美景。人们说,雅丹是魔鬼居住的地方,因为它美得太过诡异,土林是大自然对  相似文献   

4.
张风菊 《地球》2021,(1):58-61
罗布泊,被称为荒漠中的荒漠。这个昔曰波光粼粼、状若瀚海的湖泊曾是我国第二大咸水湖,自20世纪70年代干涸后成为沙漠,即被世人视为“生命禁区”。它到底经历了哪些沧桑巨变,使得之前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变为如今的不毛之地?而这片传说中的“死亡之海”,又蕴藏了怎样的自然资源,能够展现出焕然生机?  相似文献   

5.
生死罗布泊     
李秋香 《地球》2012,(7):36-37
罗布泊位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边缘,几乎寸草不生,夏季气温可达七十度、湿度近乎为零,地貌地形复杂,无路,无地图,无参照物,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自然条件最恶劣、最贫困的地区,有"死亡之海"之称。自然条件如此恶劣的地方,中国地质工作者历尽艰难,生死置之度外,找到了当时几乎全部依靠进口的稀缺资源钾盐。  相似文献   

6.
辛言  林红 《地球》2009,(1):106-107
历史上,罗布泊曾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丝绸之路”的必经之途。那时来往商旅、游客穿行这个险恶地区,经常因饥渴而死.所以被称为“死亡之地”。我国唐朝著名的大旅行家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也曾走过这段路程。玄奘到瓜州以后,听到罗布泊的可怕传说,跟随他的几个人半路而返。于是玄奘一人带着别人赠送的一匹老马,毅然走进罗布泊。在茫茫无际的大沙漠中,他苦熬了几天几夜.迷失了方向,在布满盐层的湖底转来转去,找不到出路。玄奘几乎绝望.幸亏那匹老马把他驮到一个有泉水的地方.才死里逃生。  相似文献   

7.
新疆平原沙漠区湖泊干缩生态效应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晓峰  章海生 《湖泊科学》1993,5(3):218-224
50年代至80年代初,新疆平原沙漠区湖泊普遍处于退缩状态,一些湖泊干涸或基本干涸,这是湖泊所在流域上、中游地区灌溉事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到目前为止,湖泊干缩所引起生态环境的变化,其范围主要限于湖周有限区域;变化的幅度尚未达到对人类生活和生湖泊及湖周有限区域生态环境的恶化中,人类不正确的活动方式占了很大比重。  相似文献   

8.
佑一 《地球》2010,(6):53-53
110年前的那个3月,凤卷黄沙中,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站在中国新疆的罗布泊沙漠,向全世界大声宣告:楼兰古城再现!  相似文献   

9.
罗布泊地区位于中国新疆塔里木盆地的最东端,是古代中国与中亚诸国之间东西交往、青藏高原与蒙古高原之间南北来往的重要节点和枢纽.以往该地区人类活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青铜时期(小河-古墓沟)和汉晋时期(楼兰),而对于罗布泊地区石器时代人类活动却少有报道.文章针对野外考察新发现的一处埋藏石制品,通过对剖面沉积环境、年代学和石制品功能分析,获得了该地区早期人类活动的直接证据.沉积剖面粒度指标指示当时这里为水动力弱的湖心环境,表明该标本为原地埋藏、未经二次搬运,推测是当时古人在湖区活动的遗落物.根据石制品地层关系和沉积地层AMS~(14)C年代学结果以及石制品表面淀粉粒提取和微痕观测的结果,可以确认在晚更新世末期(约13cal ka BP)罗布泊地区存在古人采集小麦族(Tribe Triticeae)植物和根茎类植物等作为植物性食物并利用石制品进行简单加工的行为.晚更新世末期罗布泊西岸入湖三角洲地区环境条件适宜,可能已是一处人类活动较频繁的绿洲湿地区.  相似文献   

10.
位于罗布泊的捷山子断裂,在航、卫片上线性影像清晰,平面上由2-3条断层组成。罗布泊东台地以东,断裂在地貌上构成较宽阔的断裂谷地或断陷盆地的边界,同时也构成了元古界、花岗岩体与古近系、新近系以及第四系的分界。在罗布泊东台地断裂切割由中更新世—晚更新世湖积物构成的东台地(雅丹地貌)。在赛里克沙依断陷盆地,断裂断错了晚更新世晚期洪积扇及冲沟Ⅰ、Ⅱ级阶地,并形成长约40 km的断层陡坎。捷山子断裂的中、西段在晚更新世有过显著的活动。  相似文献   

11.
石蒙沂 《高原地震》2006,18(2):55-59
通过对青海湖的形成及演化过程的探讨,根据现代不同时段青海湖水深和面积递减量,推算出青海湖将在194~412年后干涸,预测演化模型有两种,即柴达木型和共和盆地型。青海湖的干涸过程是个复杂过程,尽管有关学者预测青海湖不会在1万年内迅速干涸,但是,如果目前青海湖水位持续下降趋势得不到逆转或抑止,那么,青海湖干涸将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基岩观测深井虎_1井出现的水位大幅度年动态变化问题,应用区域对比的方法,分析了该井水位、不同深度水质与第四系不同含水组水位、水质变化间的关系,指出虎_1井水位年变幅大,以及水质淡化的原因是该井井水已与第四系第三含水组水发生了混合作用,其水位动态主要由上覆浅层水动态控制。  相似文献   

13.
亚洲中部是辽阔的干旱区,大部分是内流区。湖泊的共同特点是:绝大多数湖泊是河流的归宿点,近期(尤其是最近半个世纪)都是不同程度的缩小以至干涸。从而引起地理环境的变化,有些地区甚至被迫修订区域发展规划。这类湖泊的近期变化,有关文献对个别湖泊的变化情况有过零星报道,作为区域性的系统综合研究,此书可能是最新进展。 1988—1992年,中国科学院新疆地理研究所、新疆水文站和哈萨克斯坦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及水文地质水文物理研究所,曾就亚洲中部的地理环境问题进行过合作研究。《亚洲中部湖泊近期变化》就是合作研究的成果之一,由杨川德、邵新媛共同编写,已由气象出版社于1993年5月出版。此书对亚洲8个主要内陆湖(咸海、巴尔喀什湖、阿拉湖、艾比湖、乌伦古湖、博斯腾湖及罗布泊)的近期变化情况、变化原因及对环境的影响,分别作了详细介绍。对湖泊变化的环境效应,则从主要自然因素、人类活动影响、湖泊变化的滞后效应及生态环境等方面作了更广泛和系统深入的分析。通过本书可以了解到最近半个世纪以来,亚洲中部地区湖泊变化的一般情况及变化原因,为干旱区地理、水文及湖泊研究等方面,提供了很多新情况。  相似文献   

14.
蓝颖春 《地球》2012,(12):78-79
在新疆,提起"358"这组数字,大多数老百姓可能还觉得很陌生,但是对于国土资源部门来说,这组的数字凝聚着中央对促进新疆经济发展的亲切关怀和期待。"358"即"3年有好的眉目,5年出鼓舞人心的成果,8年形成令国人为之振奋的重大成效"。它为新疆现实地质找矿重大突破,找大矿找好矿,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注入了活力和生机。自2008年开展的新疆公益性地质调查和重要矿产勘查部省(区)合作的"358"目项以来,掀开了新疆地质工作新的一页,实现新疆以"三个成矿带、十大重点找矿远景区、十五处重要矿集区"为重点,主攻煤、铁、  相似文献   

15.
《地球》2016,(5)
正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罗布泊是名副其实的"死亡之海",在这里,天空不见一只飞鸟,只有风干的鸟尸横七竖八散落在小土坑中。夏天动辄高达六七十度,能烙熟鸡蛋的高温。湿度近乎为零,年蒸发量高达3000毫米,降雨却不足10毫米。东晋高僧法显西行取经路过此地时,曾写到:"沙河中多有恶鬼热风遇者则死,无  相似文献   

16.
贾飞龙 《地球》2013,(2):52-54
正在新疆,人们感叹最多的是土地的一望无际。新疆土地总面积166.49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六分之一,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区。同时新疆水、土、光、热、矿产资源丰富,有巨大的开发潜力,是我国重要的资源接替区。但是,新疆的土地利用受到严重的水资源限制以及风沙作用、土壤瘠薄、土壤盐碱化等因素的制约,全区中低产田比例较高,弃耕现象严重,生态环境趋于恶化。"耕地保护,不仅是重大的经  相似文献   

17.
蓝颖春 《地球》2014,(4):32-35
湖泊是地球蓝色的“眼泪”,那么消失的湖泊就是“眼泪”在干涸。 湖泊是重要的国土资源,具有调节河川径流、发展灌溉、提供工业生产和饮用需求的水源、繁衍水生生物、沟通航运、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以及开发矿产等多种功能。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罗布泊古湖盆区域("大耳朵")湖相沉积物含水量与含盐量、介电性质、地表微地貌等理化参量的分析,本文提出了罗布泊古湖盆区域的散射过程与次地表散射结构;利用全极化测量技术(PolSAR, Polari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本文对不同纹理区域进行了物理散射机制的定量化剖析,同极化相关分析与极化度推算结果表明整个"大耳朵"区域后向散射强烈,亮条带比暗条带的散射机制更为复杂,地表微地貌状态是造成"大耳朵"特征的表观原因.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极化分解技术进一步分离不同散射机制分量,通过定量比较各部分贡献对于"大耳朵"特征的表征能力,提出次地表介质性质(如含盐量)是"大耳朵"特征的根本性成因,相关性可达0.784,同时分析了次地表高含水含盐湖相沉积物在SAR响应中的重要性及其与地表形态之间的动力学形成机制.最后,本文论证了合成孔径雷达(SAR,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在罗布泊地区的穿透能力,预示着SAR遥感技术在干旱区环境研究中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9.
《地球》2016,(10)
正在天津,有一条充满魔力的河,如果乘一片小舟畅游河中,会发现仿佛穿越一般,让人回到了一百年前的天津卫——曾作为中国近代历史上北方最为繁华的"徽辅首邑"。这条"穿越之河"就是天津的母亲河,也是天津百年近代史的见证者——海河。一条海河观光带,半部中国近代史海河是天津的母亲河,天津的魅力之源。作为中国华北地区极大的水  相似文献   

20.
本之根据国内外之献记载和现场调查问的结果,对"1882年新疆和田地震"与"1889年叶尔羌莎车·地震"存在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论证、认为它们存在的依据可能是传说而非信史,建议在未弄清根本以前不能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